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重度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

杨春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 噻托溴铵, 沙美特罗氟替卡松
摘要:目的 探讨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照组给予大剂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观察组给予吸人噻托溴铵粉吸入剂联合中等剂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2.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的肺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发作的次数,值得临床推广.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营养支持治疗对COPD稳定期的影响

    目的 研究营养支持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运动能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COPD稳定期伴体重指数小于18.5的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对比研究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年患者的营养状况,肺功能,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并随访两组急性加重再住院例次.结果 1年后治疗组营养状况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肺功能,6MWD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差异更显著.急性加重再住院例次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 营养支持治疗能有效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能力及近期预后.

    作者:朱迎霞;刘煜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65例直径小于2.0cm肺部结节术后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肺部直径小于2.0 cm结节病灶的术后疗效.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62例直径小于2.0 cm肺部结节的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开胸方法进行手术治疗,术中送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对结节所在肺组织进行切除,并对患者进行3年随访.结果 62例患者中恶性肿瘤36例,占58.1%,行VATS辅助小切口下行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炎性假瘤13例,占20.9%,行肺楔形切除术;结核球10例,占27.8%,行肺楔形切除术;肺大疱2例,占3.2%,行肺大疱结扎术;肺囊肿1例,占1.6%行病灶处肺叶切除.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良性病变者术后长期生存,无复发,无后遗症.结论 电视胸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对肺功能损害小,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作者:郑君;王朋;谢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VTE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是住院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近资料显示在美国每年VTE影响了九十万病人,同时导致了十万到三十万病人的死亡.在欧洲国家,VTE发生率超过一百六十万,DVT达到七十万,VTE相关性死亡五十万.VTE在老年病人身上发生率很高,每年超过0.6%,对于那些年龄大于80岁的老年人,罹患VTE的风险特别高,尤其在内科老年住院病人,许多急性和慢性风险因素相互影响,老年住院病人的风险因素在增加[1].在我国随着老龄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老年住院病人罹患VTE的风险也在增加,所以对老年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研究有着很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倪晓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

    目的 观察COPD并呼吸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组给予综合治疗加痰热清注射液;对照组不给予痰热清.10天为1疗程.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25/30,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15/30,50.00%;P<0.05);研究组患者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二氧化碳分压两组相似(P>0.05).结论 综合治疗加痰热清注射液可提高COPD合并呼吸衰竭疗效.

    作者:于红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吸入性肺炎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吸入性肺炎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6例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治愈19例(占52.77%),好转4例(占11.11%),死亡10例(占27.77%),放弃治疗3例(8.33%).临床表现以发热25例(72.2%)、咳嗽、咳痰24例(66.7%)为著;病原学: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14株(38.9%),大肠埃希菌12株(33.3%),肺炎克雷伯菌6株(16.7%);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11.1%)、肺炎链球菌3株(8.3%);真菌:白色念珠菌10(27.8%)、曲霉菌9株(25%).结论 老年吸入性肺炎在临床较为常见,以隐性吸入者居多,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病死率较高.

    作者:胡云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慢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1例

    一、病历摘要男,42岁.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此次因喘息伴间断发热4月余入院.患者2012-1月无诱因出现喘息,活动后加重,严重时语不成句,同时伴有明显咳嗽、咳痰,痰为黄白粘痰,量较多,可以咳出.

    作者:李月越;王萍;王瑞娟;霍秀青;许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小剂量茶碱短期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目的 探讨小剂量茶碱短期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6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用小剂量茶碱组)每组各33例,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12周的肺功能指标、血清炎性因子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6周及12周观察组的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血清炎性因子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小剂量茶碱短期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均较佳.

