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腺肌上皮腺病及腺肌上皮瘤

付丽;郭晓静;陈凌;范宇;郎荣刚;傅西林

关键词:乳腺肿瘤, 腺肌上皮腺病, 腺肌上皮瘤, 组织学诊断
摘要:腺肌上皮腺病(adenomyoepithelial adenosis, AMEA)为乳腺腺病的一种特殊类型,非常少见,其特征为病变由增生的腺上皮和肌上皮组成,以肌上皮增生为主.如果病变形成境界明显的肿块,一般称之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 AME).由于AMEA肿物无包膜,并有推进性边缘,故常误诊为恶性.其病变结构复杂,呈浸润图像,易被误诊为浸润性癌,特别是在术中冷冻切片检查时.因此应引起临床和病理医师的高度重视.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髓系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研究进展

    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是由原始粒细胞或不成熟的髓细胞在髓外增生和浸润所形成的肿瘤性包块[1].MS常伴随各种骨髓增生性疾病而发生,但也可作为首发症状.由于MS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人群并累及全身各部位,在形态学上难以和其他小细胞肿瘤鉴别,因此病理诊断较困难.目前Medline上可检索到781篇相关文献,国内早于1930年报道了2例,1952~1973年国内文献共报道39例[2],1975~2004年有相关文献100篇,但均以个案报道为主.我们对MS的临床表现、组织学改变、免疫表型、细胞及分子遗传学、治疗及预后等问题进行综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作者:李吉满;刘卫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左髋部血管球瘤恶变1例

    患者男性,40岁,左髋部肿物生长20年,逐渐长大,近半年生长加快.20年前,左髋部有外伤史.CT扫描示肿物位于骨外软组织内,界限尚清.术中见肿物位于股骨粗隆外侧深筋膜外浅筋膜内,部位较深.

    作者:曹树文;朱秀民;崔志伟;吉莉莉;崔元日;董秉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涎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发生于涎腺部位的肿瘤较少见,恶性肿瘤更为少见,占所有头颈部恶性肿瘤的5%~6%,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3%.尽管涎腺恶性肿瘤发生率较低,但是它们的形态学变异较大,不同类型的肿瘤之间可有相似的形态学特点,给诊断带来了困难.而不同类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生物学行为迥异,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因而这些肿瘤的明确诊断非常重要.近年来,免疫组化新抗体在涎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周晓军;黄文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例

    患者女性,34岁,因进食阻挡感5个月就诊.胃镜示:食管距门齿35 cm处前壁见一球型隆起性肿块,粗蒂,大小1.5 cm×1.6 cm,表面有分叶不光整,呈黑褐色与灰白色相间,质实性(图1).取材病理活检示:(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黏膜下见较多含色素的细胞,并伴有异型.临床拟诊断为食管癌,行食管切除术.

    作者:韩晓红;陈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β-catenin及相关基因表达

    目的研究β-catenin及相关基因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pancreas,SPN)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SPN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复习7例SPN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检测β-catenin、cyclin D1、p53等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 7例SPN都有β-catenin的异常染色(>50%的肿瘤细胞有细胞质和细胞核着色)、上皮钙黏蛋白细胞膜表达降低和p53低表达(<10%),p53表达在1例伴肝转移的SPC表达高(>5%).3例SPN cyclin D1过度表达(>10%), 4例低表达(<5%);5例SPN MIB-1+细胞<1/HPF,2例SPN ER或PR+. 结论β-catenin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在SPN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吕炳建;朱涛;来茂德;金梅;许敬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细胞块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在针吸细胞学中应用

    因针吸细胞学技术具有简单、快捷、经济、患者痛苦少的特点,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针吸技术获取的标本量较少,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人们在针吸标本的基础上引入了细胞块制作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形成形态学与免疫学相结合的现代细胞诊断学.我们通过摸索,认为细胞块较细胞涂片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更有效、更稳定、成功率更高,同时将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细胞学.现将我们利用细胞块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超;周小鸽;余小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乳腺癌切除标本内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免疫表型观察

