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

赵奕;许能贵;孙健;徐振华;邸富荣;黄康柏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障碍, 针灸疗法, 通督调神, 普通针刺, 针灸效应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 VCI)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作为治疗组,以普通针刺组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VCI的疗效。共治疗VCI 60例,通督调神针刺组治疗30例,普通针刺组治疗30例,以3MS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为观察指标;同时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在3MS量表的积分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通督调神针刺法对患者认知能力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优于普通针刺方法。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的积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的 ADL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ADL总积分不明显(P>0.05),表明通督调神针刺法对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与普通针刺组作用无明显差异。两组均能显著升高SOD值和降低NO值(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表明通督调神针刺组在清除患者自由基和调节脑血流量方面较普通针刺组更具有疗效。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恩替卡韦联合胸腺法新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动力学的影响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 HBV)持续感染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部分肝炎患者血清中可呈现HBsAg 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而HBV DNA阳性,丙氨酸转氨酶( ALT)反复或持续异常,或肝组织检查存在明显肝炎病变,称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1〕。在我国,超过4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居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的首位〔2〕。恩替卡韦( ETV )是一种强效的选择性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具有显著的抗HBV活性〔3〕。胸腺法新是一种细胞免疫增强剂,对细胞毒性T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分化与成熟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HBV感染的清除〔4〕。本文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ETV联合胸腺法新治疗,观察患者的病毒动力学变化。

    作者:官亮;邓欢;龚辉;邱梦标;方丽霖;程海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胸腔内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对老年恶性胸水患者胸腔积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影响

    目的:探讨胸腔内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对老年恶性胸水患者胸腔积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的影响。方法84例肺癌合并恶性胸水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将胸腔积液排出,对照组采用胸腔注射顺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管内皮抑素治疗。观察两组近期疗效、生存质量评分( Karnofsky评分)及不良反应。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ELISA法测定胸腔积液VEGF、EGFR水平。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95.24%)与对照组(76.19%),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VEGF、EGF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胸腔内注射血管内皮抑制素能有效抑制肺癌合并恶性胸水患者VEGF、EGFR水平,改善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李燕;赵君慧;骆玉霜;李国元;李佳艺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辛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伴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vaspin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究辛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伴血脂异常对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vaspi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2型糖尿病伴血脂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A、B、C、D四组。其中A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B组采用格列美脲治疗, C 组采用饮食运动疗法, D 组为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四组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 )测定vaspin水平,同时分析其与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血糖(2 h PG)、血脂等指标的关系,观察治疗前后A、B、C三组的vaspin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D组vaspin水平明显低于A组,男性患者的vaspin水平低于女性患者。治疗后, A组vaspin水平明显下降,B组无明显变化,C组有所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辛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伴血脂异常能够有效控制血脂和胆固醇,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血清vaspin水平。

    作者:虞建新;吴奇;周理兰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黔南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

    60岁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49.1%,占我国老年疾病的首位,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现有研究多以非民族地区老年人为调查对象〔2~9〕,本研究探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

    作者:林先燕;杨胜文;何绍前;韦亚丽;佘福强;韦学团;杨香秀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尿胱抑素C在评价高尿酸血症患者早期肾小管功能损害中的临床意义

    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逐年升高〔1〕,并有低龄化趋势。高尿酸血症肾损害是由血中过高的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髓质引起的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管变性、萎缩、纤维化所致,它是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使其生活质量下降、丧失劳动能力和病死的主要环节。因此对尿酸性肾病更早期的诊断和早期干预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环节。本文探讨尿胱抑素( Cys-C)、尿β2微球蛋白(β2-MG)和血肌酐( Scr)指标在高尿酸血症患者早期肾小管损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艳霞;李晴;李布艳;谢志明;刘琳;高彩霞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筛查成年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线索

    目的:探讨中老年糖尿病( DM)患者中筛查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DM的临床线索。方法选择2011~2013年于该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中老年DM患者,对血清中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进行检测,筛查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并与Ⅱ型DM(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筛查线索。结果288例接受治疗的DM患者共诊断LADA25例;与T2DM患者相比,LADA患者治疗病程短、磺脲类继发失效(SUF)比例高、SUF时间短,体质指数(BMI)低、甘油三酯水平低、非代谢综合征(MS)比例较高,自身免疫疾病比例较高;空腹、餐后1 h血清C肽水平和2 h血清C肽水平低(P<0.05);两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C肽水平、非MS、低BMI、SUF均可作为T2DM患者中LADA的筛查线索,依据IAA测定可对LADA进行确诊。

    作者:杨玮;张寅飞;汤明明;管娅娅;陈晓欧;童践平;索丽霞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良恶性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其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增殖活性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61例人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和29例正常腮腺组织中PCNA和 VEGF的表达。结果 VEGF、PCNA在正常腮腺组织与良性腮腺多形性腺瘤组中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良性组与恶性组间比较VEGF有显著差异(P<0.05),PC-NA则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VEGF阳性表达病例中PCNA的表达随VEGF表达强度的升高而升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正常腮腺组织比较,VEGF及PCNA在良恶性腮腺多形性腺瘤中均呈高表达,恶性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良性腮腺多形性腺瘤相比 VEGF及 PCNA的阳性表达率更高。结论 VEGF和PCNA的表达可以作为腮腺判断腮腺多形性腺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杨重恒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我国老年高血压特点及个体化治疗决策

