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实用有效的动物模型,探讨胃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的过程及机制.方法:采用符合国人引起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多种因素(化学致癌剂MNNG、酒精、胆汁等)进行组合诱发多组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研究胃癌前病变异型增生(GED)、肠化生(IM)及胃癌之间的关系.结果:诱发2例腺胃腺癌(均为45周的MNNG普通组),33例腺胃GED,4例十二指肠及小肠腺癌(MNNG加强组3只,MNNG乙醇组1只)等;腺胃GED全部是胃型,发生于幽门腺区27例,胃底腺区6例;各组均未观察到IM.结论:(1)建立的动物模型成功地诱发出胃癌及癌前病变;(2) MNNG诱发大鼠的胃腺癌及GED均来源于胃型上皮,在癌变及演进过程中,逐渐显示肠型特点,为肿瘤异质性表现,证明胃癌前病变亦具有异质性;(3) IM可能不是癌前病变.
作者:石宇;李连宏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超微水平的电镜原位分子杂交(又称电镜原位分子)技术是近十余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电镜技术.它能在超微水平对特异性DNA或RNA进行精确定位,给生物学及病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为了对胃癌癌基因(Ha-ras)和抑癌基因(APC)进行定位,作者将电镜酶细胞化学有关技术[1]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2]结合起来,建立了电镜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作者:秦蓉;苏英豪;吴红阳;董聿明;杨光霖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于大脑和脊髓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发生及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标记和电镜观察对11例原发于大脑及脊髓的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进行研究.结果:组织学特征为弥漫原始的小细胞,并形成Homer-Wright菊形团和明显的纤维组织分隔成小叶.免疫组化标记:NSE阳性,Syn阳性,部分瘤组织中散在GFAP阳性.电镜:瘤细胞胞浆内可见致密核心的分泌颗粒.结论:该肿瘤和小脑髓母细胞瘤的病理形态特征、标志物表达及生物学行为相同,同属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范畴.
作者:赵海欧;石群立;孙桂勤;陆珍凤;严小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E-cadherin和CD44v6表达与肝细胞癌(HCC)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6例人肝细胞癌组织中E-cadherin和CD44v6的表达.结果:侵袭转移倾向高危组22例HCC组织中E-cadherin和CD44v6的阳性率分别为18.2%(4/22)和68.2%(15/22);侵袭转移倾向低危组的44例HCC组织中,E-cadherin和CD44v6的阳性率分别为54.5%(24/44)和25.0%(11/44).E-cadherin表达与HCC的侵袭转移倾向呈负相关(P<0.01),而CD44v6表达与HCC的侵袭转移倾向呈正相关(P<0.01),且这两种粘附分子在肝癌中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粘附分子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检测E-cadherin和CD44v6的表达可以作为判断肝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郑建明;倪灿荣;郑唯强;朱明华;王洋;宝建中;龚志锦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骨外软组织粘液样软骨肉瘤,又称脊索样肉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由于其病理形态学的特殊性,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的特点和对其认识上的分歧,致使该瘤与脊索瘤、副脊索瘤等的鉴别很困难;又因曾用名繁多,造成概念混乱,有必要进行讨论.
作者:何春年;李红民;吴瑜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基膜中Ⅳ型胶原(Co Ⅳ)及Laminin(LM)在人体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HCC)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并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对11例慢性肝炎、26例肝硬化和30例人体HCC组织进行了Co Ⅳ和LM的免疫组化检测, 系统地观察基膜成分在正常、慢性肝病和肝癌中的形态和数量的改变,行半定量计数,对其结果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正常肝窦无LM的表达,Co Ⅳ沿窦壁呈断续弱阳性表达,慢性肝病时可有少量LM弱阳性,肝硬化时CoⅣ阳性增强,沿窦壁呈均匀的连续线状阳性.HCC时窦壁Co Ⅳ及LM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强,在低分化癌及有门静脉癌栓的癌组织中基膜表达有所减少,易见断裂及缺失.LM和Co Ⅳ在癌组织与非癌性肝组织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显示,Co Ⅳ的表达在HCC 低分化组明显减少,有门静脉癌栓组Co Ⅳ和LM表达均有减少.结论:Co Ⅳ和LM 是鉴别肝癌与非癌性肝组织的参考指标.肝癌中基膜的断裂、缺失及减少可能参与癌细胞的转移机制.
