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汉坦病毒感染乳鼠脑组织中HSP70与病毒抗原关系

孙玉静;杨守京;刘彦仿

关键词:汉坦病毒感染, 乳鼠, 热休克蛋白质类70, 免疫荧光, 免疫共沉淀
摘要:目的:探讨汉坦病毒(HTNV)感染诱导乳鼠脑组织热休克蛋白(HSPs)表达及热休克蛋白与病毒蛋白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实验性乳鼠感染脑组织中病毒抗原及HSP70的表达,用ELISA、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方法分析病毒抗原和HSP70的表达.结果:HTNV感染诱导了乳鼠脑组织神经细胞高表达HSP70,组织中HTNV-NP与HSP70关系密切,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HSP70与HTNV-NP结合形成复合物.结论:HTNV实验性乳鼠感染脑组织中高表达的HSP70与病毒核心抗原(HTNV-NP)形成非共价复合物,该复合物可能在病毒感染复制及宿主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是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和治疗中利用该复合物制备特异性T淋巴细胞疫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幼年型粒层细胞瘤1例

    患者女,15岁,因腹胀腹痛、闭经2年入院.查体:发现盆腔包块.

    作者:詹彦平;叶尔布拉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IgA肾病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P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纤维蛋白平板法检测108例IgA肾病及34例健康自愿者尿PA活性,同时以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27例IgA肾病及6例正常人肾组织t-PA、u-PA抗原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结果:正常人肾组织t-PA偶见少量表达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u-PA则表达于所有节段的肾小管上皮细胞.IgA肾病肾组织t-PA阳性率及单个肾小球t-PA平均积分明显高于正常人.轻度增生的肾小球其t-PA阳性率明显增高,中度增生的肾小球t-PA阳性率明显高于轻度增生者,硬化的肾小球不表达t-PA.u-PA表达明显下调,尿PA活性下降.伴血肌酐升高、肾小管间质病变严重、肾小动脉病变较重或大量蛋白管型形成的患者尿PA活性下降更为明显.结论:IgA肾病早期肾组织t-PA表达增加,晚期下降.肾组织u-PA表达减少.蛋白管型的形成可能与尿PA活性下调有关.尿PA活性的检测有助于判断IgA肾病的病情.

    作者:庄永泽;陈香美;师锁柱;吴镝;张燕平;田月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病毒性肝炎、癌旁肝硬化和肝癌中bcl-2、c-myc及p63表达

    目的:研究肝癌、癌旁肝硬化及病毒性肝炎3种病变中c-myc、bcl-2基因蛋白和p63的表达特征,探讨其对肝癌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c-myc、bcl-2和p63的表达.结果:c-myc、bcl-2蛋白和p63均可表达于胞质和胞核中,c-myc在3种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表达强度均无差异;bcl-2在3种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虽无差异,但在癌旁肝硬化中,其强阳性率高于肝癌与慢性病毒性肝炎,并在肝癌低分化组阳性表达呈降低趋势;p63阳性主要表达于癌旁肝硬化与肝癌中,并高于慢性病毒性肝炎;c-myc、bcl-2和p63在肝癌中阳性表达的相关性检验显示c-myc与bcl-2阳性率呈正相关(r=0.674 2).结论:c-myc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癌旁肝硬化及肝癌中的持续表达可引起肝细胞增殖和选择性的转化导致癌变. bcl-2的抗凋亡作用在肝癌形成早期并与c-myc具有协同作用.p63在肝癌形成早期可能起促癌作用.

    作者:王桂兰;陈莉;鄂群;肖玉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食管鳞癌catenin、E-cadherin和cyclinD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钙粘附蛋白(E-cadherin,E-cad)、连接蛋白(cat)α、β、γ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2例食管癌手术标本的cyclinD1、E-cad、α-cat、β-cat、γ-cat蛋白表达,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cyclinD1、E-cad 、α-cat、β-cat、γ-cat阳性病例分别为35例(56.5%)、39例(62.9%)、49例(79%)、59例(95.2%)和47例(75.8%).其中α-cat与β-cat、E-cad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74和0.279(P<0.05).γ-cat蛋白缺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E-cad、γ-cat蛋白缺失与保留表达和肿瘤分化程度、术后生存期长短,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结论:E-cad、γ-cat缺失表达是食管癌预后差的因素之一.

