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颅脑外伤并发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辛惠宁;黄绳跃;王开宇

关键词:颅脑外伤, 低钠血症, 脑性耗盐综合征(CSWS),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SIADH)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颅脑损伤后并发低钠血症的诊治及相关因素.方法 颅脑外伤后283例患者分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分型及患者的病程及预后之间的差异.结果 老年组20例(20%)患者发生低钠血症,平均发生时间在伤后的第3~5天起出现,持续7~10d.非老年组21例(12%)发生低钠血症,低钠血症发生的时间多在伤后的第5~7d,持续时间多在7d以内.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程度、平均病程、预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颅脑外伤后低钠血症的发生较非老年人早,病情较重且病程长.老年颅脑外伤后的低钠血症以脑性耗盐综合征(CSWS)多见.临床上应重视老年颅脑外伤合并低钠血症的早期诊断及分型,有效治疗.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α-硫辛酸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α-硫辛酸(ALA)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2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予常规治疗+α-硫辛酸静脉滴注14 d;对照组29例,仅给予一般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UAER、血肌酐和MDA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SOD和FMD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0.05),FMD改善程度与MDA下降及SOD升高的程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3,0.436,P<0.05).对照组以上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α-硫辛酸能降低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DN)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及其血肌酐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提高体内抗氧化应激能力,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作者:姚伟峰;黄雌友;吴卫国;王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1 面对人口老龄化现状,我国的严峻挑战1.1 在老年人收入方面 全国老龄委调查显示[1],城市老年人年平均收入从2000年的7 392元提高到2006年11 963元,增长了61.8%,同期老年人年收入低于当地低生活保障线的比例由4.9%下降到3.5%,享受退休金(养老金)的比例由69.1%上升到78.0%;农村老年人年平均收入同期从1 651元提高到2 970元,增长了79.9%.据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和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1,2],老年人经济保障和收入情况虽然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但是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较低,支出仍以温饱为主.据统计[3],农村有27%的老年人处于低收入水平,即低于农村老年人中位收入的50%,也就是年收入不足750元;与农村贫困救助水平相比,仍有2 160万老年人的个人收入低于这个水平;城市有近20%的老年人的年收入处于低水平,即低于城市老年人年均中位收入的50%,也就是年收入不足4 600元;迄今仍有135万城市老年人收入低于当地按家庭人均收入计算的低生活保障线.

    作者:何靖楠;李宁华;张毅;张铁梅;黎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针刺治疗对COPD模型大鼠Th1/Th2细胞亚群格局的影响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经针刺治疗后外周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变化,初步探讨针刺对辅助淋巴细胞(T cell helper,Th)亚群Th1/Th2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针刺7次和14次组,香烟和脂多糖复合方法复制COPD大鼠模型,电针治疗后,观察肺功能和病理学变化,用ELISA方法对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血浆中IFN-γ 、IL-4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针刺治疗后大鼠的吸气和呼气阻力均比模型组显著下降,肺动态顺应性增加(均P<0.01),且肺组织的炎症病理表现有改善;模型组大鼠BALF及血浆中IFN-γ、IL-4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升高(P<0.01或P<0.001),针刺后,均有不同程度下调(P<0.05或P<0.001).结论 针刺治疗可以减轻COPD模型大鼠病理特征和改善肺通气功能,其免疫机制可能与针刺能下调IFN-γ和IL-4,使Th1/Th2格局趋于平衡有关.

    作者:程淼;张新芳;张洁;蔡圣荣;周传云;翟从永;盛东亚;刘睿;刘自兵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颈前路分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目的 探讨经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三节段及以上复杂性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螺钉内固定术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5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 w、术后12个月时的JOA分值以及手术前后的颈椎X光片、CT和MRI.分析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和JOA改善率,观察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颈椎标准矢状位侧位片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及后缘高度(HPB).结果 该组病例手术时间90~ 150 min,平均120 min.出血量150 ~450 ml,平均325.5 ml.平均随访15.1个月,术后2w内均感神经症状明显好转,下肢肌力增加,肢体活动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双上肢感觉异常基本消失.除3例术前已颈髓损伤严重者,无明显恢复外,其他47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50例术后12个月颈椎正侧位X片提示均可见椎间隙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维持良好.结论 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三节段及以上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提倡.

