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β-catenin及相关基因表达

吕炳建;朱涛;来茂德;金梅;许敬尧

关键词:胰腺肿瘤, β-catenin, Cyclin D1,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研究β-catenin及相关基因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pancreas,SPN)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SPN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复习7例SPN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检测β-catenin、cyclin D1、p53等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 7例SPN都有β-catenin的异常染色(>50%的肿瘤细胞有细胞质和细胞核着色)、上皮钙黏蛋白细胞膜表达降低和p53低表达(<10%),p53表达在1例伴肝转移的SPC表达高(>5%).3例SPN cyclin D1过度表达(>10%), 4例低表达(<5%);5例SPN MIB-1+细胞<1/HPF,2例SPN ER或PR+. 结论β-catenin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在SPN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P504S在前列腺PIN中的表达

    前列腺上皮内肿瘤形成(prostat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PIN)与前列腺癌之间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有资料表明,59%~100%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标本的连续切片中发现有PIN存在,推测PIN可能对前列腺癌有预示价值.本文采用P504S对前列腺癌、PIN以及结节状增生进行标记,探讨PIN在前列腺癌形成过程中的意义以及P504S在PIN与前列腺癌或结节性增生鉴别诊断的价值.

    作者:张金库;赵连臣;郭亚萍;周小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Tiam1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关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目的检测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在正常胃黏膜组织、胃癌组织以及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1)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0例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Tiam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2)应用逆转录PCR和SABC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Tiam1 mRNA与蛋白在胃癌MKN-45细胞(MO)及其高(MH)、低(ML)侵袭转移亚株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关系.结果 (1)Tiam1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阴性表达显著低于癌组织(0 vs 78.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浸润深度的增加、TNM分期的升高及伴有淋巴结转移,Tiam1蛋白染色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iam1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及癌肿大小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iam1 mRNA和蛋白在胃癌MKN-45细胞高侵袭转移亚株中的表达均较其在MKN-45细胞及低侵袭转移亚株中的表达为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m1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能力呈正相关,且其有可能成为反映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一种新型标志物.

    作者:朱金明;余佩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涎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发生于涎腺部位的肿瘤较少见,恶性肿瘤更为少见,占所有头颈部恶性肿瘤的5%~6%,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3%.尽管涎腺恶性肿瘤发生率较低,但是它们的形态学变异较大,不同类型的肿瘤之间可有相似的形态学特点,给诊断带来了困难.而不同类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生物学行为迥异,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因而这些肿瘤的明确诊断非常重要.近年来,免疫组化新抗体在涎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周晓军;黄文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表达和微血管密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恶性实体肿瘤的生长、扩散和转移都依赖于其间质血管的生成,而血管的形成又受多种相关因子的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A)就是其中重要的因子之一.我们通过检测乳腺癌标本中VEGF-A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探讨VEGF-A和MVD的表达水平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以期判断它们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

    作者:陈骏;孙振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脾脏淋巴管瘤1例

    患者女性,52岁,因左上腹隐痛不适2个月余入院.查体:腹软,肝肋下未及;脾肋下3 cm,质地Ⅱ°,无压痛及反跳痛.B超:脾肿大,脾血管瘤.CT:脾肿大,考虑血管瘤.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骨穿刺正常.行脾脏切除送病理检查.

    作者:顾春燕;姚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阴道壁恶性横纹肌样瘤1例

    患者,18岁,未婚,因持续性阴道出血1个月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1个月前出现持续性阴道出血,量时多时少,伴有大出血及大血块,量较正常月经多1倍,并伴有头晕症状,半月前在当地医院曾行B超检查,发现盆腔实性肿物.随后到天津中心妇产医院行B超检查,发现宫颈占位病变6 cm×7 cm×7 cm,血流丰富,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自发病以来,有尿频症状,有髋骨及大腿部放射状疼痛.妇科检查:阴道通畅,阴道右下壁可及6 cm×5 cm×5 cm肿物,表面光滑,张力较大,不活动,无触痛.尿隐血阳性.曾行针吸穿刺外检,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

    作者:姜余梅;孙保存;姜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例

    患者女性,34岁,因进食阻挡感5个月就诊.胃镜示:食管距门齿35 cm处前壁见一球型隆起性肿块,粗蒂,大小1.5 cm×1.6 cm,表面有分叶不光整,呈黑褐色与灰白色相间,质实性(图1).取材病理活检示:(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黏膜下见较多含色素的细胞,并伴有异型.临床拟诊断为食管癌,行食管切除术.

