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发病相关因素

孙文文;朱芸;李明;刘芹;周卉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肺间质病变,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探讨其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76例R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单纯RA组(n=40)和RA-ILD组(n=36),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两组在年龄、关节肿痛数目、血管炎及发热阳性率、CRP、RF、IgM、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大,RF高滴度表达,RA病情重,伴有关节外表现的RA患者易合并ILD,应尽早行高分辨CT等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联合检测5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肺癌组、良性肺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患者血中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糖链抗原125(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CYFRA 21-1)的含量.结果 肺癌组血清CEA、CA125、CA199、NSE、CYFRA 21-1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良性肺疾病组,P<0.05;在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中,5种标志物联合检测CEA+CA125+CYFRA21-1+CA199+NSE的敏感性高(93.26%),3种标志物联合检测中CEA+CA125+CYFRA 21-1 的敏感性高(87.64%),其次为CEA+CA125+NSE(76.40%),两种标志物检测中CEA+CA125的敏感性高(74.16%).结论 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利价值.

    作者:戴诗敏;梁世锋;谢少娟;文明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治疗的明确诊断为ARDS的患者66人,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肝素(5~10 U/kg/h)持续泵入,测定两组间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频率(R)、血小板计数(PL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观察两组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ICU住院时间及28 天病死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3、5、7天实验组PaO2/FiO2明显升高,R、TFPI含量明显下降,PLT、APTT、FIB含量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8 d病死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结论 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安全.

    作者:刘春艳;董跃华;贾彤;李福龙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COPD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氧代谢的影响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COPD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进行治疗的64例COPD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2例,其中A组采用BiPAP模式进行干预治疗,B组则采用SIMV+PSV模式进行干预治疗,将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的肺功能、血气分析及氧代谢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B组治疗后3 d、7 d的肺功能、血气分析及氧代谢指标改善幅度均大于A组,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SIMV+PSV模式可显著改善COPD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氧代谢指标,对于改善患者呼吸衰竭的状态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陈卫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多发性大动脉炎4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TA患者47例,总结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指标.结果 临床分型以广泛型多见(42.6%).TA常见的症状为间歇性运动障碍(42.6%)、头晕(31.9%),体征常见为血管杂音(48.9%)、无脉症(34.0%)及高血压(31.9%).33例患者出现血沉或/和C反应蛋白的升高.受累血管以双侧颈总动脉(34.0%)、腹主动脉(25.5%)多,其次为左锁骨下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结论 TA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缺乏特异性血清标志物,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宋玮;李梅梅;梅焕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布地奈德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布地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儿科收治的因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慢性咳嗽患儿10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实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另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观察两组用药前后检测外周静脉血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嗜酸粒细胞及T-IgE水平,另记录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及3月内反复发作次数.结果 两组经治疗并随访3月后ECP、EOS方面与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IgE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症状缓解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及3月内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盐酸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慢性咳嗽,疗效显著.

    作者:丁江丽;刘坚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利福平引起急性肾损害1例报道

    抗痨药物有诸多不良反应,其中RFP常见的有:如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血液系统损害、过敏反应以皮疹多见[1];发生急性肾损害的临床较少,国内外至今报道几百例,多见于大剂量间歇治疗.该院还属第一例.

    作者:朱薇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双水平正压通气无创呼吸机在建立人工气道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在建立人工气道呼吸衰竭患者序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15例呼吸衰竭气管插管(5例)或切开(10例)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基本控制,均有自主呼吸,病情稳定,呼吸机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但撤机困难.改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无创呼吸机,连接气管导管,呼吸支持治疗,观察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及预后.结果 15例患者应用BiPAP无创呼吸机后,pH、PaO2、PaCO2基本正常,13例停用BiPAP,拔除气管导管,封闭气管切口,1例转康复医院继续治疗,1例因再次感染死亡.结论双水平正压通气可应用于病情稳定,撤机困难的建立人工气道呼吸衰竭患者的序贯治疗.

    作者:左晟;杨红辉;马红映;沈策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成人难治性哮喘的研究进展

    哮喘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是世界关注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全球哮喘患者的治疗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哮喘患者对治疗药物的敏感程度降低,甚至抵抗,特别是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使得目前对难治性哮喘的治疗更加棘手.

    作者:原淑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在肺弥漫性病变中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在肺弥漫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16 GBARD活检针穿刺32例肺部弥漫性病变患者,主要影像学改变包括弥漫性网格样结节或结节影,网状线形阴影和弥漫性磨玻璃影.结果 32例患者均取材成功,并获得明确诊断,10例恶性肿瘤,(其中5例肺泡癌,5例肺癌肺内转移),22例良性病变(7例粟粒性肺结核,7例间质性肺炎,2例肺泡蛋白沉积征,2例肺真菌病,1例闭塞性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1例肺结节病,1例过敏性肺炎,1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主要并发症是气胸(22.5%)和出血(21.9%).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是一种实用、安全、并发症低的技术,对弥漫性肺疾病有很高的确诊率.

    作者:宋新宇;陈世雄;曾凡军;高宝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家属参与肺功能检测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家属参与肺功能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测试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纳入研究的1000例患者随机分组,同时给予肺功能检测的讲解,试验组有家属全程参与,对照组只有患者本人单独参加,观察其配合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做检测的比较,对照组的配合程度均有显著提高.结论 家属参与肺功能检测提高了检测报告的准确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郑向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改善肺癌合并重度COPD患者术前肺功能及扩大手术适应症研究

    目的 观察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对肺癌合并重度COPD患者术前肺功能影响,探讨该疗法能否扩大肺癌手术的适应症.方法 收集我院肺癌合并COPD,拟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给予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两周后比较患者FEV1、MVV%、PaO2、PaCO2的改善情况及手术耐受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入组27例重度COPD合并肺癌Ⅰ-Ⅲa期患者,经治疗2周后FEV1、MVV%、PaO2、PaCO2 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有21例患者肺功能提高至手术指标,进行单侧肺叶切除并淋巴结清扫术,但与同期轻中度COPD合并肺癌患者比较,前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后者增加(P<0.01).结论 雾化吸入普米克联合可必特可在短时间内明显提高肺癌合并重度COPD患者肺功能水平,可使其中部分患者较安全的耐受肺叶切除术.

