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叶;张惠箴;蒋智铭;陈洁晴;黄瑾
胶质肉瘤(gliosarcoma,GSa)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高度恶性肿瘤,是胶质母细胞瘤的亚型,相当于WHOⅣ级[1].它表现为在分化差的胶质瘤基础上,同时合并间叶组织肉瘤,即胶质母细胞瘤间杂有肉瘤成分,很难在术前对此病作出正确诊断,多数被诊断为星形细胞瘤或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有些被误诊为脑膜瘤或转移瘤,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现报道4例胶质肉瘤,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王洋;吴丽莉;吴晓辉;张顺民;郑建明;王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对三种取自不同转移部位的结肠癌细胞系进行生物学特性的鉴定.方法 从体内成瘤性、原位移植后的自发性转移能力,以及体外生长、克隆形成率、粘附、运动、侵袭能力等方面,探讨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SW480、SW620以及SW480/M5三种细胞系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结果 体内实验证明SW480具有多器官转移的潜能,SW620只具有淋巴结转移的能力,SW480/M5只具有肝脏转移的能力,SW480/M5的皮下瘤生长速度快,其次是SW620细胞;体外实验证明W48/M5和SW620的体外生长、克隆形成能力均强于SW480细胞,而两者对纤维黏连蛋白的粘附能力较SW480细胞弱,SW480/M5的运动及侵袭能力强于SW480及SW620细胞.结论 与SW480细胞相比,SW480/M5和SW620细胞具有一定的器官亲和力,三者的遗传背景一致,是研究结肠癌晚期演进的遗传改变的重要资源.
作者:张艳飞;刘莉;丁彦青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者男性,56岁,因发现左上腭无痛性肿块2个月入院.既往有胃淋巴瘤胃切除手术史.查体:左上软、硬腭交界处见一类圆形肿块,表面呈淡紫色,高于黏膜约0.6 cm,境界欠清,未见破溃及渗液,颈部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NRI示左上软、硬腭交界处见一3 cm×2 cm×1.5 cm大小的肿块,边界不清,浸润性生长.临床初步诊断:黏液表皮样癌.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于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报告为恶性肿瘤,遂行肿块扩大切除+颈淋巴结清除术.该患者目前仍在随访中,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作者:王艳芬;李家驭;丁永玲;刘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者女性,34岁,左乳肿块半年,无明显不适,于2007年4月行肿块切除术.病理检查眼观:灰白不规则组织一块4.5 cm×3.0 cm×1.0 cm,切面粉红与灰白交错,粉红区大小1.8 cm×1.5cm×1.0 cm,边缘不规则,界不清,无包膜,质中.镜检:乳腺组织正常结构消失,内见弥漫增生的异常血管,管腔大小不一致,管壁薄,互相交织吻合,分化较好,部分区域内皮细胞高度增生,呈乳头状或丛状向血管腔内突起,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大,深染,可见核仁及核分裂,呈浸润性生长,破坏小叶结构,边界不清(图1).免疫组化:CD34、CD31内皮细胞(+)(图2),FⅧRAg内皮细胞(+)(图3),Ki-67(+)>10%.
作者:万丽;郑海红;吴亮;牛三强;吴秀玲;陈国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手术中快速病理诊断对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起重要的指导作用.细胞印片技术具有简单、快速的优点,可辅助甚至部分代替冷冻切片诊断,起到提高准确率和加快诊断速度的作用,目前已经被许多医院视为常规的术中诊断技术与冰冻切片同时进行.细胞印片染色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HE染色、瑞-姬姆萨染色、甲苯胺蓝染色法等.染色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细胞印片的质量,并影响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以上3种术中印片染色方法进行比较,并评价各种染色方法的优缺点.
作者:杨海峰;石灵春;谭敏;张维彬;李楚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azabraud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 报道国内首例Mazabraud综合征,用常规HE及黏液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作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Mazabraud综合征的纤维结构不良镜下由良性增生梭形纤维组织及不成熟编织骨构成,骨小梁纤细,排列不规则,无极性.肌内黏液瘤大体边界清楚,灰白色,半透明胶冻状,有光泽及粘滑感.镜下肿瘤富含大量黏液样基质,细胞稀疏,细胞小,胞质少,呈星状突起,核小而深染,细胞无异型性,无核分裂象.肿瘤边缘浸润横纹肌组织.黏液染色(Alcian blue)黏液基质阳性.免疫标记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结论 Mazabraud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以骨的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合并肌内黏液瘤(intramuscular myxomas,IM),或McCune-Albright综合征(McCune-Albright syndrome,MAS)(即多骨性纤维结构不良、皮肤咖啡-牛奶斑伴多种内分泌功能亢进)合并肌内黏液瘤为特征,病因与Gsα基因突变有关.