    作者:程蓬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脉冲振荡技术在COPD与支气管哮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脉冲振荡法(IOS)对COPD、支气管哮喘(哮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102例受试者(其中AECOPD 4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36例,以及健康者26例)完成脉冲振荡法检查、肺通气功能(PFT).比较三组间肺通气功能参数、脉冲振荡的全呼吸相阻抗以及吸气-呼气相阻抗的差别.结果 (1)肺通气功能结果:COPD组、哮喘组均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FEV1%pred、FEV1/FVC、PEF%pr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哮喘组代表中心气道阻力的指标R20高于COPD组(P<0.01).(3)COPD组、哮喘组、健康组吸气-呼气相阻抗比较:仅COPD组的呼气相R5-20大于吸气相R5-20、呼气相X5小于吸气相X5(P值分别为0.041、0.017).另外COPD组的吸气-呼气相的R5-20变化值(ΔR5-20)、X5变化值(ΔX5)大于哮喘组(均P<0.01).结论 脉冲振荡法有助于支气管哮喘与AECOPD的鉴别诊断.

    作者:刘长智;郑晓滨;陈超琳;邬伟明;黄瑾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穿孔素表达下降

    目的 研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穿孔素(Perfor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19例活动期肺结核患者和23位健康对照外周血,纯化PBMCs,用结核分枝杆菌ESAT-6和CFP-10混合性抗原肽库刺激,通过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采用流式技术检测CD+4、CD+8 T细胞穿孔素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肺结核患者PBMCs中的CD+4 T、CD+8 T细胞亚群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但肺结核患者PBMCs及CD+4 T细胞中穿孔素的表达比例(百分率)下降(PBMCs:肺结核组19.55%±2.53%,对照组27.53%±1.90%,P<0.05;CD+4T细胞:肺结核组4.42%±0.84%,对照组8.15%±1.29%,P<0.05),而PBMCs及CD+4、CD+8 T细胞中穿孔素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活动期初治肺结核CD+4 T细胞群内Perforin的表达比例下降可能会使CD+4 T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CTL)下降.

    作者:曹彦;王心静;曹志红;杨秉芬;刘艳华;蒋静;程小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失败原因分析与对策

    目的 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失败的原因分析,探讨相关治疗对策,提高脱机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对97例机械通气脱机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本组97例脱机失败中,生理学指标变化65例(67.0%),原发病恶化27例次(27.8%),脱机策略不当5例(5.2%).结论 机械通气失败的原因包括生理学指标异常、原发病恶化、脱机策略不当以及心理因素等,因此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时应积极纠正生理学指标、治疗原发病、营养支持、掌握适宜的脱机时机与策略以及适当的心理治疗等.

    作者:李洁;范铁兵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自身免疫损伤机制

    COPD是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并伴有广泛肺外效应的一种慢性疾病.反复急性加重和合并症加剧患者病情的整体严重程度并严重影响其预后[1].COPD的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充分阐明.现有的理论认为:与有害颗粒和(或)气体相关的异常炎症反应是COPD的本质,但同样是抗炎等治疗却并不能取得像支气管哮喘那样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提示除炎症外,尚有其他重要机制参与COPD的发生.

    作者:陈磊;文富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治疗的明确诊断为ARDS的患者66人,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肝素(5~10 U/kg/h)持续泵入,测定两组间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频率(R)、血小板计数(PL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观察两组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ICU住院时间及28 天病死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3、5、7天实验组PaO2/FiO2明显升高,R、TFPI含量明显下降,PLT、APTT、FIB含量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8 d病死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结论 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安全.

    作者:刘春艳;董跃华;贾彤;李福龙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下呼吸道感染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本地区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菌种分布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痰培养标本菌株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结果 G-杆菌分离425株(54.1%),以铜绿假单胞菌(22.1%)、鲍曼不动杆菌(17.5%)为主,G+球菌分离361株(45.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1.4%)、肺炎链球菌(10.1%)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株分离103株(61.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株检出8株(38.1%),肺炎克雷伯菌产β-内酰胺酶(ESBLs)19株(41.3%);大肠埃希菌产β-内酰胺酶(ESBLs)12株(1.6%);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对G-杆菌有较好敏感性;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磷霉素对G+球菌有较好敏感性.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菌种分布及耐药性研究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霓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联合检测5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肺癌组、良性肺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患者血中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糖链抗原125(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CYFRA 21-1)的含量.结果 肺癌组血清CEA、CA125、CA199、NSE、CYFRA 21-1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良性肺疾病组,P<0.05;在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中,5种标志物联合检测CEA+CA125+CYFRA21-1+CA199+NSE的敏感性高(93.26%),3种标志物联合检测中CEA+CA125+CYFRA 21-1 的敏感性高(87.64%),其次为CEA+CA125+NSE(76.40%),两种标志物检测中CEA+CA125的敏感性高(74.16%).结论 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利价值.

