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良、恶性上皮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某些问题

丁华野;皋岚湘

关键词:乳腺肿瘤, 病理学, 诊断, 鉴别
摘要:上皮增生/增殖性病变是乳腺常见的疾病,其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常遇到困难,而且容易误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良性非肿瘤增生性病变(如导管、小叶增生,腺病等)和原位/浸润癌的鉴别.②肿瘤性增生性病变(如导管、小叶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或浸润癌的鉴别.③假浸润性病变(如放射状瘢痕、硬化性腺病、乳头状病变)与癌性浸润的鉴别.④非典型乳头状瘤与原位乳头状癌的鉴别.⑤原位癌同微浸润、浸润癌的鉴别.⑥浸润癌(如梭形细胞癌、组织细胞样浸润性小叶癌等)和间叶性肿瘤的鉴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原位癌cyclinD1、p16和Ki-67表达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p16和Ki-67与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导管内癌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轻度乳头状瘤病、重度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各40例中cyclinD1、p16和Ki-67的蛋白表达情况,并用20例正常乳腺组织作对照.结果 cyclinD1在轻度、重度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组中阳性率分别为27.5%、 50.0%、 60.0%, 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χ2=8.929,P<0.05). p16蛋白表达分别为80.0%、52.5%、40.0%, 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χ2=8.687,P<0.01).轻度与重度乳头状瘤病组比较均有差异,但重度乳头状瘤病与导管内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Ki-67阳性率在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组间两两比较也分别有统计学差异.在各组中,Ki-67与cyclinD1呈正相关,与p16呈负相关,cyclinD1与p16呈负相关.结论 cyclinD1、 p16和Ki-67表达异常在乳腺癌发生、发展演进过程中是一种早期事件.重度乳头状瘤病是重要的癌前病变.调节cyclinD1和p16的平衡可能是癌前病变基因治疗的一条途径.

    作者:牛昀;刘铁菊;傅西林;于泳;吕阿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上皮样恶性周围神经鞘膜肿瘤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右颈部肿块3年伴右上肢麻木、乏力半年.MRI示右颈部肿块,压迫臂丛神经.临床诊断:右颈部肿块,神经纤维瘤可能性大.手术见:肿块位于右颈部软组织内,压迫并包裹臂丛神经下干,肿块中央囊性变,肿块与臂丛神经下干无法分离,予以肿块与臂丛神经下干一并切除送病理检查.

    作者:石群立;周晓军;郑晓刚;金行藻;李南云;孟奎;孙桂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骶尾部小汗腺血管瘤性错构瘤1例

    患者男,25岁.因骶骨部位出现包块半年入院.包块起初大小0.5 cm×0.3 cm,无疼痛或其他不适,缓慢增大,入院时达5 cm×3 cm×2.5 cm.入院前10天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疼痛,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无效(具体诊断及用药不详,疼痛较前缓解,但包块大小无明显改变,来我院门诊拟诊肛周肿脓收住院.体检:于肛门上5 cm骶骨部可见5 cm×3 cm大小的包块,周围皮肤略红,质中,表面光滑,活动度尚可,与周围组织界限欠清,触痛(+),外生殖器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胸部X线检查:心、膈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行手术切除肿物,术中见骶尾部皮下有一3 cm×5 cm实质性肿物,边界欠清,皮肤毛囊孔粗大.

    作者:田君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腺软骨肉瘤1例

    患者女性,77岁.左乳腺巨大包块13年,术中见肿块位于左乳腺内,质硬,包膜完整,移动度可.周围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包块附着于胸大肌上.完整切除.临床诊断:(左)乳腺肿块待查.

    作者:刘汉芝;李冬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CD99在软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CD99在软骨母细胞瘤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12例软骨母细胞瘤的病理形态.结果 12例软骨母细胞瘤中9例CD99阳性,在无基质的软骨母细胞和部分网状基质内软骨母细胞处表达,基质明显区和钙盐沉积处的软骨母细胞和软骨细胞均阴性.S-100蛋白、Vim、NSE弥漫强阳性,多核巨细胞CD68阳性.结论 CD99对软骨母细胞瘤阳性无特异性诊断价值.联合应用CD99、S-100蛋白和Vim等标记,进一步说明软骨母细胞瘤是由胚胎性软骨母细胞发生.