    作者:林英城;吴名耀;李德锐;吴贤英;郑瑞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甲状腺上皮样血管肉瘤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甲状腺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对2例原发于甲状腺的上皮样血管肉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2例均为老年患者,以颈部包块就诊,其中1例伴有地方性甲状腺肿.镜下显示,肿瘤主要由实性片状或巢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组成,瘤细胞核大,空泡状,含有明显的核仁,部分瘤细胞的胞质内可见含有红细胞的空泡或小管腔形成.除实性区域外,可见内衬上皮样瘤细胞的不规则性血管腔,网状纤维染色能清晰显示这些管腔结构,特别是在HE染色下管腔结构不甚明显的实性区域内.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瘤细胞表达CD31、CD34、FⅧRAg、BNH9、UEA-1和AE1/AE3,不表达CK8和Tg. 结论:原发于甲状腺的上皮样血管肉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光镜形态、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观察均支持瘤细胞具内皮细胞分化,应被视为甲状腺肿瘤中一种独立的病理学类型,而不应笼统地归入到未分化癌中.

    作者:周永清;陆洪芬;王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胃原发性骨肉瘤1例

    患者男,58岁,因上腹部发现包块1周入院.全身骨无肿瘤,既往无肿瘤史,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基本正常,X线检查心肺未见异常.体检:中上腹可能及一15 cm×10 cm肿块,质硬,界不清,无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B超示胰尾部一11.8 cm×8.6 cm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强弱不均匀,部分呈网格状,考虑为胰尾部混合性占位.

    作者:赵海滨;吴耀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43例腮腺Warthin 瘤的细针穿刺细胞学分析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细针穿刺细胞学特点.方法:收集并复习43例腮腺腺淋巴瘤,每例均备有巴氏染色、HE染色涂片及细胞块.结果:43例均发现嗜酸性细胞及淋巴细胞,40例发现细胞碎屑,9例发现带有淋巴间质的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结构,35例发现巨噬细胞,5例出现鳞状上皮化生,3例发现肥大细胞.结论:腺淋巴瘤是腮腺的常见肿瘤,细针穿刺一般可以作出准确诊断,但应注意与多形性腺瘤、腺样囊腺癌、腺泡细胞癌、慢性腮腺炎、淋巴上皮囊肿、鳞癌鉴别.

    作者:苏学英;陈志强;常青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炎时穿孔素和连接蛋白43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时穿孔素和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穿孔素、连接蛋白43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正常小鼠心肌中未见穿孔素阳性表达,连接蛋白43在心肌闰盘中呈阳性表达.心肌炎组织中部分浸润的炎细胞穿孔素呈阳性表达.在穿孔素阳性表达处,连接蛋白43表达明显减弱甚至阴性.结论:在病毒性心肌炎时穿孔素直接影响到连接蛋白43的正常表达,是引起连接蛋白43阴性表达及异常表达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朱有法;毛峥嵘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LRP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笔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7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进行观察,探讨肺耐药相关蛋白(lung resistance related protein,LRP)表达与肺癌耐药性的关系.

    作者:李佽;王凤璄;刘都礼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泌尿生殖道炎性假肉瘤

    Roth于1980年首次描述了泌尿生殖道炎性假肉瘤(inflammatory pseudosarcoma ,IPS).该瘤少见,属于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病变[1],与术后梭形细胞结节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近期无手术病史[2].该病变曾命名为炎性假瘤、假肉瘤、结节性筋膜炎、假肉瘤样纤维母细胞增生、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假瘤、不典型肌纤维母细胞瘤、肌纤维母细胞瘤、炎性假肉瘤、肌纤维母细胞假瘤及硬化性炎性假瘤[3].国内文献报道较少,多以膀胱炎性假瘤命名[4~6].

    作者:赖日权;陈晓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HE染色涂片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与组织病理学一样,在必要时需作各种辅助检查.加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以助确诊.由于FNAC涂片特点是标本少,多只有3~4张涂片,要进行其它检查就只能利用经诊断后的HE染色的细胞涂片.自开展FNAC以来,我们一直有利用HE染色的细胞涂片作特殊染色或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染色.为了方便临床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前化疗或非手术患者化疗而提供一些有关内分泌及增殖指数、肿瘤蛋白的表达状况等预后的有关数据,对乳腺肿瘤患者增加了ER、PR、Ki67、c-erbB-2、p53的检查.我们改良了过去的方法,取消了细胞核及细胞质脱色的步骤,增加了抗原修复的程序.做了17例,效果理想.

    作者:陈婉娴;王念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60例乳腺肿块穿刺细胞学分析

    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FNAC)是一种利用活检针或注射器对乳腺肿块进行细胞病理学检查的方法.目前,FANC已成为重要的乳腺肿块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蔡玉荣;李晓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235例疑难病理标本的电镜诊断价值

    电镜作为一种先进技术手段,在医学科研和疾病诊断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近10年我院将光镜与电镜密切配合进行病理诊断,现将相关材料分析如下.

