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飞;刘莉;丁彦青
目的 探讨富于细胞性血管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学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复习2例富于细胞性血管脂肪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行网状纤维染色,并采用CD31、CD34、FⅧRAg、UEA-1、α-SMA和vimentin等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标记(EnVision法).结果 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8岁和33岁.临床上分别表现为左上臂皮下(例1)、躯干和四肢皮下(例2)多发性小结节,部分结节有疼痛感和触痛感.大体上,结节均有包膜,直径为1~1.5 cm.镜下,例1中的1枚结节呈经典的血管脂肪瘤形态,另2枚结节主要由大量的血管组成,而脂肪组织较少(<5%).网状纤维染色清晰显示丰富的血管结构.部分小血管内可见纤维素性血栓.例2中的2枚结节主要由大量的血管和丰富的梭形间质细胞组成,脂肪组织仅占5%和10%.免疫组化标记显示,富于小血管的区域弥漫强阳性表达CD31、CD34、FⅧRAg、UEA-1和α-SMA,血管之间的梭形间质细胞主要表达vimentin.结论 富于细胞血管脂肪瘤是血管脂肪瘤的一种极为罕见的亚型,可被误诊为梭形细胞脂肪瘤、梭形细胞血管瘤、富于细胞性血管瘤和Kaposi肉瘤等肿瘤.
作者:陈秋勤;陆磊;王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azabraud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 报道国内首例Mazabraud综合征,用常规HE及黏液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作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Mazabraud综合征的纤维结构不良镜下由良性增生梭形纤维组织及不成熟编织骨构成,骨小梁纤细,排列不规则,无极性.肌内黏液瘤大体边界清楚,灰白色,半透明胶冻状,有光泽及粘滑感.镜下肿瘤富含大量黏液样基质,细胞稀疏,细胞小,胞质少,呈星状突起,核小而深染,细胞无异型性,无核分裂象.肿瘤边缘浸润横纹肌组织.黏液染色(Alcian blue)黏液基质阳性.免疫标记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结论 Mazabraud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以骨的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合并肌内黏液瘤(intramuscular myxomas,IM),或McCune-Albright综合征(McCune-Albright syndrome,MAS)(即多骨性纤维结构不良、皮肤咖啡-牛奶斑伴多种内分泌功能亢进)合并肌内黏液瘤为特征,病因与Gsα基因突变有关.
作者:赵红叶;张惠箴;蒋智铭;陈洁晴;黄瑾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胶质肉瘤(gliosarcoma,GSa)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高度恶性肿瘤,是胶质母细胞瘤的亚型,相当于WHOⅣ级[1].它表现为在分化差的胶质瘤基础上,同时合并间叶组织肉瘤,即胶质母细胞瘤间杂有肉瘤成分,很难在术前对此病作出正确诊断,多数被诊断为星形细胞瘤或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有些被误诊为脑膜瘤或转移瘤,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现报道4例胶质肉瘤,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王洋;吴丽莉;吴晓辉;张顺民;郑建明;王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软骨黏液样纤维瘤(chondromyxoid fibroma,CMF)和软骨母细胞瘤(chondroblastoma,CB)的临床病理差异与组织发生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4例CMF和10例CB行S-100蛋白、Ⅰ~Ⅲ型胶原、MSA,SMA和CD34染色,并对比观察.结果 4例CMF平均年龄为24岁,2例发生于长骨干骺端,2例位于肩胛骨;在4例CMF的小叶间富于细胞区均有数量不等的CB样分化区域;免疫组化标记2例S-100蛋白阳性,各有2例可检测到局灶性表达的Ⅱ型和Ⅰ、Ⅲ型胶原,3例小叶周边区肿瘤细胞表达SMA和MSA.10例CB平均年龄19岁,8例发生于长骨骨骺,1例位于坐骨,1例位于髂骨;免疫组化标记7例S-100蛋白弥漫阳性,2例有局灶性的Ⅱ型胶原表达,3例有多少不等的Ⅰ、Ⅲ型胶原表达,4例部分肿瘤细胞表达SMA和MSA.结论 CMF和CB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但CMF中含CB分化的区域,两者均有软骨母细胞和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的免疫表型,并在细胞外基质中可检测到相似的胶原表达,提示两者在组织发生上有一定联系.
