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道间质瘤中p16、p27、Ki-67表达

章建国;池鸣鸣;施公胜;黄华

关键词:胃肠肿瘤, p16, p27, Ki-67,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中p16、p27和Ki-67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核分裂象的多少、肿瘤体积的大小及有无浸润等将胃肠道间质瘤划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并运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p16、p27和Ki-67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并统计分析其良性、交界性、恶性和复发死亡病例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p16、p27 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26%和24%. p16在良、恶性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但在良性和交界性中的表达与复发和转移相关;p27低标记指数和Ki-67高标记指数与复发和转移相关.结论 p16、p27和Ki-67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对判断预后有价值.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眼睑结膜多形性脂肪瘤1例

    患者男性,76岁,因双眼肿块2年多入院.眼科检查:左右上眼睑结膜下包块,边界不清,触之软,似有波动感,无压痛.手术切除肿块.

    作者:马均成;宋林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ulmonary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PEH)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PEH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具有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形态,瘤细胞为圆形或多角形,呈小巢状、索状甚至腺样结构或不规则状,分布于黏液间质中;间质可见少量黏液样变或玻璃样变;瘤细胞内含有原始血管腔,核分裂象、多形性及坏死少见.肿瘤细胞表达CD34、FⅧRAg、CD31等血管内皮细胞标记,部分病例同时表达CK和(或)Vim.结论 PEH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其病理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时需要与肺转移癌、肺上皮样血管肉瘤、肺淋巴管肌瘤病鉴别.

    作者:顾莹莹;刘芳;曾庆思;刘慕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影响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相关因子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肝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和寻求肝癌基因治疗的有效靶点.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nm23-H1、c-Met及MT1-MMP蛋白在93例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判断其与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Ki-67、nm23-H1、c-Met及MT1-MMP蛋白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预后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均<0.01);nm23-H1的表达与肿瘤远处转移之间呈负相关关系(P=0.041);c-Met、MT1-MMP的表达与肝癌瘤旁浸润及远处转移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nm23-H1基因的失活或突变,伴随c-Met以及MT1-MMP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导致肝癌浸润、转移的关键因素.

    作者:何萍;张雁瑞;徐雪冬;车丽洪;吴惠茜;薛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羊膜带综合征并发肢体-体腔壁综合畸形尸检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羊膜带综合征(amniotic band syndrome, ABS)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与诊断.方法对1例在孕26周经超声检查被诊断为ABS的胎儿病例进行尸检,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结果本例主要表现为唇裂、腭裂、腹裂、肢体缺陷、脑积水、室间隔肌部缺损、脐带过短等畸形.结论 ABS的发病机制存在争议,临床特点呈多样性,肢体-体腔壁综合畸形是其中的严重类型.产科超声检查是诊断胎儿ABS的有效方法.

    作者:邹振宁;陶瑜;石慧娟;肖立;李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乳腺腺肌上皮腺病及腺肌上皮瘤

    腺肌上皮腺病(adenomyoepithelial adenosis, AMEA)为乳腺腺病的一种特殊类型,非常少见,其特征为病变由增生的腺上皮和肌上皮组成,以肌上皮增生为主.如果病变形成境界明显的肿块,一般称之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 AME).由于AMEA肿物无包膜,并有推进性边缘,故常误诊为恶性.其病变结构复杂,呈浸润图像,易被误诊为浸润性癌,特别是在术中冷冻切片检查时.因此应引起临床和病理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付丽;郭晓静;陈凌;范宇;郎荣刚;傅西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甲状腺玻璃样变梁状腺瘤2例

    例1,女性,43岁,因发现颈部肿块2个月余入院.劳累时呼吸急促,全身无明显症状.查体:消瘦,甲状腺增大,左侧触及一4 cm×3 cm×3 cm大小肿物,质中等,边界清楚,无压痛.心肺检查正常,肝肋下2 cm,质软,脾未触及,腹区未触及肿物,肾区无扣击痛.甲状腺B超检查发现左甲状腺内肿物,内部回声均匀,低回声带.心肺X线、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常规、T3及T4值检查均正常.临床诊断为甲状腺腺瘤,遂行肿块腺叶切除术.