    目的探讨乳腺癌切除标本内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浸润癌的关系.方法筛选出浸润性导管癌切除标本内有较多癌旁组织的病例36例和同期乳腺良性病变28例(对照组),选用CK5、CK34βE12、S-100 蛋白、SMA、CK8、E-cad、c-erbB-2等7种抗体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乳癌组36例中28例伴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单纯或复合出现的病变包括:普通性导管增生7例,柱状细胞病变12 例,不典型导管增生4例,导管原位癌24例,伴两种以上病变者10例,4种病变同时存在者2例.对照组中计普通性导管增生23例,柱状细胞病变9例.免疫组化提示CK5在旺炽型UDH中腺系上皮细胞有大量表达,不典型导管增生、导管原位癌及浸润性导管癌中其表达明显降低直至完全失表达;CK34βE12表达类似于CK5,但较CK5为强,二者并不完全重合;S-100蛋白表达于肌上皮细胞和增生的腺系上皮细胞,其在UDH的腺系上皮中的表达近似于CK34βE12,却不表达SMA;在24例高级DCIS中,11例肌上皮对S-100蛋白的反应性先消失,但对SMA仍呈强反应;E-cad在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中出现再表达和(或)阳性等级升高;c-erbB-2在高级DCIS和IDC中呈清晰的膜表达. 结论 77.87%浸润性导管癌伴有不同的导管内增生性病变,这些病变不仅形态学表现不同,且免疫表型有异,可据此协助诊断与鉴别诊断.仅据对活检诊断的导管内增生性病变患者长期随访而得出的后来发生浸润性乳腺癌危险度的结论,与当初诊断的病变并无直接相关,而更可能与当初残留或后来发生的导管内增生性病变有关.

    作者:陈婷婷;孟刚;龚西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甲状腺玻璃样变梁状腺瘤2例

    例1,女性,43岁,因发现颈部肿块2个月余入院.劳累时呼吸急促,全身无明显症状.查体:消瘦,甲状腺增大,左侧触及一4 cm×3 cm×3 cm大小肿物,质中等,边界清楚,无压痛.心肺检查正常,肝肋下2 cm,质软,脾未触及,腹区未触及肿物,肾区无扣击痛.甲状腺B超检查发现左甲状腺内肿物,内部回声均匀,低回声带.心肺X线、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常规、T3及T4值检查均正常.临床诊断为甲状腺腺瘤,遂行肿块腺叶切除术.

    作者:张祥盛;田东;朱玉红;吕增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羊膜带综合征并发肢体-体腔壁综合畸形尸检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羊膜带综合征(amniotic band syndrome, ABS)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与诊断.方法对1例在孕26周经超声检查被诊断为ABS的胎儿病例进行尸检,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结果本例主要表现为唇裂、腭裂、腹裂、肢体缺陷、脑积水、室间隔肌部缺损、脐带过短等畸形.结论 ABS的发病机制存在争议,临床特点呈多样性,肢体-体腔壁综合畸形是其中的严重类型.产科超声检查是诊断胎儿ABS的有效方法.

    作者:邹振宁;陶瑜;石慧娟;肖立;李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血清AFP阴性与阳性肝细胞癌免疫组化的比较性研究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目前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重要指标,通过检验血清AFP的肝癌诊断率约为70%,但30%的肝癌AFP阴性.Kawai等[1]利用cDNA芯片技术对产生AFP肝癌细胞株的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生AFP的肝癌细胞株具有许多种类的特异基因表达谱.为了解AFP阴性肝细胞癌的蛋白表达特征,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和细胞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血清AFP阴性与阳性肝细胞癌组织中AFP和Tn蛋白表达情况,探讨AFP和Tn蛋白在肝癌组织中是否具有差异性分布及其意义.

    作者:李玲;郑美蓉;阮幼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胃肠道间质瘤中p16、p27、Ki-67表达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中p16、p27和Ki-67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核分裂象的多少、肿瘤体积的大小及有无浸润等将胃肠道间质瘤划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并运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p16、p27和Ki-67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并统计分析其良性、交界性、恶性和复发死亡病例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p16、p27 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26%和24%. p16在良、恶性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但在良性和交界性中的表达与复发和转移相关;p27低标记指数和Ki-67高标记指数与复发和转移相关.结论 p16、p27和Ki-67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对判断预后有价值.

    作者:章建国;池鸣鸣;施公胜;黄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囊性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囊性肾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肾癌.我们报道3例囊性肾细胞癌,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复习有关文献.

    作者:李昌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双眼睑结膜多形性脂肪瘤1例

    患者男性,76岁,因双眼肿块2年多入院.眼科检查:左右上眼睑结膜下包块,边界不清,触之软,似有波动感,无压痛.手术切除肿块.