    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1〕,我国≥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据此估计目前全国患病人数已达到2亿以上,其中老年人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病人数的60%~70%。高血压是导致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肾衰竭、主动脉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本文现就对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临床特点及其流行特征和降压治疗的个体化作一综述。

    作者:徐艳;黄河浪;周建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肝癌患者微创治疗前后血清AFP、SF、DCP水平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微创治疗前、后甲胎蛋白(AFP)、血清铁蛋白(SF)和γ-羧基凝血酶原(DCP)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收录了43例HCC患者,其中包括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患者24例,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的患者19例,分别于术前2 d及术后7 d测定血清AFP、SF和DCP的值,用酶联免疫法检测DCP的值,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SF、AFP的值。将患者治疗前血清 AFP、SF和DCP的值作为基线,以变化50%作为分组标准,分为术后AFP、SF和DCP的值下降超过50%组( A1、B1和C1组),术后AFP、SF和DCP的值升高及降低变化在50%范围以内组( A2、B2和C2组),分别比较A1和A2、B1和B2、C1和C2之间的总生存时间( OS)。结果43例患者中,有22例术后血清AFP值下降超过50%,25例术后血清SF值下降超过50%,25例术后血清DCP值下降超过50%。平均随访(20.26±6.50)个月, A1组 OS明显长于A2组(P<0.05);C1组明显长于C2组(P<0.05);B1组和B2组的OS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HCC 患者微创治疗前后血清 AFP和DCP水平的变化对判断HCC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临床参考价值。作为影响HCC患者术后的因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巍;温春阳;王爱平;董岚;陈倩;王瑶;孙亚臣;郝锐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老年性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的临床研究进展

    随着降糖药物的广泛使用,低血糖已经成为糖尿病( DM)治疗过程中常见的、较为严重的不良事件〔1〕。老年DM患者由于机体的生理特点,更容易发生低血糖。陈名道等〔2〕调查显示年龄≥60岁的DM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60岁DM患者。若诊断不准确或诊断延迟,可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造成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伤,危及患者生命〔3〕。

    作者:戎小焕;谢晓娜;李菲;高影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功能状态评分对小细胞肺癌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功能状态( PS)评分对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特别是PS评分较低者对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万方等数据库,对符合入选条件的文献数据采用 Stata1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研究2476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小细胞肺癌患者PS评分较低者预后较差,合并HR 1.36〔95%CI(1.27,1.46),P=0.000〕。结论 PS评分较低是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PS评分低者预后差。

    作者:李敏哲;盛辉;闫瑞华;许凡凡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桦褐孔菌多糖对微波辐射致大鼠免疫损伤的防护作用

    目的:探讨桦褐孔菌多糖对高功率微波辐射致大鼠免疫损伤的影响。方法18只成年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微波辐射模型组和药物预防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微波辐射模型组采用微波辐射装置辐射6 min,照射平均功率密度为200 mW/cm2;药物预防组先用桦褐孔菌多糖溶液灌胃,每次2 ml(按400 mg/kg),1次/d,连续10 d,然后当天进行微波辐射,照射条件同微波辐射模型组。第11天全部动物乙醚麻醉,股动脉取血,检测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大鼠血清IgG含量,冰浴下立即取大鼠脾脏,观察各组脾脏形态学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微波辐射模型组大鼠脾脏白髓和红髓结构紊乱,淋巴细胞坏死和凋亡;药物预防组与微波辐射模型组比较,大鼠脾脏形态结构上的损害较轻,大鼠红髓与白髓分界清晰,脾脏生发中心均可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微波辐射模型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都明显降低,血清中IgG含量也减少( P<0.05);与微波辐射模型组比较,药物预防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都明显升高,血清中IgG含量也增加( P<0.05)。结论桦褐孔菌多糖能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水平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对微波辐射致机体的免疫功能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作者:孙艳美;钟秀宏;吕士杰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与血清脑钠肽水平及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与血清脑钠肽( 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728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糖代谢情况分为糖代谢异常组(n=386例)和糖代谢正常组(n=342例)。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胆固醇(HDL-C)和 BNP情况。结果糖代谢异常组 FPG、HbA1c、TC、LDL-C、HDL-C和BNP水平均显著高于糖代谢正常组(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和左心室高峰充盈率(LVPER)均显著低于糖代谢正常组(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原发性患者的糖代谢异常程度〔FPG 的平均值为(7.8±0.07)mmol/L〕,与血 BNP 表达呈正相关(r=0.602,P<0.05),与LVEF和LVPER呈负相关(r=-0.613,r=-0.672,均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程度越高,其BNP随之升高,患者左心功能不全的危险性大大提高,临床上应该对高血压患者血糖水平进行控制。