作者:黄瑾;蒋智铭;张惠箴;刘亮;陈杰;周健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霍奇金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52例病理确诊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的维吾尔族病例用免疫组化检测EBV,并对其中的27例用原位杂交检测EBV编码的mRNA(Epstein Barr virus encoded mRNA,EBER).结果 EBV:52例HL中40例阳性(76.9%),其中结节硬化型23例,混合细胞型10例,富于淋巴细胞型5例,淋巴细胞减少型2例.EBV在≤14岁的儿童中阳性率为95%(19/20),在14岁以上年龄组阳性率为65.5%(21/32).EBER:22例阳性,阳性率为81.5%(22/27),其中结节硬化型10例,混合细胞型8例,富于淋巴细胞型4例,无淋巴细胞减少型.EBV在≤14岁的儿童中阳性率为88.9%(8/9),在14岁以上年龄组阳性率为77.8%(14/18).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霍奇金淋巴瘤中有高水平EBV感染的现象,尤其是儿童;霍奇金淋巴瘤各亚型的EBV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作者:藏素红;王莉;陈波;李依群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D2-40在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中的价值,并与其他肌上皮标记物进行了比较.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87例各种乳腺病变分别进行了D2-40、p63和calponin免疫染色.结果 D2-40在所有乳腺腺病和纤维腺瘤肌上皮细胞中均呈连续的粗线状表达,普通型导管增生(UDH)、不典型导管增生(ADH)、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原位癌肌上皮细胞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6%、75%、90.9%和100%,浸润性导管癌中不表达.D2-40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的敏感性与p63相似,低于calponin,但染色背景清晰且易于判读.结论 D2-40是一种新的较为理想的乳腺肌上皮细胞的标记物,可与其他肌上皮细胞标记物联合应用.
作者:王劲松;黄文斌;赵建华;罗新华;黄悦;李俐;杨小兵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者女性,10岁,因右胸壁淋巴管瘤术后3年、胸壁肿块2个月入院.查体:右乳头下扪及肿块1 cm×1 cm,无红、肿、热、压痛,右胸壁见手术疤痕.B超:右胸壁皮下多发性实质性底回声,皮下见两枚肿块分别:0.5 cm×0.5 cm,2.5cm×1.5 cm,回声部分融合成团.手术所见:于右乳头下见一约1 cm×1 cm肿块,界欠清.患者术后4月未见复发.
作者:顾学文;田秀春;肖芹;陈月香;王翠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 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概述甲状腺滤泡性肿瘤主要包括甲状腺滤泡癌(thyroid follicular carcinoma,FTC),甲状腺不典型滤泡型腺瘤(thyroid atypical adenoma)和甲状腺滤泡型腺瘤(thyroid follicular adenoma,FTA).甲状腺滤泡癌是一种主要为滤泡细胞分化,但缺乏乳头状癌特征(真性乳头结构及特异性核改变)的甲状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甲状腺不典型滤泡型腺瘤原来是滤泡型腺瘤中的一种,因某些腺瘤增殖活跃,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很不规则而得名,瘤细胞可有一定异型性,出现较多的核分裂相,但尚没有浸润包膜和血管且包膜完整;甲状腺滤泡型腺瘤是具有滤泡分化、包膜完整的良性肿瘤,主要分为正常滤泡型、巨滤泡型、小滤泡型及嗜酸细胞型等类型.
作者:孔庆杨;崔俊生;倪劲松;吕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8例血管球瘤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结果 3例肿瘤发生于肢体,分别位于上臂、趾和足底;5例发生于内脏,其中3例位于气管,另2例分别位于胃和腹腔.组织学上,3例表现为良性,5例为恶性.1例良性者可见球血管瘤形态,4例恶性者呈球血管肌肿瘤形态.所有病变均能显示平滑肌分化.1例组织学表现为恶性者术后半年复发,其余病例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发生于内脏特别是气管和胃的血管球肿瘤易被误诊为类癌,应引起注意,极少数血管球肿瘤为恶性.
作者:张宏图;陈素萍;郭蕾;苏勤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者女性,18岁,在无明显诱因下感觉颈部痒1个月,用皮肤止痒剂无效.当地医院MRI提示C2-C4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图1).近1周感右侧肢体乏力,并有渐进性加重,直至行走困难卧床不起.入院后体检全身情况尚好,神志清楚,检查合作,呈慢性病容.HR 88次,BP 120/90 mm Hg,心、肺、肝、脾未发现异常.
