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肝细胞增生性病变的国际诊断标准

李珊珊

关键词:肝细胞增生, 分类, 诊断/病理学
摘要:大鼠肝脏的增生性损伤的分类、命名和诊断标准首次由Squire 和Levitt 在1975年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引起了全世界特别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毒理病理学家广泛地讨论.此后,国际上又发表了几种校正或修改的诊断标准,但许多国家的毒理病理学家仍在对其进行讨论.由于全世界广泛使用许多化学物质包括药品和农药,相关管理机构对其毒理资料进行评价,而组织病理学是危险度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对于毒理学研究中观察到的病理损伤,必须有国际认可的诊断标准,从而提高诠释毒理病理学的可信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组织中MUC2和TGF-βRⅡ的表达及其意义

    人胃肠道表面黏液的主要成分是黏蛋白(mucin),对胃肠道黏膜起着重要的保护和润滑作用.MUC2是一种分泌型黏蛋白,在正常胃黏膜中无表达,但在胃黏膜出现肠化生或恶变时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receptor Ⅱ,TGF-βRⅡ)是位于细胞表面上的一种跨膜糖蛋白,在TGF-β的信号通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低表达与胃癌的关系密切.有文献报道,TGF-β通过TGF-βRⅡ可诱导细菌MUC2转录上调[1],但MUC2和TGF-βRⅡ在肿瘤组织中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作者:陈金华;胡忠良;文继舫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MMP-26蛋白的表达及其与ER的关系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6(MMP-26)蛋白在人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部分临床指标的关系,分析MMP-26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并探讨雌激素及其受体(ER)对MMP-26蛋白表达调节作用.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26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增生症、原位癌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以及ER在IDC中的表达并进行评分,结果用INSTAT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6例正常乳腺组织和8例乳腺增生症中,分别有1例MMP-26呈弱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6.7%和12.5%.4例原位癌中MMP-26全部阳性表达.在67例IDC中,有41例MMP-26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1.2%.MMP-26的表达与发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学分级无关,而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MMP-26蛋白在IDC的阳性表达与ER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P<0.01). 结论 MMP-26在肿瘤浸润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MMP-26在IDC中的表达可能受雌激素及其受体的调节.

    作者:王阳;李伟;李一雷;张丽红;李玉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肺癌中蛋白激酶C-α、βⅡ及δ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PKC-α、-βⅡ、-δ在肺癌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84例肺癌原发灶及30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灶中PKC-α、-βⅡ、-δ的表达,分析其在肺癌的不同组织类型、不同分化程度以及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之间表达的差异及意义.结果 PKC-α、-βⅡ与-δ在84例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61.9%、70.2%和66.7%,在不同肺癌组织类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KC-α阳性率在小细胞癌(SCLC,58.3%)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62.5%)及其高中分化组(70.2%)与低分化组(48.0%)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KC-βⅡ阳性率在SCLC(41.7%)与NSCLC(75.0%)及其高中分化组(74.5%)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在SCLC与低分化组(48.0%)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KC-δ阳性率在SCLC(41.7%)与NSCLC(70.8%)及其高中分化组(78.7%)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在SCLC与低分化组(56.0%)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比较PKC-α、-βⅡ与-δ在30例淋巴结转移NSCLC的原发灶与转移灶的表达,3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PKC-α、-βⅡ与-δ的异常激活,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3种亚型的作用各有不同, PKC-βⅡ可能是促进癌前病变的增生;PKC-α过表达与PKC-δ表达降低促进癌细胞增殖与凋亡减少,而癌分化降低、恶性程度增加.

    作者:白璐璐;唐建武;张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应用免疫组化双标技术研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

    目的研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淋巴管特异标记podoplanin对96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微淋巴管密度(MLD),以CD34标记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MVD)作为对比,以及分别与Ki-67进行双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管/血管增殖活性.结果肿瘤不同区域的淋巴管密度、增殖活性和形态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密度及增殖活性较其他区域显著地增高(P<0.01),且管腔多呈扩张状,同时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密度及Ki-67指数也较正常大肠组织显著地增高(P<0.01).结论大肠癌组织存在新生淋巴管,尤以癌组织边缘区明显.

    作者:李增鹏;牟江洪;向德兵;肖华亮;张沁宏;王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脏原发性肿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收集大连市中心医院外科手术切除的4例心脏肿瘤,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其中1例加作网状纤维染色,另外3例加作AB/PAS和免疫组化染色.