    作者:张瑞祥;齐洁敏;张洁茹;段庆华;马卫军;刘胜;韩丽;胡建功;申兴斌;赵晓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脑膜瘤细胞多向分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脑膜瘤多向分化及其与病理诊断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光镜、电镜、组化染色(网状纤维、PAS-AB和VG)和免疫组化染色S-P法.结果:脑膜瘤共55例,复发7例,复发率为12.73%.脑膜上皮型12例,过渡型13例,纤维型14例,砂粒体型7例,血管瘤型3例,微囊型4例,分泌型2例.Vim、EMA、α1-ACT、FⅧRAg、ER、PR、NSE均不同程度表达,GFAP、desmin及c-erbB-2均阴性. 在不同水平上证实上皮样细胞、过渡型细胞及纤维细胞以及玻璃样变性和微囊的病变均有过渡关系.结论:脑膜瘤是一个具有多向分化的肿瘤.各种类型脑膜瘤之间均有移行,其它类型脑膜瘤均是上皮型脑膜瘤分化的结果.脑膜瘤容易复发主要与上皮型脑膜瘤有关.

    作者:李连宏;张迎霞;唐建武;张秋萍;张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肠道肿瘤和增生性病变中GST-π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与p53蛋白在肠道肿瘤和增生性病变中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3例肠腺癌,15例肠腺瘤伴不典型增生,24例肠腺瘤和10例肠息肉病变组织中GST-π与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33例腺癌中GST-π与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达87.88%和84.55%,与其他几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腺瘤伴不典型增生组的表达率也较高为80%和66.67%.结论:在肠道良性增生性病变的早期就可以有GST-π与p53蛋白的表达,随着细胞增生的明显及不典型增生到恶性变,表达率显著增高,说明GST-π与p53蛋白的表达在肠道病变中与细胞的异型性呈正相关,它们可作为腺癌及癌前病变的一个标志物.

    作者:张海燕;方军;高宝辉;谢小志;谢丽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一种减少冷冻切片组织内冰晶的处理方法

    在常规冷冻组织切片中常有大量冰晶存在,特别在脑组织冷冻切片中更多见.由于冰晶的产生,使组织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改变,严重影响临床病理诊断.为此,采用组织保护液-微波(tissue protection solution-MW,TPS-MW)法对组织进行前期处理,然后再冷冻制片,结果组织切片中冰晶明显减少.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作者:田玉旺;丁华野;李琳;李丽;胡海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胃肠道类癌中p27kip1、PCNA表达及p16基因缺失

    目的:探讨p27kip1、PCNA及p16与胃肠道类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25例胃肠道类癌组织中p27kip1和PCNA蛋白表达,同时用PCR法检测p16基因的缺失情况.结果:p27kip1在胃肠道类癌阳性表达率为64%(16/25),PCNA Ⅰ~Ⅱ级和Ⅲ~Ⅳ级表达率分别为56%、44%.2种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27kip1与PCNA表达负相关.p16基因纯合性缺失率为48%(12/25),其缺失率与类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p27kip1低表达、PCNA高表达与胃肠道类癌转移有关,胃肠道;类癌的发生与p16基因缺失有关,但可能为早期分子事件.

    作者:牟坤;刘洪琪;蔡毅然;张廷国;周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大肠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7例大肠癌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87例大肠癌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3%和55.2%.MMP-2和MMP-9在侵及肌层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侵及浆膜层,淋巴结转移阳性组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Dukes分期中,C、D期中MMP-2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A、B期(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结论:MMP-2和MMP-9可能在大肠癌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黄文斌;朱晓群;史良会;徐国祥;齐琼;林鸿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脑猪囊尾蚴病的临床病理诊断

    目的:探讨脑猪囊尾蚴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 方法:复习12例脑猪囊尾蚴病的病理切片、病史及临床资料.结果:男女发病性别比3∶1,平均年龄22岁.临床以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9例,颅内高压2例,痴呆1例.5例见到猪囊尾蚴,7例虫体崩解的陈旧性病变均找到形态不一的石灰小体.结论:脑猪囊尾蚴病以青年男性多见,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病理诊断除找到囊尾蚴外,组织中散在的石灰小体是陈旧性病变的重要诊断依据.

    作者:李德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婴幼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分析婴幼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desmoplastic infantile astrocytoma, DIA)的病理形态特征及其与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DIA进行组织形态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本组2例DIA的CT检查表现均为左颞叶巨大的囊性病变;组织学表现在丰富的纤维性间质中,含有灶状或巢状的向星形细胞分化的神经上皮成分;免疫表型显示瘤细胞呈GFAP阳性,Vim阳性,NSE阴性;网织纤维染色示在致密的嗜银纤维区之间可见岛屿状的空染区.结论:DIA是一种罕见的发生在婴幼儿的中枢神经肿瘤.根据其组织学特点,结合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以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作者:张传山;闫庆国;李青;韩月东;马福成;王文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