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HE染色涂片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陈婉娴;王念黎

关键词:乳腺肿瘤, 活组织检查, 针吸, 染色法
摘要: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与组织病理学一样,在必要时需作各种辅助检查.加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以助确诊.由于FNAC涂片特点是标本少,多只有3~4张涂片,要进行其它检查就只能利用经诊断后的HE染色的细胞涂片.自开展FNAC以来,我们一直有利用HE染色的细胞涂片作特殊染色或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染色.为了方便临床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前化疗或非手术患者化疗而提供一些有关内分泌及增殖指数、肿瘤蛋白的表达状况等预后的有关数据,对乳腺肿瘤患者增加了ER、PR、Ki67、c-erbB-2、p53的检查.我们改良了过去的方法,取消了细胞核及细胞质脱色的步骤,增加了抗原修复的程序.做了17例,效果理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泌尿生殖道炎性假肉瘤

    Roth于1980年首次描述了泌尿生殖道炎性假肉瘤(inflammatory pseudosarcoma ,IPS).该瘤少见,属于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病变[1],与术后梭形细胞结节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近期无手术病史[2].该病变曾命名为炎性假瘤、假肉瘤、结节性筋膜炎、假肉瘤样纤维母细胞增生、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假瘤、不典型肌纤维母细胞瘤、肌纤维母细胞瘤、炎性假肉瘤、肌纤维母细胞假瘤及硬化性炎性假瘤[3].国内文献报道较少,多以膀胱炎性假瘤命名[4~6].

    作者:赖日权;陈晓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交界性肿瘤的临床和病理

    1 交界性肿瘤的概念肿瘤从良性到恶性是一个连续的谱带,它需要一个漫长且极为复杂的细胞生物学演变过程.临床上所见到的一些肿瘤正是处于良性病变或良性肿瘤向恶性转化的某一个阶段,即为交界性病变和交界性肿瘤.

    作者:刘俊英;戚沛霖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热休克蛋白在子宫颈鳞癌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家族中HSP27、HSP70、HSP90α在子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41例子宫颈鳞癌和10例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HSP27、HSP70、HSP90α的表达.结果:HSP27、HSP70、HSP90α在子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3%、70.7%、80.4%,在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30.0%、20.0%,子宫颈鳞癌与慢性子宫颈炎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子宫颈鳞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升高,HSP27表达逐渐降低,而HSP70、HSP90α表达逐渐增加(P<0.05).结论:HSP27、HSP70、HSP90α在子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HSP27主要参与子宫颈鳞癌的早期发生.

    作者:刘会玲;高云荷;温漓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幼年型粒层细胞瘤1例

    患者女,15岁,因腹胀腹痛、闭经2年入院.查体:发现盆腔包块.

    作者:詹彦平;叶尔布拉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60例乳腺肿块穿刺细胞学分析

    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FNAC)是一种利用活检针或注射器对乳腺肿块进行细胞病理学检查的方法.目前,FANC已成为重要的乳腺肿块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蔡玉荣;李晓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大肠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7例大肠癌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87例大肠癌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3%和55.2%.MMP-2和MMP-9在侵及肌层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侵及浆膜层,淋巴结转移阳性组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Dukes分期中,C、D期中MMP-2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A、B期(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结论:MMP-2和MMP-9可能在大肠癌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黄文斌;朱晓群;史良会;徐国祥;齐琼;林鸿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病毒性肝炎、癌旁肝硬化和肝癌中bcl-2、c-myc及p63表达

    目的:研究肝癌、癌旁肝硬化及病毒性肝炎3种病变中c-myc、bcl-2基因蛋白和p63的表达特征,探讨其对肝癌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c-myc、bcl-2和p63的表达.结果:c-myc、bcl-2蛋白和p63均可表达于胞质和胞核中,c-myc在3种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表达强度均无差异;bcl-2在3种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虽无差异,但在癌旁肝硬化中,其强阳性率高于肝癌与慢性病毒性肝炎,并在肝癌低分化组阳性表达呈降低趋势;p63阳性主要表达于癌旁肝硬化与肝癌中,并高于慢性病毒性肝炎;c-myc、bcl-2和p63在肝癌中阳性表达的相关性检验显示c-myc与bcl-2阳性率呈正相关(r=0.674 2).结论:c-myc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癌旁肝硬化及肝癌中的持续表达可引起肝细胞增殖和选择性的转化导致癌变. bcl-2的抗凋亡作用在肝癌形成早期并与c-myc具有协同作用.p63在肝癌形成早期可能起促癌作用.

