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黄晓赤;罗克枢;赵剑萍;吴蓉宜

关键词:腹部肿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和预后.方法分析10例IMT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所有病例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腹腔脏器IMT的组织学分为三型:(1)黏液样-血管型,(2)梭型细胞密集型,(3)少细胞纤维瘢痕型.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SMA、MSA、CKpan和ALK,其阳性率分别为100%、90%、90%、60%和20%.10例IMT中有5例做了根治性切除术,另有5例单纯肿瘤切除,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腹腔脏器IMT易被临床医师误诊为晚期癌.免疫组化表型是该肿瘤与其他软组织肿瘤鉴别的重要依据.腹腔脏器IMT一般具有良性病变的生物学行为,根治性手术可能治愈.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切除标本内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免疫表型观察

    目的探讨乳腺癌切除标本内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浸润癌的关系.方法筛选出浸润性导管癌切除标本内有较多癌旁组织的病例36例和同期乳腺良性病变28例(对照组),选用CK5、CK34βE12、S-100 蛋白、SMA、CK8、E-cad、c-erbB-2等7种抗体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乳癌组36例中28例伴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单纯或复合出现的病变包括:普通性导管增生7例,柱状细胞病变12 例,不典型导管增生4例,导管原位癌24例,伴两种以上病变者10例,4种病变同时存在者2例.对照组中计普通性导管增生23例,柱状细胞病变9例.免疫组化提示CK5在旺炽型UDH中腺系上皮细胞有大量表达,不典型导管增生、导管原位癌及浸润性导管癌中其表达明显降低直至完全失表达;CK34βE12表达类似于CK5,但较CK5为强,二者并不完全重合;S-100蛋白表达于肌上皮细胞和增生的腺系上皮细胞,其在UDH的腺系上皮中的表达近似于CK34βE12,却不表达SMA;在24例高级DCIS中,11例肌上皮对S-100蛋白的反应性先消失,但对SMA仍呈强反应;E-cad在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中出现再表达和(或)阳性等级升高;c-erbB-2在高级DCIS和IDC中呈清晰的膜表达. 结论 77.87%浸润性导管癌伴有不同的导管内增生性病变,这些病变不仅形态学表现不同,且免疫表型有异,可据此协助诊断与鉴别诊断.仅据对活检诊断的导管内增生性病变患者长期随访而得出的后来发生浸润性乳腺癌危险度的结论,与当初诊断的病变并无直接相关,而更可能与当初残留或后来发生的导管内增生性病变有关.

    作者:陈婷婷;孟刚;龚西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例

    患者女性,34岁,因进食阻挡感5个月就诊.胃镜示:食管距门齿35 cm处前壁见一球型隆起性肿块,粗蒂,大小1.5 cm×1.6 cm,表面有分叶不光整,呈黑褐色与灰白色相间,质实性(图1).取材病理活检示:(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黏膜下见较多含色素的细胞,并伴有异型.临床拟诊断为食管癌,行食管切除术.

    作者:韩晓红;陈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胃癌不同转移能力细胞系的2-DE图谱及差异分析

    目的建立胃癌低转移能力细胞系RF-1和高转移能力细胞系RF-48的2-DE图谱,并分离胃癌转移相关蛋白质.方法利用固相pH梯度技术(immobilized pH gradient,IPG)双向凝胶电泳(two dimensioan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2-DE)建立胃癌低转移能力细胞系RF-1和高转移能力细胞系RF-48二维电泳图谱;采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离胃癌转移相关蛋白质.再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及数据库查询,对部分差异表达蛋白质点进行鉴定.结果建立胃癌低转移能力细胞系RF-1和胃癌高转移能力细胞系RF-48双向凝胶电泳图谱;三块凝胶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960±92和978±83,平均匹配的点数分别为780±69和769±53,匹配率达87%和86.3%;对25个差异蛋白质点进行肽质指纹图分析,鉴定出与瘤基因、细胞周期调控和信号转导有关的蛋白质.结论建立分辨率高且重复性较好的人胃癌低转移能力细胞系RF-1和胃癌高转移能力细胞系RF-48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可以识别和鉴定出一些与胃癌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