作者:王雅莉;戚沛霖;韩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微波辐射能使液体中极性分子高频振动,增加液体分子问的碰撞机率和摩擦,从而使液体迅速产热和某些化学反应加快.许多作者利用此原理进行了微波辐射固定组织、微波辐射与固定液结合固定组织的实验[1~9],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微波辐射固定或微波辐射与固定液结合固定某些特定组织细胞方法的报道还很少,为了拓宽微波在组织切片制作中的应用,作者探讨了微波辐射与Müller液结合固定肾上腺嗜铬细胞的具体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长文;李春华;楚德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者女性,34岁,左乳肿块半年,无明显不适,于2007年4月行肿块切除术.病理检查眼观:灰白不规则组织一块4.5 cm×3.0 cm×1.0 cm,切面粉红与灰白交错,粉红区大小1.8 cm×1.5cm×1.0 cm,边缘不规则,界不清,无包膜,质中.镜检:乳腺组织正常结构消失,内见弥漫增生的异常血管,管腔大小不一致,管壁薄,互相交织吻合,分化较好,部分区域内皮细胞高度增生,呈乳头状或丛状向血管腔内突起,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大,深染,可见核仁及核分裂,呈浸润性生长,破坏小叶结构,边界不清(图1).免疫组化:CD34、CD31内皮细胞(+)(图2),FⅧRAg内皮细胞(+)(图3),Ki-67(+)>10%.
作者:万丽;郑海红;吴亮;牛三强;吴秀玲;陈国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栅栏状和Verocay小体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栅栏状和Verocay小体型DFSP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检查和免疫表型结果.结果 眼观:带皮肤结节状肿块2个,皮面和皮内各见0.9 cm×0.7 cm×0.6 cm和0.8 cm×0.5 cm×0.4 cm肿块,切面呈灰白色,胶冻样,无包膜.镜下见普通型、黏液型和肌样型DFSP图像,尤以黏液型DFSP图像更为突出.独特的形态学改变是部分区域亦见梭形瘤细胞核排列成栅栏状或形成Verocay小体图像.免疫组织化学:各区域瘤细胞均CD34和vimentin弥漫强阳性,S-100蛋白、neurofilament、calretinin、desmin、SMA、HMB45、MART-1、EMA、ALK-1和bcl-2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2%.结论 栅栏状和Verocay小体型DFSP是一种罕见而独特的DFSP亚型,提高对此亚型DFSP的认识,可避免病理诊断中的陷阱和误诊.
作者:龚静;郭立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随着乳腺摄片筛查技术的广泛应用,发现近年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上世纪70年代初期,乳腺癌病例中的DCIS低于1%,而目前则占20%~30%[1].DCIS是一组异质性病变,特征是局限于乳腺导管的恶性上皮细胞克隆性增生,光镜下尚未突破基膜.从理论上讲,DCIS缺乏转移潜能且仅外科手术切除即可治愈.然而,DCIS常常以原位癌或浸润性癌形式复发,因此DCIS是潜在的致死性疾病[2].
作者:唐平;魏兵;步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者男性,56岁,因发现左上腭无痛性肿块2个月入院.既往有胃淋巴瘤胃切除手术史.查体:左上软、硬腭交界处见一类圆形肿块,表面呈淡紫色,高于黏膜约0.6 cm,境界欠清,未见破溃及渗液,颈部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NRI示左上软、硬腭交界处见一3 cm×2 cm×1.5 cm大小的肿块,边界不清,浸润性生长.临床初步诊断:黏液表皮样癌.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于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报告为恶性肿瘤,遂行肿块扩大切除+颈淋巴结清除术.该患者目前仍在随访中,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作者:王艳芬;李家驭;丁永玲;刘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Hepsin和c-Met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6000方法检测106例浸润性乳腺癌中Hepsin和c-Met的表达.结果 106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Hepsin的阳性表达率为66.0%,c-Met的阳性表达率为58.5%,Hepsin与c-Met的表达呈正相关(rs=0.192,P<0.05);Hepsin和c-Met的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s=0.31,P<0.01;rs=0.245,P<0.01),与淋巴结转移亦呈正相关(rs=0.29,P<0.01;rs=0.26,P<0.01).结论 Hepsin和c-Met与提示浸润性乳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有关,可作为预测浸润性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肖芹;范钦和;顾学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 乳腺正常组织的免疫组化表型特点乳腺组织学结构的基本单位由乳腺的导管及其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 dust-lobular unit,TDLU)组成,整个乳腺的导管-小叶上皮系统全部由特化的两型细胞所衬覆,即内层腺上皮和外层肌上皮.此外正常乳腺组织中还常见肌上皮平滑肌化生,腺上皮大汗腺化生及良性神经浸润.腺上皮及肌上皮均由干细胞通过中间型细胞分化而来,不同分化阶段的腺上皮及肌上皮免疫组化表型存在差别(图1).
