学术投稿

粗针活检诊断子宫颈微偏腺癌4例及临床病理分析

李彦敏;周奕琳;郭雪西;李艳;章明放

关键词:子宫颈肿瘤, 恶性腺瘤, 微偏腺癌, 粗针活检
摘要:目的 总结B超引导下子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MDA)的粗针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染色、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等要点,结合文献分析粗针穿刺活检方法用于临床早期诊断子宫颈MDA的优势及可行性.方法 对4例临床疑为MDA的患者,在B超引导下进行深部粗针穿刺活检,经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后,镜下观察做出病理诊断,与该患者根治切除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镜下见子宫颈深部穿刺标本的纤维和平滑肌组织中,散在分化较好的子宫颈型黏液性腺体,但腺体形态不规则,细胞轻至中度异型以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性的间质反应,并且可见腺体邻近大血管;免疫组化染色腺上皮CEA阳性,AB/PAS特殊染色阳性.根治切除标本进一步明确了MDA的诊断,证实术前的子宫颈深部组织粗针穿刺活检获得的组织学证据,足以支持MDA的病理诊断.结论 MDA病变位置较深,间质浸润是明确诊断的主要依据,粗针穿刺可做到子宫颈深部(深度>5 mm)活检,作为MDA早期诊断的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可行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肌Heidenhain染色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的实验观察

    目的 探讨铁矾苏木精伊红(Heidenhain)染色对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旨在为法医病理学鉴定提供简便实用的检测方法和客观确凿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应用结扎家兔心脏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采用Heidenhain染色,镜检观察心肌缺血后不同时间段心肌形态变化,结合血清中检测脂肪酸结合蛋白含量变化,研究其与心肌缺血时间、范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冠状动脉结扎15 min时,血清中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含量即有升高,Heidenhain染色显示缺血心肌点状黑染,主要分布于心室壁心外膜下浅肌层,随着心肌缺血时间延长,血清中H-FABP含量逐渐增高,Heidenhain染色显示黑染着色区域扩大,冠状动脉结扎3 h后,结扎区域大部分或心肌全层心肌纤维黑染,呈片状、团块状分布.结论 心肌Heidenhain染色形态观察对早期心肌缺血有诊断价值,效果优于HE染色.

    作者:胡志红;吴萍;王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CD99在胰腺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及预测价值

    目的 检测CD99在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s,PETs)中的表达并分析CD99与PETs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4例PETs进行CD99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34例PETs中,18例(53%)CD99阳性,5例有局部浸润(其中两例有淋巴结转移),均显示CD99阴性;1例发生脾脏和肝脏转移,CD99阳性细胞数<30%.PETs中CD99的表达与局部浸润、肿瘤转移及组织学分级相关,CD99表达与肿瘤大小和功能状态无相关性.随访结果分析显示,CD99表达缺失或低表达可能预示PETs预后不良.结论 CD99表达与PETs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提示CD99表达缺失或低表达与PETs的恶性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CD99可以作为PETs独立的预后指标.

    作者:王良瑛;马伟元;王妍;刘文君;杨敏;张廷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高压高温预处理后FISH法检测子宫颈病变组织中hTERC基因

    在子宫颈癌的筛查中,人端粒酶基因(human telomerase RNA gene ,hTERC)成为继细胞学、HPV检测后的又一指标,发生hTERC基因扩增的病变,继续发展成子宫颈癌的可能性增加.在妇科临床应用中,多用于细胞学标本的检测;而在子宫颈病变组织原位检测hTERC基因,探讨病变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与其遗传学改变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不典型病变诊断的准确性,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

    作者:徐明堂;何春年;赵焕芬;王树松;张秀智;陈琛;康林;张淑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大肠癌中EGFR、nm23、Ki-6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EGFR、nm23及Ki-67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高通量的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5例大肠腺癌组织、19例大肠腺瘤组织和12例正常大肠组织中EGFR、nm23及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黏膜、腺瘤及腺癌组织中EGF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47.37%、71.30%,nm2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68.42%和41.74%,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36.82%、63.48%.腺癌组织中EGFR、Ki-67的表达明显高于腺瘤及正常黏膜组织,而nm23的后两者表达要明显高于前者,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nm23、Ki-67的表达分别与大肠腺癌的分化、浸润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作者:崔红霞;冯一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胃癌中LIMK1的表达及其病理意义