    作者:戴诗敏;梁世锋;谢少娟;文明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我院ICU住院的肺炎合并脓毒症104例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脓毒症组36例,严重脓毒症组37例,脓毒性休克组31例,并选择同期单纯肺炎患者40例.同时根据脓毒症患者是否于2周内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结果 三组脓毒血症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APACHE Ⅱ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血清PCT、APACHE Ⅱ评分依次增加(P<0.05).死亡组血清PCT水平较存活组显著升高(P<0.05),而两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均呈高表达状态,PCT水平的检测可以作为肺炎合并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作者:苑文雯;李妍;杨宁;贾天野;郭桐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不同呼气末正压对全麻术后患者氧合的影响

    目的 通过选择不同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观察对全麻术后患者氧合的影响.方法 将全麻术后患者60例分为四组,给予不同水平PEEP,A组:PEEP 0 cm H2O、B组:PEEP 5 cmH2O、C组:PEEP 10 cm H2O,D组:PEEP 15 cm H2O,分别于呼吸机通气前、通气30 min、通气60 min时间点记录氧合指数、MABP值,比较患者氧合指数及MABP变化.结果 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在通气30 min、通气60 min氧合指数改善,有明显差异(P<0.05),B、C、D组间氧合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比较,D组在通气30 min、通气60 min MABP下降,差异明显(P<0.05),B组、C组MABP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不同水平PEEP对全麻术后患者氧合指数均有明显改善,但PEEP 15 cm H2O时可造成MABP明显下降,对术后器官灌注有潜在危害.

    作者:孙尊鹏;葛卫星;严金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7例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局部吸入治疗,观察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局部吸入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FEV1、FEV1(%)及P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根据患者哮喘症状、体征评价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7%显著高于对照组78.9%(P<0.05).结论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可显著控制症状,改善肺功能并预防发作,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阿里旦·艾尔肯;呼西它尔江·阿不都;买尔旦·赛力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多脏器重症结核临床治疗分析(附1例报告)

    我国结核病发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1].结核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多脏器结核比较罕见,早期表现无特异性,临床极易误诊[2].现将临床工作中诊治的一例多脏器重症结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孔雯;陆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盐酸氨溴索雾化对COPD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雾化对COPD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选取70例Ⅱ级中度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一吸入噻托溴胺粉雾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疗程4周.所有入选者抽取静脉血,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GSH、SOD、MD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GSH、SOD、MD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5).结论 盐酸氨溴索雾化能改善COPD患者全身氧化应激水平.

    作者:张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不同治疗方案对中度哮喘生活质量与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究不同治疗方案对中度哮喘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效果改善的差异.方法 分析我院门诊就诊的中度哮喘患者83例,按照其治疗方法分别将其分为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组、缓释茶碱组及白三烯调节剂组,三组患者分别在使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ICS)的基础上加用LABA、茶碱及白三烯调节剂,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半年后的改善情况、哮喘控制评分及治疗花费等,综合得出佳治疗方案.结果 LABA组、茶碱组及白三烯调节剂组患者半年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8.2%及90.9%;LABA组共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白三烯调节剂组患者未见不良反应;三组患者ACT评分均大于20分.结论 吸入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缓释茶碱或白三烯调节剂均可得到有效可靠的治疗效果.

    作者:任芳萍;杨娟利;刘玲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