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皮样恶性周围神经鞘膜肿瘤

石群立;周晓军;郑晓刚;金行藻;李南云;孟奎;孙桂勤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 神经鞘膜肿瘤, 上皮样
摘要:1 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右颈部肿块3年伴右上肢麻木、乏力半年.MRI示右颈部肿块,压迫臂丛神经.临床诊断:右颈部肿块,神经纤维瘤可能性大.手术见:肿块位于右颈部软组织内,压迫并包裹臂丛神经下干,肿块中央囊性变,肿块与臂丛神经下干无法分离,予以肿块与臂丛神经下干一并切除送病理检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进行临床资料及光镜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组织学特点:癌细胞为多边形或柱状,胞界清楚,胞质透明,呈实性巢状、片状排列,可有乳头形成.表现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癌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细胞呈上皮性免疫表型,CK(AE1)、CEA强阳性,不表达S-100蛋白、肌动蛋白.PAS染色阳性. 结论富含糖原透明细胞癌是上皮性特殊类型乳腺癌,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作者:戴瑜珍;喻朝霞;胡小安;张润;潘陶强;卢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CD99在软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CD99在软骨母细胞瘤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12例软骨母细胞瘤的病理形态.结果 12例软骨母细胞瘤中9例CD99阳性,在无基质的软骨母细胞和部分网状基质内软骨母细胞处表达,基质明显区和钙盐沉积处的软骨母细胞和软骨细胞均阴性.S-100蛋白、Vim、NSE弥漫强阳性,多核巨细胞CD68阳性.结论 CD99对软骨母细胞瘤阳性无特异性诊断价值.联合应用CD99、S-100蛋白和Vim等标记,进一步说明软骨母细胞瘤是由胚胎性软骨母细胞发生.

    作者:螘国铮;丁敏;王晓秋;邢晓皖;吴红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征途花絮--献给《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创刊20年

    作者:龚西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结直肠癌中TGF-β1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和血管形成的关系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和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6例结直肠癌中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同时应用CD34标记肿瘤间质中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126例结直肠癌中TGF-β1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和63.5%.结直肠癌中TGF-β1、VEGF蛋白的表达和MVD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呈正相关(P<0.05);VEGF在TGF-β1表达阳性的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TGF-β1表达阴性的结直肠癌(P<0.05),TGF-β1表达阳性的结直肠癌MVD高于TGF-β1表达阴性的结直肠癌(P<0.05).结论 TGF-β1可能通过间接或直接刺激肿瘤血管形成而促进结直肠癌的浸润转移.

    作者:朱晓群;应月强;黄文斌;徐国祥;齐琼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女性生殖系统恶性Müllerian混合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Müllerian混合瘤的发生、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6例子宫、输卵管和卵巢恶性Müllerian混合瘤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16例患者中,恶性Müllerian混合瘤发生于子宫颈2例,子宫体11例,输卵管1例,卵巢2例.同源性9例(56%),异源性7例(44%).癌转移7例(44%),其中异源性转移5例(71%),以肉瘤成分转移为主.免疫表型:在14例中所有癌成分CK和所有肉瘤成分Vim呈阳性表达,43%病例的肉瘤成分呈CK和Vim双相表达,Des 9例阳性(64%),MG 4例阳性(29%),CD68 5例阳性(36%).结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Müllrian混合瘤可能来源于中胚层,多发生于子宫,其异源性肿瘤恶性度高,转移快.肿瘤的全面检查和免疫表型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彭文明;刘少颜;郑秀玲;罗喜平;曹长安;郭昊昶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

    作者:皋岚湘;丁华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腺肌上皮细胞免疫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在病理诊断工作中,乳腺某些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往往给病理医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某些腺病与癌的鉴别、导管/小叶普通型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的鉴别、原位癌与浸润癌的鉴别、导管内乳头状瘤与高分化囊内乳头状癌的鉴别、微腺性腺病与小管癌的鉴别等.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除微腺性腺病外)都存有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 MEC),而大多数乳腺恶性上皮病变(除腺肌上皮-肌上皮细胞癌、腺样囊性癌、化生性癌和某些分化差的浸润性导管癌外)通常见不到MEC[1].