    目的 探讨LIMK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与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1例胃癌、26例不典型增生及34例正常组织中LIMK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胃癌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LIMK1在正常组织、不典型增生与胃癌中表达呈递增趋势(P<0.05);弥漫型胃癌阳性率明显高于肠型胃癌(P<0.05).肿瘤直径≤3.0 cm的胃癌中LIMK1的表达明显低于>3.0 cm的表达(P<0.05);淋巴结转移组表达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5).TNM分期Ⅲ、Ⅳ期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LIMK1表达与患者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LIMK1与胃癌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可能是胃癌侵袭转移重要的生物标记物.

    作者:吴勇军;唐仪;李筝;张漾;赵毅;伍镇江;苏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胃癌中SPARC、TGFβ1和Ki-67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SPARC和TGFβ1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PARC、TGFβ1和Ki-67的表达.结果 (1)SPARC在胃癌中的阳性率高于正常胃黏膜(P=0.001)并主要表达于胃癌间质纤维母细胞的胞质,且与胃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Lauren分型及淋巴结转移相关有显著性(P<0.05);(2)胃癌中TGFβ1的阳性率和Ki-67标记指数均高于正常胃黏膜(P<0.001),且均与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3)随着胃癌组织中SPARC的减少及TGFβ1的增多,Ki-67标记指数逐渐增大,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SPARC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而TGFβ1则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它们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韩伟;杨迷玲;翟丽丽;单丽辉;柴翠翠;齐蕾;胡成乙;王立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单探针和双探针显色原位杂交法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的比较分析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单探针和双探针显色原位杂交(CISH)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评估双探针显色原位杂交试剂盒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29例常规石蜡包埋的乳腺癌组织标本,分别使用单探针和双探针CISH技术,对肿瘤标本的HER2基因状态进行检测,并按照2007年美国临床肿瘤协会及美国病理家协会(ASCO/CAP)标准,计数HER2基因拷贝数或HER2/17号染色体的比值;同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了HER2蛋白水平,与经CISH基因检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在129例切片中,单探针CISH结果显示有7例(5%)为临界状态,而双探针CISH结果则无一例结果为临界.在其余122例标本中,单探针和双探针CISH的结果同为50例(41%)阴性和72例(59%)阳性,其中双探针CISH对单探针CISH的阴性和阳性结果的吻合率分别为88%(44/50)和92%(66/72),统计分析显示两种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κ=0.80,P<0.05).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和不一致的标本中,出现17号染色体异倍体的比例分别为38%(42/110)和53%(10/19).在109例IHC检测的HER2结果中,分别有34例(31%)被判读为(阳性),18例(17%)被判读为0~+(阴性)和57例(52%)被判读为(临界).结论 双探针CISH相对单探针而言,是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的可靠方法.双探针CISH能进一步明确判断单探针CISH结果判断不明确(临界状态)的HER2基因状态的标本,并提示17号染色体的异倍性可能会对个别乳腺癌HER2状态的解读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盛友华;聂秀;贺俊;白辰光;黄韬;倪灿荣;杨秀萍;郑唯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冰醋酸在调节HE染色中的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广泛开展,对组织的固定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适用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的石蜡包埋组织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效果好.但是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用原配方经HE染色后,效果却不如普通10%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好.为了使10%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达到理想的HE染色效果,我们通过对染色配方及染色时间进行改良和调整,并反复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傅春燕;肖德胜;钟于霞;周建华;陈晨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横纹肌肉瘤中HMGA1和HMGA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蛋白A1(HMGA1)和高迁移率蛋白A2(HMGA2)在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39例RMS和10例正常横纹肌组织中HMGA1、HMGA2和Ki-67蛋白表达水平;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39例RMS中HMGA1和HMGA2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HMGA1和HMGA2在RMS中的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30/39)和64.1%(25/39),表达水平分别高于正常横纹肌组织(P<0.05);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2%(27/39)和66.7%(26/39),表达水平分别高于正常横纹肌组织(P<0.05).HMGA1、HMGA2在蛋白水平的表达与其各自的mRNA水平表达之间具有较好一致性.两者分别在胚胎型(ERMS)和腺泡型(ARMS)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分化程度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复发或转移的病例与无复发或转移的病例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Ki-67阳性的高增殖组与Ki-67阴性的低增殖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GA1和HMGA2过表达可能与RM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判断该肿瘤预后的指标之一,并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李扬;范钦和;宋国新;彭韬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HEH)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2例HEH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55岁.临床均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不适,均为单发,位于肝右叶,大小分别为5 cm×4 cm×3 cm、5 cm×4 cm×4 cm.例2伴肝门淋巴结转移.光镜下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或梭形,伴胞质内管腔,腔内可见红细胞,间质黏液透明变,瘤细胞浸润周围肝组织,例1伴钙化,脉管腔内见乳头状生长瘤细胞,似瘤栓样结构;例2淋巴结转移瘤细胞异型明显,伴局灶坏死,除淋巴结转移瘤细胞仅CD31阳性外,2例瘤组织CD31、CD34、FⅧRAg因子均为阳性,其中例2表达部分上皮标记如CK8和LCK.结论 HEH少见,易误诊为转移癌.在遇到胞质内管腔含红细胞、间质黏液玻璃样变性时应考虑HEH.

