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疗效相关基因检测分析

孙卫红;陈友轩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个体化治疗, 治疗疗效, 相关基因表达, 表达率, 治疗相关, 液相芯片, 患者, 基因检测, 显著性差异, 体细胞突变, 腺癌, 临床医师, 抗癌药物, 基因突变, 化疗方案, 标本, 野生型, 阳性, 选择
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个体化治疗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方法 122例NSCLC患者的标本,以分支DNA-液相芯片法检测ERCC1、RRM1、STMN1和TYMS基因mRNA表达;以xTAG-液相芯片法检测EGFR基因体细胞突变.结果 122例标本对TYMS、STMN1、ERCC1和RRM1基因mRNA低表达率分别为47.1%、38.2%、30.1%和19.5%;对RRM1、STMN1、ERCC1和TYMS基因mRNA高表达率分别为60.2%,50.0%,27.4%和17.6%;腺癌与非腺癌组比较TYMS和RRM1基因mRNA的低、中、高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121例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阳性54例(44.6%);野生型67例(55.4%).结论 对NSCLC患者个体化治疗相关基因检测有利于临床医师参考相关抗癌药物的耐药情况,选择敏感的个体化化疗方案.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与地塞米松治疗婴幼儿轻中度喘息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与地塞米松治疗婴幼儿轻中度喘息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呼吸病科收治的住院患儿12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雾化吸入,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显效率为84.38%、总有效率为98.4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60.94%、89.06%(P<0.01,P<0.05);观察组患儿的喘息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喘鸣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P<0.01).结论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婴幼儿轻中度喘息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雾化吸入地塞米松,且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尽早恢复肺功能.

    作者:陈海丹;张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在肺弥漫性病变中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在肺弥漫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16 GBARD活检针穿刺32例肺部弥漫性病变患者,主要影像学改变包括弥漫性网格样结节或结节影,网状线形阴影和弥漫性磨玻璃影.结果 32例患者均取材成功,并获得明确诊断,10例恶性肿瘤,(其中5例肺泡癌,5例肺癌肺内转移),22例良性病变(7例粟粒性肺结核,7例间质性肺炎,2例肺泡蛋白沉积征,2例肺真菌病,1例闭塞性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1例肺结节病,1例过敏性肺炎,1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主要并发症是气胸(22.5%)和出血(21.9%).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是一种实用、安全、并发症低的技术,对弥漫性肺疾病有很高的确诊率.

    作者:宋新宇;陈世雄;曾凡军;高宝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EML4-ALK融合基因与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现况

    肺癌是当今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每年新发肺癌患者中有大约85%为非小细胞肺癌,而其中又有7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存在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1].近年来随着对癌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出现了以特定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针对EGFR19或21号外显子突变而开发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且给部分NSCLC患者带来了明显的疗效,患者病情可以得到缓解甚至长期带瘤生存.

    作者:孟凡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我院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目的 研究我院老年住院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00例确诊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VAP患者共分离224株菌株,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共153株(68.3%),革兰氏阳性54株(24.1%),真菌17株(7.6%).革兰氏阴性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24.18%)、鲍曼不动杆菌(18.95%)、肺炎克雷伯杆菌(17.65%)、大肠埃希菌(11.76%)为主;革兰氏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62.96%)为主;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多(64.7%).病原菌普遍耐药,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多粘菌素B较敏感,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结论 我院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耐药性普遍严重.

    作者:杜煦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辅助治疗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4例),观察组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3~5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 ①治疗72 h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SaO2、PaO2、PaCO2等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10d后,观察组显效率(45.7%)与总体有效率(84.8%)均高于对照组(22.7%、65.9%)(P<0.05).结论 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衰能明显改善临床疗效,降低有创通气比例与病死率.

    作者:崔岩;高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6排螺旋CT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

    目的 研究探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6排螺旋CT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368例肺癌高危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低剂量组184例行低剂量肺癌筛查,常规剂量组184例行常规剂量肺癌筛查.随访跟踪5年,统计比较肺癌筛查率、漏诊率、特异性和敏感性等指标.结果 低剂量组总检出率为38.0%,常规剂量为38.5%两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78.6%、80.3%,三年累计检出率分别是25.4%、24.8%,五年生存率为37.2%、37.9%,确诊病例的组织分型、分期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6排螺旋CT能有效诊断肺癌,并降低人体辐射量,安全高效.

    作者:武建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COPD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氧代谢的影响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COPD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进行治疗的64例COPD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2例,其中A组采用BiPAP模式进行干预治疗,B组则采用SIMV+PSV模式进行干预治疗,将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的肺功能、血气分析及氧代谢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B组治疗后3 d、7 d的肺功能、血气分析及氧代谢指标改善幅度均大于A组,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SIMV+PSV模式可显著改善COPD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氧代谢指标,对于改善患者呼吸衰竭的状态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陈卫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

    目的 观察COPD并呼吸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组给予综合治疗加痰热清注射液;对照组不给予痰热清.10天为1疗程.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25/30,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15/30,50.00%;P<0.05);研究组患者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二氧化碳分压两组相似(P>0.05).结论 综合治疗加痰热清注射液可提高COPD合并呼吸衰竭疗效.

    作者:于红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7例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局部吸入治疗,观察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局部吸入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FEV1、FEV1(%)及P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根据患者哮喘症状、体征评价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7%显著高于对照组78.9%(P<0.05).结论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可显著控制症状,改善肺功能并预防发作,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阿里旦·艾尔肯;呼西它尔江·阿不都;买尔旦·赛力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老年吸入性肺炎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吸入性肺炎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6例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治愈19例(占52.77%),好转4例(占11.11%),死亡10例(占27.77%),放弃治疗3例(8.33%).临床表现以发热25例(72.2%)、咳嗽、咳痰24例(66.7%)为著;病原学: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14株(38.9%),大肠埃希菌12株(33.3%),肺炎克雷伯菌6株(16.7%);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11.1%)、肺炎链球菌3株(8.3%);真菌:白色念珠菌10(27.8%)、曲霉菌9株(25%).结论 老年吸入性肺炎在临床较为常见,以隐性吸入者居多,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病死率较高.

