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伟;凡文博;王智昊;吴扬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临床上将其定义为进行性认知功能的丧失和从中年期到晚年期缓慢发生的进行性记忆损伤[1].病理学上以细胞外老年斑(SPs)形成及神经细胞内神经元纤维缠结(NFTs)为主要特征[2],还伴有颗粒空泡变性(GD)、平野小体(HB)、神经元减少等[3].
作者:任家谋;齐晓岚;官志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FOLFOX4方案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老年晚期大肠癌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该院2010年3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68例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FOLFOX4方案治疗,仅观察组在化疗基础上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分析化疗3个周期后的总体、不同部位的近期疗效(采用RECIST标准评价有效率RR和临床获益率DCR)和不良反应(WHO抗癌药物毒性反应)并观察不同化疗周期的营养指标(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清总蛋白TP、转铁蛋白TF)和免疫指标(总淋巴细胞计数TLC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RR和DC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多为1~2级,发生率高均为26.47%,其中对照组为恶心呕吐,而观察组为血小板减少和纳差,且两组大肠癌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化疗前的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除化疗1个周期的TLC外,观察组化疗后的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FOLFOX4方案联合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老年晚期大肠癌的效果较好,同时可改善由化疗和病程进展导致的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迅速降低.
作者:叶峰;张映红;王淳阅;赵鑫;李佳艺;刘顺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儿茶酚抑素(Catestatin)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为EH组82例和健康对照组101例,EH组又分为1级38例、2级26例、3级18例3个亚组,测定两组血浆Catestatin值、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值、尿液NE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H组血浆Catestatin水平下降[(0.47±0.14)比(1.32±0.39) μg/L,P<0.01];与1级EH组比较,2、3级EH组血浆Catestatin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EH组血浆NE水平和尿液NE水平均明显升高[(449.14±72.39)比(216.92±56.46) ng/L;(288.84±65.37)比(69.42±8.37) μg/L,P均<0.01].结论 EH患者血浆Catestatin水平降低,提示Catestatin与EH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有可能为EH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宋月霞;韩素桂;王希柱;许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对老年肺炎患者病情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老年肺部感染患者175例;根据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低白蛋白组(白蛋白<35g/L)124例;正常白蛋白组(白蛋白≥35 g/L)51例;所有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同时行血常规、生化、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气分析及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检测,Pearson相关分析PCT与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的关系;分别以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为应变量,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①低白蛋白组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白蛋白组(均P<0.05).但PCT与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白蛋白组(均P<0.05).②平均住院时间低白蛋白组较正常白蛋白组有明显的增加(P<0.05);且低白蛋白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贫血、电解质紊乱、呼吸衰竭、胸腔积液、并发症≥3个)均显著大于正常白蛋白组(P<0.05).③相关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血清白蛋白与前白蛋白、PCT、血红蛋白呈显著相关;前白蛋白和白蛋白、CRP有显著相关.结论 老年肺炎患者常合并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下降,低白蛋白血症是老年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蔡川奇;林志鸿;蔺佩鸿;江勇;郭平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分析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完整切除术后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193例行外科手术的ⅢA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不同临床特征患者术后发生脑转移发生情况,多元素回归分析发生术后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出现脑转移的患者77例(39.90%),不同的术前血清CEA水平、组织学类型以及纵隔淋巴结阳性等临床特征患者,术后5年脑转移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而患者的不同的年龄、性别、是否吸烟、T分期分层以及淋巴结转移程度等临床特征,术后2年脑转移发生率对比不差异不显著(P>0.05);回归分析后,术前血清CEA水平、是否鳞癌是影响术后发生脑转移的危险因素(P<O.05).结论 ⅢA期NSCLC患者完整切除手术后,发生脑转移症状与患者术前血清CEA水平、组织学类型以及纵隔淋巴结阳性等临床特征有关,术前血清CEA水平、是否鳞癌是影响术后发生脑转移的危险因素,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与分析.
