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瑛琦
长期规律性血液透析可以有效提高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长度。但传统低通量血液透析仅对小分子毒素作用明显。现代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中、大分子毒素是导致心血管疾病、肾性骨病、透析相关淀粉样变、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远期并发症的重要因素。高通量透析因其透析膜的透水性、孔径及反超滤等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对中分子毒素,主要为β2微球蛋白(β2-MG)的清除〔1〕,从而达到减轻或避免透析远期并发症的目的。
作者:陈曦;臧丛生;于大川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科学合理的供给营养物质对老年鼻饲患者尤为重要。本文拟探讨3种营养方案何种更适合老年长期鼻饲患者。
作者:姬长珍;王慧媛;毛显春;高茂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前全球约3600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AD),在欧美主要城市人群中 AD 是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忧患,而在我国1984~2004年60岁以上人口发病率为1.6%〔1〕,我国AD患者总数已超过500万〔2〕。目前对于AD仍然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研究重点仍是针对AD的各相关症状的药物。
作者:张倩;李建涛;宋春霞;王凤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G)患者围术期输血对术后近、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该院心外科择期行常温非停跳OPCABG的患者345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患者围术期输血情况分为输血组和未输血组,对两组患者的近远期临床效果进行观察,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围术期输血与近期临床结果的相关性,采用Cox回归生存分析围术期输血量与远期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输血组患者二次手术率和术后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未输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输血组患者院内死亡、围术期心肌梗死、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和卒中发生率较输血组患者有降低趋势,但是在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2)围术期未输血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包括心源性死亡率)、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因心脏病再次入院率均显著低于围术期输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3)输血与OPCABG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相关,输血组患者近期院内主要事件发生的风险是未输血组患者的4.297倍,其中输血组患者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的风险是未输血组的6.306倍;(4)输血与OPCABG患者的远期临床疗效相关,全因死亡、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以及因心脏病再次入院的风险分别为未输血患者的4.900、4.386、6.937和3.958倍。结论围术期输血显著降低 OPCABG 患者近期与远期临床疗效,OP-CABG患者围术期应严格规范围术期的输血指证,减少不必要的围术期输血。
作者:高长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行心脏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行心脏介入治疗老年患者1176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将其分为未发生组(A组)和发生组(B组),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未发生组(C组)和发生组( D组)。比较患者一般因素和手术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患者心脏介入治疗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给予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和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急救,分析临床急救效果。结果心脏介入治疗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为2.21%。吸烟、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TCA)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术前焦虑、围术期疼痛、术中出血量>80 ml、鞘管置留>4 h、禁食>6 h、尿潴留和术后首次排尿量>500 ml是行心脏介入治疗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危险因素。心脏介入治疗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02%,左冠状动脉行介入治疗、RFCA、术前焦虑、围术期疼痛、术中出血量>80 ml、鞘管置留>4 h是行心脏介入治疗诱发严重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行心脏介入治疗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和严重心律失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对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和严重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急救可以降低临床死亡率。
作者:苏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浆 C-反应蛋白( CR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白细胞介素( 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年龄65岁以上的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35例,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及瑞舒伐他汀,随访12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心房内径( LAD )情况,测定血浆中CRP、TNF-α及IL-6水平。结果经过12个月治疗后,实验组心室率由(133.3±14.2)次/min 降至(78.7±11.8)次/min,常规治疗组心室率由(130.8±15.1)次/min降至(80.9±10.6)次/min,两组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LAD由(120.3±1.8)mm缩小到(80.7±1.9)mm(P<0.05),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LAA改善无统计学意义( P>0.05)。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后,实验组血浆中CRP、TNF-α及 IL-6较治疗前水平明显降低( P <0.0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血浆CRP、TNF-α及IL-6水平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具有减少老年永久性房颤复发及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左心肌重构及抗炎作用有关。
