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芳萍;杨娟利;刘玲莉
目的 研究胸腺肽α1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40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胸腺肽α1,皮下注射1.6 mg,每天1次,应用一周后,改为2次/周,应用4周.统计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评价临床疗效;测定两组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数(WBC)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VS、ICU住院时间 VS 明显缩短;总有效率提高,病死率降低(P<0.05) ;在炎症指标方面,胸腺肽治疗组PCT、hs-CRP、WBC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腺肽α1可以改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的自身免疫状况,降低炎症水平,提高抗感染治疗的效果.
作者:孟丽君;刘微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哮喘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患者严重程度及控制水平的关系.方法 检测49例初诊哮喘患者(间歇/轻度20例、中度15例、重度14例)血清HMGB1的水平,并与36例完全控制哮喘组患者及2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间歇发作/轻度持续组,中度持续组与重度持续组哮喘患者血清HMGB1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完全控制哮喘组血清HMGB1水平显著低于初诊哮喘患者,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 血清HMGB1水平可以反应哮喘的严重程度和指导哮喘治疗.
作者:张固琴;杨炯;李平;聂汉祥;赵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本地区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菌种分布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痰培养标本菌株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结果 G-杆菌分离425株(54.1%),以铜绿假单胞菌(22.1%)、鲍曼不动杆菌(17.5%)为主,G+球菌分离361株(45.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1.4%)、肺炎链球菌(10.1%)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株分离103株(61.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株检出8株(38.1%),肺炎克雷伯菌产β-内酰胺酶(ESBLs)19株(41.3%);大肠埃希菌产β-内酰胺酶(ESBLs)12株(1.6%);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对G-杆菌有较好敏感性;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磷霉素对G+球菌有较好敏感性.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菌种分布及耐药性研究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霓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VTE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是住院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近资料显示在美国每年VTE影响了九十万病人,同时导致了十万到三十万病人的死亡.在欧洲国家,VTE发生率超过一百六十万,DVT达到七十万,VTE相关性死亡五十万.VTE在老年病人身上发生率很高,每年超过0.6%,对于那些年龄大于80岁的老年人,罹患VTE的风险特别高,尤其在内科老年住院病人,许多急性和慢性风险因素相互影响,老年住院病人的风险因素在增加[1].在我国随着老龄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老年住院病人罹患VTE的风险也在增加,所以对老年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研究有着很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倪晓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探讨其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76例R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单纯RA组(n=40)和RA-ILD组(n=36),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两组在年龄、关节肿痛数目、血管炎及发热阳性率、CRP、RF、IgM、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大,RF高滴度表达,RA病情重,伴有关节外表现的RA患者易合并ILD,应尽早行高分辨CT等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
作者:孙文文;朱芸;李明;刘芹;周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CU)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 分析了ICU中57例V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结果 从57例VAP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菌株131株,常见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41.99%)、肺炎克雷伯菌(28.24%)、鲍曼不动杆菌(12.98%).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ICU中VAP的主要致病菌,且耐药现象明显,应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隔离消毒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林轶静;李琳;郭晓斌;王红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家属参与肺功能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测试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纳入研究的1000例患者随机分组,同时给予肺功能检测的讲解,试验组有家属全程参与,对照组只有患者本人单独参加,观察其配合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做检测的比较,对照组的配合程度均有显著提高.结论 家属参与肺功能检测提高了检测报告的准确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郑向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淋巴瘤是一种原发于淋巴造血组织的实体瘤, 其临床特征为无痛性、进行性周围淋巴组织增生, 尤以浅表淋巴结为显著.胸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常累及胸腔的各种结构, 尤其是纵隔、肺和胸膜.淋巴瘤侵及胸膜常产生胸腔积液,单侧或双侧都可出现,多为少量或中等量积液.
作者:王梅芳;刘玉全;熊畅;唐以军;段敬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脑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可能的原因.方法 分析297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可能的原因分组分析.结果 年龄、饮水试验、意识状态、气管插管、慢性肺病、留置胃管组间差异显著,均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饮水呛咳、意识障碍、气管插管、慢性肺病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意识障碍、饮水呛咳、高龄、气管插管、慢性肺病是脑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梅;郭明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异烟肼对结核分枝杆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是治疗结核病的主要药物,其主要不良反应是末梢神经炎、肝脏损害,偶有过敏反应,临床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但笔者临床遇见一例异烟肼使用后发生过敏休克,危及患者生命,经积极抢救成功,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建军;汤茂功;刘东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COPD患者炎症因子、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8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干预组(43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4例),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时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COPD评估测试问卷(CAT).结果 干预组在1个月时 IL-6、IL-8、TNF-α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 FEV1/FVC%、FEV1%及C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IL-6、IL-8、TNF-α、FEV1/FVC%、FEV1%及CAT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长期服用中等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减轻COPD患者炎症反应,缓解肺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进而延缓COPD的进展.