    作者:俞婷婷;谢德荣;杜黎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静脉滴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合用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均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改变幅度更大(P<0.05).结论 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支气管扩张,可以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

    作者:凌琳;张永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矽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应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矽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56例矽肺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人,治疗组进行BiPAP呼吸机治疗3月,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检测治疗前后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每搏输出量(RVSV),肺动脉压(PH),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治疗组在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肺动脉高压下降、右心室射血分数增加、心率减慢、右心搏出量增加等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BiPAP呼吸机治疗可改善矽肺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肺动脉压,减缓右心功能下降.

    作者:张卓然;杨博;靳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不同呼气末正压对全麻术后患者氧合的影响

    目的 通过选择不同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观察对全麻术后患者氧合的影响.方法 将全麻术后患者60例分为四组,给予不同水平PEEP,A组:PEEP 0 cm H2O、B组:PEEP 5 cmH2O、C组:PEEP 10 cm H2O,D组:PEEP 15 cm H2O,分别于呼吸机通气前、通气30 min、通气60 min时间点记录氧合指数、MABP值,比较患者氧合指数及MABP变化.结果 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在通气30 min、通气60 min氧合指数改善,有明显差异(P<0.05),B、C、D组间氧合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比较,D组在通气30 min、通气60 min MABP下降,差异明显(P<0.05),B组、C组MABP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不同水平PEEP对全麻术后患者氧合指数均有明显改善,但PEEP 15 cm H2O时可造成MABP明显下降,对术后器官灌注有潜在危害.

    作者:孙尊鹏;葛卫星;严金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2007~2011年如皋市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调查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如皋市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情况.方法 如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门诊发现流动人口中282例肺结核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初治肺结核占大多数,复治占少数;无症状或症状轻的占多数,有典型症状的占少数;涂阴的病灶范围涉及1个肺野占多数,病灶范围广的占少数;涂阳的传染性患者占少数.结论 流动人员中肺结核患者发现率及治愈率均低于常驻人口,应加强对流动人口肺结核的发现与治疗管理.

    作者:郭晓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误诊为支气管哮喘1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教训,积累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诊断经验.方法 分析19例患者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诊治过程及纠正诊断的方法.结果 进一步心电图、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心脏超声等检查8例被诊为急性左心衰;经电子胃镜检查11例被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结论 喘息症状不是哮喘病所独有的,鉴别诊断尤其重要.

    作者:罗霄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下呼吸道感染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本地区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菌种分布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痰培养标本菌株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结果 G-杆菌分离425株(54.1%),以铜绿假单胞菌(22.1%)、鲍曼不动杆菌(17.5%)为主,G+球菌分离361株(45.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1.4%)、肺炎链球菌(10.1%)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株分离103株(61.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株检出8株(38.1%),肺炎克雷伯菌产β-内酰胺酶(ESBLs)19株(41.3%);大肠埃希菌产β-内酰胺酶(ESBLs)12株(1.6%);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对G-杆菌有较好敏感性;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磷霉素对G+球菌有较好敏感性.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菌种分布及耐药性研究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霓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降钙素原在细菌性肺炎及肺结核中的鉴别研究

    目的 通过测定细菌性肺炎及肺结核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进一步探讨降钙素原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细菌性肺炎患者(20例)及肺结核患者(21例)血清标本,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达到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并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评价降钙素原对上述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细菌性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肺结核患者(P<0.05),绘制ROC曲线后,曲线下面积(AUC)为0.923,95%可信区间为(0.844,1.000),在临界值为0.20 ng/ml时,其灵敏度为85%,特异度为86%.结论 降钙素原在临界值为0.20 ng/ml时,对达到SIRS水平的细菌性肺炎及肺结核患者具有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尹义平;胡苏萍;杨澄清;李雪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两种经皮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两种经皮气管切开术(PT)即经皮导丝扩张钳技术(GWDF法)和经皮导丝牛角型扩张技术(GWCH法)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入住RICU符合气管切开指征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经皮导丝扩张钳技术组(GWDF法)和经皮导丝牛角型扩张技术组(GWCH法),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在手术时间方面,经皮导丝牛角型扩张技术略短于经皮导丝扩张钳技术(P>0.05);经皮导丝牛角型扩张技术在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方面明显少于经皮导丝扩张钳技术(P<0.05).结论 经皮导丝牛角型扩张技术在减轻手术创伤和减少并发症方面优于经皮导丝扩张钳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士荣;崔立慧;毕正强;李素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COPD大动脉弹性与血管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脉博波速度(PWV)与COPD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自动 PWV测定仪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 (C-FPWV)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C-RPWV)分别作为评估大动脉缓冲能力和外周中等肌性动脉弹性的指标.对86例COPD患者和64例健康人进行了PWV检测,并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x)、内皮素(ET).结果 COPD患者C-FPWV 、C-RPWV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 COPD患者NOX、NOX/E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OPD患者ET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小于0.001.吸烟指数、年龄、FEV1%Pre是影响C-FPWV的独立因素;NOX、ET、FEV1/FVC%是影响C-RPWV的独立因素.结论 COPD为一种系统性疾病,大动脉弹性的降低为COPD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孙丽蓉;李水霞;高阳;闫保民;张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