    作者:张国威;林宏生;吴昊;熊廷亮;纪志盛;林宏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9~2011年在该院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钢板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结果 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HSS膝关节功能评定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膝关节随访显示两组膝关节活动度、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固定牢固,骨折愈合时间短、患者负重时间短,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佳选择.

    作者:吴昊;石展英;李百川;胡居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缺血性心肌病伴高血压患者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

    缺血性心肌病(ICM)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心肌长期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以心力衰竭、血栓栓塞或猝死为临床特点.研究认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HLVH)是心血管疾病及猝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1].通过对ICM是否伴有高血压患者动态心电图(AECG)、动态血压监测(ABPM)、超生心动图检查差异进行分析,以利于预防或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席延琴;杨春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丹黄通络胶囊对自然衰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黄通络胶囊对自然衰老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自然衰老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用比色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神经元中Aβ1~40的表达.结果 丹黄通络胶囊能明显改善自然衰老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且显著降低AchE活力,升高ChAT活力;减少Aβ1 ~40在海马和大脑皮质的表达.结论 丹黄通络胶囊对自然衰老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减退具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恢复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以及降低Aβ沉积有关.

    作者:张小毅;李生莹;刘巨源;杨宇平;詹合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国内外原发性老年抑郁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广义的老年抑郁症指发生于老年期(≥60岁)的抑郁症,包括原发性(含青年或成年期发病于老年期复发)和见于老年期的各种继发性抑郁.狭义的老年抑郁症特指≥60岁首次发病的原发性抑郁[1].老年抑郁严重者会导致老年人的自杀倾向,甚至会使其配偶也罹患老年抑郁[2].引起老年抑郁的因素有很多,现就原发性老年抑郁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刘丽婷;胡海霞;高玉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早期连续性高容量血液净化治疗对急性重症胰腺炎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进行高流量连续性血液净化(HV-CBP)治疗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体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净化科救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20例,入院后即行高容量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分别于治疗0、12、24、36 h留取EDTA抗凝血标本,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8+,计算CD4+/CD8+比值;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rNF)-α,白介素(IL)-10的浓度,观察0、12、24、36 h时相的APACHEII评分.结果 ①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体内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下降;血液净化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CD3+、CD4+、CD8+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并在24h达到高峰(P<0.05).②治疗前外周血CRP、TNF-α,IL-10水平远高于治疗后,以CRP、TNF-α明显,IL-10水平12、24、36 h变化不大.③APACHEH评分在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结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体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高流量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可以清除升高的炎性因子,调节T细胞亚群,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王丽丽;王莉华;庞晓璐;高永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近30年中国认知老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目的 揭示近年来中国认知老化研究的大致轮廓和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百分比、频次等对244篇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 ①记忆是认知老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占总研究的1/3;认知老化机制研究渐成主体;③合作研究已成趋势;④认知老化研究90%以上被试取自城区,农村被试少.结论 未来应加强机构和地区间的长效合作,探明认知老化机制,开展认知干预和预防研究,为缓解老龄化问题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作者:夏石勇;彭华茂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硬膜外镇痛对晚期癌症患者癌痛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术对晚期癌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接受疼痛治疗的晚期癌痛患者5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26例,行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对照组24例,行经静脉自控镇痛治疗.结果 治疗期间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率(HR)、呼吸(R)、脉搏(P)、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均较治疗前有变化,但实验组有更为平稳R、SP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对镇痛方法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的并发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1).实验组Kamofsky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硬膜外自控镇痛术能更好地提高晚期癌痛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陈艳青;袁林;徐又先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血尿酸的相关分析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心源性猝死等[1,2].有研究显示尿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甚至是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相关[3,4].本研究旨在探讨ACS患者的病情进展与血尿酸的相关性.

    作者:刘山;徐美玲;曹靖惠;陈广永;马翠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带线双J管在老年男性经尿道腔内碎石术后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术中留置带线双J管(术后通过预留线拔管)在老年男性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老年男性输尿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时间先后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在完成钬激光碎石操作后,A组术中放置带线双J管,术后通过牵拉预留线拔管;B组术中放置不带线双J管,术后通过膀胱镜拔管.观察两组留管期间就排尿症状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并发症;拔管时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以及恢复正常排尿所需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构成、结石直径、手术完成时间、结石一期清除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留管期间两组患者就排尿症状的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出现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下尿路刺激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均顺利拔管,B组中4例患者因前列腺增生、尿路狭窄等原因,膀胱镜拔管不成功(失败率10.0%),A组拔管成功率高于B组.取管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恢复正常排尿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的老年男性患者术中应用带线双J管,留管期间并不影响生活质量,不增加并发症,可提高成功率,减轻取管时的疼痛,更快地恢复正常排尿.

