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Tiam1的表达对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

刘敏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癌组织,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联合检测, 统计学意义, 淋巴结转移, 组织作为, 肿瘤, 诱导基因, 血管密度, 侵袭转移, 临床价值, 技术检测, 相关性, 淋巴瘤, 对照组, 应用, 阳性
摘要:目的 检测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基因1(Tiam1)对非小细胞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1标记的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选择96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作为观察组,收集50例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组织中Tiam1、VEGF和CD31的表达,关注其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中Tiam1、VEGF和MVD高表达,非小细胞肺癌中Tiam1、VEGF、MVD与肿瘤有无胸膜侵犯、Ki67的表达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非小细胞肺癌中Tiam1、VEGF和MVD均呈正相关.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中Tiam1、VEGF表达明显增加,能明显促进CD31阳性的血管生成,联合检测Tiam1、VEGF和CD31的表达可能对判断肿瘤的预后有参考价值.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电图分析

    目的 探讨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电图的特点.方法 回顾我院住院病例选择肺心病和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各120例均行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组(合并组)比肺心病组心电图改变明显,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 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的某些特殊改变能提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

    作者:肖连英;张风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超声在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治疗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6例具有多房性、包裹性积液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在常规抗痨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超声引导下胸膜腔穿刺抽液、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果 经超声引导治疗后,根据疗效标准判定,有效121例,无效35例,有效率77.56%.穿刺准确率100%,治疗过程中无气胸及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穿刺抽液注药治疗多房性、包裹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熊海荣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双水平正压通气在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治疗评价

    目的 评价双水平正压通气在救治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分析43例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据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血气分析和临床症状、体征.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水平正压通气救治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能减少气管插管,在抢救治疗中疗效肯定.

    作者:屈东明;粱宪梅;周斌;莫凤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实施呼吸机治疗130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有关药物(镇静剂、制酸剂)、误吸和反流、呼吸机应用时间的关系.结果 130例患者发生呼吸机性相关性肺炎40例(30.77%),呼吸机性相关性肺炎患者APACHEⅡ评分(30.74±3.13)、应用镇静剂制酸剂32.50%、误吸和反流27.50%、呼吸机应用时间(13.84±2.76)天高于高于无呼吸机性相关性肺炎患者的(25.14±2.32)、11.11%、13.33%、(8.43±2.12)天(P<0.05),是引起呼吸机性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较多,通过预防预防误吸和反流、缩短呼吸机时间、减少镇静剂抑酸剂的应用、积极治疗基础病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

    作者:李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老年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因及防范

    获得性肺炎(HAP)是由细菌、真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是患者人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入院48 h后发生的感染[1].是医院获得性感染中常见的种类,在我国院内感染中排列第一位[2],约占29.5%左右.此病多发于冬春季,常与受凉及呼吸道感染有关[3].多年来院内感染给社会、患者及医院带来了巨大影响,也是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一大因素.为了能有效减少和避免HAP的发生,现将本病常见病因及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孟慈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血清白介素1和γ干扰素的检测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1(IL-1)和γ干扰素(IFN-γ)的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42例肺结核患者和27例健康人血清中IL-1和IFN-γ的水平.结果 与健康人组相比较,肺结核组血清中IL-1[(78.21±27.13) pg/mL vs (8.80±6.94) pg/mL]和IFN-γ[(56.85±20.62) pg/mL vs (29.11±31.52) pg/mL]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血清IL-1和IFN-γ的测定有助于肺结核患者的诊断.

    作者:施美华;吴妹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血清IL-6及IL-8水平在中度海拔地区COPD的关系

    目的 观察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在中度海拔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探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健康人群中血清IL-6及IL-8水平检测比较.结果 ① AECOPD组患者血清IL-6及IL-8水平高于稳定期组及对照组(P<0.01);②稳定期组及对照组IL-6及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及IL-8参与中度海拔地区COPD患者的气道炎症并且与该地区COPD的高发病率有关.

    作者:曹雯雯;顾玉海;杨阳;解友邦;翟梅;石雪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GRP78的表达非小细胞性肺癌细胞A549对顺铂的敏感性

    目的 探讨下调GRP78的表达后是否增强非小细胞性肺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方法 通过蛋白印记的方法 检测内质网应激后GRP78的表达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用siRNAGRP 78抑制GRP 78的表达上调后凋亡细胞的数目;用A549肿瘤细胞对裸鼠进行了皮下荷瘤,在体内检验GRP78的表达水平对顺铂耐药的影响;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检测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GRP78的表达水平.结果 内质网应激能上调GRP78的表达;抑制内质网应激诱导的GRP78的表达上调后,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增加;将GRP78基因表达干扰后,荷瘤组织的生长明显受到顺铂的抑制;20例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存在GRP78的高表达.结论 GRP78的表达水平上调降低非小细胞性肺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具体的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需要进一步的机制研究.

