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伟溪;吴小英;邬吉伟;周曙明
目的:观察脾多肽注射液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在预防急性加重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3年6月-2014年4月期间于我科住院治疗且符合入排标准的慢阻肺患者60例,治疗组予以脾多肽及慢阻肺的治疗,对照组仅予以慢阻肺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及治疗后1年内发生慢阻肺急性加重( AECOPD)的情况。结果治疗组予以脾多肽治疗后CD4+T细胞的比例及CD4+/CD8+的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增高,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治疗组予以脾多肽治疗后1年内发生AECOPD的次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结论脾多肽注射液可有效调节重度慢阻肺患者的免疫功能并预防急性加重的发生。
作者:欧阳海峰;方圆;张芳;李志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联合细胞块免疫组化检测在诊断肺癌组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疑似肺癌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支气管针吸活检术( TBNA)采集标本,分别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测与细胞块免疫组化检测,以病理组织学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法、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64例疑似肺癌患者中,鳞癌33例,腺癌21例,小细胞癌5例,其它2例;细胞块免疫组化灵敏度(91.80%)、准确率(90.63%)、阴性预测值(28.57%)明显高于液基细胞学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7~32.916, P <0.05,P <0.01);联合检测灵敏度(98.36%)、准确度(98.44%)、阴性预测值(75.00%)明显高于液基细胞学、细胞块免疫组化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5~46.964, P<0.05, P<0.01);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在腺癌中阳性表达(91.80%)明显高于鳞癌,细胞角蛋白5/6(CK5/6)、P63在腺癌中的阳性表达(9.84%、3.28%)明显低于鳞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84~62.694, P<0.01)。结论液基细胞学联合细胞块免疫组化有助于提高肺癌诊断有灵敏度、准确度,完全可以满足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陈坚平;康凯夫;吴国标;李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技术对诊断疑难纵隔疾病或胸部病变累及纵隔淋巴结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科行纵隔镜检查术的50例患者,本组病例术前均行胸部CT、细胞学相关检查,其中9例行PET/CT检查,5例行EBUS-TBNA检查,将纵隔镜检查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相关检查中恶性24例,良性26例,所有病例均成功取得或切除目标组织,终病理结果恶性19例,良性31例,经对比分析,影像学及细胞学等检查确诊率为61.53%,误诊率38.47%。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出血1例,成功压迫止血,术后颈部切口感染1例,经换药后愈合良好。结论影像学及细胞学等检查在纵隔疾病的诊断中,存在一定的误诊率,纵隔镜检查是获得病理诊断的佳途径,确诊率较高,该技术安全有效。
作者:徐宁;汤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天圣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布洛伪麻那敏胶囊治疗成人普通感冒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对照药为通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氨酚伪麻那敏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口服布洛伪麻那敏胶囊和氨酚伪麻那敏片,每次1粒(片),每日3次,疗程均为3~5 d。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纳入全分析集( FAS)分别为119和119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8.32%和97.48%,控制率分别为86.55%和93.28%;符合方案集( PPS)分别为117和115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8.29%和98.26%,控制率分别为86.32%和93.91%;两组以上疗效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项症状(发热、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终点有效率及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45%和1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为轻度嗜睡、头晕、乏力、口干,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布洛伪麻那敏胶囊治疗成人普通感冒安全、有效;其疗效和安全性与氨酚伪麻那敏片相近。
作者:邓俊;王宋平;张睢扬;孙圣华;肖贞良;崔社怀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以及纵隔淋巴结采样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开胸肺叶切除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以及纵隔淋巴结采样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胸腔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5%)(P<0.05);实验组经过病理诊断6例浸润性鳞癌,20例浸润性腺癌,8例微浸润性腺癌,6例浸润前病变。2例确诊纵隔淋巴结转移,给予放疗和化疗治疗。结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以及纵隔淋巴结采样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杏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栓前状态的作用。方法测定103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 PT、TT、APTT、FBG、DD、TAT、PAP),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5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5 ml,疗程为14天,复测上述血栓前状态指标。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指标(PT、TT、APTT、FBG)有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DD、TAT、PAP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T、APTT、FBG、DD、TAT、PAP指标改善明显(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后DD、TAT、PAP指标较对照组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联合应用银杏达莫治疗后,可改善其血栓前状态指标,可能改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
作者:翟福利;张彬;谢媛媛;张凌波;瞿金梅;张仕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肺癌目前是全球具威胁性肿瘤疾病之一,发病率或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随着人们生活环境逐渐恶化,每年新增肺癌患病数及新增死亡数都居高不下。近几年来,关于肺癌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无论是患者生存期还是生活质量均有提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的认识已从传统的组织学水平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因传统的标准化疗周期长、毒副反应大,为克服这一难题,国内外肿瘤专家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肿瘤驱动基因,有效的抗肿瘤靶点已逐渐浮出水面。然而,几乎所有的靶向药物在初始治疗后的9-12个月都会出现耐药问题[1,2]。现如今临床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的耐药性是其存在普遍也是大的障碍,更是如何延长晚期NSCLC患者生存时间关键问题。本文将对近些年来关于肺癌相关驱动基因以及TKIs的耐药问题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靶向治疗做出展望。
