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ECOPD复发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分析研究进展

刘丝雨;霍建民

关键词:
摘要:慢性阻塞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治疗导致了疾病加重,增加经济负担.而无计划性再入院导致上述情况进一步恶化.所谓无计划性再入院,是指患者因为相同或相似的症状或疾病在短时期内再次住院治疗.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频率机械通气方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通气方式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80例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观察组采用高频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治疗前后血氧指标的转归及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儿撤机后给氧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前,两组患儿的吸入氧分数、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和血酸碱度无明显差别,通气8小时、12小时、24小时时两组患儿的吸入氧分数和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血氧和血酸碱度均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的变化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死亡、颅内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别,而观察组肺出血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机械通气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宋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分子线性探针杂交方法用于耐多药结核病耐药性分析的应用研究

    目的 评价分子线性探针杂交方法(LPA)在快速检测耐多药结核病人耐药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分子线性探针杂交方法检测415例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同时使用常规药敏方法对样本进行抗结核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 线性探针杂交法检测415例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RFP和INH耐药性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1.43%、94.20%和75.68%、95.89%,两种检测方法的kappa值分别为0.830、0.731;线性探针杂交法检出MD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44%、95.25%,两种检测方法的kappa值为0.692.线性探针杂交法检测的耐药株中RFP常见的突变型主要分布在WT7、WT8和MUT3(S531L).结论 线性探针杂交法在结核病耐药分析中能够快速、准确的鉴定出RFP和INH的耐药性以及常见耐药基因型,能够大幅缩短药敏试验时间,便于及时用药治疗,对控制耐药结核病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作者:包训迪;王超;阚晓红;王庆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HRCT在肺单发性磨玻璃样病灶鉴别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探析

    目的 探究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运用于肺单发性磨玻璃样病灶鉴别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接受的肺内磨玻璃密度影(GGO)患者108例,对所有患者给予HRCT诊断,分析HRCT征象在良恶性GGO中的分布及各病理类型的直径、密度情况.结果 非典型腺瘤样增生直径均在10mm以内,炎性直径在10-30mm者比率为81.82%,恶性GGO在10-30mm者的比率为82.72%;单纯GGO以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及炎性为主,恶性GGO以腺癌为主.恶性GGO患者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的例数分布显著高于良性GGO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GGO患者的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例数分布与良性GGO患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CT在肺单发性磨玻璃样病灶患者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直径在10mm以上的GGO病变者需给予密切随访.HRCT上表现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为GGO恶性病变的有效诊断依据,应对出现此类表现者需给予积极治疗.

    作者:吴延春;胡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诱导痰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哮喘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究诱导痰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白细胞介素-13(IL-13)和白细胞介素-17(IL-17)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哮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慢阻肺组、哮喘组和慢阻肺合并哮喘组.收集患者的吸烟史、一般资料,并对患者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峰值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进行观察记录,同时检测患者诱导痰中VEGF、ICAM-1、IL-13和IL-17的水平.结果 慢阻肺组与慢阻肺合并哮喘组存在吸烟史的患者均明显多于哮喘组(P<0.05);慢阻肺组的FEV1%、FVC%和PEF%指标(肺功能)差,均显著低于哮喘组与慢阻肺合并哮喘组(P<0.05);慢阻肺合并哮喘组肺功能次之,其FEV1%、PEF%指标均显著差于哮喘组(P<0.05)慢阻肺合并哮喘组VEGF、ICAM-1、IL-13和IL-17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慢阻肺组(P<0.05);慢阻肺合并哮喘组与哮喘组相比,VEGF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诱导痰VEGF水平的检测对慢阻肺合并哮喘的诊断有重要指导意义,而诱导痰ICAM-1、IL-13和IL-17水平的检测则对慢阻肺与哮喘的鉴别诊断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希;崔珺;马咏梅;罗英姿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微小单孔VATS治疗原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效果及优势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自发性气胸患者采用微小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治疗的效果及临床优势.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选择手术治疗的94例原发自发性气胸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4例患者采用微小单孔VATS手术治疗(单孔组)、50例患者采用传统VATS手术方法治疗(传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血清相关指标.结果 单孔组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后引流量及患者的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的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单孔组和传统组的血清α1-AT、IL-1、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单孔组血清TNF-α、IL-1、α1-AT水平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小单孔VATS手术治疗原发自发性气胸手术效果可靠,同时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程度小的优势.