    作者:景洪标;皋岚湘;丁华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介绍一种胸腹水脱落细胞制片方法

    胸腹水脱落细胞检查已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术中病人,准确、快速的诊断对确定手术方案和临床治疗至关重要[1].为了提高胸腹水脱落细胞检测阳性率、缩短制片时间,笔者摸索出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

    作者:郑晖;颜亚晖;朱文兵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样T细胞淋巴瘤1例动态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样T细胞淋巴瘤(AILD-T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AILD-TCL病程的不同时期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病变早期淋巴结表现为多形性细胞(中、小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浆细胞、免疫母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伴分支状毛细血管后小静脉的明显增生而导致正常结构的部分破坏,细胞无明显异型.病变中期出现散在分布的胞质透明、紧密排列的免疫母细胞簇,细胞中度异型.病变后期,免疫母细胞成簇或弥漫分布,细胞异型性大,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标记示淋巴结内弥漫性浸润的细胞胞质表达CD3、CD45RO、CD4、CD8,增生的滤泡树突细胞表达CD21,CD23阳性的中心细胞稀少.结论 AILD-TCL是一种发展快、预后差的周围T细胞淋巴瘤,熟悉其组织学特点对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庄严阵;陈佩琼;杨萌霓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患者女,54岁.因右乳房肿物20年,渐增大2个月余入院.检查:右乳内上象限可触及5 cm×4 cm×4 cm大小肿物,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与胸壁及皮肤无粘连、固定,双侧乳头无凹陷,无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无水肿和桔皮样改变,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作者:郭冰沁;于东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淋巴结血管内T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血管内淋巴瘤(IV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腹股沟淋巴结IVL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男性31岁,不明原因高热伴消瘦50天,右腹股沟直径1 cm淋巴结1枚,B超示肝脏轻度增大,血LDH明显升高伴ESR及转氨酶轻度升高,外周血WBC 3.3×107/L,骨髓像、多种病原及各肿瘤相关抗原检测均无异常.病理活检:腹股沟淋巴结大部分破坏,代之以大量扩张的中小血管,腔内充满大量异型淋巴样细胞,局部伴管壁、管周浸润并累及结外脂肪组织.瘤细胞免疫表型CD45、CD45RO、CD3阳性,CK、CD68、CD79α、CD20均阴性,血管壁及内皮细胞CD31、CD34阳性.行CHOP化疗后症状缓解,现仍在随访中.结论 IVL是一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及皮肤,其他部位少见,绝大数为B细胞型,T型罕见,以浅表淋巴结活检确诊者尚无报道.临床表现有一定提示性,确诊靠组织病理学检查,部分病例对化疗敏感,但多数病例预后差.

    作者:胡向阳;龚西騟;孟刚;陈向红;江燕;余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组织细胞样麻风病2例

    组织细胞样麻风病是少见的麻风病亚型,属早期活跃的瘤型麻风病,传染性强,临床及病理均不易识别[1].

    作者:郑敏;李蜀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腺病变外科病理学检查

    外科病理医师对乳腺病变的检查包括乳腺细针穿刺细胞学,粗针穿刺活检, 金属丝定位病变切除或乳腺区段切除, 术中冷冻切片快速诊断,乳腺单纯切除或乳癌根治标本检查,以及前哨淋巴结活检.

    作者:孙耘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传染性出血坏死性肠炎伴肾小管坏死

    目的探讨传染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对1例患病死亡者的尸检资料进行眼观、光镜、电镜检查,结合流行病学及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病变主要表现为节段性出血性坏死性空回肠炎及肾小管上皮弥漫性变性坏死和早期修复性改变,伴有肝、肺、脑等器官中毒性损害性病变.结论传染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可能系EHEC O157∶H7通过其志贺样毒素、LEE毒力岛和溶血素等引起严重肠炎及肠外并发症.