    作者:王桂兰;陈莉;鄂群;肖玉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鼻咽癌的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

    目的:研究鼻咽癌的遗传变异特性.方法:采用激光微切割技术分离鼻咽癌细胞DNA,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6例鼻咽癌组织.结果: 6q12-22、8q染色体区域的扩增,染色体11q23-24、13q基因缺失.结论:鼻咽癌具有染色体变异,其中6q12-22、8q、11q23-24和13q区域可能存在一些与鼻咽癌相关的未知基因.

    作者:姚运红;陆元志;孙宁;陈小毅;John R Arrand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IgA肾病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P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纤维蛋白平板法检测108例IgA肾病及34例健康自愿者尿PA活性,同时以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27例IgA肾病及6例正常人肾组织t-PA、u-PA抗原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结果:正常人肾组织t-PA偶见少量表达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u-PA则表达于所有节段的肾小管上皮细胞.IgA肾病肾组织t-PA阳性率及单个肾小球t-PA平均积分明显高于正常人.轻度增生的肾小球其t-PA阳性率明显增高,中度增生的肾小球t-PA阳性率明显高于轻度增生者,硬化的肾小球不表达t-PA.u-PA表达明显下调,尿PA活性下降.伴血肌酐升高、肾小管间质病变严重、肾小动脉病变较重或大量蛋白管型形成的患者尿PA活性下降更为明显.结论:IgA肾病早期肾组织t-PA表达增加,晚期下降.肾组织u-PA表达减少.蛋白管型的形成可能与尿PA活性下调有关.尿PA活性的检测有助于判断IgA肾病的病情.

    作者:庄永泽;陈香美;师锁柱;吴镝;张燕平;田月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肠道肿瘤和增生性病变中GST-π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与p53蛋白在肠道肿瘤和增生性病变中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3例肠腺癌,15例肠腺瘤伴不典型增生,24例肠腺瘤和10例肠息肉病变组织中GST-π与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33例腺癌中GST-π与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达87.88%和84.55%,与其他几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腺瘤伴不典型增生组的表达率也较高为80%和66.67%.结论:在肠道良性增生性病变的早期就可以有GST-π与p53蛋白的表达,随着细胞增生的明显及不典型增生到恶性变,表达率显著增高,说明GST-π与p53蛋白的表达在肠道病变中与细胞的异型性呈正相关,它们可作为腺癌及癌前病变的一个标志物.

    作者:张海燕;方军;高宝辉;谢小志;谢丽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内皮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乳癌中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乳癌中eNOS和iNOS的表达.结果:eNOS和iNOS阳性在乳癌中表达率分别为75.0%和71.7%.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eNOS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和8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P>0.05),而iNOS在淋巴结转移和无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和9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3,P<0.01).结论:内皮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乳腺癌中高表达;iNOS的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转移相关.

    作者:彭佳萍;许则丰;叶锋;张苏展;郑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双重染色法在肥大细胞与胃癌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

    肥大细胞作为一种免疫效应细胞,可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不仅与速发型变态反应有关,还参与包括肿瘤在内的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为了研究肥大细胞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尝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后爱辛蓝-沙红复染(简称双重染色)方法对胃癌标本进行检测.该方法在同一张切片上不仅可显示肥大细胞在癌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及大小形态,而且可以清楚显示肥大细胞与各种免疫组化阳性产物间的定位关系.对研究肥大细胞与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的技术手段.我们将该方法与单一的爱辛蓝-沙红染色在显示肥大细胞的应用上进行了定量对比研究.

    作者:柳雅玲;李亚鲁;王美清;侯刚;东野圣伊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Ewing/pPNET的组织起源

    Ewing/pPNET 是指包括骨和软组织Ewing肉瘤、Askin瘤和外周原始神经外胚瘤在内的一族肿瘤.肿瘤分化谱的一端是仅呈vimentin (间叶表型)阳性的Ewing肉瘤;另一端则为具NSE等神经标记的外周原始神经外胚瘤.其中偶有呈cytokeratin或desmin(或actin)阳性的瘤细胞[1].Lichtenstin和Jaffe[1]设想Ewing肉瘤起源于间叶或结缔组织的原始形式.Aurias等(1983)和 Wang等[1]发现ES与pPNET具有一致性的细胞遗传学异常.20世纪90年代研究发现,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物质,如维甲酸与神经生长因子,可诱发体外培养的Ewing肉瘤细胞表达神经标记[1].根据这些事实,现在许多病理学者倾向于 Ewing/pPNET 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观点.胚胎性神经嵴细胞具有间叶分化的潜能,这似乎提供了 Ewing/pPNET 间叶表型来源的合理解释.

