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莉;顾敏静
目的:研究非肥胖糖尿病( NOD)鼠是否带有致糖尿病的 T细胞及其致糖尿病能力是否随着 NOD 鼠年龄增长而增加。方法用NOD鼠和NOD背景的转基因鼠为动物模型,通过过继转移将不同周龄的NOD鼠T细胞转移到T细胞缺陷的NOD鼠(即NOD.scid鼠)和在β细胞上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的NOD.scid鼠(即NOD.scid.Rip.B7鼠)。观察过继转移后诱导受鼠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各受鼠组发病率。结果(1)80%的NOD.scid.Rip.B7鼠在转移脾细胞11 w后发生糖尿病,而NOD.scid受鼠在转移后20 w尚没有1例受鼠发生糖尿病;(2)在转移后同一时间,不同周龄的NOD供鼠在相同受鼠中诱导的糖尿病发病率差异显著(P<0.001);不同周龄的受鼠糖尿病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幼年NOD鼠的胰岛没有淋巴细胞浸润是因为β细胞特异性的T细胞数有限,其致糖尿病能力随着NOD供体鼠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在胰岛炎启动前,新生的和幼年的NOD.scid鼠就已经表达与疾病有关的β细胞自身抗原。
作者:王璐璐;逄曙光;田玉玲;于丽;史蕊;丁琳;王燕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P38MAPK抑制剂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发展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48只12~14周龄的健康Wistar大鼠,并将其制作为大鼠腹部轴型浅动静脉皮瓣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抑制剂组。术后第7天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测定各组大鼠的皮瓣存活率和血清TNF-α、IL-10浓度,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皮瓣的P38MAPK和P-P38MAPK表达情况。结果①对照、抑制剂组大鼠皮瓣存活率高于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P<0.05),对照、抑制剂组,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之间皮瓣存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对照、抑制剂组大鼠血清 TNF-α浓度低于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两组(P<0.05),对照、抑制剂组,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之间血清TNF-α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抑制剂组大鼠血清IL-10浓度高于对照、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 P<0.05),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抑制剂三组大鼠血清 IL-10浓度无统计学差异( P>0.05);③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抑制剂组大鼠P38MAPK、P-P38MAPK评分高于对照组,而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评分高于抑制剂组(P<0.05);④皮瓣存活率与 TNF-α呈负相关(r=-0.582,P<0.05),P38MAPK、P-P38MAPK评分与TNF-α均呈正相关(r=0.608、0.775,P<0.05),皮瓣存活率、P38MAPK、P-P38MAPK评分与 IL-10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P38MAPK抑制剂通过抑制皮瓣中 P38MAPK 信号通路,减少 P38MAPK 和 P-P38MAPK 的表达,从而降低血清TNF-α的浓度,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作者:罗小凤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评价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西格列汀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降糖效果、药物安全性、炎症因子和预后的影响。方法158例6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A组)和西格列汀组( B组),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西格列汀100 mg/d。12 w后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HOMA-IR)、胰岛素分泌功能(HOMA-IS),随访1年观察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药物治疗12 w后,两组HbA1c、FPG水平较入组时降低(P<0.05, P<0.01);两组HbA1c、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 组 HOMA-IR 较 A 组显著降低(P<0.05);B 组 FINS、HOMA-IS 较 A 组显著升高(P<0.05,P<0.01);B组hs-CRP、TNF-α水平较A组明显降低(P<0.01,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心血管总事件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西格列汀能较好地控制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作者:仲玲;庄安士;徐瑞金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应用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 PAH)患者治疗后细胞因子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稳定期老年COPD合并PAH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肺功能、6 min步行试验(6MWD)、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6MWD、hs-CRP、TNF-α及 VEGF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更显著,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辛伐他汀应用于老年COPD合并PAH患者的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以及运动耐量,这可能与其抑制全身以及肺脏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张睿花;林泉;王笑英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与脑卒中发生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373例5年定期体检患者,查阅保健病历,结合动态血压报告,参考家庭测量数据,统计分析脑卒中发生与血压控制情况的相关性,分析患者降压治疗中各影响因素。结果血压控制良好者脑卒中发生率低,而血压控制不佳患者(血压控制长期不达标及血压间断达标但波动较大)脑卒中发生率高,与控制良好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压控制不良组脑卒中发生率与血压波动组比较无差异(P=0.417);血压较低者脑卒中发生率略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组,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 P=0.155)。结论单就预防脑卒中发生,老年人血压在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宜低不宜高,控制血压宜平稳不宜波动。影响血压控制好坏的因素很多,患者自身依从性以及监护人细致的生活护理极为重要。老年人应加强血压监测,各方面共同努力,予个体化治疗,使血压控制在合理水平,预防脑卒中发生。