    作者:段霄燕;余建中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老年血液肿瘤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老年血液肿瘤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该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老年肿瘤患者120例,分为血液肿瘤组、非血液肿瘤组和正常组,空腹采集患者的外周非抗凝血样本,对样本进行血常规检测和血清EPO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结果血液肿瘤患者的平均血清EPO 水平(92.5±34.1)IU/L 较非血液肿瘤患者(35.1±11.2)IU/L 或正常组(18.4±9.1)IU/L高(P<0.01);各类血液肿瘤患者的血清EPO均较非血液肿瘤患者高,尤其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0.01);血液肿瘤患者的平均血清血红蛋白(Hb)水平(69.7±21.2)g/L较非血液肿瘤患者(84.2±11.2)g/L或正常组(141.4±21.2)g/L低(P<0.01);各类血液肿瘤患者的血清Hb水平均较非血液肿瘤患者低,尤其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0.01);血液肿瘤组患者EPO水平与Hb 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34,P<0.05),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EPO水平与Hb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725,-0.623,-0.426,-0.623,P<0.01),多发性骨髓瘤患者EPO水平与Hb水平呈较弱的负相关(r=-0.034,P<0.05)。结论过高水平的EPO可能与Hb的受抑相关,用EPO治疗血液肿瘤相关的贫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纯斌;周燕;唐云龙;单学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对痰浊壅塞型胸痹患者血栓素B2、6-酮前列环素F1α水平的影响

    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是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胸痹患者的经验方,该方根据冠心病痰浊致病机制,立宣痹通阳,豁痰开结之法组方,经临床反复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进一步观察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对胸痹心痛患者前列环素( PGI2)、血栓素B2的影响。

    作者:代娜;曲辑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p73基因不同异构体模式对U2 OS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骨髓瘤细胞中p73不同异构体表达模式对该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化学合成的针对p53的siRNA序列转染至U2OS细胞,建立 U2OS-p53细胞,以 Western 印迹法检测转染效率。采用溶剂对照、5、10、20、6和40μmol/L 的顺铂处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U2OS-p53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检测U2OS-p53细胞的生长率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U2OS-p53细胞凋亡变化情况,采用 Western 印迹方法检测U2OS-p53细胞中TAp73、DNp73、Bax和Bcl-2的蛋白水平。结果顺铂处理显著降低了U2OS-p53细胞生长率(P<0.01),促进了U2OS-p53细胞凋亡水平(P<0.01);TAp73和DNp7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 TAp73的升高趋势强于 DNp73,使得 TAp73/DNp73蛋白表达比显著升高(P<0.01);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但Bcl-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P<0.01),使得 Bax/Bcl-2比值随之显著升高(P<0.01)。结论TAp73/DNp73比值的增加可显著提高U2OS-p53对化疗药物顺铂的敏感性,p73不同异构体表达模式将有可能作为骨髓瘤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刘军;肖军;张山锋;毛唯;杨钟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Cox-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 CRC)组织中环氧化酶( COX)-2的表达。方法采用 RT-PCR 方法,从吉林省人民医院肛肠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 CRC手术标本50例中,分别测定伴淋巴结转移癌组织30例,未转移癌组织20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10例中 COX-2的表达水平。结果三组 COX-2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COX-2基因表达从结直肠正常黏膜组织→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腺癌组织→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腺癌组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各个阶段两两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 COX-2在转移性CRC 中高表达,在其侵袭和转移的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可作为预测 CRC侵袭、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作者:孟韬;张大伟;刘林涛;吴娜;杨晓波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老年人根面龋的病因及预防方法

    根面龋是导致失牙的主要病因之一。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1〕显示,全国65~74岁老年人患龋率为98.4%,根龋患病率为63.6%。本文探讨根面龋的病因及预防方法。

    作者:赵红征;马民;赵兵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肝脏疾病的活检病理分析

    肝脏疾病在我国的患病率较高,传统的诊断包括血清酶学、病毒标志物和超声、CT等影像学方法。近年来,随着介入超声技术的发展,肝脏穿刺组织活检已成为肝脏疾病病理诊断、评估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分析了肝穿刺病例的病理特点。

    作者:陈阳;陈京;张尉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齐墩果酸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原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原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半胱氨酸蛋白酶( Caspase)-9、Smac/DIABLO、细胞色素C( Cyt-c)和线粒体凋亡诱导蛋白( Bid)表达及齐墩果酸( OA)对HL-60细胞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细胞分瓶培养,实验设空白对照组和12、24、48 h的OA用药组,收集细胞,提取细胞总蛋白、线粒体蛋白和去线粒体细胞浆蛋白,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Caspase-9、Bid、Smac/DIABLO和Cyt-c的表达。结果OA引起HL-60细胞质中Cyt-c和Smac/DIABLO含量增加,并引起Caspase-9的激活,线粒体Bid蛋白含量增加。结论 OA可以通过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诱导HL-60细胞凋亡。

    作者:杨玉;商宇;陈珏晓;徐鹏;卢晓潇;孙志博;张丽;邵文武;张鹏霞 刊期: 2014年第23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