    作者:张众;李连宏;孙雷;谢丰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肺纤维化中转录因子激活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转录因子通过与靶基因5′上游启动子特定的结合位点作用,上调众多的特定靶基因mRNA转录速率和蛋白质合成.在肺炎症/肺纤维化病变中,有许多转录因子被激活,如NF-κB 、AP-1(activator protein-1)、STAT(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EGR-1(early growth response-1)等,这些活化的转录因子调控一系列炎性反应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形成瀑布效应.因此,转录因子在肺炎症/肺纤维化发生机制的信号级联中起非常重要的枢纽作用.但不同的细胞外信号激活转录因子的机制各不相同.笔者对几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在肺纤维化中表达、激活及其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胡永斌;曾庆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食管鳞癌catenin、E-cadherin和cyclinD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钙粘附蛋白(E-cadherin,E-cad)、连接蛋白(cat)α、β、γ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2例食管癌手术标本的cyclinD1、E-cad、α-cat、β-cat、γ-cat蛋白表达,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cyclinD1、E-cad 、α-cat、β-cat、γ-cat阳性病例分别为35例(56.5%)、39例(62.9%)、49例(79%)、59例(95.2%)和47例(75.8%).其中α-cat与β-cat、E-cad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74和0.279(P<0.05).γ-cat蛋白缺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E-cad、γ-cat蛋白缺失与保留表达和肿瘤分化程度、术后生存期长短,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结论:E-cad、γ-cat缺失表达是食管癌预后差的因素之一.

    作者:林英城;吴名耀;李德锐;吴贤英;郑瑞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人淋巴结窦内出现血液成分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目的:探讨人淋巴结窦内出现血液成分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选择102例常规尸检病例的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胸腔、腹腔8个部位的淋巴结共1 322枚,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分析淋巴结窦内出现红细胞时的组织结构改变,并对淋巴窦进行分类.结果:在100例因疾病死亡的患者的1 322个淋巴结中,91例(占91%)患者的809个淋巴结(占61.20%)的淋巴窦内出现红细胞;而在2例非疾病原因死亡的尸检患者淋巴结的淋巴窦内则未见红细胞.根据淋巴结窦内红细胞出现后,组织结构变化的不同形态,将其分为5种不同的类型:血管开放淋巴窦、少血淋巴窦、噬血淋巴窦、富血淋巴窦、血管形成淋巴窦.结论:在疾病终致死亡状态下,淋巴窦内出现血液成分并不少见,淋巴结内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在淋巴窦内的交通,可使淋巴组织借助淋巴窦直接接受来自血液循环中的各种信息;并可能与恶性肿瘤出现淋巴结的跳跃性转移有关.

    作者:尹彤;纪小龙;申明识;徐薪;李维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猫抓病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分析

    目的:探讨猫抓病(cat-scratch disease, CSD)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17例CDS患者的淋巴结细针穿刺资料进行细胞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17例CSD患者均有与猫密切接触史,并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其HE染色细胞学特点为:可见呈小簇状或栅状分布的上皮样组织细胞,较多中性粒细胞及无定形的坏死碎片,偶见吞噬核碎片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增生,大小不一,可见多种转化阶段的淋巴样细胞.免疫表型:CEA、EMA均(-),CD45(+),CD20、CD45RO(+/-),CD68(+++),Mac387(+++).结论:CSD是一种病程自限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病史、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免疫组化、特异性皮内试验对CS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缨;张佃乾;季洪爱;马恒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人工假体植入引起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人工假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逐渐注意到人工假体可以在机体局部乃至全身造成一些特殊的反应性病变,病理工作者如果不能注意到这些病变与人工假体间的关系,就有可能导致误诊.

    作者:石雪迎;廖松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的关系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是一种多功能性、多肽性物质,它通过特异的靶细胞表面的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NGFR)介导产生生物学效应.作为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家族的成员之一,NGF及NGFR与某些神经系、非神经系肿瘤的关系,近年来受到人们关注.笔者就NGF及NGFR受体与某些肿瘤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特点综述如下.

    作者:张雪宝;陆天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HPV6B/11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

    HPV6B/11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指同一组织切片上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同时进行实验及显色[1~3].利用不同底物,显示不同颜色,原位杂交用NBT/BCIP为底物呈紫蓝色,免疫组化用DAB为底物呈棕色,使待测核酸靶序列和待测蛋白质均能理想显色,克服了实验标本空间和样本的误差.

    作者:黄雅萍;任兴昌;仇玲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