    作者:谢海龙;周晓军;陈主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SARS患者组织中冠状病毒S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冠状病毒S蛋白单克隆抗体在5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患者多脏器穿刺和尸检病理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SARS病理学特点及病原学的关系.方法应用SARS冠状病毒(SARS-CoV)S蛋白单克隆抗体,对病程为1周的早期SARS死亡尸检病例和4例病程为3~5周中晚期SARS死亡病例的多器官组织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肺泡腔内脱落的上皮细胞、单核细胞和多核合体样细胞,以及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与黏膜腺体上皮细胞、多器官内血管内皮细胞和散在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SARS-CoV S蛋白均呈阳性表达.2例SARS中晚期病例肝细胞和心肌细胞亦见SARS-CoV S蛋白阳性反应.结论 SARS-CoV单克隆抗体在SARS患者肺、支气管、肝脏和心肌等器官组织均有表达,可作为SARS病原学和病理学的辅助诊断标志,对探讨SARS传播途径及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宁;王翠娥;杨保安;王德文;赵景民;王一平;吴小红;李豫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细胞块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在针吸细胞学中应用

    因针吸细胞学技术具有简单、快捷、经济、患者痛苦少的特点,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针吸技术获取的标本量较少,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人们在针吸标本的基础上引入了细胞块制作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形成形态学与免疫学相结合的现代细胞诊断学.我们通过摸索,认为细胞块较细胞涂片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更有效、更稳定、成功率更高,同时将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细胞学.现将我们利用细胞块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超;周小鸽;余小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鼻腔小细胞鳞癌1例

    患者男性,53岁,左侧鼻腔出血、同侧突眼、复视2个月,临床上左侧鼻腔、颅底均见质脆、鱼肉状肿物,遂行肿瘤切除术.

    作者:黄艳;朱克宇;李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P504S在前列腺PIN中的表达

    前列腺上皮内肿瘤形成(prostat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PIN)与前列腺癌之间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有资料表明,59%~100%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标本的连续切片中发现有PIN存在,推测PIN可能对前列腺癌有预示价值.本文采用P504S对前列腺癌、PIN以及结节状增生进行标记,探讨PIN在前列腺癌形成过程中的意义以及P504S在PIN与前列腺癌或结节性增生鉴别诊断的价值.

    作者:张金库;赵连臣;郭亚萍;周小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介绍一种新的细胞块制作方法

    细胞块技术的基本原理将样品离心,细胞和微小组织块被高度浓缩后用蛋清凝聚、石蜡双重包埋,再制成切片.文献报道制作细胞块的支架有琼脂及合成胶水,但这两种物质通透性差,影响脱水、透明和浸蜡,造成制片困难和染色效果差.我们用0.1%蛋清液代替琼脂或合成胶水,操作简单,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永生;李玉红;任玉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大鼠肝纤维化中肥大细胞募集的分子机制

    本研究通过建立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应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肥大细胞(MC)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并探讨肝纤维化中MC募集的可能机制.

    作者:廖晓宏;张志勇;谢明;王波;戴少军;陈海燕;王天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应用RT-PCR技术鉴别软组织小圆细胞恶性肿瘤

    软组织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如尤因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EWS/PNET)、横纹肌肉瘤、低分化滑膜肉瘤等,大多由弥漫成片的小圆形细胞所组成,并且组织形态多样.临床上小圆细胞肿瘤多属高度恶性的肿瘤,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近年来研究证实,在大多数小圆细胞肿瘤中存在特异性染色体易位和融合基因[1],这些特异性染色体易位和融合基因在不同类型的小圆细胞肿瘤中呈特异性分布,为其诊断和分类提供了一个新的分子指标[2].