    作者:朱岩;李海;张春节;范钦和;周志韶;张炜明;宋国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喷洒法在制备涂胶载玻片的应用

    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病理技术方法中,经常需要将载玻片用粘合剂预处理,以减少组织或细胞的损失.虽然市场上已有成品涂胶载玻片出售,但是因其价格较高,仍有不少实验室采用浸泡法和推抹法自制涂胶载玻片.浸泡法使载玻片两侧均粘有涂胶液,推抹法仅在使用面覆有涂胶液,两者均在不同程度的存在些许不足之处.为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用喷洒法作为对两种制作方法的补充[1],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航波;马恒辉;章如松;周晓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粗针活检诊断子宫颈微偏腺癌4例及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总结B超引导下子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MDA)的粗针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染色、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等要点,结合文献分析粗针穿刺活检方法用于临床早期诊断子宫颈MDA的优势及可行性.方法 对4例临床疑为MDA的患者,在B超引导下进行深部粗针穿刺活检,经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后,镜下观察做出病理诊断,与该患者根治切除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镜下见子宫颈深部穿刺标本的纤维和平滑肌组织中,散在分化较好的子宫颈型黏液性腺体,但腺体形态不规则,细胞轻至中度异型以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性的间质反应,并且可见腺体邻近大血管;免疫组化染色腺上皮CEA阳性,AB/PAS特殊染色阳性.根治切除标本进一步明确了MDA的诊断,证实术前的子宫颈深部组织粗针穿刺活检获得的组织学证据,足以支持MDA的病理诊断.结论 MDA病变位置较深,间质浸润是明确诊断的主要依据,粗针穿刺可做到子宫颈深部(深度>5 mm)活检,作为MDA早期诊断的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可行性.

    作者:李彦敏;周奕琳;郭雪西;李艳;章明放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胰腺癌中p-Akt、HSP9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胰腺癌组织中p-Akt与HSP90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应用高通量的组织芯片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8例无术前放化疗史的胰腺癌手术标本和11例非肿瘤性胰腺组织中p-Akt和HSP90蛋白的表达情况,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对随访2个月~6年的53例病例作生存分析.结果 88例胰腺癌组织中,p-Akt、HSP90高表达率分别为46(52.3%)、65(73.9%).p-Akt、HSP90高表达和胰腺癌的临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1),与肿瘤病理分级、部位和大小无关(P>0.05).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p-Akt、HSP90在胰腺癌中有协同表达(P<0.05).在有随访结果的53例病例中,单因素Cox分析显示,p-Akt表达均与胰腺癌预后有关(P<0.05).结论 p-Akt、HSP90的表达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并且p-Akt表达可作为胰腺癌的预后指标.