    作者:龚西騟;吴继锋;闵大六;王道斌;陈柯;胡闻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p63显示肌上皮细胞在乳腺癌诊断中价值

    目的比较p63与S-100蛋白、CK(34βE12)、CK17、actin及calponin在乳腺上皮良恶性病变中阳性表达的差异,显示肌上皮细胞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筛选出含有正常乳腺组织及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导管原位癌6例,浸润型导管癌20例.根据<诊断外科病理学>标准将这些病变分为5组.选用p63等6种免疫组化抗体对上述病变进行标记.结果 (1)6种抗体在浸润癌以外的各种乳腺导管上皮增生性病变中均可见肌上皮细胞的阳性表达,在浸润癌中很少能找到肌上皮细胞,而在原位癌的癌巢周可见到完整或不连续的肌上皮细胞.(2)p63、actin及calponin在除浸润癌外的四组病变中均可见染色阳性的肌上皮细胞,阳性率达100%.但actin及calponin也可使血管平滑肌及肌纤维母细胞着色.(3)CK17在正常及增生病变中肌上皮细胞阳性率明显低于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4)S-100蛋白及CK(34βE12)在各组肌上皮细胞染色阳性率较低,并可见分泌上皮阳性着色.结论通过5组不同病变的观察,MEC的存在与否不能成为导管原位癌与不典型增生的鉴别标准,但MEC的有无却是乳腺原位癌与浸润癌的鉴别点之一.p63对乳腺肌上皮细胞敏感,是鉴别乳腺原位癌与浸润癌的首选抗体.actin与calponin亦是乳腺肌上皮细胞敏感的抗体,在判断乳腺癌有无浸润时,同时选用胞核阳性的p63及胞质阳性actin或calponin,是一种较科学的办法.

    作者:卢晓梅;陈书媛;张淑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腺癌组织发生的同源性与形态分化的多向性

    乳腺是汗腺的变异,来源于胚胎腹面外胚层的原始表皮.在胚胎从第6周至胚龄第9月的发育过程中,其胸区乳腺始基的原始表皮增生成芽,向表皮下间叶内延伸,逐步演变为分叶的分支管道系统.虽然,乳腺的来源与发育似乎是一个不大复杂的系统,但乳腺癌的类型却相当复杂.当今认为癌是一种干细胞疾病.为了正确理解乳腺癌形态复杂性与正常乳腺胚胎发生的相对单纯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必要了解乳腺癌的组织本源及形态类型异质性的由来.

    作者:湛丽;谢丰培;傅明杰;张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简介

    WHO肿瘤组织学分类系列的<乳腺和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分册[1],终于在2003年9月问世.就乳腺肿瘤分类而言,新分类与上一版分类相隔22年.与上一版[2]相比,此次新分类有哪些较大变化呢?

    作者:龚西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转染Smad7基因的大鼠肾系膜细胞MMP-2、uPA及Col Ⅳ表达的改变

    目的通过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 MsC)转染Smad7基因,观察转基因MsC MMP-2、uPA和Col Ⅳ表达的改变,以阐明Smad7在肾小球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经脂质体介导将含有Smad7重组表达质粒转染大鼠MsC,用G418筛选及Western blot、RT-PCR法鉴定;采用Western blot、酶谱分析和RT-PCR法,检测转染阳性MsC克隆MMP-2、uPA和Col Ⅳ表达改变.结果成功建立高表达Smad7的阳性MsC克隆(S-22,S-26),并证实其MMP-2蛋白分泌和酶活性明显增加,以及uPA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并伴有MsC Col Ⅳ合成的显著下降.结论 Smad7可能通过增强MsC MMP-2、uPA酶的生成和减少Col Ⅳ的合成的机制对肾小球硬化起抑制作用.

    作者:于鸿;汪怡;王小刚;陈琦;张秀荣;郭慕依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及文献复习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C)是一种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IMC有独特的形态学特点和高度的淋巴侵袭性,但预后不比普通乳腺癌差.对临床和病理医师而言,加强对此独立的亚型肿瘤的正确认识并与预后好的乳腺癌鉴别十分必要.现将本科在活检中遇到的1例IMC,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张仁亚;金鲁明;宋化著;韩方征;武海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825例乳腺疾病冷冻切片诊断分析

    随着冷冻切片技术和临床外科手术的发展, 术中冷冻切片病理诊断的病例数不断增多,临床医师和患者对病理诊断的期望值也相应提高.冷冻切片病理诊断病例以乳腺疾病为多.笔者总结上海某基层医院825例乳腺冷冻切片资料,探讨基层医院提高冷冻切片诊断准确性的方法.

    作者:蔡瑞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