    作者:朱爱萍;罗斌;罗卫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不同肺活检方法对老年患者肺部弥漫性间质性疾病的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CT引导下经皮穿刺以及内科胸腔镜肺活检对老年患者肺部弥漫性间质性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6年7月经纤维支气管镜、CT引导下经皮穿刺以及内科胸腔镜实施肺部活检的患者各34例的临床和病理检查资料,对诊断情况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胸腔镜组ILD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纤支镜组和穿刺组(P<0.05),胸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活检和住院费用均高于纤支镜组和穿刺组,且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纤支镜组和穿刺组在ILD阳性检出率、术后并发症、活检和住院费以及住院时间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术都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且治疗费用少的特点,可作为诊断老年患者肺部弥漫性间质性疾病的首选活检方式,而对于需要较大活检组织进行病理诊断的患者则应考虑内科胸腔镜活检术以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作者:康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阿替普酶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的疗效

    目的 探索阿替普酶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的可行性.方法 将确诊的6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与治疗组33例,对照组予以口服达比加群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阿替普酶.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a)O2),栓塞面积,血液指标D-二聚体(D-D)、肌钙蛋白(CtnI)及脑钠肽(BNP)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84.4%,治疗组总有效率84.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动脉血气指标、血液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阿替普酶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张彩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序贯放化疗对老年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 研究序贯放化疗对于老年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6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序贯放化疗方案诊治,对照组患者实施单纯化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远期临床疗效以及两组治疗前后骨髓抑制情况、外周血T淋巴细胞群数值变化.结果 近期疗效: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3.87%、41.94%.实验组骨髓抑制发生情况较低,两组经过治疗后CD+3T、CD+4T、 CD+4/CD+8都有一定的上升,CD+8T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实验组数值的上升或下降幅度都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 序贯放化疗用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近期和远期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较低的骨髓抑制情况发生率.

    作者:郭安定;李化龙;蔡树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

    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KP)为一种无自主能动能力、有荚膜、兼性厌氧、乳糖发酵的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1],常常存在于人类的口腔、皮肤、肠道、尿道等部位[2],可引起肺炎、尿路感染、脑脊膜炎、败血症、菌血症、腹泻等相关感染性疾病[3].

    作者:刘景双;刘向群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脐血维生素D水平与婴幼儿一年内喘息发作的关系

    目的 研究脐血维生素D水平与婴幼儿生后一年内喘息发作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85名新生儿脐血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孕妇的健康状况及新生儿出生史;跟踪随访新生儿一年,了解其在随访期限喘息发作情况.结果 新生儿脐血25(OH)D平均浓度为49.63±16.56nmol/L;随访期内,共有51名婴儿有喘息发作;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出生脐血25(OH)D<25nmol/L的婴儿较脐血25(OH)D>75nmol/L的婴儿其生后一年内发生喘息的风险性增高(OR=2.751,95% CI 1.430-66.5,P=0.024).结论 脐血25(OH)D水平与婴儿生后一年内的喘息发作呈负相关.

    作者:吴灿魁;夏煜;曹远保;季汝凤;付兵;孙鹏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依那普利与丹参酮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分析

    目的 分析依那普利与丹参酮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8月我院就诊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5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丹参酮组(n=21例,单纯接受丹参酮治疗)、依那普利组(n=21例,接受依那普利治疗)、联合组(n=23例,接受丹参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各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及血流流变学改变,并评价其用药安全性.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丹参酮组、依那普利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等水平均优于丹参酮组、依那普利组(P<0.05);各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采取依那普利联合丹参酮治疗可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降低血液黏滞度,且用药安全.

    作者:宋花花;邓桂胜;李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光动力治疗晚期气管内肺癌4例临床疗效分析

    光动力(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是指将可选择性聚集于病灶的光敏剂注入人体,再利用一定波长的激光,激发光化学反应,直接导致肿瘤组织坏死或者凋亡,达到其治疗目的一种新兴介入疗法.其在各种自然腔道恶性肿瘤(如肺癌、食管癌及泌尿生殖道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丁晓倩;林存智;邵明菊;孙勇;崔世超;巩秀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基层医院开展胸腔镜肺叶切除的经验总结

    目的 总结在基层医院开展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肺叶切除手术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的临床经验.方法 通过分析同时期VATS肺叶切除18例患者以及传统开胸肺叶切除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天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时间,VATS组要明显少于传统开胸组(9.9±2.6dVS18.4±7.8d),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VATS组也要小于传统组(11.1% vs 30%).结论 在基层医院开展早期胸腔镜肺叶手术过程中,VATS肺叶切除术具有传统开胸手术相似的临床效果,且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刘士学;朱健;孙长海;谢怀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病原学及细胞免疫功能分析研究