作者:赵红叶;张惠箴;蒋智铭;陈洁晴;黄瑾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乳腺平坦型上皮不典型性(flat epithelial atypia,FEA)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其与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关系.方法 从270例DCIS中选出51例含FEA的病例,根据形态学表现将其分为4级,Ⅰ、Ⅱ级为低分级,Ⅲ、Ⅳ级为高分级;根据与DCIS的位置关系将其分为两组,并进行ER,PR,α-SMA,p63,p53,bcl-2,Her-2,cyclinD1,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Ⅰ~Ⅳ级FEA分别为28、8、6和9例;与DCIS位于同一象限的24例,与DCIS位于不同象限的27例,且随着FEA分级从低到高,其与DCIS位于同一象限的比例逐渐增加(Ⅰ、Ⅱ、Ⅲ、Ⅳ级分别为28.6%、37.5%、66.7%、100%).免疫组化结果:α-SMA和p63染色显示,FEA的肌上皮细胞明显受压变薄.其余各项免疫指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ER(62.8%),PR(54.9%),p53(21.6%),bcl-2(62.8%),Her-2(15.7%),cyclinD1(62.8%),Ki-67(35.3%).低分级FEA、高分级FEA和DCIS三者比较,Her-2、cyclinD1和Ki-67的表达存在差异,高分级FEA和DCIS的Her-2、cyclinD1、Ki-67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低分级FEA,但高分级FEA和DCIS间无明显差别;在位置关系上,与DCIS位于同一象限的FEA、与DCIS位于不同象限的FEA和DCIS三者比较,Her-2、cyelinD1和Ki-67的表达也存在差异,且与DCIS位于不同象限FEA的Her-2、cyclinD1、Ki 67阳性率均明显低于DCIS,但与DCIS位于同一象限FEA和DCIS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FEA分级越高,与DCIS的位置关系越密切.FEA(特别是高分级的、与DCIS位置关系密切的FEA)作为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交界性病变,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齐立强;郭晓静;卢晓婷;付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 临床病理资料例1,女性18岁,发现右乳肿物4个月,并妊娠1个月.见右乳明显大于左乳,皮肤表浅静脉曲张,颜色暗红,皮温不高,整个乳腺质硬,活动度差.局部活检切口不愈合(图1a).当地医院临床诊断:右侧乳腺炎性乳癌.切取活检病理报告:肉瘤伴大量坏死.逐行右乳单纯切除.术后20天出现刀口局部皮下肿物,病理证实为肿瘤复发;术后随访7个月,病人死亡.
作者:陈琛;何春年;石卫东;张秀智;陈士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者女性,18岁,在无明显诱因下感觉颈部痒1个月,用皮肤止痒剂无效.当地医院MRI提示C2-C4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图1).近1周感右侧肢体乏力,并有渐进性加重,直至行走困难卧床不起.入院后体检全身情况尚好,神志清楚,检查合作,呈慢性病容.HR 88次,BP 120/90 mm Hg,心、肺、肝、脾未发现异常.
作者:王雅莉;戚沛霖;韩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富于脂化细胞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报道1例14岁女孩右颞部皮层下占位性病变的MRI,肿瘤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RI示:右额颞叶大片不规则类圆形T1低、12高且不均匀的异常信号影,周围呈指状水肿;中线向对侧明显移位,侧脑室受压消失,增强扫描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强化.病理组织学检查:肿瘤主要有两种类型生长方式,主要一类肿瘤细胞胞质脂肪空泡状,细胞核位于一侧;另一部分肿瘤细胞排列呈梭形;两种细胞局部有明显多型性及异型性,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少量坏死.免疫组化:两种类型肿瘤细胞(脂肪样细胞及梭型细胞)均显GFAP(++)阳性,vimintin(+)阳性,大部分肿瘤细胞p53阳性,Ki-67阳性细胞10%.网织纤维染色梭形细胞成分显明显阳性、脂肪样细胞区阴性.患者术后3个月死亡.结论 富于脂化细胞是胶质母细胞瘤的十分少见的新亚型,脂肪样细胞显示强GFAP阳性.主要需与间变型PXA进行鉴别诊断.该病预后结果文献报道不一.