作者:马捷;周晓军;张太和;孙桂勤;孟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卵巢切除对大鼠骨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18只3月龄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及假手术组(对照组).术后3周处死两组大鼠,获取股骨远端1/3处骨,分别进行石蜡包埋,塑料包埋切片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卵巢切除可引起大鼠骨小梁变细、中断,骨小梁表面钙盐沉积减少.结论:卵巢切除可使大鼠骨吸收增加,影响骨的稳定性,增加骨折发生的危险性.
作者:程云英;贠红岩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近年来结直肠癌研究进展之一就是证实APC-β-catenin-Tcf/Lef通路改变在绝大多数结直肠癌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1].β-链接素(β-catenin)作为该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分子受到大家关注.β-链接素有信号转导和细胞粘附两大功能.β-链接素进入核内与Tcf/Lef结合形成复合物起转录因子作用,引起下游与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促进细胞增殖起信号转导作用.β-链接素氨基端与α-链接素结合,后者又与肌动蛋白骨架系统相连.与E-钙粘素(E-cadherin)结合影响细胞的运动性和粘附性,起粘附分子的作用.笔者就β-链接素的降解调控及其相关分子改变在结直肠癌中改变的新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来茂德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 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此瘤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对7例CNC 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做免疫组化检测以证实其性质.结果:7例CNC均为年青人,肿瘤均位于侧脑室内. 组织由密集的小圆形细胞组成,胞浆透明,有核周晕,呈蜂窝状结构,并有无细胞性神经原纤维岛特征.免疫组化Syn和NSE阳性,GFAP和NF阴性.结论:CNC 是分化好的神经元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年青人脑室内.在光镜下,与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透明细胞室管膜瘤不易区别,无细胞性原纤维岛特征性结构和Syn阳性、GFAP 阴性免疫反应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金行藻;石群立;孟奎;李南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用RAPD技术检测人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细胞株的遗传改变.方法:人肺巨细胞癌细胞系高转移细胞株PLA-801D和低转移株PLA-801C,用100条各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经PCR扩增,扩增产物在含溴化乙锭的1.5%琼脂糖凝胶中电泳,紫外透射仪上观察照相.结果:100条引物绝大多数能扩增出明显的条带,多数引物产生的条带在高低转移株之间无差异,表现为单态性;其中17条引物产生多态性,表现为带的有无、移动和强弱差异.结论:用RAPD技术检测出人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细胞株基因组DNA之间存在差异,可能与肿瘤转移表型相关.
作者:李淑蓉;陈意生;魏泓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extrapleur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E-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因其形态学变异大,并且发生部位广泛(几乎囊括躯体所有的解剖部位),在诊断或鉴别诊断时往往不易想到.笔者通过简要介绍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重点描述其形态学变化,以期对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所帮助.
作者:王坚;朱雄增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检测p-MAPK、cyclinD1和p53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140例大肠癌中p-MAPK、cyclinD1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9%(130/140)、87.1%(122/140)和66.4%(93/140);50例相应癌旁肠粘膜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2/50)、6.0%(3/50)和2.0%(1/50).三者阳性表达率和阳性强度均以大肠癌中为高(P<0.01);大肠癌中p-MAPK与cyclinD1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而与p53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APK活化可能是cylinD1激活的原因之一,并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而p53基因突变在大肠癌发生中可能不是通过MAPK信号传递通路起作用的.
作者:李景和;文继舫;冯德云;郑晖;颜亚晖;程瑞雪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为了解复合皮(CS)真皮-表皮连接(DEJ)区结构再生及其对CS功能重建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经胰蛋白酶处理的异体乳猪真皮与自体表皮重组CS,并以自体表皮为对照(C组),对移植术后2~124周的活检标本作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①CS组表皮和真皮生长快、成熟早,乳头层组织疏松有序,毛细血管增生迅速,20~24周时,乳头和皮钉及以致密板为中心的半桥粒、锚丝、锚纤维等DEJ区结构形成,以靠近毛细血管部位的上述结构再生迅速而密集;②C组早期水泡发生率高(P<0.05),DEJ区缺乏锚丝和锚纤维;至48周时上述结构稀疏而不典型.结论:CS有较好的外观、抗挛缩和耐磨功能与DEJ区结构再生密切相关,异体乳猪真皮具有引导血管再生和正常化作用,加速了DEJ区结构形成和功能的重建.