    作者:张祥盛;田东;朱玉红;吕增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肺嗜酸细胞类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肺嗜酸细胞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对3例肺嗜酸细胞类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该肿瘤好发于男性,发病年龄16~80岁(平均49.9岁),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及咯血为主.组织学: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多边形,胞质丰富,内见大量嗜酸性颗粒.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神经分泌标记物NSE、Syn、CgA及CK阳性.电镜下胞质内见神经内分泌颗粒及较多肿胀的线粒体.随访3例中有2例癌转移.结论肺嗜酸细胞类癌是一类罕见的、具有独特形态特征的神经内分泌癌,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其生物学行为类似于不典型类癌.

    作者:卢洪胜;李燕;石群立;周晓军;马捷;马恒辉;陆珍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胃肠道间质瘤中p16、p27、Ki-67表达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中p16、p27和Ki-67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核分裂象的多少、肿瘤体积的大小及有无浸润等将胃肠道间质瘤划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并运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p16、p27和Ki-67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并统计分析其良性、交界性、恶性和复发死亡病例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p16、p27 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26%和24%. p16在良、恶性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但在良性和交界性中的表达与复发和转移相关;p27低标记指数和Ki-67高标记指数与复发和转移相关.结论 p16、p27和Ki-67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对判断预后有价值.

    作者:章建国;池鸣鸣;施公胜;黄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大鼠肝纤维化中肥大细胞募集的分子机制

    本研究通过建立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应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肥大细胞(MC)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并探讨肝纤维化中MC募集的可能机制.

    作者:廖晓宏;张志勇;谢明;王波;戴少军;陈海燕;王天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乳腺癌发生模型MCF10各阶段细胞系中TIMP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分析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TIMP3失活与乳腺癌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和亚硫酸盐测序技术检测乳腺癌发生模型MCF10的增生细胞系MCF10A、癌前细胞系MCF10AT、导管内癌细胞系MCF10DCIS.com、浸润癌细胞系MCF10CA1a和转移癌细胞系MCF10CA1d、 MCF10CA1h中TIMP3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甲基化特异性PCR分析显示,在上述各细胞系中,TIMP3启动子区均呈高度甲基化状态.亚硫酸盐测序显示,在上述各细胞系中,测序区内的68个CG位点几乎全部发生了甲基化,且甲基化累及了绝大部分等位基因.结论 TIMP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早期诊断乳腺癌和判断乳腺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作者:杨举伦;David Klinkebiel;Michael J Boland;Lin Tang;Judith K Christman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肉瘤样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肉瘤样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对1例s-ALCL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克隆性重排情况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送检淋巴结1枚,1.5 cm×1.0 cm×1.0 cm,切面呈鱼肉状.镜检:淋巴结基本结构几乎完全被破坏,异型的梭形和上皮样细胞弥漫增生.免疫表型:瘤细胞呈CD30、ALK-1、EMA、CD45RO、CD45、TIA-1、granzyme B、perforin、CD68(部分)、SMA(梭形成分)阳性.基因重排:TCRβ1克隆性重排.结论 s-ALCL属罕见恶性肿瘤,其形态不典型,易误诊为其他恶性肿瘤,免疫表型和遗传学异常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王朝夫;谢群;李涤臣;周晓燕;张太明;施达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压氧治疗激素诱导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治疗激素诱导股骨头缺血性坏死(steroid-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SANFH)的病理改变.方法采用大剂量醋酸泼尼松龙诱发成年兔SANFH,然后用HBO治疗;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多数骨小梁周围可见骨母细胞增生、偶见破骨细胞增生,髓腔内脂肪细胞逐渐减少,造血组织增生;电镜发现骨小梁内早期即出现幼稚骨细胞和胶原原纤维合成.结论 SANFH经HBO治疗后增强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性以及胶原纤维生成,有助于降低骨内压、改善微循环、促进骨组织修复.

    作者:赵伦华;朱大和;程少华;汤显斌;刘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脾脏淋巴管瘤1例

    患者女性,52岁,因左上腹隐痛不适2个月余入院.查体:腹软,肝肋下未及;脾肋下3 cm,质地Ⅱ°,无压痛及反跳痛.B超:脾肿大,脾血管瘤.CT:脾肿大,考虑血管瘤.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骨穿刺正常.行脾脏切除送病理检查.

