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曾玉花
目的 研究护理实验教学中病例导入联合问题设置的教学法所带来的教学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该校09级护理专业的2个班级,以1个班为研究组52人,另1个班为对照组49人,研究组班上的学生采用病例导入和问题设置相结合的教学法进行较为灵活的护理教学,对照组班则采取较常见的理论知识加操作训练等规范化教学.理论及实践上的教学内容完成后,对2个班的学生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操作,并通过问卷形式来调查2组对此次教学方法的评价情况.结果 研究组综合成绩优良例数占50例(96.15%)多于对照组39例(7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后的教学满意度比较,较满意的人中研究组45例(86.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例(6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积极性和兴趣提高上研究组和对照组所占例数分别为49例(94.23%)和22例(4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实际的护理实验教学中病理导入和问题设置相结合的教学法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作者:李丽萍;王炳林 刊期: 2012年第29期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见于老年人和女性易于发作,而此疾病会短时间内造成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给患者身心带来很大痛苦.因此在患者入院治疗过程中,就临床表现的严重性,医护人员需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患者主要表现为恐惧、忧虑、急躁、冲动、孤独和忧郁等等症状,需要通过建立比如良好的护患关系等等多种心理护理措施来舒缓和化解那些心理症状,便于治疗;手术成功后,应该着重进行家庭护理以及饮食护理,才能促进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恢复和稳定.
作者:李玲 刊期: 2012年第29期
目的 总结分析小儿骨科中小夹板外固定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89例小儿骨科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患儿为观察组,分析其一般资料,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并与对照组20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儿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儿在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能够避免手术切开的损伤,保持了骨折断端较好的软组织,治疗方法简单,固定牢靠,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在其适用范围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占豪 刊期: 2012年第29期
目的 观察探讨先天性无胆囊的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治方法,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 选取该院2008年4月1例先天性无胆囊的病例,对其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初诊为胆结石和幽门梗阻,入院后行胆囊切除术和胃大部份切除术,术中未发现胆囊,进行再次B超检查仍未发现胆囊,确诊为先天性无胆囊,后给予行胃大部份切除术,后治愈住院,随访3个月,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先天性无胆囊较为罕见,容易在临床上造成误漏诊,通常需要通过手术确诊,对B超检查提示胆囊小、胆囊萎缩,充满型胆囊结石的患者,临床需要警惕先天性无胆囊的可能,建议应在术前常规进行腹部CT检查,必要时可采取胃肠钡餐检查排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殷福扬 刊期: 2012年第29期
生理学是医学本科教学的主干课程,是在医学里起承下启上作用的基础学科,传统教学忽视了生理学与临床实际的结合,而临床病例教学法弥补了这一点,他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对生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具有较好效果.
作者:孟凡谋 刊期: 2012年第29期
目的 观察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L-Arg)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0年11月在该院就诊的80例被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运用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L-Arg)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溶栓进行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心绞痛、心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无1例患者发生死亡,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死亡,在不良反应中患者发生心机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心绞痛.结论 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L-Arg)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都很好.
作者:尹桂红 刊期: 2012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原因,以期找出佳的预防手术并发症的手段.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该院进行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的48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其中8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通过术前和术后的CT检查、X线片以及术后的跟踪随访情况,分析探讨出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症的类型、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结果 8例并发症患者中1例为腹膜后乳糜液漏,切口疝并发症1例,气胸1例,2例为深静脉血栓栓塞,肺炎合并胸腔积液1例.6例并发症经过积极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 明确探寻出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或及时找出佳的治疗手段,将损伤降低到小.
作者:彭传华 刊期: 2012年第29期
目的 对比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开放新膀胱部分切除术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探讨其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施行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分为TURBT组,将使用膀胱部分切除术的患者分为开放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并发症数量、手术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和预后情况.结果 TUR BT组平均--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数量要远小于开放组,3年复发率远大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种手术方法在治疗膀胱肿瘤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因此选择何种治疗方法要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决定.
作者:殷伟 刊期: 2012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染病在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防控办法.方法 系统性回顾该院2009年3月-2012年5月住院部收治的,发生医院感染患者45例病史资料,统计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一般规律,提出防控措施.结果 患者年龄,传染病接触史,抗生素、激素用药史等因素成为影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严格控制传染源,减少不必要的侵袭性操作,迅速切断传播途径,严格隔离已感染患者,保护易感人群,规范使用药物治疗,是降低基层医疗机构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关键所在.