作者:章卫华;叶敏;周荣伟;孙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胃肠外科采集的48份胃癌标本以及30份正常胃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标本的cox-表达情况,快速尿素酶法和碳13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对比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cox-2的表达情况,分析胃癌组织的cox-2表达情况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环氧合酶-2表达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cox-2表达阳性率为85.42%,显著高于正常黏膜组(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胃癌标本环氧合酶-2表达阳性率为68.75%,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标本(P<0.05).胃癌组织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58.33%,其中cox-2表达阳性率为85.71%,显著高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阴性的胃癌组织(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cox-2的高表达有关,二者共同促进了胃癌的发病.在胃癌的防治中,应当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和cox-2抑制剂的应用.
作者:张春容;杨天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对糖尿病前期(IGR)人群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徐州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筛出的连续1年均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197例.分为三个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耐量异常组(IGT)和混合型糖调节异常(IFG/IGT)组,并将各组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西格列汀强化治疗组(西格列汀组)两个亚组,对照组仅予以生活方式指导,西格列汀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予以西格列汀.随访1年,分析转归及影响因素,并比较西格列汀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治疗效果.结果 1年后西格列汀组血糖、体重指数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西格列汀组的胰岛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西格列汀组有2例进展为糖尿病,而对照组共14例进展为糖尿病.IFG/IGT干预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优于IFG和IGT组,IGT组的餐后2h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水平改善优于IFG和IFG/IGT组.结论 西格列汀可以改善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餐后2h胰岛素分泌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在IGT人群尤为明显.西格列汀能够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
作者:吕霄;赵猛;凌宏威;李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心电图Pv1终末电势(Ptfv1)值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老年友心室肥大的差异.方法 150例老年受试者均接受12导心电图扫描并计算Ptfv1值,按-0.03 mm·s作为分界点分为两组,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别检测并计算E波减速时间、左室等容舒张时间、室间隔舒张末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和左室质量指数等参数.结果 左心室功能收缩参数比较结果显示Ptfv1≤-0.03 mm·s组老年受试者的E波减速时间缩短[(0.73±0.40)vs(0.87±0.21) ms,P=0.009],左室等容舒张时间显著增加[(0.113±0.012 5) vs(0.101±0.012 3)ms,P=0.032];心脏形态学比较显示Ptfv1≤-0.03 mm·s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57.9±12.1),(11.0±2.1)mm]较Ptfv1 >-0.03 mm·s组[(49.1±9.8),(11.0±1.1)mm]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25);室间隔舒张末厚度显著增大[(11.9±1.2)vs(10.8±2.2) mm,P=0.003];左室质量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215).结论 以-0.03 mm·s作为分界线,Ptfv1负值增高的老年受试者,左心室功能收缩能力显著下降,且形态学改变明显,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肥大的诊断标准相一致.
作者:冯立军;唐晶;祁莉;关淑芬;周波;张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元呼吸康复训练模式对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86例老年COPD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责任护士宣教示范方式进行呼吸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多媒体、病友交流、出院后随访等多元呼吸康复训练模式.1年后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对比两组患者呼吸康复训练前后的生存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呼吸康复训练后,症状评分、活动能力评分,社交心理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总评分,均显著低于呼吸康复训练前(均P<0.05).对照组呼吸康复训练后的症状评分、活动能力评分、社交心理评分,和呼吸康复训练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圣乔治呼吸问卷总评分,显著低于呼吸康复训练前(P<0.05).观察组呼吸康复训练后的症状评分、活动能力评分、社交心理评分以及圣乔治呼吸问卷总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多元呼吸康复训练对控制老年COPD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军民;张晓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小直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老年人偏心性角膜小穿孔的安全、有效性,探讨该手术对治疗老年人偏心性角膜小穿孔的价值.方法 对8例(8眼)>65岁的老年偏心性角膜小穿孔患者行甘油保存角膜的小直径角膜移植手术,术后观察植片透明度、视力变化、术后并发症,分析角膜曲率计散光,记录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结果 8例(8跟)均保持了眼球的完整性.角膜植片透明5例(62.5%),轻度瘢痕性混浊3例(37.5%).所有患者未发生移植排斥反应等并发症.末次随访裸眼视力从术前的0.001 ~0.2提高到0.15 ~0.5(t=10.31,P=0.000),佳矫正视力达0.25以上.术后角膜散光平均为(2.64±0.78)D.末次随访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平均为(2 485±260) cells/mm2.结论 甘油保存角膜的小直径角膜移植术治疗老年人偏心性角膜小穿孔增视效果明显、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在角膜小穿孔急诊手术的情况下可用甘油保存角膜替代新鲜角膜.