作者:蔡浩;李国元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实施早期肺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凝血四项活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慢阻肺合并焦虑抑郁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法分为3组(A组:病史5年以下;B组:病史5年及5年以上;C组:对照组)。 A、B两组采取肺康复治疗,C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效果及凝血四项活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A组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率(FEV1/FVC)、焦虑抑郁值以及TT、PT、APTT及Fib指标改善幅度均优于B组、C组;且A组患者15d出院率明显高于B组、C组。结论早期肺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慢阻肺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提高肺功能,同时凝血四项活化指标变化可能成为该病的诊断依据,对保障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张洪浩;钟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肺隐球菌病(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病。近年来,局限于肺脏,而无肺外播散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误诊率高。现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住院患者27例,报道如下。
作者:卢筠;孙卫红;谢强;钟爱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病史摘要患者70岁女性,咳嗽、咳痰伴纳差2周余入院。患者咳少量白色粘痰,纳差,当地医院查胸部CT示慢性支气管炎伴左肺下叶少许感染可能,两肺弥漫结节;纵隔、右侧心膈角及两肺门淋巴结肿大;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腹部B 超示血吸虫肝病声像。给予“头孢丙烯”口服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至我院求治,门诊拟“两肺弥漫性病变待查”收入我科。病程中精神一般,胃纳欠佳,无发热,无呼吸困难,无咯血胸痛,无体重进行性下降。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口服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珍菊降压片降压治疗,血压控制情况不详。有2型糖尿病病史,口服格列美脲降糖治疗,血糖可控制。有血吸虫病史,否认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史及接触史,否认饲养家禽、宠物、鸽子史;近期无外出旅游史;长期务农。体格检查:T:36.7℃ P:90次/min R:18次/min BP:130/85 mm-Hg;神志清晰,呼吸平稳。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口唇无紫绀,颈软,甲状腺未及肿大,气管居中,胸廓无畸形,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粗,未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9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触诊腹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未及腹块,肝肾区无叩击痛,四肢肌力、肌张力均正常,双下肢不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门诊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4.9?109/L;中性粒细胞70.3%;淋巴细胞18.1%;血沉33 mm/h;C-反应蛋白1.1 mg/L;血气分析(未吸氧):pH 7.381;二氧化碳分压42.3 mmHg;氧分压68.8 mmHg;SO2%92.9%;红细胞压积41%;碳酸氢根25.3 mmol/l;类风湿因子、抗“O”:正常;肿瘤标记物:NSE、CYFRA21-1、CEA、AFP、SCC等均正常范围;降钙素原0.073 ng/ml;T-SPOT:阴性。冷凝集试验:阴性;肺功能:FEV1:1.01 L;实测值/预计值59.3%;FEV1/FVC 69.14%;实测值/预计值88.0%;提示中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入院后诊断考虑双肺弥漫性病变待查,感染性病变不排除,给予头孢呋辛、阿奇霉素抗感染,氨溴索祛痰治疗。治疗1周后复查胸部增强CT:双肺恶性肿瘤伴纵隔及双肺门淋巴结转移,左下肺原发灶可能大。
作者:周磊;卢进昌;吴波;杜春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住院患者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的患病率、及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间在我院住院的患者病案数据库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1)入选慢阻肺组530人,年龄为70.95±12.94岁;对照组426人,年龄为69.34±12.34岁;两组的年龄符合正态分布。(2)慢阻肺住院患者贫血、低蛋白血症发病率是:38.1%、30.2%,高于对照组(23.0%,2.38%,P<0.001)。(3)在年龄分层的贫血率比较:60~79岁慢阻肺组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的贫血的发病率(P=0.001)。(4)在贫血程度分级(P=0.531)、贫血类型构成(P=0.241)与正常人群无差异。(5)低蛋白血症在年龄分层比较,0~59岁年龄段(P=0.000),有差异,对照组主要是中度营养不良,慢阻肺组主要是轻度营养不良。60~79岁年龄段、80岁以上年龄段无差异(P=0.497,0.228)。(6)蛋白质营养不良程度构成比比较无差异(P=0.192)。(7)慢阻肺组内不同性别的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689)。(7)男性慢阻肺患者贫血患病率高于女性(P=0.000)。结论慢阻肺住院患者有较高的贫血、低蛋白血症患病率,且与年龄呈正相关;贫血严重程度、贫血的类型构成比与正常对照人群贫血构成比相同;低蛋白质血症严重程度构成比与正常对照人群低蛋白严重程度构成比相同;男性慢阻肺患者贫血患病率高于女性。
作者:梁世廉;李颖莉;李迅维;黄献欢;陈妤;龙何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 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8例CV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以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为主的治疗,疗程1~2周。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肺功能等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患者以女性多见,以持续或反复咳嗽为主要表现,双肺均无哮鸣音,胸部CT检查无明显异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经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28/28)。治疗后咳嗽症状及肺功能改善( P<0.01,P<0.05)。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CVA是慢性咳嗽常见病因,症状不典型,易误诊误治。临床上对长期咳嗽,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应考虑CVA。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王传海;李承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老年呼吸科患者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PI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我院2012年至2013年,老年呼吸科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琼脂扩散法检测14种抗生素敏感性,并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06株肺炎克雷伯菌标本分布以痰液为主,其中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258株,检出率为49.01%,检出506株肺炎克雷伯菌与其他细菌形成混合感染有164株(占32.14%),铜绿假单胞菌合并肺炎克雷伯杆菌52例,占31.7%,产ESBLs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 肺炎克雷伯菌。