    作者:庞丽娟;李锋;陈云昭;常彬;陆天才;胡文浩;李洪安;蒋金芳;郑玉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羊膜带综合征并发肢体-体腔壁综合畸形尸检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羊膜带综合征(amniotic band syndrome, ABS)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与诊断.方法对1例在孕26周经超声检查被诊断为ABS的胎儿病例进行尸检,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结果本例主要表现为唇裂、腭裂、腹裂、肢体缺陷、脑积水、室间隔肌部缺损、脐带过短等畸形.结论 ABS的发病机制存在争议,临床特点呈多样性,肢体-体腔壁综合畸形是其中的严重类型.产科超声检查是诊断胎儿ABS的有效方法.

    作者:邹振宁;陶瑜;石慧娟;肖立;李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p53、p73蛋白的表达

    胃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我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胃黏膜、各级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早期及进展期胃癌组织中p53、p73 蛋白的表达,以探讨胃癌发生、发展的规律,寻找胃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标志物,为胃癌的早期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肖凤;王伴青;唐和生;张海娥;孙朝越;王建太;周俭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子宫浆液性癌及内膜上皮内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浆液性癌(USC)及内膜上皮内癌(EIC)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USC和1例EIC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53、ER和PR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患者年龄60~77岁(平均68岁),临床多表现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随访10例,6例死亡,生存5~28个月(平均14个月);4例仍存活(11~36个月).9例为单纯USC,4例混合有其他类型内膜腺癌成分.形态上,9例USC以有纤维血管轴心的宽乳头为主,被覆异型性明显的多角形或鞋钉样细胞,2例肿瘤大部分为纤细的乳头结构,1例以腺管状结构为主.2例表现为息肉表面的EIC,无间质浸润和腺体融合.3例USC的浸润成分以腺管结构为主.7例USC伴有EIC,其中2例宫颈内口、1例输卵管黏膜也可见上皮内癌改变.免疫表型:12例USC和所有EIC病变的非典型细胞对p53呈弥漫性强阳性反应,各有1例USC有ER、PR阳性表达.结论 USC结构有一定的多样性,可以表现为分化好的腺管状结构.内膜活检标本中发现EIC改变时,提示可能有USC存在.应仔细检查绝经后妇女的内膜息肉以排除EIC改变.p53、ER、PR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廖晓耘;王恩杰;吕晓红;李荣;沈丹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影响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相关因子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肝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和寻求肝癌基因治疗的有效靶点.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nm23-H1、c-Met及MT1-MMP蛋白在93例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判断其与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Ki-67、nm23-H1、c-Met及MT1-MMP蛋白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预后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均<0.01);nm23-H1的表达与肿瘤远处转移之间呈负相关关系(P=0.041);c-Met、MT1-MMP的表达与肝癌瘤旁浸润及远处转移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nm23-H1基因的失活或突变,伴随c-Met以及MT1-MMP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导致肝癌浸润、转移的关键因素.

    作者:何萍;张雁瑞;徐雪冬;车丽洪;吴惠茜;薛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阴道壁恶性横纹肌样瘤1例

    患者,18岁,未婚,因持续性阴道出血1个月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1个月前出现持续性阴道出血,量时多时少,伴有大出血及大血块,量较正常月经多1倍,并伴有头晕症状,半月前在当地医院曾行B超检查,发现盆腔实性肿物.随后到天津中心妇产医院行B超检查,发现宫颈占位病变6 cm×7 cm×7 cm,血流丰富,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自发病以来,有尿频症状,有髋骨及大腿部放射状疼痛.妇科检查:阴道通畅,阴道右下壁可及6 cm×5 cm×5 cm肿物,表面光滑,张力较大,不活动,无触痛.尿隐血阳性.曾行针吸穿刺外检,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