作者:陈俊;吴德银;盛爱萍;许建平;章惠娅;周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添加左卡尼汀(LCN)的St.Thomas No.2液对冷保存离体老年大鼠心脏保存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Langendorff灌注装置建立离体老年大鼠心脏灌注和工作模型,选择20月龄SD老年大鼠24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对照组采用St.ThomasN0.2液作为心脏停搏液并作为保存液分别保存离体心脏6h,LCN1组、LCN2组采用St.Thomas No.2液分别添加6、12 g/L LCN为心脏停搏液和保存液,其他处理相同,观察心脏保存前及保存后再灌注后心功能情况,比较心功能恢复率、心脏复跳时间、冠状动脉流出液心肌酶浓度、心肌含水量及心肌组织匀浆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 三组离体心脏保存6h后均能成功复跳,复跳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心功能指标以LCN2组恢复为理想,LCN1组次之,对照组差(P<0.05);冠状动脉流出液心肌酶浓度和心肌含水量比较,对照组高,LCN2低(P<0.05);MDA以对照组高(P<0.05),LCN1、LCN1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LCN强化的St.Thomas No.2液可以提高冷保存老年大鼠离体心脏的保存效果,此效果与LCN通过减轻自由基损伤和维持心肌能量平衡两方面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作者:周涛;向道康;秦国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全麻诱导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的镇静效应以及对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心功能ASA Ⅰ~Ⅱ级患者40例,随机分右美托咪定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20例:右美托咪定组全麻诱导顺序为右美托咪定1 μg/kg10 min静脉泵入后芬太尼2μg/kg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组等量生理盐水(0.9% Nacl)10 min静脉泵入后芬太尼4μg/kg静脉注射,然后两组患者均使用丙泊酚以血浆药物浓度为靶目标进行靶控输注,靶浓度(Cp)设定为4 μg/ml,待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到达50时注入罗库溴铵0.6mg/kg,90 s后气管插管,两组患者插管后继续丙泊酚靶控输注观察BIS值的变化.所有患者均在全麻前(T0)、泵入右美托咪定(0.9% Nacl)后5min(T1)、10 min(T2)、诱导后(T3)、插管即刻(T4)、插管后1 min (T5)、插管后3min (T6)、的各时间点记录BIS值、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以及两组患者BIS值从开始诱导至到达50的时间和BIS达到50时丙泊酚的用量和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Ce).结果 生理盐水组在T1、T2、T3、T4、T5和T6各个时间点的BIS值显著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在T4、T5和T6时间点:生理盐水组SBP显著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生理盐水组DBP显著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生理盐水组HR显著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两组T4、T5和T6时间点的SBP、DBP、HR均显著高于同组T3时间点(P<0.05).BIS值降至50时:生理盐水组所需的时间明显短于右美托咪定组(P<0.01);生理盐水组丙泊酚的用量明显小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生理盐水组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Ce)显著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结论 全麻诱导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在全麻诱导期有较好的镇静作用,能较好地抑制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间的心血管反应,血流动力学波动少,全麻诱导的时间短以及全麻诱导期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减少等优点,提示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的镇静有协同作用.
作者:徐威;张弩;徐文庆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检查脑血管的重要方法,可直观准确地判断脑血管病变部位、程度及其侧支循环情况,指导进一步的诊疗.本文对170例脑梗死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其颅内外血管情况,进一步评价DSA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意义.