作者:桑建;隋利军;高长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期脑梗死( AMI)患者血压变异性( BPV)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AMI患者122例。以收缩压标准差(SBP SD)和舒张压标准差(DBP SD)中位值为界,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AMI患者BPV的影响因素;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mRS)评价患者出院后90 d预后,Pearson分析BPV与老年AMI患者预后间的相关性。结果男性患者、70岁以上老年患者、高血压病史超过20年、伴随患有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吸烟是影响老年急性期脑出血患者 BPV 的主要因素( P<0.05)。而且老年AMI患者BPV大与患者预后不良存在正相关性(r=0.637,P<0.01)。结论老年AMI患者BPV与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采取相关措施降低异常BPV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蔡奕秋;周少珑;周辉;邢爱群;张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和Smac蛋白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6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存档标本,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urvivin和Smac蛋白在癌细胞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比较Survivin和Smac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Survivin和Smac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 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70.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3.3%( P<0.05);而Smac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6.7%,低于周围正常组织88.3%(P<0.05)。 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TNM分期、浸润程度呈明显相关性,在Ⅲ期及深层浸润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期及浅层浸润组织(P<0.05);Smac蛋白表达与患者TNM分期呈明显相关性,其在Ⅲ期中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Ⅰ期(P<0.0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的表达明显高于Smac蛋白表达,两者呈明显负相关性(r =-0.397,P=0.009)。结论 Survivin 和 Smac蛋白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治疗及预后预测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新宇;张海云;何荣琦;张万飞;许荣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及血浆二胺氧化酶的影响。方法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患者8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应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评分)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并测定治疗前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和乳果糖排泄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5、10 d,观察组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和乳果糖排泄率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显著,能够缓解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肠黏膜通透性,保护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作者:郭晓明;刘文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加骨水泥内固定治疗肿瘤致股骨大范围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肿瘤致股骨大范围缺损的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15例)和单纯组(15例),联合组病灶刮除后给予交锁髓内钉加骨水泥内固定治疗,单纯组病灶刮除后给予植骨或者截肢加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单纯组(均P<0.05);对两组进行18个月的随访,两组在6个月内生存率相同;但在12个月和18个月的生存率比较中,联合组明显高于单纯组( P<0.05);两组生存率随时间增加而降低( P<0.05)。两组在手术前VAS和Karnofsky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的 VAS评分显著低于及术前及单纯组(均 P<0.05);联合组术后Karnofsky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及单纯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加骨水泥内固定是治疗肿瘤致股骨大范围缺损有效的方法,效果明显,并且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作者:陈文革;杨朝晖;刘清高;黄高;鄢含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采用Keller手术治疗老年人拇趾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采用 Keller手术治疗老年人拇趾外翻畸形共26例35足;其中女19例26足,男7例9足,年龄60~79岁,平均64.9岁。术后软敷料包扎,使拇趾处于矫正位,钢针固定4 w,拔除钢针后开始关节功能练习。结果本组26例手术全部成功,无手术并发症。26例(35足)随访6个月~4年(平均2年3个月),优良率88.6%。术后患足X线摄片与术前片比较:拇趾外翻角平均改善15.7°;I跖骨间角平均改善2.9°。结论采用Keller手术治疗老年人拇趾外翻的疗效令人满意,保守治疗无效应当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且手术治疗能明显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闫行超;刘彬;刘鉴峰;张亚楠;刘凯;邵江波;刘泽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检测胃低分化腺癌中T淋巴瘤侵袭转移基因(TIAM)-1、趋化生长因子受体(CXCR)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关注其临床意义。方法103例胃低分化腺癌作为观察组,选择5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1,选择5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2,选择50例距肿瘤边缘>5 cm的胃黏膜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均应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TIAM-1、CXCR4和 VEGF 的表达。结果四组中TIAM-1、CXCR4和VEGF的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TIAM-1、CXCR4和VEGF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的肌层浸润深度、网膜累犯、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中TIAM-1和VEGF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结论胃低分化腺癌中 TIAM-1、CXCR4和VEGF高表达对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有重要意义,TIAM-1和VEGF可能具有正向协同作用。