结论老年呼吸科患者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所以监测产ESBLs 的发生率及其耐药趋势能够预防和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作者:陈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究重组人干扰素-γ与泼尼松联用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从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患者进行重组人干扰素-γ与泼尼松治疗,对照组60例患者进行泼尼松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干咳好转38例(63.3%),呼吸困难好转34例(56.7%),活动能力好转36例(60.0%),肺弥散功能好转34例(56.7%);对照组患者刺激性干咳好转20例(33.3%),呼吸困难好转16例(26.7%),活动能力好转12例(20.0%),肺弥散功能好转12例(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患者Ⅲ型胶原蛋白为(51.0±11.5) ng/L,Ⅳ型胶原蛋白为(63.1±21.6) ng/L,透明质酸为(78.6±31.6) ng/L;对照组患者Ⅲ型胶原蛋白为(80.5±17.2) ng/L,Ⅳ型胶原蛋白为(70.3±24.5) ng/L,透明质酸为(87.8±26.7) ng/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治疗时,重组人干扰素-γ与泼尼松治疗联用的方法效果良好,能够减轻患者病症,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田牛;王晓静;王伟;黄鹤;舒冬冬;王月明;宋乃宝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小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行早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血气指标及预后影响。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72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每组各36例。行常规方案治疗者设为对照组,行早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者设观察组,比较两组疗效、血气与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肺部啰音、发绀、呼吸困难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心率恢复正常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SaO2、PaCO2、PaO2及pH等,治疗后均有一定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更明显,组间、组内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行早期CPAP可改善病情及预后。
作者:王玉瑛;韩波;高怡玢;焦爱萍;汤淑斌;黎建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收集58例AECOPD患者可能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并对其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AECOPD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后将结果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是否合并呼吸衰竭、气促程度、白细胞计数、APACHEⅡ、应用抗氧化剂、慢阻肺治疗依从性为影响AECOPD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因素( P<0.05)。结论根据AECOPD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早判断,选择合适的后续治疗方案,对提高其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怀焕;林坚耿;伍胜孟;林俊锋;刘振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主要临床特征、异常的气道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目前慢阻肺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高,防治形势日益严峻。在我国年龄大于40岁的人群中,慢阻肺的总体发生率约为8.2%。因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并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慢阻肺的特点是慢性炎症,肺泡破坏,以及气道和血管重塑。发病机制至今未明,炎症细胞、细胞因子、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氧化应激和烟草烟雾等与慢阻肺发病密切相关,研究慢阻肺的发病机制对其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丁宁;王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肿瘤相关死亡率中居首位,其中80%是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尽管近年来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NSCLC的5年生存率仍然只有10%~15%[1]。自上个世纪90年代,肺癌分子分型及靶向治疗研究不断发展,尤其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突变(18号、19号以及21号外显子敏感突变)及相应靶向抑制剂的出现与应用,使NSCLC的靶向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目前,NSCLC基因突变及相应靶向治疗正不断深入,本文将近来NSCLC融合基因及基因扩增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磊;梅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PE)合并右心功能不全( 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RVD)时心电图( ECG)的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 TTE)是否存在RVD,将105名APE患者分为:A组合并RVD 47例;B组无RVD 58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及临床预后。结果(1)心电图表现比较: T波倒置,V1-V3导联、V1及 aVR导联 ST段抬高,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omplete right branch block CRBBB),SIQIIITIII,A组高于B组;(2)超声心动图指标:三尖瓣返流速度,肺动脉收缩压A组更高;(3)D-二聚体,达到临床终点的人数、中心肺动脉栓塞发生率A组更高。结论 APE合并RVD的患者临床预后差,更容易出现T波倒置,CRBBB,右胸及aVR导联ST段抬高,SIQIIITIII等一系列心电图表现。
作者:蒋娅;李波;张麟;周萌;张红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及肺血管重构相关指标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中的表达,分析HIF-1α与慢阻肺及肺血管重构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慢阻肺模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选取健康大鼠,采集大鼠静脉血,取肺组织,检测两组气道阻力、平均肺动脉压、肺血管重构相关指标WA%、WV%、血液及组织中HIF-1α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气道阻力、平均肺动脉压( mPAP)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肺血管重构相关指标WT%、WA%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HIF-1α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肺组织中HIF-1α表达阳性率高达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阻肺病程中,气道阻力、平均肺动脉压增加,肺血管重构相关指标WT%、WA%明显增高,血液及肺组织中HIF-1α的表达水平均升高,表明HIF-1α可能参与了慢阻肺的发生过程,并与肺血管重构密切相关。
作者:赵涛;李嘉颖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