    作者:干文娟;冯一中;李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前列腺癌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随着对前列腺癌分子病理学研究的深入,多种与前列腺癌有关的基因及其作用机制受到关注,其中启动子的甲基化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一些体细胞基因异常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于前列腺癌诊断及治疗的前景成为研究热点.53BP1介导的DNA损伤应答通路目前也被证明参与了前列腺癌的发生.这些发现将为前列腺癌发病机制的阐明、前列腺癌的诊断及治疗、预后及疗效评价提供全新的视角.本文将对该领域的一些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杜然;郑莉;张惠箴;黄文涛;蒋智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肾病1例

    患者女性,36岁.因反复浮肿14余年,复发伴加重1个月入院.近14年来反复出现对称凹陷性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偶有面部红斑,角膜稍混浊,无瘙痒及光过敏.辅助检查:尿蛋白(),尿隐血(+),白蛋白29.4 g/L,尿酸455 μmol/L,24 h尿蛋白定量2.16 g/L.动脉硬化风险指数4.94.自身抗体谱、乙肝标记物阴性.患者于B超引导下行肾脏穿刺活检术.

    作者:陈霓;余英豪;曲利娟;曾德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初诊漏诊肛门、直肠梅毒1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分析肛门、直肠梅毒的临床病理学表现,探讨其具有诊断提示性意义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避免漏诊或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肛门、直肠梅毒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表现,与实验室血清学检查相结合对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全部病例初诊时临床、病理均误诊.组织学表现为皮肤、黏膜糜烂或溃疡,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伴上皮内微脓肿及隐窝微脓肿.溃疡周围或鳞状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或直肠黏膜固有腺体减少,溃疡底部及周围大量浆细胞及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7例出现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性肉芽组织并初期纤维化,淋巴滤泡旺炽性反应性增生,小血管增生并大量浆细胞围管性浸润,5例出现明显闭塞性小动脉内膜炎.其中6例散在朗罕巨细胞及上皮样细胞肉芽肿,5例呈现浆细胞围神经浸润.实验室检查均呈现TP-Ab阳性,RPR效价均>1:32,提示为梅毒感染活动期,终诊断Ⅰ期梅毒硬下疳10例,Ⅱ期梅毒扁平湿疣2例.结论 肛门、直肠梅毒临床极易误诊,病理学表现具有诊断提示性意义,临床及病理医师提高对梅毒病变的认识,将其列入常规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同时借助实验室血清学检查,可减少或避免漏诊和误诊.

    作者:唐涛;张乃鑫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子宫颈癌组织中GRP94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GRP94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2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及3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GRP94蛋白的表达,分析GRP94表达情况与子宫颈癌之间的关系.结果 GRP94蛋白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P<0.05),并呈现出向核周集中的趋势.结论 GRP94的高表达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新的指标.

    作者:许乾乾;卫莹;周颖;陈雨;冯定庆;李彩荣;朱园园;凌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原发性结肠非特殊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59岁.因间断脐周疼痛1个月伴大便带血3天于2010年5月28日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X线示:心肺膈未见异常.B超示: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多次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均正常,未做骨髓活检.电子结肠镜示:降结肠多发散在小溃疡,直径0.3~1.0 cm凹陷,边缘尚规整.

    作者:孙玉宁;何春年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组织固定处理及包埋常见问题与对策

    对于石蜡切片而言,组织的固定是组织随后脱水、透明、浸蜡等处理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包埋操作是否规范对后续组织切片同样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本文就组织固定、处理及包埋常见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与讨论,旨在与技术人员一起学习交流,以提高组织固定处理及包埋的质量,为组织切片和染色以及病理诊断提供有力的保证.

    作者:马恒辉;周晓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乳腺实性神经内分泌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 对3例乳腺实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2岁,肿瘤直径为1.5~3 cm,均因乳腺肿块入院.镜检: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巢团或小梁状,被纤细的纤维血管间质分隔开来.免疫组化检测显示:3例肿瘤均表达ER、PR、HER-2、CK7、GCDFP-15和Syn,2例表达CgA、NSE,3例CD56均为阴性.结论 乳腺实性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

    作者:曾艳;李理;袁静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