作者:张大伟;姜文清;李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正常血压波动呈现昼夜生物节律性,大致呈双峰一谷的长柄杓形曲线,称杓型血压。研究表明非杓型和杓型高血压患者相比,左室肥厚、微量蛋白尿,血管重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的患者,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是独立于血压水平之外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非正常血压节律并不少见,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于理想范围,不仅需要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更应该恢复和保持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这对预防靶器官损害,改善高血压预后十分重要。时间治疗学是指根据人体生理变化的昼夜节律和药物作用的时间变化规律,研究给药时间和方法,以获得佳疗效和小不良反应的学说。研究抗高血压药物的时间治疗学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药物作用,同时通过动态血压监测血压节律,使其恢复正常的杓型血压模式,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死亡率。
作者:郭玉双;邵明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护理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不断拓展。社区护理作为我国老年人口健康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方便老年人的日常卫生保健、心理咨询并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1〕。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社区护理人才,使其可承担社区个人、家庭、群体,提供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康复指导、营养指导、人群健康管理等多元化角色于一身已成为社区护理教学改革的重点。
作者:张慧欣;郑源强;韩新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减低剂量的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及难治性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例中高危MDS 及难治性白血病患者应用减低剂量的地西他滨联合CAG 方案治疗1个疗程〔地西他滨15 mg· m-2· d-1,静脉滴注第1~3天,Ara-C 10 mg/m2,静脉滴注,1次/12 h;ACR 5 mg· m-2· d-1,静脉滴注,第1~7天;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μg· m-2· d-1,皮下注射,第1~12天〕,观察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5例获完全缓解,1例获血液学进步,总有效率为85畅7%。1例疾病进展,后因急性腹膜炎死亡。结论减低剂量的地西他滨联合CAG 方案治疗MDS 及难治性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梁亮;吴国才;聂丽容;熊丹;林斌;杨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老年由于主要脏器功能减退,且常并存心血管疾病,自身代偿能力不足,循环储备功能差,腰麻往往引起血流动力学剧烈变化,甚至可导致严重并发症〔1,2〕。参附注射液( SFI)具有双向调节血压、稳定循环功能的作用〔3〕。本文观察预先静脉滴注SFI对老年患者腰麻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涂学云;李有武;戴转云;李成龙;王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65岁以上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T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 NK)细胞的影响。方法84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各42例,右美托咪定组于麻醉前静脉输注0.5μg/kg 右美托咪定,随后以0.3μg· kg-1· h-1进行维持,对照组给予相同量的生理盐水静脉输注。分别于麻醉前(T0)、手术开始后60 min(T1)、手术结束后60 min(T2)和术后1 d(T3)对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亚群及NK细胞进行检查,并计数CD4+/CD8+。结果右美托咪定组患者舒芬太尼术中用量和术后镇痛用量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与T0相比,右美托咪定组患者T1~T2时刻CD3+、CD4+、CD4+/CD8+和 NK+均出现降低( P<0.05),对照组患者 T1~T3时刻也均出现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患者 T2~T3时刻 CD3+、CD4+和 NK+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T2时刻CD4+/CD8+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65岁以上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可有效减少术中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减轻 CD3+、CD4+亚群及NK+细胞降低程度。
作者:刘国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CIMT)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运动疗法,实验组则采用改良 CIMT,连续治疗8 w。在治疗前、治疗4 w和8 w,采用FMA评定运动功能,BBS评定平衡功能,10 m步行评定步行能力,以及测量髋关节屈曲、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屈曲以及踝关节背伸的角度评定ROM。结果 FMA、BBS与ROM在数值上依次增高,10 m步行依次减少。组间在8 w时,FMA评分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0.05),BBS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膝关节屈曲有显著差异(P<0.05)。组内比较,除FMA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8 w与治疗前、8 w与4 w之间以及BBS的实验组8 w与治疗前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指标组内均有差异(P<0.05或P<0.01)。结论采用改良CIMT疗效显著,能改善脑卒中下肢的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对步态的改进和ROM的增加具有良好治疗趋势。
作者:窦娜;李丹;马素慧;赵雅宁;陈长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microRNA( miRNA)是一类由20~25个核苷酸组成的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内源性小分子单链非编码RNA。主要通过与靶mRNA的3′-非编码区(3′-UTR)的特异性序列碱基互补配对结合,产生转录后抑制,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1〕。 miRNA在高等生物生命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参与生物细胞增殖、分化、免疫、应激、凋亡、癌变等多种生命过程,并在肿瘤发生及心血管病等各种疾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耽;李骊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在我国,长期以来,单纯尿激酶溶栓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方法;但随着对深静脉血栓治疗的深入,尿激酶的禁忌证及其并发症导致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对老年人群。在美国,尿激酶已不再作为深静脉血栓的常用药物〔1〕。而在国内,作为抗凝药物的低分子肝素已成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标准治疗手段。本文拟对比单纯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
作者:王晓玲;洪星禹;曹忠文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