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00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治疗体会

李文刚

关键词:手足口病, 重症患儿, 激素冲击治疗, 丙种球蛋白, 治疗措施, 循环系统, 神经源性, 抢救措施, 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 辅助检查, 婴幼儿, 降颅压, 呼吸机, 肺水肿, 大剂量, 病死率, 并发症, 自主
摘要:目的 总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本院收治的10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措施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重症患儿均合并有脑炎,少部分患儿有呼吸系统和(或)循环系统等并发症,经积极抢救,无1例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及死亡(无1例上呼吸机),1例自主出院.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多为婴幼儿,以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为特点;强调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激素冲击治疗、积极进行降颅压、限液等抢救措施能有效阻止病情进一部加重.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模式机械通气在重症胸部损伤合并ARDS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种机械通气模式对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在创伤初期的治疗作用.方法 分析22例应用Vela16531型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重症胸部损伤合并ARDS患者,其中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8例,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压力支持(PSV)7例,压力控制通气(PCV)7例.结果 本组22例患者,治愈21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三种通气模式均能明显改善患者低氧血症,CPAP+PSV模式在降低呼吸频率、降低吸气末峰压方面优于其它两种模式(P<0.01),而PCV模式在连枷胸呼吸机内固定治疗使胸廓稳定性及ARDS肺复张方面更优于其他两种模式.结论 三种不同通气模式均能改善低氧血症,CPAP+PSV模式在降低呼吸频率、降低吸气末峰压方面稍有优势,PSV模式更适合连枷胸呼吸机内固定的治疗.

    作者:郑斯静;唐元海;石桂葆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强化液体管理对重症肺炎机械通气的影响

    目的 探讨液体管理对重症肺炎机械通气影响.方法 157例重症肺炎分为液体管理组和对照组,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指导液体管理,测定肺组织局部IL-6、胸部SCT检查及血浆脑型利钠肽(BNP)了解心肺情况,统计机械通气时间及参数变化.结果 两组相比,液体管理组机械通气时间缩短(P<0.05 ),呼吸机支持力度下降(P<0.05 ),IL-6、BNP均降低(P<0.05),胸部CT病变好转,心肺功能改善.结论 强化液体管理可早脱机、减小呼吸机支持,与改善心肺功能有关.

    作者:方志成;郑翔;陈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猪尾巴引流导管组治疗自发性气胸围手术期的护理

    自发性气胸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内层胸膜破裂,气体由破口进入胸膜腔所致.目前临床处理气胸的方法颇不一致.我院自2009年6月以来,在国内率先采用猪尾巴引流导管组治疗自发性气胸,与传统胸腔引流术比较取得较好疗效[1].现将我院19例采用猪尾巴引流导管组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夏广惠;祁玮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内科胸腔镜结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内科胸腔镜结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病人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胸腔镜+尿激酶组)及对照组(尿激酶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胸腔镜介入下治疗后再注入尿激酶治疗.对照组只于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及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治疗两个月后再粘连情况、胸膜厚度以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胸水纤维分隔粘连多房形成发生率5.6%,低于对照组为25.0%(P<0.05);治疗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平均为(1100±250)ml,显著多于对照组的(700±180)ml(P<0.01);治疗组的FEV1/FVC 及FVC(%)改善率、胸膜厚度改善值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内科胸腔镜结合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可以显著减少胸腔分隔,粘连,多房形成,减轻胸膜肥厚,以及改善肺功能.

    作者:厉银平;刘桂霞;彭清臻;钟敏华;谢志斌;黄文军;彭春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双水平正压通气在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治疗评价

    目的 评价双水平正压通气在救治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分析43例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据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血气分析和临床症状、体征.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水平正压通气救治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能减少气管插管,在抢救治疗中疗效肯定.

    作者:屈东明;粱宪梅;周斌;莫凤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X线与CT诊断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和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X线与CT诊断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93例经病理诊断为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种检查方法 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X线表现主要是肺门区肿块,边缘模糊,呈分叶征,早期可见阻塞性肺气肿、肺炎、肺不张表现;CT显示早期管壁增厚、管腔内小结节、管腔狭窄或阻塞,中晚期主要是支气管狭窄、阻塞、肺门肿块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肿块呈分叶征,边缘脐凹样改变,可见毛刺征.X线检查准确率为60.22%(56例),CT扫描检查准确率为84.95%(79例),X线结合CT诊断准确率为93.55%(88例),以两者结合诊断率高(P<0.05).结论 X线和CT扫描诊断中央型肺癌各有其影像学特点,两者结合诊断准确率高.