作者:王芬 刊期: 2012年第29期
大量成分输血是外科手术中比较常见的辅助治疗手段,它是影响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16例外科输血手术,对患者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外科手术大量输血会打乱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出现凝血缓慢等不良症状,后得出的结论是,为了避免大量输血对人体凝血功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临床医师在给患者进行大量成分输血前,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科学、合理的选择的各种血液的成分,为临床用血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作者:欧海 刊期: 2012年第29期
目的 分析小儿颈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护理体会.方法 根据该院在2009年1月-2011年9月的小儿颈部留置针的治疗情况看,在该院进行治疗的48例患儿都通过静脉留置针的辅助和有效的护理,均康复出院.结果 颈外静脉留置针能够改善患儿的外周血液循环,在院前抢救上给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在对于一般的小儿病种用生理盐水作为留置针的封管液,但是在病种复杂和较重的情况下,应该用肝素盐水作为小儿留置针的封管液,这样能够改善小儿的血液循环,具有很好的辅助治疗的作用.结论 通过在颈外静脉留置针,临床上在神经内、外科患儿的治疗上有效的保护了外周静脉,极大的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作者:李俊英 刊期: 2012年第29期
目的 通过对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该院2000年4月一2008年3月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6例,平均分成两组,每组28例,治疗组采用微创术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脑外科开颅手术,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CT扫描结果及患者脑部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CT扫描结果显示微创术在治疗前后得到明显好转,患者的脑部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较普通脑外科的开颅清除术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结论 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可行的,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自平 刊期: 2012年第29期
目的 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时的护理干预措施,分析其护理成效,作出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该院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份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含39例.向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向实验组提供全面性护理.分析在护理后,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不同.结果 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在并发症的出现率上,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致残率与致死率上,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共21例患者预后效果良好,对照组共14例预后效果良好,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时,辅以全面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出现率,减小致残与致死的风险,促进良好预后效果的出现,有着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适于得到更多更广泛的应用.
作者:刘艳凤 刊期: 2012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呼吸道感染儿童检测血清总IgE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400例儿科住院呼吸道感染儿童进行血清中总IgE检测.结果 <1岁组、1~3岁组和>4岁组IgE检测结果与其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呼吸道感染儿童和健康儿童血清中总IgE水平各年龄段有显著性差异(P<0.01),IgE阳性率为59.4%(831/1400).结论 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血清总IgE水平检测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者:陈肇杰;冯广满;蒋旺珍;罗佩红 刊期: 2012年第29期
慢性胃炎是临床消化内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并不确切,常常导致病情的反复.近年来,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上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步.目前临床上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很多,并且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治疗效果.笔者对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作者:李冬明 刊期: 2012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患者42例.对患者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进而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腰背痛基本恢复正常,未发生脑脊液漏,无神经根、马尾神经损伤,植骨均已融合,均无内固定松动、断钉情况.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术前与术后6个月、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优24例,良13例,可5例,无差例,优良率88.10%.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神经功能评分较高,融合率较好,临床效果明显,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作者:刘帅 刊期: 2012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08年12月-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55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8例,对照组2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孟鲁司特联合雾化吸入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支气管扩张剂的基础治疗法,比较组内与组间治疗前后疗效与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肺功能、再次住院率、哮喘发作次数与对照组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孟鲁司特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乐维旭 刊期: 2012年第29期
预约诊疗服务是公立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优质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之一,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对于方便患者就医、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近十年来,我院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通过推广实施多种预约挂号服务方式、强化门诊预约挂号服务的组织与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对门诊就医流程进行再造.优化后的门诊服务流程,大大缩短了患者非诊疗等候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为医院创建国家级优质医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施从先;缪丽燕;魏琳 刊期: 2012年第29期
目的 本文主要是通过在高龄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中开展舒适护理,观察评价其护理临床效果效果.方法 选取我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取舒适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手术护理.调查两组患者在出院时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8±11.0)%,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4.9±9.0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舒适护理能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以及能使得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舒适的状态,有利于手术治疗的开展.
作者:刘宝华;邓瑞文 刊期: 2012年第29期
目的 研究急性颅脑外伤经CT检查诊断阳性率,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2005-2010年来该院脑外科收治的50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入院首先采用颅部螺旋CT扫描检查,分析统计扫描结果,与手术视野结果和术后诊断对比阳性率的正确性.结果 CT诊断结果显示:颅骨骨折21处,18例患者,占36%;硬膜下血肿23处,15例患者,占30%;硬膜外血肿18处,11例患者,占22%;蛛网膜下腔出血14处,6例患者,占12%,CT诊断与手术视野结果和术后诊断对比阳性率的正确性达100%.结论 螺旋CT检查诊断阳性率高,操作方便,对患者创伤小,是帮助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入院确诊的佳方法.
作者:张玉强 刊期: 2012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