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

奉孝荣;蒋明;罗启翅;张薇珊;郑蓉;陈莉

关键词:毛囊炎, 脓疱性, 嗜酸性
摘要: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Eosinophilic pustular follicullitis,EPF)少见,是日本学者伊势和太藤首先于1965年报道.本文对1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川崎病的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目的 通过对川崎病(KD)的临床、病理、免疫学特征的研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改变和免疫表型与诊断的关系.方法 采用常规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回顾性分析1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标记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KD的病理学特征是非特异性的,其主要改变为坏死性血管炎,小血管腔内可见纤维素性血栓,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壁中层平滑肌细胞水肿、分离,炎细胞浸润,主要为CD4+T细胞、富含IgA的浆细胞、巨噬细胞.结论 川崎病是免疫相关性血管炎性综合征,需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相鉴别.

    作者:张缨;李祥周;张佃乾;乐美兆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抑癌基因PTEN与软组织肉瘤

    自PTEN(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 on chromosome 10)于1997年被证明为一个候补肿瘤抑制基因以来[1],已有超过2500篇关于PTEN的文献发表[2],PTEN已被证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分子.PTEN的突变和部分或全部丢失已在各种组织来源的肿瘤中被频繁报道.PTEN与p53相似,可能具有维护基因组稳定的监护人的功能[3].该基因自发现起就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其结构、功能异常广泛存在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已成为近年肿瘤学研究的热点[4].近年来,在PTEN的分子结构、作用机制及软组织肉瘤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现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尹亮;李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外伤后阴囊脂肪肉瘤1例

    患者,男,46岁.阴囊处猛烈外伤后,发现右侧阴囊肿块并缓慢增大1年余,于2007年10月12日入院.体检:右侧阴囊内有质软团块状肿物约12 cm×8 cm×7 cm,似可达内环口,咳嗽时无增大,平卧后无法回纳,透光试验阴性,右侧睾丸大小正常,右侧附睾、精索触摸不清;左侧睾丸较右侧略小,左附睾、精索未及异常.CT示右侧阴囊可见脂肪及实性组织混合包块影,增强扫描,实性软组织明显强化,大小约2.5 cm×3.5 cm×3 cm,右腹股沟区多发血管影.B超示右侧阴囊呈实性团块,11.2 cm×6.8 cm,境界清晰,边缘欠光整,其内见回声不均匀、并见点状强回声(图1).10月17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阴囊探查术,术中快速切片诊断为高分化脂肪肉瘤,即行右睾丸切除+右阴囊肿块切除术.

    作者:张熔熔;孙屏;蔡颖;唐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四肢躯干低度恶性纤维黏液肉瘤与黏液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比较分析

    目的 探讨发生在躯干肢体5例低度恶性的纤维黏液肉瘤(low-grade fibromyxoid sarcoma,LGFMS)和4例黏液纤维肉瘤(myxofibrosarcoma,MFS)的临床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5例LGFMS的临床病理资料、大体形态、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标记和预后,并与4例MFS相比较.结果 两类肿瘤能够在组织形态学方面进行鉴别,LGFMS由梭形细胞构成,具有黏液区和纤维间质交替分布的特点.肿瘤细胞无异型性,肿瘤组织无坏死.MFS以细长弯曲的薄壁血管和脂母细胞样细胞为特征,伴有丰富的黏液区而没有大面积的实性区,有肿瘤性坏死.两类肿瘤在免疫组化标记、肿瘤位置和患者的年龄方面也有差别.结论 LGFMS是一种罕见肿瘤,临床病理及生物学行为与MFS不同,二者可以通过临床病理特点进行鉴别,LGFMS较之MFS有更好的预后.

    作者:黄晓赤;罗克枢;吴蓉宜;赵剑萍;唐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组织切片常见问题与对策

    我们就组织切片常见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与讨论,旨在与技术人员一起学习和交流,以提高组织切片的质量,为病理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马恒辉;周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湖南地区106例猝死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通过对湖南地区猝死事件的临床病理研究与分析,探讨猝死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猝死的进一步研究和预防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对湖南省湘雅司法鉴定中心(2004年~2008年)106例猝死的法医病理尸体解剖进行临床病理学的研究和分析.结果 106例猝死事件中男性有86例,平均年龄42.73岁.发生的年龄与季节无明显相关性,有诱因的占61.3%,心源性猝死占68%.结论 湖南省2004年~2008年的106例猝死事件以男性中壮年发生为多,且心源性猝死为主要死因,因此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是干预防治猝死的关键.

    作者:文赛兰;文继舫;肖德胜;胡忠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生理盐水作为抗原修复液的可行性

    免疫组化技术是临床病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辅助诊断技术,而抗原修复则是免疫组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既往抗原修复液多采用柠檬酸盐缓冲液、EDTA溶液等,但均或多或少存在某些缺点.我们利用生理盐水作为抗原修复液,发现其抗原修复效果满意,方法简单、经济实惠,并经我室6 000余例临床标本验证,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肝豆状核变性肝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 报道1例肝豆状核变性肝组织超微结构特征.方法 经皮穿刺活检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肝组织,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患者为青年男性, 临床表现脾脏肿大;组织学示肝细胞有脂肪变,未见纤维组织增生;电镜检查显示肝细胞内出现多量形态不一的异常或畸形线粒体和脂褐素颗粒;其中特征性变化是线粒体内出现线条状结晶体和脂褐素颗粒内形成透明小体.结论 肝细胞内出现线条状结晶体的线粒体和形成透明小体的脂褐素颗粒,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具有价值.