作者:王鲁平;张新忠;刘晓林;李静;张宝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干细胞与癌干细胞分别是正常组织与癌组织中具自我更新能力与级别(hierarchy)分化潜能的细胞.近年来这方面所作研究的成果预示对于细胞与癌干细胞特性及其调控机制的探明将使癌症临床诊断治疗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本文就乳腺干细胞与乳腺癌干细胞研究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张众;李连宏;谢丰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者女性,10岁,因右胸壁淋巴管瘤术后3年、胸壁肿块2个月入院.查体:右乳头下扪及肿块1 cm×1 cm,无红、肿、热、压痛,右胸壁见手术疤痕.B超:右胸壁皮下多发性实质性底回声,皮下见两枚肿块分别:0.5 cm×0.5 cm,2.5cm×1.5 cm,回声部分融合成团.手术所见:于右乳头下见一约1 cm×1 cm肿块,界欠清.患者术后4月未见复发.
作者:顾学文;田秀春;肖芹;陈月香;王翠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是一组与水转运有关的细胞膜转运蛋白,广泛分布于机体组织细胞,尤其与液体分泌和吸收有关的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含量丰富,参与水的分泌、吸收及细胞内外水的平衡.本实验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AQP1蛋白在常年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的表达及分布,探讨其与常年变应性鼻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作者:程波;邹祖圣;裴智;张龙;刘国斌;陈世汉;张晓波;刘宇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富于细胞性血管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学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复习2例富于细胞性血管脂肪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行网状纤维染色,并采用CD31、CD34、FⅧRAg、UEA-1、α-SMA和vimentin等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标记(EnVision法).结果 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8岁和33岁.临床上分别表现为左上臂皮下(例1)、躯干和四肢皮下(例2)多发性小结节,部分结节有疼痛感和触痛感.大体上,结节均有包膜,直径为1~1.5 cm.镜下,例1中的1枚结节呈经典的血管脂肪瘤形态,另2枚结节主要由大量的血管组成,而脂肪组织较少(<5%).网状纤维染色清晰显示丰富的血管结构.部分小血管内可见纤维素性血栓.例2中的2枚结节主要由大量的血管和丰富的梭形间质细胞组成,脂肪组织仅占5%和10%.免疫组化标记显示,富于小血管的区域弥漫强阳性表达CD31、CD34、FⅧRAg、UEA-1和α-SMA,血管之间的梭形间质细胞主要表达vimentin.结论 富于细胞血管脂肪瘤是血管脂肪瘤的一种极为罕见的亚型,可被误诊为梭形细胞脂肪瘤、梭形细胞血管瘤、富于细胞性血管瘤和Kaposi肉瘤等肿瘤.
作者:陈秋勤;陆磊;王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软骨黏液样纤维瘤(chondromyxoid fibroma,CMF)和软骨母细胞瘤(chondroblastoma,CB)的临床病理差异与组织发生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4例CMF和10例CB行S-100蛋白、Ⅰ~Ⅲ型胶原、MSA,SMA和CD34染色,并对比观察.结果 4例CMF平均年龄为24岁,2例发生于长骨干骺端,2例位于肩胛骨;在4例CMF的小叶间富于细胞区均有数量不等的CB样分化区域;免疫组化标记2例S-100蛋白阳性,各有2例可检测到局灶性表达的Ⅱ型和Ⅰ、Ⅲ型胶原,3例小叶周边区肿瘤细胞表达SMA和MSA.10例CB平均年龄19岁,8例发生于长骨骨骺,1例位于坐骨,1例位于髂骨;免疫组化标记7例S-100蛋白弥漫阳性,2例有局灶性的Ⅱ型胶原表达,3例有多少不等的Ⅰ、Ⅲ型胶原表达,4例部分肿瘤细胞表达SMA和MSA.结论 CMF和CB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但CMF中含CB分化的区域,两者均有软骨母细胞和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的免疫表型,并在细胞外基质中可检测到相似的胶原表达,提示两者在组织发生上有一定联系.