作者:陈国璋;徐艳;周晓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病理医师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结果判定的重复性及其影响因素,寻求提高判读重复性和准确性的措施.方法 参照<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位乳腺专科病理医师共同读片选取56例浸润性导管癌的HER2 IHC切片作为研究对象.4位非专科病理医师独立盲法完成对该组病例IHC切片的前后两轮结果判定.对第一轮4位观察者间的判读重复性和观察者自身的判读重复性进行Kappa分析.同时将2位专科医师共同确定的判读结果作为HER2判读参考分级,4位非专科医师第一轮的判读结果分别与之进行配对Kappa分析.结果 观察者间的判读重复性为中等(K=0.593 9),重复性高的级别是HER2为0(K=0.811 4),低的是HER2为2+(K=0.473 6).判读级别简化为阳性和阴性后,观察者间的重复性明显提高(K=0.723 0).4位观察者自身的判读重复性极好(Kw=0.821 9~0.916 5),判读的准确性则与经验有关.结论 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手段、深入学习和实践现有的判读标准以及联合判读等措施应有助于提高HER2 IHC判读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作者:唐源;魏兵;步宏;杨莹;陈卉娇;张璋;刘希;陈海玲;廖殿英;李俸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上皮样恶性周围性神经鞘瘤(epithelioid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ye sheath tumor,EMP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9例EMPNST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光镜和EnVision法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9例EMPNST,女性4例;年龄20~67岁,中位年龄37.5岁;病变主要位于四肢,上肢3例,下肢4例,右季肋部和咽隐窝各1例;>5 cm 7例,其中1例>10 cm;<5 cm 2例,平均6.2 cm,无包膜.深在型8例,浅在型1例,组织学,纯上皮样型5例,其中2例见节细胞样或横纹肌样瘤样区域,4例混合型伴有梭形细胞区.免疫表型S-100蛋白及NSE 9例均呈阳性反应,纯上皮样型5例S-100蛋白呈强阳性,4例混合型呈灶性阳性,8例PGP 9.5阳性,7例MBP阳性,5例EMA灶性或弱阳性,4例vimentin阳性,3例CD57灶性阳性,而HMB-45、desmin、CD34、CK阴性.结论 EMPNST是恶性周围性神经鞘瘤的一种少见亚型,形态学上缺乏特征性,易与其他软组织上皮样肿瘤混淆.S-100蛋白及PGP9.5阳性是诊断EMPNST有价值的指标,但缺乏特异性,因此诊断时必须结合临床、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的结果,综合判断以免引起误诊.
作者:胡维维;赖日权;张江宇;李广民;黄小军;徐园园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免疫球蛋白重链(IgH)框架区(FR3)基因重排引物并探讨其在石蜡包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中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Chustal W 软件比较44条有效的IgH可变区和6条J区的基因片段,选取IgH FR3区3对(P1,P2,P3)基因重排引物,其中,P2为改进的引物.另选一对TCRγ脚引物作为T细胞淋巴瘤重排引物,通过PCR扩增,检测经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的144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包括113例B细胞淋巴瘤、24例T细胞淋巴瘤和7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以DG75淋巴瘤细胞系DNA作为对照组.结果 引物对P1、P2、P3在B细胞淋巴瘤检出阳性率分别为71.7%(81/113),82.3%(93/113)和76.1%(86/113),三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细胞淋巴瘤检出率分别12.5%(3/24)、12.5%(3/24)、16.7%(4/24).将P1和P2引物组合分析,B细胞淋巴瘤阳性检出率可以达到92.3%.以上重排引物在7例反应性淋巴结中均未检出.结论 3对IgH FR3区中,新改进的P2引物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检出率高(82.3%).2对IgH FR3区引物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石蜡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的检出率.
作者:齐宗利;张宝;韩西群;霍霞;朱梅刚;赵彤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