    作者:张巧英;印洪林;姜少军;石群立;周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特殊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对比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广泛存在于人类尤其是亚洲人的胃液中,是许多慢性胃病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致病因子.在多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中,胃黏膜活检组织切片经特殊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被认为是准确可靠的方法[1].目前多数医院应用特殊染色显示幽门螺杆菌,染色方法多种,有的方法较繁琐(如Warthin-Starry银染色),而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幽门螺杆菌国内报道甚少.结合我科近年来HP检测的实践,我们对Giemsa染色、中性红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幽门螺杆菌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各种染色方法的特点、染色效果以及幽门螺杆菌染色方法的选择.

    作者:胡小安;张润;卢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Eosinophilic pustular follicullitis,EPF)少见,是日本学者伊势和太藤首先于1965年报道.本文对1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奉孝荣;蒋明;罗启翅;张薇珊;郑蓉;陈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内耳和桥小脑角罕见肿瘤及瘤样病变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以面瘫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和桥小脑角肿瘤和瘤样病变的病理形态特征.方法 对4例以面瘫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和桥小脑角罕见肿瘤和瘤样病变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收集临床和影象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1例为听神经脂肪瘤样迷离瘤(脂肪瘤样瘤),2例为内耳内淋巴囊来源的低级别乳头状腺癌,1例为类似肿瘤病变的Chievitz口旁器官.结论 脂肪瘤样迷离瘤是一种发生在内耳听神经管或桥小脑角非常罕见的由脂肪、纤维、平滑肌、横纹肌以及神经成分组成的良性肿瘤.内耳内淋巴囊来源的低级别乳头状腺癌是发生在内耳内淋巴囊的特别罕见的低级别肿瘤.类似肿瘤病变的Chievitz口旁器官也非常罕见,是由上皮和间质成分构成的一种正常器官,常分布在颊神经的小分支周围,极易误诊为癌浸润外周神经和腺样囊性癌.

    作者:昌红;陈奕至;曲丛玲;张建英;沈兵;高颖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脂多糖对培养的A549细胞SP-B分泌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检测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作用下,A549细胞中SP-B、NFкB、RARα表达情况,探讨感染因素(脂多糖)对SP-B表达及其有关调节因素(RARα)表达的影响,并观察在此过程中是否有NFкB表达的改变.方法 培养的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脂多糖处理24 h.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SP-B和RARα在各组A549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共聚焦法检测NFкB在各组A549细胞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各实验组SP-B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减弱(P<0.01),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P<0.05).各实验组胞核内RARα表达均较对照组减弱(P<0.01),且呈明显的药物浓度依赖性(P<0.01).而各实验组胞质RARα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P<0.01),也呈药物浓度依赖性(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NFкB部分转位至A549细胞胞核中表达.结论 脂多糖作用后,A549细胞中SP-B的表达减少,且NFκB和RARα在细胞内的分布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在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中,炎症过程可能起到重要作用,NFκB和RARα可能在此阶段中都参与了SP-B表达调控.

    作者:吕晶;李娜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细胞明显异型并有较多核分裂的子宫黏液样平滑肌肉瘤1例

    患者,女,60岁.2008年3月10日因下腹坠胀3月,尿中带血20天入院.B超提示子宫及宫颈部实性非均质占位,考虑肿瘤,建议手术.妇科检查:外阴无异常,阴道口见7 cm×8 cm大小肿物,触血(+),后位子宫,约孕3个月大,双侧附件区未触及异常.于3月18日行子宫全切术,术中先行阴道肿物切除术送检,冷冻切片初步诊断为子宫恶性肿瘤,故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大网膜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黏液样平滑肌肉瘤,给予放疗.现患者健康状况良好.

    作者:石清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肝细胞癌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HCC)是与慢性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占全球恶性肿瘤的第5位和第3位,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3位和第2位,在全球每年新增加的60余万病例中,中国病例超过50%.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目前约有9 300万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其中患者98万余人,约有4 000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其中患者7万余人,这一基本现状是造成我国HCC发生率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处于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从1982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的25年期间里,经手术切除的肝脏恶性肿瘤共计17 760例,其中HCC占92.3%[1],由此可见,我国HCC研究面临着十分严峻和紧迫的形势.近年来,HCC分子病理学研究紧密结合临床,在HCC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生物学特性评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拟对此概述如下.