    作者:许恺;王伯源;白德波;陈仁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对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MMP)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 我院110例MMP住院患者,对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MPP患者,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110例MMP患者中(合并肺外表现54例)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者26例,占总病例的23.6%.全部患者住院2~7 d后均确诊为MPP,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针对肺外器官系统损害辅助治疗,107例病愈,死亡3例.结论 在MPP中,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者占有一定比例(23.6%),MP-IgM血清学检测有助于早日确诊,早日获治,避免漏诊、误诊、耽误病情.

    作者:李宝华;徐会青;孙伟民;仇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恶性混合性胸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病例报告一、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1岁,因发现颈部肿块1年半于2004年12月17日入院.患者1.5年前无意中发现颈部有一肿块,当时肿块不明显,近1年来感觉肿块有所增大,且有进食不畅感,来院就诊.查体:气管居中,甲状腺下极可见一约3*3.5 cm大小肿块突出,质中,界清,随吞咽上下活动,基底固定,听诊未闻及杂音.初步诊断:甲状腺肿块.查彩超示:颈正中见44*28*39 mm低回声团块,境界欠清,后方回声无衰减,肿块与甲状腺右叶下极分界不清,CDFI示肿块内部探及丰富血流信号.超声印象:颈正中偏右实性占位,甲状腺右叶下极受侵犯.查颈胸部CT示:平扫见气管前方、双甲状腺下方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边缘光整,与周围血管境界清楚,CT诊断:前上纵隔占位;甲状腺病变待排.在颈丛麻醉下行颈前下部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与气管前左右广泛粘连侵犯,并与周围肌肉侵犯融合,与右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粘连,肿块大小约5 cm,质地偏硬,与气管粘连紧密无法分离.行姑息性切除肿块大部,标本送病理检查.

    作者:高福平;魏谨;吴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Tiam1的表达对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

    目的 检测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基因1(Tiam1)对非小细胞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1标记的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选择96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作为观察组,收集50例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组织中Tiam1、VEGF和CD31的表达,关注其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中Tiam1、VEGF和MVD高表达,非小细胞肺癌中Tiam1、VEGF、MVD与肿瘤有无胸膜侵犯、Ki67的表达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非小细胞肺癌中Tiam1、VEGF和MVD均呈正相关.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中Tiam1、VEGF表达明显增加,能明显促进CD31阳性的血管生成,联合检测Tiam1、VEGF和CD31的表达可能对判断肿瘤的预后有参考价值.

    作者:刘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原发性肺腺鳞癌临床病理分析

    肺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lung,ASC)发病率较低,是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一个亚型.我科在2007年至2008年间遇见的2例,结合文献,作如下报告.

    作者:马平;魏谨;马秀玲;朱有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高龄对同步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龄对同步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Ⅲ期NSCLC患者根据年龄分为≥70岁组(高龄组)和<70岁组(低龄组),分别给予多西他赛、顺铂方案(DP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急性不良反应及化疗前后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 低龄组疾病有效率和控制率分别为80.0%和94.3%,高龄组疾病有效率和控制率分别为71.4%和91.4%,两组间有效率和控制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血红蛋白下降、胃肠道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的Ⅲ~Ⅳ级和Ⅰ~Ⅳ级发生率高于低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和低龄组患者化疗前的生存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高龄组患者化疗后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和附加关注评分高于低龄组,社会/家庭状况和功能状况评分显著低于低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对DP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NSCLC的疗效无明显影响,可取得与青壮年患者相近的疗效,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作者:崔龙;龚志敏;魏微;陈辉;刘玉桥;赵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肺结核患者涂阳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分析某医院收治新发初治肺结核的涂阳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某医院2011年收治新发初治的肺结核患者液基夹层集菌法痰涂片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011年共收治新发初治肺结核患者1111例,其中男性728例,涂阳率41.1%;女性383例,涂阳率21.9%.左肺结核217例,涂阳率19.4%;右肺结核339例,涂阳率26.5%;双肺结核555例,涂阳率29.5%.上肺结核240例,涂阳率16.7;中肺结核178例,涂阳率21,3%;下肺结核65例,涂阳率30.8%;上中下肺结核628例,涂阳率31.5%.结论 年龄、职业、发病季节与涂阳率无关;性别、病灶部位与涂阳率有关,其中男性涂阳率大于女性;双肺涂阳率高,右肺大于左肺;下肺及上中下肺涂阳率大于上、中肺.

    作者:孙艳;黄征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耐多药肺结核病的发现方式探讨

    目的 探讨发现耐多药肺结核病人方式.方法 从全市各辖市(县)、区结核病定点诊治单位筛选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登记的所有涂阳肺结核患者,留取痰标本送检.首先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集痰标本送到市(县)、区疾控中心,三天内送到市级定点医院(三院),由三院登记幷进行痰结核菌培养,痰培养阳性者的菌株送省疾控中心做药敏,药敏结果 反馈给三院,经专家组讨论,终确诊耐多药肺结核病人.结果 经过二年的实践,共接受398个疑似病人痰标本,培养阳性者359人,共发现了3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其中耐一种药的有25人,耐二种药17人,耐三种药9人,耐四种药20人,同时耐异烟肼、利福平有30人.结论 通过筛查、培养等方法 发现耐多药肺结核病人是科学可行的.