    作者:张建文;刘春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漂白处理时间对老年患者树脂充填体边缘微渗漏的影响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功能下降,导致牙体组织的稳固性也大大降低,临床中常常给予填充修复治疗,但是边缘微渗漏是影响树脂充填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少边缘微渗漏是关注的重点[1].漂白技术逐渐应用到该病的治疗,但是处理时间成为医师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2].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漂白处理时间对树脂充填体边缘微渗漏的影响.

    作者:杨文丽;朱娟芳;王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早期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肢体功能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人选脊髓损伤患者176例,根据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发病1个月内,90例)和对照组(发病3个月以上,86例).根据两组患者的不同病程、不同损伤阶段及程度,采用相应的综合康复训练及护理措施.于治疗前及康复治疗3个月后进行ASIA运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功能独立性(FIM)评定;并统计两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肾积水、痉挛、踝关节跟腱挛缩、压力性溃疡、体位性低血压、脊髓损伤后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比较分析其差异.结果 康复治疗后,两组ASIA运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FIM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早期治疗组三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早期治疗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肾积水、痉挛、踝关节跟腱挛缩、压力性溃疡、体位性低血压、中重度以上脊髓损伤后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治疗组异位骨化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更好地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减少脊髓损伤后肺部感染、泌尿系统并发症、痉挛、踝关节跟腱挛缩、压力性溃疡、体位性低血压、下肢深静脉血栓及疼痛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尚不能认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预防异位骨化的发生.

    作者:勾丽洁;许世奇;刘旭东;李兰兰;薛莲;王淑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异

    目的 观察昼夜血压变异对心血管的影响.方法 选取齐鲁医院高血压患者20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并发症、心血管情况、24h动态血压监测资料,了解昼夜血压变异对患者心脏、血管的影响及危害性.结果 200例患者血压监测分析,杓型血压84例,正常人均为杓型血压,高血压患者杓型血压比例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高血压患者中具有左室肥厚、ST段改变、颈动脉血管壁增厚(P<0.05).结论 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负荷值升高是反映心脑血管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24h动态血压监测对于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王荣;杨瑞雪;殷乐;张琳;刘秀芳;张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低血糖是糖尿病(DM)患者药物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自主-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高级神经功能失常等相应症状,不仅可以加重DM病情,而且严重者可引起各类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甚至引起死亡[1].老年DM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低血糖,且症状多不典型,若不及时发现并调整治疗,可产生严重后果[2].本文结合文献报道及自身临床经验,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作者:翁光明;雷挂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右归丸对EAE小鼠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归丸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建立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peptide 35-55,MOG35-55)诱导C57BL/6小鼠EAE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泼尼松龙组,右归丸组,并设正常对照组.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神经功能评分及体重变化,HE染色观察CNS病理损伤程度,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4、IL-6、TGF-β、IL-17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6、IL-17含量升高(P<0.05或P<0.01);IL-4、TGF-β含量降低(P<0.05或P<0.01);泼尼松龙及右归丸组小鼠IL-6、IL-17含量降低(P<0.05或P<0.01);IL-4、TGF-β含量升高(P<0.05或P<0.01).结论 右归丸能够抑制EAE小鼠Th17细胞分化而起到抗感染治疗作用.

    作者:郑子安;钟相根;贾旭;王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是以心室重构为主要特征的心脏超负荷[1];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地高辛是目前治疗慢性心衰的常规用药,但也有一定副作用.近年来,应用中药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也取得很好疗效,尤其是中西药结合疗效更加突出.本文通过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心衰旨在观察其临床疗效.

    作者:刘淑荣;张晓华;孙颖;钱锋;翟颖;于清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人隐性梅毒感染的特征分析

    近年来,由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对住院患者梅毒抗体检测量有所增加,致使这部分被动检测资料的梅毒感染情况得以暴露,其中中老年人感染比例较高[1].由于隐性梅毒的特征仅为血清学反应阳性,而无症状和病变,一般报道中易将隐性梅毒和显性梅毒一同报道,并不区分主动检测资料和被动检测资料,因此易混淆其感染特征,所以有必要对隐性梅毒感染者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其感染特征.

    作者:吉飞跃;钱开成;崔益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