    作者:马均成;宋林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介绍一种新的细胞块制作方法

    细胞块技术的基本原理将样品离心,细胞和微小组织块被高度浓缩后用蛋清凝聚、石蜡双重包埋,再制成切片.文献报道制作细胞块的支架有琼脂及合成胶水,但这两种物质通透性差,影响脱水、透明和浸蜡,造成制片困难和染色效果差.我们用0.1%蛋清液代替琼脂或合成胶水,操作简单,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永生;李玉红;任玉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影响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相关因子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肝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和寻求肝癌基因治疗的有效靶点.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nm23-H1、c-Met及MT1-MMP蛋白在93例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判断其与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Ki-67、nm23-H1、c-Met及MT1-MMP蛋白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预后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均<0.01);nm23-H1的表达与肿瘤远处转移之间呈负相关关系(P=0.041);c-Met、MT1-MMP的表达与肝癌瘤旁浸润及远处转移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nm23-H1基因的失活或突变,伴随c-Met以及MT1-MMP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导致肝癌浸润、转移的关键因素.

    作者:何萍;张雁瑞;徐雪冬;车丽洪;吴惠茜;薛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胃癌不同转移能力细胞系的2-DE图谱及差异分析

    目的建立胃癌低转移能力细胞系RF-1和高转移能力细胞系RF-48的2-DE图谱,并分离胃癌转移相关蛋白质.方法利用固相pH梯度技术(immobilized pH gradient,IPG)双向凝胶电泳(two dimensioan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2-DE)建立胃癌低转移能力细胞系RF-1和高转移能力细胞系RF-48二维电泳图谱;采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离胃癌转移相关蛋白质.再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及数据库查询,对部分差异表达蛋白质点进行鉴定.结果建立胃癌低转移能力细胞系RF-1和胃癌高转移能力细胞系RF-48双向凝胶电泳图谱;三块凝胶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960±92和978±83,平均匹配的点数分别为780±69和769±53,匹配率达87%和86.3%;对25个差异蛋白质点进行肽质指纹图分析,鉴定出与瘤基因、细胞周期调控和信号转导有关的蛋白质.结论建立分辨率高且重复性较好的人胃癌低转移能力细胞系RF-1和胃癌高转移能力细胞系RF-48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可以识别和鉴定出一些与胃癌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

    作者:谢海龙;周晓军;陈主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Tiam1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关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目的检测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在正常胃黏膜组织、胃癌组织以及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1)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0例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Tiam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2)应用逆转录PCR和SABC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Tiam1 mRNA与蛋白在胃癌MKN-45细胞(MO)及其高(MH)、低(ML)侵袭转移亚株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关系.结果 (1)Tiam1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阴性表达显著低于癌组织(0 vs 78.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浸润深度的增加、TNM分期的升高及伴有淋巴结转移,Tiam1蛋白染色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iam1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及癌肿大小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iam1 mRNA和蛋白在胃癌MKN-45细胞高侵袭转移亚株中的表达均较其在MKN-45细胞及低侵袭转移亚株中的表达为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m1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能力呈正相关,且其有可能成为反映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一种新型标志物.

    作者:朱金明;余佩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脊柱黄韧带骨化中血管生成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在脊柱黄韧带骨化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3例胸腰椎骨折,1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和1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后路手术黄韧带标本,分别作为正常组(N)、退变组(D)和骨化组(O),均做HE染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 BI-2000定量分析VEGF、COX2积分光密度值(IOD). 结果正常组纤维母细胞VEGF、COX2表达阴性,退变和骨化组纤维母细胞增生并表达阳性,两组IOD值t检验,骨化组阳性率高于退变组.微血管在正常组稀少,在韧带与骨化移行区增生明显,可见大量CD34阳性表达的血管内皮前体细胞.3组MVD值q检验,骨化和退变组阳性率高于正常组,骨化和退变组无差异.微血管内皮细胞间距增大,管壁缺乏基膜和平滑肌层,管周见阴性染色的细胞聚集.结论脊柱黄韧带纤维母细胞异常分泌VEGF和COX2,促进局部血管新生,是骨化必备条件.

    作者:秦德安;张佐伦;刘峰;崔新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病理大切片制作及其诊断价值

    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病理科自2003年开展对大切片制作进行了系列性、探索性技术研究,现将有关大组织块取材、描述记录、制片及缩小方格器的设计和应用,介绍如下.

    作者:周丽菲;朱忆凌;黄渊;吕益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p53、p73蛋白的表达

    胃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我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胃黏膜、各级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早期及进展期胃癌组织中p53、p73 蛋白的表达,以探讨胃癌发生、发展的规律,寻找胃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标志物,为胃癌的早期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肖凤;王伴青;唐和生;张海娥;孙朝越;王建太;周俭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