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岩;高燕
目的 探讨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静脉滴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合用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均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改变幅度更大(P<0.05).结论 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支气管扩张,可以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
作者:凌琳;张永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胸腺肽α1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40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胸腺肽α1,皮下注射1.6 mg,每天1次,应用一周后,改为2次/周,应用4周.统计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评价临床疗效;测定两组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数(WBC)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VS、ICU住院时间 VS 明显缩短;总有效率提高,病死率降低(P<0.05) ;在炎症指标方面,胸腺肽治疗组PCT、hs-CRP、WBC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腺肽α1可以改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的自身免疫状况,降低炎症水平,提高抗感染治疗的效果.
作者:孟丽君;刘微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Ⅱ(BMPR-Ⅱ)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中的表达及辛伐他汀对其调节作用.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组和预防组,预防组于低氧前给予辛伐他汀10 mg/kg灌胃,共3周.采用Gould生理记录仪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采用HE染色和图象分析观察大鼠肺小动脉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大鼠肺小动脉BMPR-Ⅱ的表达.结果 (1)低氧组大鼠的mPAP和肺小动脉形态学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而辛伐他汀处理的预防组前述指标虽未下降到对照组水平,但均较低氧组明显下降(P<0.01).(2)对照组大鼠肺小动脉BMPR-Ⅱ染色强度为(0.48±0.08),低氧组下降到(0.22±0.04),而预防组则上升为(0.31±0.03)(P均<0.05).结论 BMPR-Ⅱ在低氧大鼠肺血管中的表达下降,辛伐他汀可上调其表达,预防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作者:夏秀琼;雒洪志;袁小玲;黄锡坤;郭伟洪;陈维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和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160例急性期哮喘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160例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含量百分比,研究两者相关性.结果 急性期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之间具有正相关.结论 哮喘患者同时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和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而且可以作为哮喘治疗及病情监测指标之一.
作者:杨卫江;刘继文;王娜娜;李风森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穿孔素(Perfor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19例活动期肺结核患者和23位健康对照外周血,纯化PBMCs,用结核分枝杆菌ESAT-6和CFP-10混合性抗原肽库刺激,通过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采用流式技术检测CD+4、CD+8 T细胞穿孔素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肺结核患者PBMCs中的CD+4 T、CD+8 T细胞亚群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但肺结核患者PBMCs及CD+4 T细胞中穿孔素的表达比例(百分率)下降(PBMCs:肺结核组19.55%±2.53%,对照组27.53%±1.90%,P<0.05;CD+4T细胞:肺结核组4.42%±0.84%,对照组8.15%±1.29%,P<0.05),而PBMCs及CD+4、CD+8 T细胞中穿孔素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活动期初治肺结核CD+4 T细胞群内Perforin的表达比例下降可能会使CD+4 T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CTL)下降.
作者:曹彦;王心静;曹志红;杨秉芬;刘艳华;蒋静;程小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教训,积累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诊断经验.方法 分析19例患者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诊治过程及纠正诊断的方法.结果 进一步心电图、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心脏超声等检查8例被诊为急性左心衰;经电子胃镜检查11例被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结论 喘息症状不是哮喘病所独有的,鉴别诊断尤其重要.
作者:罗霄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溴己新联合头孢呋辛钠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诊治的小儿肺炎患者146例,随机分为两组,73例患儿采用维生素C联合头孢呋辛钠治疗为对照组,73例患儿采用溴己新联合头孢呋辛钠治疗为观察组,疗程7 d,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病症消失时间、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湿罗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7.3%)明显高于对照组(84.9%),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5%)高于对照组(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溴己新联合头孢呋辛钠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明显缩短临床病症的消失时间,提高治愈率.
作者:赵红军;张春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治疗的明确诊断为ARDS的患者66人,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肝素(5~10 U/kg/h)持续泵入,测定两组间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频率(R)、血小板计数(PL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观察两组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ICU住院时间及28 天病死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3、5、7天实验组PaO2/FiO2明显升高,R、TFPI含量明显下降,PLT、APTT、FIB含量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8 d病死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结论 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安全.
作者:刘春艳;董跃华;贾彤;李福龙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AECOPD有效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AECOPD患者18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甲泼尼龙针,同步吸入布地奈德.观察动脉血气、肺部啰音、呼吸困难评分、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等指标.结果 有效128例,治疗前肺部哮鸣音范围、体重、既往激素疗效、痰的性状及24小时痰量、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治疗后两组呼吸困难分级评分及FEV1等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既往激素疗效,②双肺哮鸣音范围及分布,③体重,④痰的性状,24小时痰量,⑤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等可作为糖皮质激素治疗AECOPD有效的预测因素.
作者:王慧林;李清贤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总结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3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有特殊环境暴露史,主要症状为咳嗽、活动后气短等.肺部症状无特异性,有较为典型的CT表现,确诊需依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及肺活检.结论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及肺活检有利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的诊断.避免接触过敏原是治疗的关键,糖皮质激素疗效明显.