    作者:姜余梅;孙保存;姜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基底型细胞角蛋白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基底型细胞角蛋白(CK5、CK34βE12和CK14)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并结合肌上皮标记、超微电镜对普通型导管增生的细胞成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参照2003年WHO乳腺疾病分类的诊断标准筛选出28例导管普通型增生(UDH)、10例不典型增生(ADH)和25例导管原位癌(DCIS).所有病例均进行CK5/6、CK34βE12、CK14、CK8、ɑ-SMA、calponin和p63的免疫组化染色.4例UDH和1例 DCIS通过电镜观察其增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CK5/6在UDH、ADH和DCIS增生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9%、10.0%和0.CK34βE12和CK1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4%和82.1%(UDH)、20.0% 和30.0%(ADH)、24.0%和28.0%(DCIS).所有UDH的增生细胞均不表达ɑ-SMA、calponin和p63.电镜观察显示UDH和DCIS的增生细胞中未发现符合肌上皮超微特征的细胞存在.结论基底型CK有助于UDH和ADH/DCIS的鉴别诊断,其中CK5/6较CK34βE12和CK14特异性更高.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结果支持UDH的增生细胞含有多种成分,包括定向干细胞、腺中间细胞和腺终端细胞等,但未发现具有肌上皮特点的细胞参与其中.

    作者:郎志强;魏兵;步宏;张红英;李新军;陈卉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腹腔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和预后.方法分析10例IMT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所有病例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腹腔脏器IMT的组织学分为三型:(1)黏液样-血管型,(2)梭型细胞密集型,(3)少细胞纤维瘢痕型.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SMA、MSA、CKpan和ALK,其阳性率分别为100%、90%、90%、60%和20%.10例IMT中有5例做了根治性切除术,另有5例单纯肿瘤切除,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腹腔脏器IMT易被临床医师误诊为晚期癌.免疫组化表型是该肿瘤与其他软组织肿瘤鉴别的重要依据.腹腔脏器IMT一般具有良性病变的生物学行为,根治性手术可能治愈.

    作者:黄晓赤;罗克枢;赵剑萍;吴蓉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涎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发生于涎腺部位的肿瘤较少见,恶性肿瘤更为少见,占所有头颈部恶性肿瘤的5%~6%,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3%.尽管涎腺恶性肿瘤发生率较低,但是它们的形态学变异较大,不同类型的肿瘤之间可有相似的形态学特点,给诊断带来了困难.而不同类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生物学行为迥异,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因而这些肿瘤的明确诊断非常重要.近年来,免疫组化新抗体在涎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周晓军;黄文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β-catenin在胃癌增殖和浸润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β-catenin在胃癌组织细胞核和膜/质中的含量与细胞增殖、浸润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β-catenin在胃癌细胞核或细胞膜/质中的含量,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cyclin D1、c-myc和Ki-67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27例胃癌中细胞核与细胞膜/质中β-catenin含量之比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rs=0.392 25, P=0.043 0),而与胃癌的Lauren分型无关;胃癌细胞核中β-catenin含量与c-myc蛋白或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s=0.509 04, P=0.006 7;rs=0.399 92, P=0.038 7),细胞膜/质中β-catenin含量与cyclin D1蛋白表达亦呈正相关(rs=0.436 12, P=0.023 0).但胃癌细胞核中β-catenin的含量、cyclin D1和c-myc蛋白的阳性表达与Ki-67均无相关性.结论胃癌细胞核与癌细胞膜/质中β-catenin含量之比与胃癌的浸润性具有相关性,而与胃癌的Lauren分型无直接的相关性.β-catenin在细胞核内的积聚可促进cyclin D1和c-myc的表达,有利于胃癌细胞增殖.

    作者:王莉;张帆;吴平平;姜叙诚;郑林;于颖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精索硬化性脂肪肉瘤1例

    患者,64岁,因左侧阴囊无痛性肿物1年、近期进行性增大入院.查体:左侧阴囊内可扪及直径约5 cm肿物1个,表面欠光滑,质地偏硬,透光试验阴性.双侧腹股沟无肿大淋巴结.术中所见: 肿物位于左侧精索,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行左侧精索肿物根治术(左侧精索及肿块完整切除).

    作者:谷化平;李宏伟;黄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