    目的 探讨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毒感染的特点,比较重症和轻症肺炎患儿之间的IL-18、IFN-γ免疫功能差异,为临床病毒性肺炎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选择符合CAP住院的患儿465例以及同期健康查体儿童262例为调查对象,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MIF)检测465例入选患儿咽分泌物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Flu)A、B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腺病毒(ADV)抗原;应用核酸扩增(PCR)荧光法检测患儿血清EB病毒抗体;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巨细胞病毒抗体(CMV)、单纯疱疹病毒抗体、风疹病毒抗体、弓形体抗体;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8、IFN-γ水平变化.结果 病毒病原检测阳性76例,总阳性率为19.2%,依次为RSV 28例(7.1%),PIV 23例(5.8%),CMV 12例(3.0%),ADV 7例(1.8%),EB病毒6例(1.5%).婴儿组病毒检测阳性率高为30.6%(26/85),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3岁18.6%(24/129),-6岁10.0%(10/100),-14岁10.6%(16/151),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冬、春两季病毒的感染率较高.重症病毒性肺炎组患儿血清中IL-18、IFN-γ水平较轻症病毒性肺炎组血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感染占一定比例,重症肺炎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作者:倪金凤;黄光举;庞保东;田庆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肺腺癌中CRP蛋白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RP蛋白的表达量,探讨CRP与肺腺癌患者术后复发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78例接受肺癌根治手术治疗的肺腺癌患者(Ⅰb-Ⅲa期),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新辅助化疗及放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切除肿瘤组织中CRP的表达,据检测结果分为CRP表达阳性组及CRP表达阴性组.影像学评估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分析肿瘤组织CRP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 58%(55/78)的患者肿瘤组织中CRP表达阳性.CRP表达阳性与阴性组在患病年龄、性别、血清CRP水平、瘤体大小、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上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患者外周血清CRP水平亦无统计学差异.肺腺癌CRP阳性组患者5年生存率较CRP阴性组明显下降(CRP+ vs CRP-;41% vs 65%),生存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腺癌CRP阳性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CRP阴性组显著升高(CRP+ vs CRP-;54.5% vs 26.1%),两组复发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腺癌肿瘤中CRP的表达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OR>1).CRP阳性复发组与CRP阴性复发组在术后患者初次复发部位上无差异.结论 肺腺癌组织中CRP的表达与术后较高的复发率及较差的生存率相关.CRP可能成为评估肺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作者:陈聆;杜海磊;李勇;程齐俭;陈中元;万欢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缓解期哮喘患儿的小气道功能和气道高反应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测定缓解期哮喘患儿的气道高反应性和小气道功能,探讨气道高反应性与小气道功能及临床缓解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缓解期哮喘患儿进行肺功能测定和支气管激发试验(以乙酰胆碱作为激发剂),以第一秒大呼气量(FEV1)下降≥20%作为阳性诊断标准,比较乙酰胆碱激发试验(MCC)阳性组和阴性组患儿的小气道各项指标的基础值及下降百分率;以患儿临床缓解时间≤12个月和>12个月的时间为依据,比较两组患儿的MCC的阳性率.结果 (1)MCC阳性患者的小气道指标MEF75占预计值、MEF50占预计值以及MEF25占预计值占均显著低于MCC阴性组(P<0.05);(2)MCC阳性组比阴性组各项小气道指标(MEF25、MEF50、MEF75)下降的程度大且速度快(P<0.05);(3)缓解时间>12个月和≤12个月的患儿间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4)FEV1下降百分率与MEF25下降百分率无显著相关(r=0.435,P=0.125),其余小气道指标与FEV1相关系数均约为0.7(P<0.01).结论 缓解期哮喘患儿依然存在气道炎症,症状缓解时间>12个月的患儿与≤12个月的患儿MCC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小气道各项指标的基础值及激发试验中、下降百分率与患儿气道高反应性有显著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黄彩虹;闫凡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肺癌高龄患者应用胸腔镜肺亚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目的 分析临床应用胸腔镜肺亚叶切除术治疗I期高龄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观察组给予胸腔镜肺亚叶切除术,分析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肺功能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3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胸腔镜肺亚叶切除术治疗I期高龄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何学东;张同钦;王世平;马伟;寇瑛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严重肺挫伤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严重肺挫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78例严重肺挫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8)和痰热清组(n=40),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痰热清组同时加入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每天1次,连用7天;对照组患者治疗第1、第7天行血气分析,并检测治疗第1、第4、第7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a) 、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含量,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治愈率和死亡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及血清TNF-a、IL-6、IL-8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痰热清组血气分析指标较同期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血清TNF-a、IL-6和 IL-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更明显(P<0.05),ARDS,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痰热清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痰热清注射液能显著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促进肺部修复,提高肺组织氧合能力,提高肺挫伤患者预后和生存率.

    作者:麦惠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血浆可溶型Fractalkine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型Fractalkine(sFKN)水平对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评估意义.方法 选择重症肺炎患者76例(重症肺炎组),根据患者28 d内的临床转归分为存活组(42例)和死亡组(34例).选择同期普通肺炎患者80例(普通肺炎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作为对照.检测所有重症肺炎患者入住监护室后24 h内的血浆sFKN水平,计算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评分;分析血浆sFKN与APACHEⅡ评分和MODS评分的相关性以及sFKN水平与重症肺炎患者28 d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重症肺炎组的血浆sFKN水平明显高于普通肺炎组和对照组(均P< 0.05).重症肺炎患者28 d内死亡组的血浆sFKN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5.03 ±1.34) ng/mL vs (2.72 ±1.02) ng/mL,P<0.01].sFKN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和MOD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1=0.612、r2=0.581,均P< 0.01).sFKN水平预测重症肺炎患者28 d病死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预测28 d病死率的佳界值为4.17 ng/mL,该值具有较高的灵敏度(75.9%)和特异度(89.0%).结论 血浆sFKN水平有助于判断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价值.

    作者:卞淼;逄利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AECOPD复发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分析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治疗导致了疾病加重,增加经济负担.而无计划性再入院导致上述情况进一步恶化.所谓无计划性再入院,是指患者因为相同或相似的症状或疾病在短时期内再次住院治疗.

    作者:刘丝雨;霍建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