    作者:王燕霞;张众;白燕;张庆华;付明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泌乳素腺瘤中PTTG的表达与肿瘤侵袭性关系

    目的探讨泌乳素腺瘤中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 方法手术切除的泌乳素腺瘤标本46例(侵袭性24例和非侵袭性22例),正常垂体组织6例(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PTTG蛋白表达;从组织中提取RNA,经RT-PCR方法扩增PTTG mRNA;从细胞中提取蛋白,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PTTG蛋白和PTTG mRNA表达在侵袭组和非侵袭组差异显著,并且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两种方法检测PTTG蛋白表达水平相一致. 结论 PTTG与肿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临床判定肿瘤侵袭生长的分子生物学标志.

    作者:崔友强;滕良珠;李国新;庞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229例肾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研究肾细胞肿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分型、形态学特征及预后. 方法复习229例连续肾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大体标本、HE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按2004年WHO肾细胞肿瘤分类标准重新分类,并随访. 结果 229例肾细胞肿瘤占同期肾实质肿瘤89.1%(229/257),其中223例(97.4%)为肾细胞癌,6例(2.6%)为肾嗜酸细胞腺瘤.肾细胞癌中,透明细胞癌180例(78.6%),乳头状肾细胞癌19例(8.3%),嫌色细胞癌13例(5.7%),1例嫌色细胞癌伴肉瘤变,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6例(2.6%),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肾细胞癌2例(0.9%),未能分类的肾细胞癌2例(0.9%),集合管癌1例(0.4%).透明细胞癌5年生存率为75.5%;乳头状肾细胞癌5年生存率为80%;嫌色细胞癌随访6例,随访期8~57个月,1例于57个月后死于肿瘤转移;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随访2~40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肾细胞肿瘤是一组形态学上各有特征的异质性肿瘤,以恶性为主,其中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嫌色细胞癌常见.不同类型肾细胞癌预后不同.WHO肾细胞癌的组织学分型有其实用性和先进性.

    作者:肖立;陆孝禹;殷于磊;卢晨;朱雄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肝原发性恶性血管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肝原发性恶性血管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7例血管肉瘤和4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患者年龄23~80岁,男性8例,女性3例.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表现.6例肿瘤呈单结节,位于肝右叶;5例多结节者,其中4例累及肝左叶,肿瘤大径为2~6.5 cm.7例血管肉瘤组织学表现多样,肿瘤细胞可呈梭形或上皮样细胞形态.4例EHE组织学特征:以纤维硬化区为中心,周边富于细胞,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分化及特征性的胞质内血管腔形成.免疫组化染色至少表达CD31、CD34、FⅧRAg中的1项,其中4例3项指标均表达.1例EHE和5例血管肉瘤表达nestin.结论肝原发性恶性血管肿瘤极少见,结合组织学形态并联合应用多项血管内皮标记物可作出明确诊断.早期发现、局部手术切除和结合术后化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邓晓;侯英勇;陈颖;侯君;谭云山;宿杰·阿克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在肾脏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我们应用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法,对肾活检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向青;彭佑铭;刘映红;夏运成;姜文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甲状腺原发性骨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原发于甲状腺的骨肉瘤极为罕见,组织形态与原发于骨的骨肉瘤完全相同,国内外报道甚少.本文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作者:吕新全;陈奎生;赵庆夏;庞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肺肝样腺癌1例及文献复习

    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HAC)是一种发生于肝外的具有腺样及肝细胞样两种分化的特殊类型腺癌.此型腺癌发生在胃内的屡见报道,但原发于肺的HAC极为罕见.经检索英文和国内文献,截止2002年仅见10例报道[1,2].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探讨.

    作者:白辰光;刘晓红;余永伟;张顺民;马大烈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EH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1例EHT患者的临床病史、肿瘤组织的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及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6岁,以左胸锁关节下方皮下肿块为主要表现.肿瘤包膜完整,切面以灰白色实性为主.镜下表现复杂,以束状及平行排列的梭形细胞为主,混合有上皮成分及成熟的脂肪细胞等.瘤细胞均不具异型性,也缺乏坏死.免疫组化显示梭形细胞CK阳性,灶状细胞MSA阳性,S-100蛋白、desmin、vimentin和CD34均呈阴性.结论 EHT有独特的发病部位和形态学表现,对梭形细胞上皮本质的认识是正确诊断的关键.