作者:黄瑾;蒋智铭;张惠箴;刘亮;陈杰;周健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病理医师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结果判定的重复性及其影响因素,寻求提高判读重复性和准确性的措施.方法 参照<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位乳腺专科病理医师共同读片选取56例浸润性导管癌的HER2 IHC切片作为研究对象.4位非专科病理医师独立盲法完成对该组病例IHC切片的前后两轮结果判定.对第一轮4位观察者间的判读重复性和观察者自身的判读重复性进行Kappa分析.同时将2位专科医师共同确定的判读结果作为HER2判读参考分级,4位非专科医师第一轮的判读结果分别与之进行配对Kappa分析.结果 观察者间的判读重复性为中等(K=0.593 9),重复性高的级别是HER2为0(K=0.811 4),低的是HER2为2+(K=0.473 6).判读级别简化为阳性和阴性后,观察者间的重复性明显提高(K=0.723 0).4位观察者自身的判读重复性极好(Kw=0.821 9~0.916 5),判读的准确性则与经验有关.结论 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手段、深入学习和实践现有的判读标准以及联合判读等措施应有助于提高HER2 IHC判读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作者:唐源;魏兵;步宏;杨莹;陈卉娇;张璋;刘希;陈海玲;廖殿英;李俸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 乳腺正常组织的免疫组化表型特点乳腺组织学结构的基本单位由乳腺的导管及其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 dust-lobular unit,TDLU)组成,整个乳腺的导管-小叶上皮系统全部由特化的两型细胞所衬覆,即内层腺上皮和外层肌上皮.此外正常乳腺组织中还常见肌上皮平滑肌化生,腺上皮大汗腺化生及良性神经浸润.腺上皮及肌上皮均由干细胞通过中间型细胞分化而来,不同分化阶段的腺上皮及肌上皮免疫组化表型存在差别(图1).
作者:陈国璋;徐艳;周晓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微波辐射能使液体中极性分子高频振动,增加液体分子问的碰撞机率和摩擦,从而使液体迅速产热和某些化学反应加快.许多作者利用此原理进行了微波辐射固定组织、微波辐射与固定液结合固定组织的实验[1~9],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微波辐射固定或微波辐射与固定液结合固定某些特定组织细胞方法的报道还很少,为了拓宽微波在组织切片制作中的应用,作者探讨了微波辐射与Müller液结合固定肾上腺嗜铬细胞的具体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长文;李春华;楚德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Ezrin和Galectin-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IDC进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法研究101例乳腺IDC和37例乳腺良性病变中Ezrin、Galectin-3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其与年龄、肿块大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间关系.结果 Ezrin在乳腺IDC和良性病变中具有明显不同的亚细胞定位(P=0.000),而Galectin-3则具有明显的表达强度差异(P=0.000).在IDC组,Ezrin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s=0.323,P=0.001)、TNM分期(rs=0.334,P=0.001)、肿瘤大径(rs=0.227,P=0.005)呈正相关,与年龄、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Galectin-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s=0.337,P=0.001)和TNM分期(rs=0.269,P=0.007)呈正相关,而与年龄、肿瘤直径以及组织学分级无关;而Galectin-3表达与Ezrin表达亦呈正相关(rs=0.360,P=0.000).结论 Ezrin和Galectin-3的亚细胞定位或(和)表达水平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发生了明显变化,二者的表达情况对乳腺病变性质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Ezrin和Galectin-3高表达的乳腺IDC具有更高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能力;对Ezrin和Galectin-3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使其成为乳腺IDC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樊祥山;余慧萍;孟凡青;张东生;周强;吴鸿雁;杨军;孟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随着乳腺摄片筛查技术的广泛应用,发现近年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上世纪70年代初期,乳腺癌病例中的DCIS低于1%,而目前则占20%~30%[1].DCIS是一组异质性病变,特征是局限于乳腺导管的恶性上皮细胞克隆性增生,光镜下尚未突破基膜.从理论上讲,DCIS缺乏转移潜能且仅外科手术切除即可治愈.然而,DCIS常常以原位癌或浸润性癌形式复发,因此DCIS是潜在的致死性疾病[2].
作者:唐平;魏兵;步宏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