    作者:顾春燕;姚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髓系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研究进展

    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是由原始粒细胞或不成熟的髓细胞在髓外增生和浸润所形成的肿瘤性包块[1].MS常伴随各种骨髓增生性疾病而发生,但也可作为首发症状.由于MS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人群并累及全身各部位,在形态学上难以和其他小细胞肿瘤鉴别,因此病理诊断较困难.目前Medline上可检索到781篇相关文献,国内早于1930年报道了2例,1952~1973年国内文献共报道39例[2],1975~2004年有相关文献100篇,但均以个案报道为主.我们对MS的临床表现、组织学改变、免疫表型、细胞及分子遗传学、治疗及预后等问题进行综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作者:李吉满;刘卫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细胞块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在针吸细胞学中应用

    因针吸细胞学技术具有简单、快捷、经济、患者痛苦少的特点,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针吸技术获取的标本量较少,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人们在针吸标本的基础上引入了细胞块制作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形成形态学与免疫学相结合的现代细胞诊断学.我们通过摸索,认为细胞块较细胞涂片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更有效、更稳定、成功率更高,同时将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细胞学.现将我们利用细胞块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超;周小鸽;余小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鼻腔小细胞鳞癌1例

    患者男性,53岁,左侧鼻腔出血、同侧突眼、复视2个月,临床上左侧鼻腔、颅底均见质脆、鱼肉状肿物,遂行肿瘤切除术.

    作者:黄艳;朱克宇;李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精索硬化性脂肪肉瘤1例

    患者,64岁,因左侧阴囊无痛性肿物1年、近期进行性增大入院.查体:左侧阴囊内可扪及直径约5 cm肿物1个,表面欠光滑,质地偏硬,透光试验阴性.双侧腹股沟无肿大淋巴结.术中所见: 肿物位于左侧精索,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行左侧精索肿物根治术(左侧精索及肿块完整切除).

    作者:谷化平;李宏伟;黄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介绍一种新的细胞块制作方法

    细胞块技术的基本原理将样品离心,细胞和微小组织块被高度浓缩后用蛋清凝聚、石蜡双重包埋,再制成切片.文献报道制作细胞块的支架有琼脂及合成胶水,但这两种物质通透性差,影响脱水、透明和浸蜡,造成制片困难和染色效果差.我们用0.1%蛋清液代替琼脂或合成胶水,操作简单,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永生;李玉红;任玉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基底型细胞角蛋白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基底型细胞角蛋白(CK5、CK34βE12和CK14)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并结合肌上皮标记、超微电镜对普通型导管增生的细胞成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参照2003年WHO乳腺疾病分类的诊断标准筛选出28例导管普通型增生(UDH)、10例不典型增生(ADH)和25例导管原位癌(DCIS).所有病例均进行CK5/6、CK34βE12、CK14、CK8、ɑ-SMA、calponin和p63的免疫组化染色.4例UDH和1例 DCIS通过电镜观察其增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CK5/6在UDH、ADH和DCIS增生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9%、10.0%和0.CK34βE12和CK1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4%和82.1%(UDH)、20.0% 和30.0%(ADH)、24.0%和28.0%(DCIS).所有UDH的增生细胞均不表达ɑ-SMA、calponin和p63.电镜观察显示UDH和DCIS的增生细胞中未发现符合肌上皮超微特征的细胞存在.结论基底型CK有助于UDH和ADH/DCIS的鉴别诊断,其中CK5/6较CK34βE12和CK14特异性更高.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结果支持UDH的增生细胞含有多种成分,包括定向干细胞、腺中间细胞和腺终端细胞等,但未发现具有肌上皮特点的细胞参与其中.

    作者:郎志强;魏兵;步宏;张红英;李新军;陈卉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P504S在前列腺PIN中的表达

    前列腺上皮内肿瘤形成(prostat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PIN)与前列腺癌之间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有资料表明,59%~100%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标本的连续切片中发现有PIN存在,推测PIN可能对前列腺癌有预示价值.本文采用P504S对前列腺癌、PIN以及结节状增生进行标记,探讨PIN在前列腺癌形成过程中的意义以及P504S在PIN与前列腺癌或结节性增生鉴别诊断的价值.

    作者:张金库;赵连臣;郭亚萍;周小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