    作者:房新志;赵峰;柴敏秀;李景英;韦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儿肝间叶性错构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肝间叶性错构瘤( mesenchymal hamartoma liver,MHL)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的间叶性肿瘤,1903年由Maresch首先报道,至2003年英文文献报道病例数不足200例[1].MHL仅见于婴幼儿,以往曾称为海绵状淋巴管样瘤、囊性间叶性错构瘤、胆管纤维腺瘤.MHL虽然是真性肿瘤而不是发育异常,但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属良性,应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为了解婴幼儿MHL的临床、病理和预后,我们对新华医院历年来的小儿MHL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

    作者:奚政君;张忠德;成宇帆;张凤英;吴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胃肠道间质瘤中p53和bcl-2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p53和bcl-2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中的表达与预后关系.方法对194例GISTs构建组织微阵列(TMA),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GISTs组织中p53和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在p53 TMA中,184例可评估(94.8%),在bcl-2 TMA中181例可评估(93.3%).p53和bcl-2基因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4.8%和59.1%.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NIH分级、肿瘤部位、坏死、细胞密集程度、核分裂象和转移复发有关.bcl-2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NIH分级、肿瘤部位、坏死和黏膜受累及有关.p53蛋白阳性和阴性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0.1%和76.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bcl-2 阳性和阴性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5.1%和76.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蛋白阳性组和阴性组与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p53、bcl-2表达与GISTs预后有关,p53、bcl-2可作为判断GISTs预后的标志物.

    作者:石素胜;孙耘田;温芃;刘秀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几种常见免疫复合物性肾炎肾小球免疫荧光和Masson三色染色的对比观察

    肾穿刺组织的免疫病理(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和Masson三色染色法,对于确定一些常见的抗体介导或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是重要的两种检查手段,尤其是对于尚未开展常规电镜检查的单位,加强对两者检查结果的对比观察,对于确定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集中比较观察不同类型肾小球肾炎病变肾小球免疫荧光和Masson三色染色所示免疫球蛋白或补体的形态特征,增强对其识别或鉴别能力,以图提高对一些常见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的诊断水平.

    作者:赵仲华;刁自强;徐辉;张秀荣;郭慕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1996年Ordonez等[1]首先报道1种伴有不寻常分化的肾细胞癌,随后Lioreta等[2]于1998年也报道1种肾脏低级别梭形细胞癌,同年He等[3]报道1例发生于45岁女性的类似于肾单位远端发生的肾细胞肿瘤.Otani等[4]于2001年报道了一种起源于远端肾单位的低级别肾细胞癌.

    作者:黄文斌;周晓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囊性肾细胞癌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囊性肾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囊性肾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有确切的瘤体,由厚的假纤维包膜围绕,切面见大小不等的囊腔.镜下见囊腔被覆无明显异型的透明细胞,纤维性囊壁间隔中可见透明细胞巢.免疫表型:透明细胞CK、EMA强阳性,CD68、Mac387阴性,Ki-67、 p53弱阳性.结论囊性肾细胞癌少见,预后好,术前易与多囊肾、囊性变肾细胞癌和囊性肾瘤等混淆.本瘤的特征是囊性区显著,囊腔内衬单层或数层异型小的透明细胞,囊壁之间可见透明细胞巢.

    作者:邹宗楷;吴文乔;曾敬;纪思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甲状腺肿瘤COX-2、CK19和TPO表达及其意义

    本研究对123例甲状腺肿瘤进行COX-2、CK19和TPO的免疫组化标记,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胡孟钧;郦秀芳;魏建丽;张春丽;骆雨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原发性硬膜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硬膜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例原发性硬膜淋巴瘤大体与镜下形态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1例为原发性硬脊膜外中心/中心母细胞淋巴瘤(CD20+),瘤细胞体积相当于1~3个小淋巴细胞,核卵圆或成角或核膜呈锯齿状,染色质粗密,核较大者可见核仁.1例为原发性硬脊膜下腔大B细胞淋巴瘤,瘤细胞体积大,胞质中等,核圆形,可见核仁.结论现有资料提示硬脊膜外淋巴瘤以高中度恶性居多,硬脑膜外淋巴瘤以低度恶性居多.硬膜淋巴瘤可能源于颅及椎管外淋巴组织迁入硬膜外甚至硬膜下腔隙的淋巴细胞.

    作者:付明杰;陈晓旭;王艳霞;赵俊军;李明惠;张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腮腺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腮腺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进行HE切片、免疫组化等观察,并复习文献进行讨论.结果镜检肿瘤细胞呈梭形、卵圆形、多边形,胞质淡染,边界不清,核染色质颗粒状并见明显小核仁,可见散在核分裂象,呈片状、束状、编织状、旋涡状排列.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及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结构.肿瘤细胞特异性地表达CD21、CD23、CD35、S-100蛋白、CD68、vimentin、EMA.结论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是极少见的低中度恶性肿瘤,可出现多种组织结构,有一定的特征性,确诊需要免疫组化帮助.应与异位脑膜瘤、异位胸腺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淋巴上皮样癌及指突性树突状细胞肿瘤等相鉴别.

    作者:甘梅富;余春开;蔡菊芳;卢洪胜;余心如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