    作者:崔砚超;凌素萍;潘洪秋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巨大阿米巴肝脓肿误诊胸腔积液1例

    阿米巴病是由致病性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而阿米巴肝脓肿是阿米巴病常见的并发症,通常由肠腔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通过门静脉到达肝脏,引起肝细胞溶解坏死而成为脓肿,因而称为阿米巴肝脓肿.本文报告巨大阿米巴肝脓肿1例并复习有关文献.

    作者:李丽;孙启玉;郑东庆;刘长波;丛闻超;李娜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68例儿童结核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结核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综合分析68例儿童结核病的临床资料,总结儿童结核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 患儿家属对结核病的认知力有限不能及时就诊,而基层医师对儿童结核起病特点不了解易漏诊、误诊.结论 儿童结核病的防治不仅要加大各地区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山区结核病常识的宣教,各基层医院的内科医师也应加强对结核病的学习,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阮树松;熊敏;申沪;段永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铜陵地区结核与非结核分枝杆菌菌型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通过检测本地区分枝杆菌感染菌株类型以及耐药性,制订化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两种试剂鉴定菌株,绝对浓度法检测药敏耐药性.结果 80株分枝杆菌中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58例,占72.5%;牛型结核分枝杆菌15例,占18.8%;非结核分枝杆菌7例,占8.7%.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耐多药率9.6%.非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率85.7%.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对药物敏感性大于人型结核分枝杆菌,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对药物敏感性大于非结核分枝杆菌.耐药以耐R、H、TH1321、Rtf、PAS多见.结论 本地区肺部感染分枝杆菌菌株以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为主,耐多药率及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略高于全国水平.

    作者:刘三宝;林志新;李春红;朱友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2011年呼吸科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及耐药分析

    目的 总结2011年呼吸科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及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的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进行细菌的鉴定和药敏分析实验,应用WHONET5.3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我院呼吸科共收集致病菌1192 株.革兰阴性杆菌945 株占总分离率的79.3 %:鲍曼不动杆菌居首位246株(26.1 %);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98株(20.9 %);肺炎克雷伯菌181株(19.1 %);大肠埃希菌133株(14.1 %);阴沟肠杆菌72株(7.6 %);粘质沙雷菌64株(6.8 %);产气肠杆菌31株(3.3 %).革兰阳性球菌112株占总分离率的9.4%,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5%.真菌135株占11.3%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几种临床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在85%以上.革兰阴性杆菌中,除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在70%以上,其他病原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较低.结论 2011年我院呼吸科常见病原菌耐药情况较严重,应加强耐药菌的监测,合理选用抗生素.

    作者:刘兆玮;杜红丽;乔艳梅;李平;胡景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48例疑似结核患者采用T-SPOT.TB试验和结核菌素试验(TST),比较两者对结核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 T-SPOT.TB试验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TST试验(P<0.05);T-SPOT.TB试验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明显低于TST试验(P<0.05).结论 T-SPOT.TB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是结核筛检的有效试验方法.

    作者:陶臻;曾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以肺部感染为首发表现的艾滋病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对艾滋病(AIDS)合并肺部感染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 分析2006~2012年我院以肺部感染为首发表现的艾滋病病例.结果 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消瘦、乏力等,并发肺结核3例(33.3%),细菌性肺炎2例( 22.2%),真菌性肺炎2例( 22.2%),卡氏肺孢子虫肺炎2例(22.2 %).结论 肺部感染是艾滋病患者的主要机会性感染,病原菌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细菌、真菌等,对一般治疗效果差的中青年患者,特别是有外出打工史或冶游史,需提高警惕.

    作者:黄爱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老年患者肺炎8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肺炎临床特征.方法 老年肺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80例同期中青年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合并症、临床表现、起病情况、病变部位、白细胞异常、胸部X-线检查、住院时间、死亡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老年组存在合并症76.25%、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43.75%、神志改变15.00%、隐袭起病36.25%、双肺病变35.00%、胸腔积夜16.25%、住院时间(18.67±5.78)d、死亡10.00%高于中青年组的25.00%、15.00%、3.75%、6.25%、11.25%、5.00%、(12.13±5.43)d、1.25%;咳嗽发热56.25%、白细胞异常55.55%,低于中青年组的80.00%、87.50% (P<0.05).结论 老年肺炎发病率高,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预后较差,掌握老年肺炎的特点,尽早确诊;合理应用抗生素并重视全身综合治疗.

    作者:王桂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