    作者:胡云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7例病原菌分布特点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CU)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 分析了ICU中57例V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结果 从57例VAP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菌株131株,常见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41.99%)、肺炎克雷伯菌(28.24%)、鲍曼不动杆菌(12.98%).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ICU中VAP的主要致病菌,且耐药现象明显,应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隔离消毒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林轶静;李琳;郭晓斌;王红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血清HMGB1水平评价哮喘严重程度和控制水平的价值

    目的 观察哮喘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患者严重程度及控制水平的关系.方法 检测49例初诊哮喘患者(间歇/轻度20例、中度15例、重度14例)血清HMGB1的水平,并与36例完全控制哮喘组患者及2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间歇发作/轻度持续组,中度持续组与重度持续组哮喘患者血清HMGB1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完全控制哮喘组血清HMGB1水平显著低于初诊哮喘患者,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 血清HMGB1水平可以反应哮喘的严重程度和指导哮喘治疗.

    作者:张固琴;杨炯;李平;聂汉祥;赵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结核性脑膜炎32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特点早期诊断,误诊等问题.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324例,就临床特点化疗效果早期诊断,鞘内注药,误诊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 发病早期患者占26.5%,中期占53.7%.平均33天.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疼,恶心,呕吐.本组病例均给于合理抗结核药治疗,其中有86例鞘内注药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结论 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合理标准化用药可提高疗效.重危患者可鞘内注药,疗效甚高.

    作者:周晓慧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我院ICU住院的肺炎合并脓毒症104例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脓毒症组36例,严重脓毒症组37例,脓毒性休克组31例,并选择同期单纯肺炎患者40例.同时根据脓毒症患者是否于2周内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结果 三组脓毒血症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APACHE Ⅱ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血清PCT、APACHE Ⅱ评分依次增加(P<0.05).死亡组血清PCT水平较存活组显著升高(P<0.05),而两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均呈高表达状态,PCT水平的检测可以作为肺炎合并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作者:苑文雯;李妍;杨宁;贾天野;郭桐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双水平无创正压(BiPAP)通气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 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每组同时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予以BiPAP通气,而对照组加用呼吸兴奋剂治疗;监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12小时后,治疗组动脉血气分析pH值、PaO2上升,PaCO2下降,同时可减慢患者呼吸频率、心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死亡率分别是8.2%及18.4%,住院时间分别是11.1±4.5天及16.4±6.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有显著疗效,可纠正患者的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降低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

    作者:江忠芳;杜先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效评价

    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用价值.方法 将本院诊治的8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单纯采用阿莫西林治疗;实验组40例,采用盐酸氨溴索+阿莫西林治疗.观察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肺功能、血气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气喘、咳嗽、咳痰等症状积分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FEV1、FEV1%等肺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PaO2、PaCO2等血气分析值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应用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水平.

    作者:洪克付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穿孔素表达下降

    目的 研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穿孔素(Perfor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19例活动期肺结核患者和23位健康对照外周血,纯化PBMCs,用结核分枝杆菌ESAT-6和CFP-10混合性抗原肽库刺激,通过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采用流式技术检测CD+4、CD+8 T细胞穿孔素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肺结核患者PBMCs中的CD+4 T、CD+8 T细胞亚群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但肺结核患者PBMCs及CD+4 T细胞中穿孔素的表达比例(百分率)下降(PBMCs:肺结核组19.55%±2.53%,对照组27.53%±1.90%,P<0.05;CD+4T细胞:肺结核组4.42%±0.84%,对照组8.15%±1.29%,P<0.05),而PBMCs及CD+4、CD+8 T细胞中穿孔素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活动期初治肺结核CD+4 T细胞群内Perforin的表达比例下降可能会使CD+4 T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CTL)下降.

    作者:曹彦;王心静;曹志红;杨秉芬;刘艳华;蒋静;程小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多指标检测在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患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各细胞因子在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CPFE)患者中的表达及其血气指标.方法 选取30例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患者作为观察组,35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作为对照组I组,35例肺气肿患者作为对照组II组,均给予积极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10水平及PaO2、SaO2低于其他两组患者,CRP水平高于其他两组患者;结论 CPFE患者各炎性因子及血气指标变化显著,临床上可通过检测这些指标,预测预后并指导防治.

    作者:薛玲玲;贾亮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浅析尘肺病防治的现状与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各行各业发展快速,煤炭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但是由于其开发环境差,在开发过程中会带来各种潜在的职业伤害,尤其是其粉尘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危害人体的肺部,带来尘肺病,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甚至死亡.因此,本文首先介绍尘肺病,然后介绍其防治现状,后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赵素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两种经皮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两种经皮气管切开术(PT)即经皮导丝扩张钳技术(GWDF法)和经皮导丝牛角型扩张技术(GWCH法)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入住RICU符合气管切开指征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经皮导丝扩张钳技术组(GWDF法)和经皮导丝牛角型扩张技术组(GWCH法),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在手术时间方面,经皮导丝牛角型扩张技术略短于经皮导丝扩张钳技术(P>0.05);经皮导丝牛角型扩张技术在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方面明显少于经皮导丝扩张钳技术(P<0.05).结论 经皮导丝牛角型扩张技术在减轻手术创伤和减少并发症方面优于经皮导丝扩张钳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士荣;崔立慧;毕正强;李素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