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缓解前后的小气道功能测定

夏玲;刘旭;伏振;张继先

关键词:哮喘, 小气道, 肺功能
摘要:目的 肺功能检测在支气管哮喘治疗前后小气道功能的评价作用研究.方法 选择31例急性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测定其急性期和缓解期肺功能,并加以比较.结果 3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哮喘急性发作期测舒张实验全部阳性,哮喘组患者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FEV1占预计值%及FEV1/FV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组患者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受试对象FEV1占预计值%和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哮喘患者均存在大、小气道功能异常,缓解期哮喘患者大气道功能恢复,小气道功能虽有一定恢复,但与正常健康对照组比较仍存在异常.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6排螺旋CT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

    目的 研究探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6排螺旋CT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368例肺癌高危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低剂量组184例行低剂量肺癌筛查,常规剂量组184例行常规剂量肺癌筛查.随访跟踪5年,统计比较肺癌筛查率、漏诊率、特异性和敏感性等指标.结果 低剂量组总检出率为38.0%,常规剂量为38.5%两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78.6%、80.3%,三年累计检出率分别是25.4%、24.8%,五年生存率为37.2%、37.9%,确诊病例的组织分型、分期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6排螺旋CT能有效诊断肺癌,并降低人体辐射量,安全高效.

    作者:武建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误诊为支气管哮喘1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教训,积累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诊断经验.方法 分析19例患者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诊治过程及纠正诊断的方法.结果 进一步心电图、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心脏超声等检查8例被诊为急性左心衰;经电子胃镜检查11例被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结论 喘息症状不是哮喘病所独有的,鉴别诊断尤其重要.

    作者:罗霄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不同治疗方案对中度哮喘生活质量与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究不同治疗方案对中度哮喘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效果改善的差异.方法 分析我院门诊就诊的中度哮喘患者83例,按照其治疗方法分别将其分为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组、缓释茶碱组及白三烯调节剂组,三组患者分别在使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ICS)的基础上加用LABA、茶碱及白三烯调节剂,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半年后的改善情况、哮喘控制评分及治疗花费等,综合得出佳治疗方案.结果 LABA组、茶碱组及白三烯调节剂组患者半年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8.2%及90.9%;LABA组共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白三烯调节剂组患者未见不良反应;三组患者ACT评分均大于20分.结论 吸入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缓释茶碱或白三烯调节剂均可得到有效可靠的治疗效果.

    作者:任芳萍;杨娟利;刘玲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浆及痰白介素-18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白介素-18在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60例老年COPD患者(重度20例、中度20例、轻度20例)急性发作、缓解期血浆、痰液,以及15例老年健康者血浆.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测定血浆及痰IL-18水平.结果 老年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前后血浆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老年健康者,COPD各组治疗后血浆IL-18水平明显下降.而COPD重度、中度组急性发作期痰IL-18水平均高于轻度组.结论 IL-18参与了COPD的发病过程,可能促进了气道炎症.监测血浆及痰IL-18的动态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气道炎症情况,但对COPD无太大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晓军;何韶衡;刘长庭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预后相关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预后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 我院的老年CAP组的临床资料、基础疾病、生物学等各项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电解质紊乱可能为老年CAP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CAP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以上危险因素可以为正确判断病情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黎汝;汪晓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双水平无创正压(BiPAP)通气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 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每组同时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予以BiPAP通气,而对照组加用呼吸兴奋剂治疗;监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12小时后,治疗组动脉血气分析pH值、PaO2上升,PaCO2下降,同时可减慢患者呼吸频率、心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死亡率分别是8.2%及18.4%,住院时间分别是11.1±4.5天及16.4±6.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有显著疗效,可纠正患者的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降低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

    作者:江忠芳;杜先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阿托伐他汀对COPD患者炎症因子、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COPD患者炎症因子、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8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干预组(43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4例),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时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COPD评估测试问卷(CAT).结果 干预组在1个月时 IL-6、IL-8、TNF-α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 FEV1/FVC%、FEV1%及C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IL-6、IL-8、TNF-α、FEV1/FVC%、FEV1%及CAT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长期服用中等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减轻COPD患者炎症反应,缓解肺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进而延缓COPD的进展.

    作者:郑伟;吴江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7例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局部吸入治疗,观察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局部吸入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FEV1、FEV1(%)及P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根据患者哮喘症状、体征评价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7%显著高于对照组78.9%(P<0.05).结论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可显著控制症状,改善肺功能并预防发作,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阿里旦·艾尔肯;呼西它尔江·阿不都;买尔旦·赛力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浅析尘肺病防治的现状与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各行各业发展快速,煤炭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但是由于其开发环境差,在开发过程中会带来各种潜在的职业伤害,尤其是其粉尘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危害人体的肺部,带来尘肺病,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甚至死亡.因此,本文首先介绍尘肺病,然后介绍其防治现状,后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赵素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应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重建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PAVM)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7例PAVM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分别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行薄层重组,用多种后处理方法重建血管,包括MPR、CPR、MIP、VR等方法.结果 7例PAVM,6例为单纯型,1例为复杂型.所有病例均清楚显示瘤体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走行、直径.结论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可直观显示PAVM的空间关系和解剖细节,是诊断PAVM理想和无创伤的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龙光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鱼腥草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咽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鱼腥草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72例急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86例)采用鱼腥草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n=86例)采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4.9%)(P<0.05);观察组喉镜检测示治疗总有效率(91.9%)明显高于对照组(82.6%)(P<0.05);观察组患者咽部疼痛、发热和咽部充血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 鱼腥草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咽炎疗效显著,可快速缓解各种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宏林;李兆龙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在肺弥漫性病变中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在肺弥漫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16 GBARD活检针穿刺32例肺部弥漫性病变患者,主要影像学改变包括弥漫性网格样结节或结节影,网状线形阴影和弥漫性磨玻璃影.结果 32例患者均取材成功,并获得明确诊断,10例恶性肿瘤,(其中5例肺泡癌,5例肺癌肺内转移),22例良性病变(7例粟粒性肺结核,7例间质性肺炎,2例肺泡蛋白沉积征,2例肺真菌病,1例闭塞性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1例肺结节病,1例过敏性肺炎,1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主要并发症是气胸(22.5%)和出血(21.9%).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是一种实用、安全、并发症低的技术,对弥漫性肺疾病有很高的确诊率.