作者:王建;孟艳秋;周建国;张汝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对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脑钠肽( BNP)、内皮素( ET)-1水平的影响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呼吸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实验组在常规方案基础上联合无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72 h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血氧饱和度以及血浆 BNP、ET-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各项体征有所改善,BNP、ET-1水平明显下降,实验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 BNP与ET-1水平呈正相关,BNP、ET-1水平与血氧分压呈负相关,与二氧化碳分压呈正相关。结论无创机械通气联合常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状况,降低血浆BNP、ET-1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方利洲;梁晓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海口市黎族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和脑卒中等慢性病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海口市2个社区60周岁及以上的396名黎族老年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资料,分析黎族老年居民常见慢性疾病的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体检发现,258名(65.16%)黎族老年居民患有慢性病。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离退休前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吸烟、作息时间规律、肥胖和健身运动情况不同,其慢性病患病率也不同(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肥胖、离退休前职业、作息时间规律、健身运动情况对黎族老年居民慢性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海口市黎族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与危险因素均处于较高水平,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逐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
作者:刘扬河;周文珊;刘跃伟;童叶青;周鹏;赵子晗;胡龙;程红平;龚勋 刊期: 2015年第24期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EMGBFT)是通过放大肌肉生物电活动信号,并将其转换成视觉与听觉信号,人体通过接收这些回馈信号主动控制肌肉活动〔1〕。近年来,该疗法较多应用于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对上肢和下肢功能障碍的研究中,研究者对脑卒中后出现的一些常见并发症进行了重点观察,如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等,本文就近3年EMGBFT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谢羽婕;张驰;胥方元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旷置胃空肠吻合手术对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raun法胃空肠吻合术。观察组采用旷置胃空肠吻合术。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82%)低于对照组(29.41%)(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食欲、睡眠、精神状态、全身乏力、疼痛、日常生活、治疗配合度得分等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旷置胃空肠吻合术应用于老年晚期胃癌患者,临床疗效等同于常规Braun法胃空肠吻合术,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要明显高于常规Braun法胃空肠吻合术。
作者:杨建勇;王冬芽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雷火灸配合宣氏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治疗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腰腿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雷火灸配合宣氏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治疗方法,对照组则运用传统艾灸、推拿配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以国际公认并广泛采用的腰腿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及临床疗效为观察指标,在治疗4 w后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腰腿痛均缓解,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2.5%)高于对照组(65.0%)(P<0.05),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火灸配合宣氏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治疗腰腿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泰标;谢洪武;吴伟;刘福水 刊期: 2015年第24期
镇痛药镇痛强度是吗啡的75~125倍,是芬太尼的5~10倍,较易透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并能迅速在脑内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且反复给药后很少有蓄积作用〔1〕。由于具有心血管功能稳定特点常用于老年麻醉诱导与维持。本研究探讨舒芬太尼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应用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作者:周秀敏;张满和;刘晓云;靳彦涛;徐凯智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Lokohelp机器人阶梯减重下肢康复训练对步行功能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104例,分传统组28例、常规组31例、阶梯组45例;3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传统康复训练,常规组加Lokohelp机器人下肢康复训练,凭康复师经验和患者感觉判断减重量,阶梯组加Lokohelp机器人阶梯减重下肢康复训练,疗程均8 w;观察3组治疗前后步长、步宽、步频、步速、步行功能分级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的步长、步宽、步速、步频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P<0.05),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3组治疗后的步长、步宽、步速、步频及步行功能分级比较,阶梯组优于常规组( P<0.05),常规组优于传统组( 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Lokohelp机器人阶梯减重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步行功能的康复,其效果优于传统和机器人常规经验式减重康复训练,Lokohelp机器人增加减重称功能,可直观显示减重系数,提高康复效果。
作者:喻雯;陈金春;李刚;席向朝;胡兴越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对百草枯中毒大鼠血清及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百枯草中毒大鼠80只,随机分成两组各40只。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干预。观察组:盐酸戊乙奎醚大鼠尾静脉注射。观察不同时点两组大鼠血清及肺组织TGF-β1、HIF-1α的水平与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大鼠血清TGF-β1、HIF-1α含量都低于对照组( P<0.01)。实验后7、14 d,观察组大鼠的血清及肺组织TGF-β1、HIF-1α水平都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通过调节百草枯中毒大鼠血清及肺组织 TGF-β1、HIF-1α的表达来减慢肺纤维化的产生、改善大鼠缺氧状况、进一步减轻肺损伤。