作者:徐静;李琦;胡明冬;韦球;王建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对肺癌合并重度COPD患者术前肺功能影响,探讨该疗法能否扩大肺癌手术的适应症.方法 收集我院肺癌合并COPD,拟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给予普米克令舒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两周后比较患者FEV1、MVV%、PaO2、PaCO2的改善情况及手术耐受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入组27例重度COPD合并肺癌Ⅰ-Ⅲa期患者,经治疗2周后FEV1、MVV%、PaO2、PaCO2 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有21例患者肺功能提高至手术指标,进行单侧肺叶切除并淋巴结清扫术,但与同期轻中度COPD合并肺癌患者比较,前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后者增加(P<0.01).结论 雾化吸入普米克联合可必特可在短时间内明显提高肺癌合并重度COPD患者肺功能水平,可使其中部分患者较安全的耐受肺叶切除术.
作者:俞婷婷;谢德荣;杜黎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雾化对COPD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选取70例Ⅱ级中度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一吸入噻托溴胺粉雾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疗程4周.所有入选者抽取静脉血,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GSH、SOD、MD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GSH、SOD、MD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5).结论 盐酸氨溴索雾化能改善COPD患者全身氧化应激水平.
作者:张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研究两种经皮气管切开术(PT)即经皮导丝扩张钳技术(GWDF法)和经皮导丝牛角型扩张技术(GWCH法)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入住RICU符合气管切开指征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经皮导丝扩张钳技术组(GWDF法)和经皮导丝牛角型扩张技术组(GWCH法),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在手术时间方面,经皮导丝牛角型扩张技术略短于经皮导丝扩张钳技术(P>0.05);经皮导丝牛角型扩张技术在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方面明显少于经皮导丝扩张钳技术(P<0.05).结论 经皮导丝牛角型扩张技术在减轻手术创伤和减少并发症方面优于经皮导丝扩张钳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士荣;崔立慧;毕正强;李素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选择不同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观察对全麻术后患者氧合的影响.方法 将全麻术后患者60例分为四组,给予不同水平PEEP,A组:PEEP 0 cm H2O、B组:PEEP 5 cmH2O、C组:PEEP 10 cm H2O,D组:PEEP 15 cm H2O,分别于呼吸机通气前、通气30 min、通气60 min时间点记录氧合指数、MABP值,比较患者氧合指数及MABP变化.结果 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在通气30 min、通气60 min氧合指数改善,有明显差异(P<0.05),B、C、D组间氧合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比较,D组在通气30 min、通气60 min MABP下降,差异明显(P<0.05),B组、C组MABP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不同水平PEEP对全麻术后患者氧合指数均有明显改善,但PEEP 15 cm H2O时可造成MABP明显下降,对术后器官灌注有潜在危害.
作者:孙尊鹏;葛卫星;严金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晚期肺癌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近4年收治的130例晚期肺癌合并肺部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年龄≥60岁、性别为男性、住院天数≥15天、合并基础疾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109/L、低蛋白血症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当病人出现中度以上发热、血氧饱和度降低时要高度警惕可能合并肺部感染.血CRP、PCT升高可作为肺部感染的炎症预测指标.革兰氏阴性杆菌(67.23%)是肺部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存在多药耐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结论 晚期肺癌合并肺部感染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应加强预防,要重视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要国华;彭玉娜;谭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阿魏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51例PH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6例,给予阿魏酸钠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照组2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及6 min步行距离检测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均能降低PH患者平均肺动脉压及肺血管阻力(P<0.05),提高心脏指数(P<0.05),增加6 min步行距离,其中联合两种药物较之单一用药更能降低肺动脉压力(P<0.05),增加6 min步行距离(P<0.05),疗效进一步增强.结论 阿魏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治疗PH患者,是一种相对经济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法.
作者:张双;刘霞;张佩;韩锁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7例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局部吸入治疗,观察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局部吸入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FEV1、FEV1(%)及P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根据患者哮喘症状、体征评价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7%显著高于对照组78.9%(P<0.05).结论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可显著控制症状,改善肺功能并预防发作,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阿里旦·艾尔肯;呼西它尔江·阿不都;买尔旦·赛力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我院ICU住院的肺炎合并脓毒症104例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脓毒症组36例,严重脓毒症组37例,脓毒性休克组31例,并选择同期单纯肺炎患者40例.同时根据脓毒症患者是否于2周内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结果 三组脓毒血症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APACHE Ⅱ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血清PCT、APACHE Ⅱ评分依次增加(P<0.05).死亡组血清PCT水平较存活组显著升高(P<0.05),而两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均呈高表达状态,PCT水平的检测可以作为肺炎合并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作者:苑文雯;李妍;杨宁;贾天野;郭桐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TA患者47例,总结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指标.结果 临床分型以广泛型多见(42.6%).TA常见的症状为间歇性运动障碍(42.6%)、头晕(31.9%),体征常见为血管杂音(48.9%)、无脉症(34.0%)及高血压(31.9%).33例患者出现血沉或/和C反应蛋白的升高.受累血管以双侧颈总动脉(34.0%)、腹主动脉(25.5%)多,其次为左锁骨下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结论 TA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缺乏特异性血清标志物,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宋玮;李梅梅;梅焕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失败的原因分析,探讨相关治疗对策,提高脱机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对97例机械通气脱机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本组97例脱机失败中,生理学指标变化65例(67.0%),原发病恶化27例次(27.8%),脱机策略不当5例(5.2%).结论 机械通气失败的原因包括生理学指标异常、原发病恶化、脱机策略不当以及心理因素等,因此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时应积极纠正生理学指标、治疗原发病、营养支持、掌握适宜的脱机时机与策略以及适当的心理治疗等.
作者:李洁;范铁兵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