作者:姜笃银;陈璧;史颖辉;胡大海;汤朝武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患者男,59岁.出现全程血尿半年,有大量血块,伴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膀胱检查发现膀胱内有大量菜花状肿物,手术见巨大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约9 cm×8 cm大小,行膀胱全切及双侧输尿管腹壁造口术.
作者:李雯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p53、nm23和EGF-R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57例胃癌、20例异型增生和20例肠上皮化生和10例正常胃粘膜p53、nm23和EGF-R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胃粘膜三种蛋白均阴性,肠上皮化生p53 和nm23均未表达,而EGF-R阳性率为5%.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p53阳性率分别为15%和54.4%;nm23阳性率分别为5%和63.2%;EGF-R阳性率分别为45%和56.1%.p53 与多项临床病理恶性特征均无密切关联;nm23表达与胃癌的瘤体大小、生长方式和预后关系密切;EGF-R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和预后呈负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同时检测EGF-R、p53 和nm23有助于胃癌早期诊断;胃癌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可作为预测预后的一个指标,同时检测nm23可提高其可靠性,但nm23作为预测胃癌预后的独立指标以及p53 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恶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孔庆兖;吴永平;关彬彬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5例促纤维化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常规组织学(HE)、免疫组化(ABC法)和电镜技术检测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5例中2例多次局部复发,2例在随访中,1例确诊后4个月死亡.该肿瘤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组织呈单结节或多结节状浸润生长,伴有明显致密的成熟纤维性间质增生,肿瘤细胞主要为大小比较一致的小圆形细胞,呈团状或巢状埋于增生纤维间质中,少数病例部分区域肿瘤细胞显示有不同分化特点.免疫组化:5例均有上皮表达(AE1/AE3或EMA),3例表达NSE,1例间质表达desmin,1例间质表达vimentin.其中1例做了电镜检查,细胞内可见张力原纤维和桥粒.结论:(1)促纤维化小圆细胞肿瘤发病年龄跨度较大,发生部位可在腹腔也可在腹腔外;(2)该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点,大部分肿瘤细胞为无明确特点分化的上皮性小细胞,并埋于显著纤维化的间质中;(3)少数病例肿瘤细胞可因发生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特殊分化,较成熟特殊分化是预后好的标志;(4)此瘤预后与发生部位、分裂活性及分化有关.
作者:高冬霞;廖松林;石雪君;回允中 刊期: 2000年第05期
1 质控中心成立前上海市病理科基本情况1.1 病理科设置全市设置病理科(室)的医院共120余家.其中三级医院30家;二级医院90家.
作者:施达仁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外周神经肿瘤的类型和亚型繁多,组织形态多变,造成病理诊断、鉴别诊断的困难,尤其是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诊断更为困难.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良、恶性外周神经鞘膜肿瘤的新类型和少见亚型进行了文献复习,并简介如下,仅供同仁们参考.
作者:郭立新;杨光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检检测57例乳腺浸润导管癌组织中cyclin D1基因的扩增和表达,并结合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和ER的表达进行临床病理预后分析.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及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乳腺癌cyclin D1/CCND1基因的表达及扩增.结果:显示57例乳腺癌中42例在瘤细胞核内有cyclin D1的表达.阳性率73.6%,其中强阳性11例,中阳性14例,弱阳性17例,阴性15例.16例乳腺癌中2例有cyclin D1/CCDN1基因扩增.ER阳性率为67%.结论:cyclin D1的过度表达和扩增与肿瘤的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分级无关.ER和cyclin D1没有表达的病人可能预后差.乳腺癌的发生除与cyclin D1有关外可能还与其它癌基因及抑制癌基因如Rb、Bcl-2和ER等的协同作用有关.
作者:崔全才;周旭东;许雅;杨堤;顾长芳;刘彤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组织发生.方法:通过HE、组化及免疫组化观察2例肺原发性软骨肉瘤,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由粘液样基质和疏网状结构的梭形细胞及软骨母细胞组成,例2还存在幼稚小圆细胞,三种细胞梯度移行.组化染色显示AB(pH 2.5)、TB(pH 4.0)阳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梭形细胞及软骨母细胞S-100蛋白、vimentin和NSE阳性,例2 Syn阳性.小圆细胞CD99、S-100蛋白和NSE阳性.结论:肺原发性软骨肉瘤的组织发生来自支气管软骨组织和肺原始性间叶组织.临床特征表现肺门和肺两型与预后相关,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
作者:方应国;螘国铮;王晓秋;章格宁 刊期: 200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