作者:姚造极;江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miRNA( miR)-107于2002年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中首次被发现并克隆测序〔1〕,随着研究深入,人们越来越认可其生物学中的关键功能。 miR-107转录于泛酸激酶(PANK)1基因的内含子,通过靶向Caveolin-1( Cav1)、DICER1、CDK6等重要蛋白,参与调节乙酰辅酶A的水平、细胞应激、胰岛素的敏感性、脂质代谢、缺血缺氧压力下的血管生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2~5〕。老年人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的miR-107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年青人〔6〕,且其表达或功能异常可导致癌症、2型糖尿病( T2DM)和阿尔茨海默病( AD)等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
作者:阮杰;翁亚光;刘新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评价西黄丸/胶囊辅助治疗乳腺癌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PubMed、EMBASE、CENTRAL、CBM 和 CNKI等数据库中检索从创建以来至2014年12月关于西黄丸/胶囊辅助治疗乳腺癌对照试验的文献,由研究人员对文献进行筛选和数据提取,并用 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项研究,共705例乳腺癌患者,其中西黄丸干预组334例和对照组331例。 Meta分析显示:两组近期有效率、KPS评分(生活质量)、部分免疫细胞表达(CD3、CD4)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P<0.05);但两者免疫细胞CD8、CD4/CD8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减轻西医治疗不良反应上,西黄丸/胶囊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西医治疗诱导的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以及肝、肾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但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西黄丸/胶囊辅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西医治疗乳腺癌的疗效。
作者:芦琴;项景芳;张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是脑卒中神经细胞损害程度评估的早征兆,而缺血后脑水肿引起的继发性神经元损伤常常十分棘手。随着细胞内、外容积的变化,脑水肿必然影响局部或全脑的血液循环和代谢,甚至产生致命的脑组织挤压。近年来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已经开展的广泛而深入,特别是对治疗机制的研究更取得了显著成果。诸多研究显示,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水肿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
作者:赵小文;董勤;沈梅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部分组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加上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面对家庭“空巢”化和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极大危机。另一方面,除了公办的机构养老面临一床难求“等不起”的难题;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养老机构的模式,也可能在我国面临“水土不服”的风险。以高端养老机构为例,在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有限的支付能力限制了高端养老机构的定价空间,护理服务的高人力、高管理成本也抑制了高端养老机构的利润。高端养老机构空置率高,“付不起”已成普遍现象。所以,目前,大力发展介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社区养老是我国目前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本文旨在依托我国强有力城镇基层社区管理组织,创新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实践与发展。
作者:郝丽;闫超;杨晓康 刊期: 2015年第24期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速,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死因和第一大致残原因〔1〕。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率为7.72%~20.3%,致残率约为21.76%〔2,3〕。及时就诊,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老年人脑卒中后残疾的发生率。每延迟15 min开始溶栓治疗,则疗效下降10%〔4〕。而在我国能够得到溶栓治疗的患者不足1%〔5〕。现就脑卒中患者延迟就医的影响因素展开综述。
作者:胡洁蔓;杜吉利;杨蕊;高玉霞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针刺介入对小卒中急性期患者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小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针刺组,针刺选百会、三阴交、太溪、血海、丰隆、足三里治疗。两组分别于入选时、第3个月应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BI)、健康状况量表(SF-36)及健康状况量表(GHQ-28)28个条目的简化版总体评定。结果3个月后针刺组与对照组 B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SF-36评分及 GHQ-28评分两组显著差异( P<0.05),针刺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在小卒中急性期介入有利于患者心理健康。
作者:徐静红;刘爱国;李永秋;吴秀玲;王丽英;毕会芹;卢宝全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引起院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其多重耐药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于该院重症病房因肺部感染住院治疗的患者300例,对采集的痰标本进行培养,得到413株有效致病菌,使用VirrEK-Ⅱ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纸片扩散法对所得菌株进行鉴定和实施药敏试验。结果分离所得的413菌株中, G-杆菌317株(76.76%),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G+球菌52株(12.59%),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属等;真菌44株(10.65%),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通过药敏试验,病原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耐药率在不同菌种之间差别较大,所有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亚胺培南为敏感,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为30%~100%,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西丁等抗生素几乎全部耐药,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G+球菌,白色念珠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较高的敏感性,对两性霉素B全部敏感。结论肺炎耐药现象十分常见,G-杆菌常见,且常伴有多重菌株感染,而出现多重耐药;临床治疗中使用敏感抗菌药物十分重要,可利于降低医院肺部感染发生率,且提高患者康复率。
作者:杨晓丽;刘淑娟;李婷;李敏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