    作者:韩晓红;陈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腹腔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和预后.方法分析10例IMT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所有病例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腹腔脏器IMT的组织学分为三型:(1)黏液样-血管型,(2)梭型细胞密集型,(3)少细胞纤维瘢痕型.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SMA、MSA、CKpan和ALK,其阳性率分别为100%、90%、90%、60%和20%.10例IMT中有5例做了根治性切除术,另有5例单纯肿瘤切除,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腹腔脏器IMT易被临床医师误诊为晚期癌.免疫组化表型是该肿瘤与其他软组织肿瘤鉴别的重要依据.腹腔脏器IMT一般具有良性病变的生物学行为,根治性手术可能治愈.

    作者:黄晓赤;罗克枢;赵剑萍;吴蓉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羊膜带综合征并发肢体-体腔壁综合畸形尸检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羊膜带综合征(amniotic band syndrome, ABS)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与诊断.方法对1例在孕26周经超声检查被诊断为ABS的胎儿病例进行尸检,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结果本例主要表现为唇裂、腭裂、腹裂、肢体缺陷、脑积水、室间隔肌部缺损、脐带过短等畸形.结论 ABS的发病机制存在争议,临床特点呈多样性,肢体-体腔壁综合畸形是其中的严重类型.产科超声检查是诊断胎儿ABS的有效方法.

    作者:邹振宁;陶瑜;石慧娟;肖立;李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病理大切片制作及其诊断价值

    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病理科自2003年开展对大切片制作进行了系列性、探索性技术研究,现将有关大组织块取材、描述记录、制片及缩小方格器的设计和应用,介绍如下.

    作者:周丽菲;朱忆凌;黄渊;吕益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p53、p73蛋白的表达

    胃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我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胃黏膜、各级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早期及进展期胃癌组织中p53、p73 蛋白的表达,以探讨胃癌发生、发展的规律,寻找胃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标志物,为胃癌的早期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肖凤;王伴青;唐和生;张海娥;孙朝越;王建太;周俭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压氧治疗激素诱导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治疗激素诱导股骨头缺血性坏死(steroid-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SANFH)的病理改变.方法采用大剂量醋酸泼尼松龙诱发成年兔SANFH,然后用HBO治疗;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多数骨小梁周围可见骨母细胞增生、偶见破骨细胞增生,髓腔内脂肪细胞逐渐减少,造血组织增生;电镜发现骨小梁内早期即出现幼稚骨细胞和胶原原纤维合成.结论 SANFH经HBO治疗后增强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性以及胶原纤维生成,有助于降低骨内压、改善微循环、促进骨组织修复.

    作者:赵伦华;朱大和;程少华;汤显斌;刘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影响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相关因子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肝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和寻求肝癌基因治疗的有效靶点.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nm23-H1、c-Met及MT1-MMP蛋白在93例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判断其与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Ki-67、nm23-H1、c-Met及MT1-MMP蛋白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预后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均<0.01);nm23-H1的表达与肿瘤远处转移之间呈负相关关系(P=0.041);c-Met、MT1-MMP的表达与肝癌瘤旁浸润及远处转移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nm23-H1基因的失活或突变,伴随c-Met以及MT1-MMP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导致肝癌浸润、转移的关键因素.

    作者:何萍;张雁瑞;徐雪冬;车丽洪;吴惠茜;薛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先天性牙龈瘤2例

    例1,女婴,足月剖宫产后3 h,发现牙龈肿物.查体:口腔内上牙龈偏左侧及下牙龈偏右侧各见3 cm×3 cm×3 cm、1.5 cm×1.5 cm×1.5 cm圆形肿物,质中,有蒂与牙龈相连(图1).术后随访2个月患儿无瘤再生长.例2,女婴,足月顺产后发现牙龈肿物.查体:左上牙龈见一息肉状肿物,1.5 cm×1.2 cm×1.2 cm大小,质地中等.术后随访3个月患儿无瘤再生长.

    作者:张仁亚;杨飞;李红民;陈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肺嗜酸细胞类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肺嗜酸细胞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对3例肺嗜酸细胞类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该肿瘤好发于男性,发病年龄16~80岁(平均49.9岁),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及咯血为主.组织学: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多边形,胞质丰富,内见大量嗜酸性颗粒.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神经分泌标记物NSE、Syn、CgA及CK阳性.电镜下胞质内见神经内分泌颗粒及较多肿胀的线粒体.随访3例中有2例癌转移.结论肺嗜酸细胞类癌是一类罕见的、具有独特形态特征的神经内分泌癌,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其生物学行为类似于不典型类癌.