    作者:螘国铮;丁敏;王晓秋;邢晓皖;吴红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右肾发育不全伴对侧重复肾双肾盂双输尿管1例

    患者男,48岁.因右肾区隐痛20天入院.查体:无畏寒、发热、血尿;肾区无绞痛,叩击肾区无放射痛;余无异常.CT检查提示右肾脏萎缩伴积水;放射造影检查示:右侧肾盂、输尿管未见显影,左侧双肾盂双输尿管、杯口清楚(图1).术中见右肾发育不全,4.5 cm×3 cm×2.5 cm,为囊状,肾血管缺如,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固定于右肾区.临床诊断:右肾萎缩伴积水,左肾畸形.

    作者:谢海云;刘复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妇产科常见疾病的组织学鉴别诊断

    妇产科病理送检率往往达综合性医院首位,因其涉及女性生殖道各器官及卵巢、胎盘等,组织形态极为复杂.主检医师除具备扎实的病理基本功外,尚需经过综合性外检病理的训练,好在妇产科临床学习一段时间,便于与临床沟通,了解临床的需要,才能达到病理报告的针对性,有益于临床制定治疗及随访方案,现从以下两方面阐述.

    作者:范嫏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渐进加剧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

    1 病历摘要患者男,52岁,因反复剧烈腹痛2天入院.疼痛为上腹部阵发性撕裂痛,进行性加剧,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状.无畏寒、发热、心悸.入院次日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否认高血压病史及外伤史.查体:T 37.8℃,P 84次/分,R 20次/分,BP 29/16 kPa(220/120 mmHg).两肺呼吸音清晰,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外0.5 cm、第Ⅴ肋间隙,界扩大,HR 84次/分、律齐,二尖瓣区闻及3/6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A2>P2.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双肾区叩击痛(+).肠鸣音存在.实验室检查:血象WBC 2.2×109/L,N 0.90,L 0.10;血淀粉酶38 U/L;尿蛋白+;胸片:主动脉增宽,左心影扩大.

    作者:刘福川;刘红利;肖艳春;张永川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子宫上皮样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子宫上皮样平滑肌瘤(epithelioid leiomyoma, E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方法收集14例子宫EL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随机抽取同期10例子宫低度恶性间质细胞肉瘤作为对照..采用二步法进行actin、Des、EMA和CD1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子宫EL临床表现无特征性.镜下显示肿瘤细胞呈类似上皮细胞样的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核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伊红染色或部分伴空泡化改变似核周晕,也可表现为富含糖原的透明细胞.平均核分裂象0~1个/10HPF.14例EL的actin、Des全部阳性表达,EMA9例阳性,CD10有2例呈弱阳性.10例子宫低度恶性间质细胞肉瘤actin、Des、EMA和CD10分别有5例、3例、2例和7例阳性表达.结论子宫EL有特殊的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宋蔚青;陈晓端;陈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传染性出血坏死性肠炎伴肾小管坏死

    目的探讨传染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对1例患病死亡者的尸检资料进行眼观、光镜、电镜检查,结合流行病学及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病变主要表现为节段性出血性坏死性空回肠炎及肾小管上皮弥漫性变性坏死和早期修复性改变,伴有肝、肺、脑等器官中毒性损害性病变.结论传染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可能系EHEC O157∶H7通过其志贺样毒素、LEE毒力岛和溶血素等引起严重肠炎及肠外并发症.

    作者:龚西騟;吴继锋;闵大六;王道斌;陈柯;胡闻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女性生殖系统恶性Müllerian混合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Müllerian混合瘤的发生、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6例子宫、输卵管和卵巢恶性Müllerian混合瘤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16例患者中,恶性Müllerian混合瘤发生于子宫颈2例,子宫体11例,输卵管1例,卵巢2例.同源性9例(56%),异源性7例(44%).癌转移7例(44%),其中异源性转移5例(71%),以肉瘤成分转移为主.免疫表型:在14例中所有癌成分CK和所有肉瘤成分Vim呈阳性表达,43%病例的肉瘤成分呈CK和Vim双相表达,Des 9例阳性(64%),MG 4例阳性(29%),CD68 5例阳性(36%).结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Müllrian混合瘤可能来源于中胚层,多发生于子宫,其异源性肿瘤恶性度高,转移快.肿瘤的全面检查和免疫表型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彭文明;刘少颜;郑秀玲;罗喜平;曹长安;郭昊昶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交界性导管增生性乳腺病的病理诊断

    导管增生性乳腺病包括一组谱系性病变,即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sual ductal hyperplasia, UDH)、非典型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 ADH)和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增生谱系中的中 - 重度UDH、ADH和低核级DCIS是鉴别诊断的难点.