作者:林小慧;刘开祥;曾爱源;齐立;唐永刚;蒋静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牙源性透明细胞瘤(CCOT)是罕见的颌骨肿瘤,曾被认为是良性肿瘤.有关CCOT的报道较少,显示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易复发,并可发生局部或远处转移[1].本文报道1例CCOT,以提高对其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
作者:刘瑞;及昕;韩茹钰;韩成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近年来人们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在病变发生和进展时出现明显的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6、-12、-18和-23等参与的系统性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开始和发展各个阶段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部分炎症反应因子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事件的独立影响因子[2].
作者:孙利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楔状缺损是牙体硬组织不可逆性慢性损伤,继续发展可导致冠折或牙髓炎等疾病[1].临床治疗时往往采用玻璃离子类或者树脂类材料直接进行填充修复,但是在治疗时破坏了牙体釉质完整性,使得牙本质暴露,从而在修复术后仍有可能出现牙本质过敏等[2].因此,在治疗楔状缺损时降低牙本质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比较自酸蚀粘接系统和全酸蚀粘接系统在修复楔状缺损术后患者牙本质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杨文丽;朱娟芳;王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约占全部脑血管意外的60%~80%[1].大多数的ICVD是由动脉血管内血栓阻塞血管所致,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早期再通闭塞的血管.溶栓治疗可在有效的时间窗内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的部分损伤脑组织,是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挽救缺血脑组织的佳方案[2].
作者:刘昱言;刘轲;刘敬霞;李建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3种长效钙拮抗剂对动态血压季节性变异的影响.方法 180名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F组、X组和A组,分别接受非洛地平缓释片(5mg/d)、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d)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d)治疗,1个月后血压未达标加用贝那普利片10 mg/d.所有患者均于同年秋季(9~11个月)纳入试验,于冬季和夏季分别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3组患者冬季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与同组夏季相比均明显升高(均P<0.05),其中F组和X组冬季增加值均明显高于A组(均P<0.05).冬季A组血压晨峰显著低于F组和X组(均P<0.01),夏季A组血压晨峰显著低于F组(P<0.05).冬季A组日间血压达标率均明显高于F组和X组(均P<0.05).结论 与非洛地平缓释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更能降低血压季节性变异,冬季24 h动态血压达标率更高.
作者:曹平良;唐琼珍;李年娥;陈早芳;卢寅辉;刘建萍;樊考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足内翻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足内翻导致步态异常,不仅降低了偏瘫患者的行走速度,而且使行走稳定性差,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长期的康复实践表明,传统的抗痉挛药物因副作用大且疗效不确切,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1],常规运动疗法治疗足内翻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并不显著.本文拟观察电动起立床强化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足内翻疗效.
作者:谢瑞娟;石翠霞;邓潫;陈璐;陈龙剑;刘涓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调查并分析了社区老年人的个人及家庭基本信息、生活方式、慢性病患病情况等;慢性病种类涉及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等8种疾病系统.研究变量主要集中在第2部分,以生活行为方式为主,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进而了解江苏省社区居民主要慢性病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及时指导其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慢性病发生率,提高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结果 本次共对354户(978名居民)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65份,有效率98.67%;其中患有慢性疾病者91名,患病率为9.43%.以是否患有慢性病作为因变量,设计吸烟、饮酒、是否吃隔夜食物、是否吃腌制食物、食用油量、食用盐量、蔬菜摄入、水果摄入、肉类摄入、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等生活方式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饮酒、是否吃隔夜食物、食用油量、蔬菜摄入、水果摄入、肉类摄入、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等生活方式因素与是否患有慢性病呈现相关性(x2=15.68、20.58、8.47、8.11、12.25、12.01、17.48、13.24、18.95,P<0.05).结论 吸烟、饮酒、睡眠时间、睡眠质量、饮食习惯、营养平衡等是影响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的主要因素,所以及时指导其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降低慢性病发生率,提高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施学莲;王爱丰;王正伦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