    作者:卢洪胜;李燕;石群立;周晓军;马捷;马恒辉;陆珍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基底型细胞角蛋白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基底型细胞角蛋白(CK5、CK34βE12和CK14)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并结合肌上皮标记、超微电镜对普通型导管增生的细胞成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参照2003年WHO乳腺疾病分类的诊断标准筛选出28例导管普通型增生(UDH)、10例不典型增生(ADH)和25例导管原位癌(DCIS).所有病例均进行CK5/6、CK34βE12、CK14、CK8、ɑ-SMA、calponin和p63的免疫组化染色.4例UDH和1例 DCIS通过电镜观察其增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CK5/6在UDH、ADH和DCIS增生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9%、10.0%和0.CK34βE12和CK1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4%和82.1%(UDH)、20.0% 和30.0%(ADH)、24.0%和28.0%(DCIS).所有UDH的增生细胞均不表达ɑ-SMA、calponin和p63.电镜观察显示UDH和DCIS的增生细胞中未发现符合肌上皮超微特征的细胞存在.结论基底型CK有助于UDH和ADH/DCIS的鉴别诊断,其中CK5/6较CK34βE12和CK14特异性更高.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结果支持UDH的增生细胞含有多种成分,包括定向干细胞、腺中间细胞和腺终端细胞等,但未发现具有肌上皮特点的细胞参与其中.

    作者:郎志强;魏兵;步宏;张红英;李新军;陈卉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乳腺癌发生模型MCF10各阶段细胞系中TIMP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分析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TIMP3失活与乳腺癌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和亚硫酸盐测序技术检测乳腺癌发生模型MCF10的增生细胞系MCF10A、癌前细胞系MCF10AT、导管内癌细胞系MCF10DCIS.com、浸润癌细胞系MCF10CA1a和转移癌细胞系MCF10CA1d、 MCF10CA1h中TIMP3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甲基化特异性PCR分析显示,在上述各细胞系中,TIMP3启动子区均呈高度甲基化状态.亚硫酸盐测序显示,在上述各细胞系中,测序区内的68个CG位点几乎全部发生了甲基化,且甲基化累及了绝大部分等位基因.结论 TIMP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早期诊断乳腺癌和判断乳腺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作者:杨举伦;David Klinkebiel;Michael J Boland;Lin Tang;Judith K Christman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胃癌不同转移能力细胞系的2-DE图谱及差异分析

    目的建立胃癌低转移能力细胞系RF-1和高转移能力细胞系RF-48的2-DE图谱,并分离胃癌转移相关蛋白质.方法利用固相pH梯度技术(immobilized pH gradient,IPG)双向凝胶电泳(two dimensioan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2-DE)建立胃癌低转移能力细胞系RF-1和高转移能力细胞系RF-48二维电泳图谱;采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离胃癌转移相关蛋白质.再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及数据库查询,对部分差异表达蛋白质点进行鉴定.结果建立胃癌低转移能力细胞系RF-1和胃癌高转移能力细胞系RF-48双向凝胶电泳图谱;三块凝胶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960±92和978±83,平均匹配的点数分别为780±69和769±53,匹配率达87%和86.3%;对25个差异蛋白质点进行肽质指纹图分析,鉴定出与瘤基因、细胞周期调控和信号转导有关的蛋白质.结论建立分辨率高且重复性较好的人胃癌低转移能力细胞系RF-1和胃癌高转移能力细胞系RF-48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可以识别和鉴定出一些与胃癌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

    作者:谢海龙;周晓军;陈主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鼻腔小细胞鳞癌1例

    患者男性,53岁,左侧鼻腔出血、同侧突眼、复视2个月,临床上左侧鼻腔、颅底均见质脆、鱼肉状肿物,遂行肿瘤切除术.

    作者:黄艳;朱克宇;李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介绍一种新的细胞块制作方法

    细胞块技术的基本原理将样品离心,细胞和微小组织块被高度浓缩后用蛋清凝聚、石蜡双重包埋,再制成切片.文献报道制作细胞块的支架有琼脂及合成胶水,但这两种物质通透性差,影响脱水、透明和浸蜡,造成制片困难和染色效果差.我们用0.1%蛋清液代替琼脂或合成胶水,操作简单,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永生;李玉红;任玉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