作者:郑伟;吴江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声嘶的病因和临床价值.方法 82例声嘶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分析引起声嘶的病因.结果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声音嘶哑患者的病因有肺癌、慢性咽喉炎、喉癌、喉结核、肺结核和声带良性肿瘤等,其中以肺癌(36.6%)为高.老年患者主要为肺癌、喉癌等恶性病变,年轻患者多为结核、炎症等良性病变.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对各种病因引起的声音嘶哑可作为首选检查方式.
作者:李兆龙;王玮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在肺弥漫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16 GBARD活检针穿刺32例肺部弥漫性病变患者,主要影像学改变包括弥漫性网格样结节或结节影,网状线形阴影和弥漫性磨玻璃影.结果 32例患者均取材成功,并获得明确诊断,10例恶性肿瘤,(其中5例肺泡癌,5例肺癌肺内转移),22例良性病变(7例粟粒性肺结核,7例间质性肺炎,2例肺泡蛋白沉积征,2例肺真菌病,1例闭塞性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1例肺结节病,1例过敏性肺炎,1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主要并发症是气胸(22.5%)和出血(21.9%).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是一种实用、安全、并发症低的技术,对弥漫性肺疾病有很高的确诊率.
作者:宋新宇;陈世雄;曾凡军;高宝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与快速培养法检验肺炎支原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186例,以及同期非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131例,同时行两法检测肺炎支原体,对比临床诊断.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与快速培养法检测肺炎支原体相比,在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假阴性率以及诊断符合率方面略高(P>0.05);但前者在特异度、假阳性率方面则明显优于后者(P<0.05).两法联合应用,灵敏度、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高于单用(P<0.05),但特异度低于前者(P<0.05).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也并不完全一致,一致率为72.56%.结论 两种检测方法对肺炎支原体检测各有优点,应考虑联合应用.
作者:朱中梁;马娟;汪宏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我国结核病发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1].结核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多脏器结核比较罕见,早期表现无特异性,临床极易误诊[2].现将临床工作中诊治的一例多脏器重症结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孔雯;陆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肺功能检测在支气管哮喘治疗前后小气道功能的评价作用研究.方法 选择31例急性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测定其急性期和缓解期肺功能,并加以比较.结果 3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哮喘急性发作期测舒张实验全部阳性,哮喘组患者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FEV1占预计值%及FEV1/FV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组患者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受试对象FEV1占预计值%和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哮喘患者均存在大、小气道功能异常,缓解期哮喘患者大气道功能恢复,小气道功能虽有一定恢复,但与正常健康对照组比较仍存在异常.
作者:夏玲;刘旭;伏振;张继先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CYP2A6基因多态性与COP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检测40例COPD患者及37例健康体检者静脉血细胞色素P450 2A6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结果 1.COPD患者CYP2A6-163C>A位点基因缺失型(del)和野生型(wt)基因型频率为17.5%、82.5%,健康对照组分别为40.5%、59.5%,两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0.025),携带CYP2A6wt基因型者较携带CYP2A6del基因型者患COPD风险增加(OR=0.31,95%CI=0.109-0.886,P<0.05).2.在吸烟者中,携带CYP2A6wt基因型者较携带CYP2A6del基因型者患COPD风险增加(OR=0.24,95%CI=0.064-0.920,P<0.05),在不吸烟者中,携带CYP2A6wt、CYP2A6del基因型者之间患COPD风险无明显差异.结论 1.CYP2A6-163C>A基因多态性可能是COPD发病的危险因素.2.野生型(wt)可能为吸烟者患COPD的一个易感因素.
作者:顾虹;刘鹏霞;杨敬平;斯琴高娃;徐喜媛;田红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白介素-18在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60例老年COPD患者(重度20例、中度20例、轻度20例)急性发作、缓解期血浆、痰液,以及15例老年健康者血浆.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测定血浆及痰IL-18水平.结果 老年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前后血浆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老年健康者,COPD各组治疗后血浆IL-18水平明显下降.而COPD重度、中度组急性发作期痰IL-18水平均高于轻度组.结论 IL-18参与了COPD的发病过程,可能促进了气道炎症.监测血浆及痰IL-18的动态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气道炎症情况,但对COPD无太大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晓军;何韶衡;刘长庭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布地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儿科收治的因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慢性咳嗽患儿10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实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另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观察两组用药前后检测外周静脉血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嗜酸粒细胞及T-IgE水平,另记录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及3月内反复发作次数.结果 两组经治疗并随访3月后ECP、EOS方面与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IgE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症状缓解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及3月内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盐酸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慢性咳嗽,疗效显著.
作者:丁江丽;刘坚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雾化对COPD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选取70例Ⅱ级中度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一吸入噻托溴胺粉雾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疗程4周.所有入选者抽取静脉血,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GSH、SOD、MD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GSH、SOD、MD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5).结论 盐酸氨溴索雾化能改善COPD患者全身氧化应激水平.
作者:张瑞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