    作者:丛文铭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KCNQ1、p57KIP2蛋白在水泡状胎块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母系印迹基因KCNQ1和p57KIP2在正常绒毛及水泡状胎块组织中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检测KCNQ1、p57KIP2蛋白对鉴别不同类型水泡状胎块组织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CNQ1、p57KIP2蛋白在30例正常早孕绒毛组织、56例完全性水泡状胎块和26例部分性水泡状胎块中的表达情况,然后用多组秩和检验计算其与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 KCNQ1、p57KIP2蛋白在完全性水泡状胎块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绒毛和部分性水泡状胎块.而在部分性水泡状胎块和正常早孕绒毛间,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KCNQ1、p57KIP2蛋白在水泡状胎块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临床分型显著相关,联合检测p57KIP2、KCNQ1对鉴别不同类型的水泡状胎块有临床意义.

    作者:厉霞玲;钱建华;周彩云;吕卫国;谢幸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人白血病-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目的 通过给NOD/SCID小鼠尾静脉注射白血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或CEM细胞系的方式,建立人白血病-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并进行模型鉴定.方法 将36只NOD/SCID小鼠经137Cs全身照射270 cGy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均9只,在24 h内尾静脉注射的方式接种白血病人BMMNC或CEM细胞系.(1)实验Ⅰ组: BMMNC 1×107/只;(2)实验Ⅱ组: BMMNC 2×107/只;(3)实验Ⅲ组: CEM细胞1×107/只;(4)对照组:生理盐水0.2 ml/只.持续观察其一般情况和生存时间,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涂片,并应用组织病理、流式细胞术等监测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表现.结果 注射4~8周后,3组实验组均发生髓外浸润,成功建立人白血病-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实验Ⅰ组有5只成功建立模型;实验Ⅱ组有7只均成功建立模型;实验Ⅲ组9只均成功建立模型.结论 应用尾静脉注射白血病人BMMNC或CEM细胞系的方法,均可成功建立人白血病-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且尾静脉注射白血病人BMMNC成模率高,生存时间长,为白血病髓外浸润机制的研究和抗白血病髓外浸润药物的筛选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模型.

    作者:杨文华;于文俊;史哲新;杨向东;高宏;汤毅;吕俊秀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子宫颈、食管鳞状细胞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同一地区人乳头瘤病毒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感染特征及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技术和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分别对来自河南同一地区的75例宫颈鳞癌患者和78例食管鳞癌患者进行HPV 分型检测.结果 来自同一地区的宫颈、食管鳞癌组织中,HPV16型阳性检出率均高,分别为83%(58/70)和82%(49/60),其余阳性类型宫颈鳞癌中依次为HPV58、18、31、6、52、33、11,分别占14%(10/70),9%(6/70),7%(5/70),6%(4/70),6%(4/70),4%(3/70),4%(3/70);食管鳞癌中依次为HPV18、58、31、6、11,分别占15%(9/60),8%(5/60),7%(4/60),5%(3/60),5%(3/60).对HPV16阳性的宫颈、食管鳞癌标本DNA进行HPV16致癌基因E6/E7扩增进行验证,阳性率为100%.结论 同一地区居民宫颈(食管)鳞癌HPV感染亚型相似,提示HPV可能是这两种肿瘤的共同致病因素,HPV16可能在宫颈和食管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也为其生物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作者:刘红彦;袁翎;乔玉环;荆建红;张冬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的应用体会

    目前国内免疫组化多采用手工操作,虽有不少单位使用了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但是使用大容量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的报道少见.我们通过摸索实践,在以往手工操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流程的优点,密切注意染色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加强对仪器的保养维护,确保免疫组化染色质量的稳定性.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于兰;何松;陈亚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活检组织中bcl-2、CD20、CD79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活检组织中bcl-2、CD20、CD79a的表达与发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31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及10例对照组病例骨髓活检组织进行bcl-2、CD20、CD79a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bcl-2、CD20、CD79在初发白血病骨髓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均增高,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骨髓活检组织6例bcl-2阳性表达中2例临床复发(33.3%),4例临床缓解(66.7%),13例bcl-2阴性表达临床均CR(P<0.05).CD20、CD79a阳性表达与临床复发/CR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活检组织中bcl-2的检测可作为协助临床疗效判断、指导治疗的参考依据.

    作者:邵静波;蒋慧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卵巢上皮性癌中inhibin及其受体β-glycan的表达

    目的 探讨α-inhibin及其受体β-glycan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评估两种多肽信号对卵巢癌生长的调控作用,探讨卵巢癌的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EliVision方法检测30例正常卵巢组织、30例卵巢囊腺瘤和80例卵巢囊腺癌中α-inhibin及其受体β-glycan的表达.结果 α-inhibin在正常卵巢、卵巢囊腺瘤和卵巢囊腺癌中的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60.0%、36.3%,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β-glycan在正常卵巢、卵巢囊腺瘤、卵巢囊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分别为100%、80.0%、75.0%,卵巢囊腺瘤、囊腺癌与正常卵巢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卵巢囊腺瘤与囊腺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α-inhibin蛋白在卵巢囊腺癌中表达明显下降,而β-glycan在卵巢肿瘤中的表达仍然很高,提示β-glycan对增强α-inhibin抑制卵巢囊腺癌的形成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小英;于晓红;魏宝秀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