    作者:宋新宇;陈世雄;曾凡军;高宝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我院ICU住院的肺炎合并脓毒症104例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脓毒症组36例,严重脓毒症组37例,脓毒性休克组31例,并选择同期单纯肺炎患者40例.同时根据脓毒症患者是否于2周内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结果 三组脓毒血症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APACHE Ⅱ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血清PCT、APACHE Ⅱ评分依次增加(P<0.05).死亡组血清PCT水平较存活组显著升高(P<0.05),而两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均呈高表达状态,PCT水平的检测可以作为肺炎合并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作者:苑文雯;李妍;杨宁;贾天野;郭桐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65例直径小于2.0cm肺部结节术后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肺部直径小于2.0 cm结节病灶的术后疗效.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62例直径小于2.0 cm肺部结节的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开胸方法进行手术治疗,术中送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对结节所在肺组织进行切除,并对患者进行3年随访.结果 62例患者中恶性肿瘤36例,占58.1%,行VATS辅助小切口下行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炎性假瘤13例,占20.9%,行肺楔形切除术;结核球10例,占27.8%,行肺楔形切除术;肺大疱2例,占3.2%,行肺大疱结扎术;肺囊肿1例,占1.6%行病灶处肺叶切除.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良性病变者术后长期生存,无复发,无后遗症.结论 电视胸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对肺功能损害小,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作者:郑君;王朋;谢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痰液中CRP水平、LABC与BODE指数的关系

    目的 研究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 (the stable bronchiectasis patients)气道炎症及下气道细菌定植(lower airway bacterial colonization,LABC)与BODE指数评分的关系.方法 随机入选50例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门诊患者,采用痰诱导方法留取深部痰液,痰液行超敏感C反应蛋白(hs-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检测,并行细菌定量培养.将其分为LABC阳性组和LABC阴性组.评定两组患者的BODE指数.结果 LABC阳性组痰液中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LABC阴性组(P<0.05).LABC阳性组的BODE指数评分高于LABC阴性组.痰液中的hs-CRP水平与BODE指数评分成正相关.结论 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存在气道炎症与LABC有关,与LABC相关的气道炎症可能是导致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原因.

    作者:翁婷;高蔚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静脉滴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合用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均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改变幅度更大(P<0.05).结论 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支气管扩张,可以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

    作者:凌琳;张永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卒中急性期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索脑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可能的原因.方法 分析297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可能的原因分组分析.结果 年龄、饮水试验、意识状态、气管插管、慢性肺病、留置胃管组间差异显著,均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饮水呛咳、意识障碍、气管插管、慢性肺病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意识障碍、饮水呛咳、高龄、气管插管、慢性肺病是脑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梅;郭明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痰嗜酸粒细胞评估孟鲁司特治疗AECOPD的有效性研究

    目的 论证痰检嗜酸粒细胞阳性是否预示口服孟鲁司特治疗AECOP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方法 痰检嗜酸粒细胞阳性及阴性的AECOPD患者各4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治疗10天,于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评分、肺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呼吸困难程度、肺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 (P<0.05).结论 痰检嗜酸粒细胞阳性预示口服孟鲁司特的临床反应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预测指标.

    作者:郝月琴;唐华平;卫红军;李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是近年来逐渐被认识和重视的疾病,OSAS可引起全身多个系统损害,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引起重要器官器质和功能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重要发生原因之一.OSAS是一个对健康影响很大的一个潜在疾病,其比较公认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鼻咽部病理解剖异常、上气道狭窄、肥胖等.本文主要从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免疫功能等与OSAS关系,探索OSAS的发病机制.

    作者:黄昀超;李晓;刘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CCmec分型的研究

    目的 探究我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CCmec基因的分型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12月收集的10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采取琼脂筛选法进行检测mecA 基因,然后采取多重PCR方法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CCmec基因进行分型,并采取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有3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为阳性,均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为29.6%).而SCCmec基因分型主要表现2株为SCCmecⅡ型菌株(6.3%),26株为SCCmecⅢ型菌株(81.3%),2株为SCCmecⅣ型菌株(6.3%),出现有2株菌株未分型(6.3%).结论 分离我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CCmec基因分型主要以SCCmecⅢ型菌株为主,多重PCR方法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韩玉涛;郑智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