    作者:步宏;魏兵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简介

    WHO肿瘤组织学分类系列的<乳腺和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分册[1],终于在2003年9月问世.就乳腺肿瘤分类而言,新分类与上一版分类相隔22年.与上一版[2]相比,此次新分类有哪些较大变化呢?

    作者:龚西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腺良、恶性上皮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某些问题

    上皮增生/增殖性病变是乳腺常见的疾病,其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常遇到困难,而且容易误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良性非肿瘤增生性病变(如导管、小叶增生,腺病等)和原位/浸润癌的鉴别.②肿瘤性增生性病变(如导管、小叶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或浸润癌的鉴别.③假浸润性病变(如放射状瘢痕、硬化性腺病、乳头状病变)与癌性浸润的鉴别.④非典型乳头状瘤与原位乳头状癌的鉴别.⑤原位癌同微浸润、浸润癌的鉴别.⑥浸润癌(如梭形细胞癌、组织细胞样浸润性小叶癌等)和间叶性肿瘤的鉴别.

    作者:丁华野;皋岚湘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食管癌病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一)

    食管癌在我国较多见,其研究对于肿瘤的治疗及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食管癌病理学研究新进展做一概述.

    作者:戴小波;王益华;吕翔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肺泡微石症1例

    肺泡微石症(pulmonary alveolar microlithiasis)首先由Tlidveppen(1933年)报道并命名.我们在近10年的尸检标本中发现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病变特点.

    作者:高美钦;袁芳平;黄培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825例乳腺疾病冷冻切片诊断分析

    随着冷冻切片技术和临床外科手术的发展, 术中冷冻切片病理诊断的病例数不断增多,临床医师和患者对病理诊断的期望值也相应提高.冷冻切片病理诊断病例以乳腺疾病为多.笔者总结上海某基层医院825例乳腺冷冻切片资料,探讨基层医院提高冷冻切片诊断准确性的方法.

    作者:蔡瑞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妊娠相关性乳腺癌和伴妊娠样改变的乳腺癌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性乳腺癌和伴妊娠样改变的乳腺癌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免疫表型. 方法从1 050例乳腺癌病理资料中查出全部妊娠相关性乳腺癌18例和伴有妊娠样改变的乳腺癌9例,详细观察HE切片的组织形态学特点,用PV9000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妊娠相关性乳腺癌肿瘤直径1.5~6.0 cm(中位数3.8 cm),淋巴结转移率为84.6%;16例为浸润性导管癌,2例为黏液癌;11例伴有小叶癌化,7例有多形性癌成分,6例伴有大汗腺癌样改变.伴泌乳样改变的乳腺癌全部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直径1.5~9.0 cm(中位数4.9 cm),淋巴结转移率100%;有小叶癌化者7例,2例伴有大汗腺癌样改变.免疫组化两者均100%表达E-cadherin,66.7%表达p53,表达ER分别为40.0%和77.8%,PR分别为21.4%和44.4%,c-erbB-2分别为46.7%和44.4%,bcl-2分别为40.0%和55.5%,EGFR分别为35.7%和22.2%,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46.87和39.63.结论妊娠相关性乳腺癌和伴妊娠样改变的乳腺癌在组织形态上有一定特点,主要发生于导管癌,两者都有较高的小叶癌化率;淋巴结转移率都很高,PR的表达率较低,提示预后不好.

    作者:皋岚湘;丁华野;李琳;胡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腺肌上皮细胞免疫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在病理诊断工作中,乳腺某些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往往给病理医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某些腺病与癌的鉴别、导管/小叶普通型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的鉴别、原位癌与浸润癌的鉴别、导管内乳头状瘤与高分化囊内乳头状癌的鉴别、微腺性腺病与小管癌的鉴别等.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除微腺性腺病外)都存有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 MEC),而大多数乳腺恶性上皮病变(除腺肌上皮-肌上皮细胞癌、腺样囊性癌、化生性癌和某些分化差的浸润性导管癌外)通常见不到MEC[1].

    作者:景洪标;皋岚湘;丁华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

    作者:皋岚湘;丁华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