    作者:郭亮;钟竑;梅举;丁芳宝;肖海波;胡丰庆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胸腔镜下切割缝合器与结扎法相结合治疗肺大疱

    目的 探讨在胸腔镜(VAT)帮助下切割缝合器与结扎法相结合治疗肺大疱的效果.方法 150例肺大疱随机分为3组,A组在VAT下单纯使用切割缝合器治疗,B组在VAT下单纯使用结扎法治疗,C组在VAT下切割缝合器与结扎法相结合治疗,比较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费用,病人的血氧饱和度的恢复等.结果 应用切割缝合器与结扎法相结合治疗肺大疱各项指标都优于单纯使用一种方法.结论 胸腔镜下切割缝合器与结扎法相结合治疗肺大疱值得推广.

    作者:申六女;李凤茹;张金文;王乃菲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老年患者胸腹部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的剂量探讨

    目的 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老年胸腹部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合适剂量.方法 将45例老年胸腹部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B、C三组),A治疗组(15例)采用rhGH 4 IU,每日1次肌肉注射,连续治疗10 d;B治疗组(15例)采用rhGH 4 IU,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续治疗10 d;;C空白组(15例)无rhGH治疗.三组其他治疗相同.观察三组治疗后机械通气时间、一次拔管成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平均住ICU时间、ICU病死率及第10天时患者血糖含量、每日胰岛素用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ICU时间明显缩短(P<0.05);一次拔管成功率、VAP发生率、ICU病死率优于对照组 (P<0.05).rhGH组治疗后胰岛素的每日用量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在可控范围内.结论 rhGH在每日4IU或8IU 10天治疗老年胸腹部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是安全有效的,但治疗期间应强化胰岛素治疗,防止糖代谢紊乱的发生.

    作者:王爱民;刘伯毅;方志成;刘培;郑翔;盛春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重度支气管哮喘硫酸镁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重度支气管哮喘应用硫酸镁治疗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2009年11月~2011年4月于我院诊治的支气管哮喘重度患者81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均给予吸氧、平喘等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外另给予硫酸镁治疗.结果 观察组42例患者显效34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2.85,P<0.01).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对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常规治疗外静脉滴注硫酸镁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吴萌;赖克方;黄文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内科胸腔镜结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内科胸腔镜结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病人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胸腔镜+尿激酶组)及对照组(尿激酶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胸腔镜介入下治疗后再注入尿激酶治疗.对照组只于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及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治疗两个月后再粘连情况、胸膜厚度以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胸水纤维分隔粘连多房形成发生率5.6%,低于对照组为25.0%(P<0.05);治疗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平均为(1100±250)ml,显著多于对照组的(700±180)ml(P<0.01);治疗组的FEV1/FVC 及FVC(%)改善率、胸膜厚度改善值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内科胸腔镜结合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可以显著减少胸腔分隔,粘连,多房形成,减轻胸膜肥厚,以及改善肺功能.

    作者:厉银平;刘桂霞;彭清臻;钟敏华;谢志斌;黄文军;彭春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我院呼吸科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类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我院呼吸内科发生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呼吸内科检测出的263株多重耐药菌进行药敏及耐药性分析.结果 检测出263株多重耐药菌中G+菌占40.00%,G-菌占60.00%.G+菌主要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G-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结论 分析呼吸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类型、及相关因素,以便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定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呼吸内科病房传播.

    作者:孙春荣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降钙素原与CA125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和胸腔积液降钙素原(PCT)、CA125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30例结核性胸腔积液、20例肺炎旁积液、30例恶性胸腔积液,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和胸腔积液中的PCT水平,快速发光免疫分析测定CA125的水平.结果 结核组、肺炎组血清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和肺炎组胸腔积液中PCT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结核组和恶性组血清及胸腔积液中CA125水平较肺炎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及胸腔积液中PCT与CA125水平可提高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邱跃灵;麦转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中重症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中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氨茶碱、β受体激动剂、祛痰剂、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同时使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控制率为76%,总有效率92%,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48%,总有效率64%.临床控制率、总有效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FEV1%、PEF%较治疗前有显著的变化(P<0.05).结论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中重症支气管哮喘疗效可靠.

    作者:张昌红;刘雪梅;刘晓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23例重症甲型HIN1流感病例分析

    目的 通过了解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合并基础病等情况,分析其治疗经验以及转归,为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治疗提供进一步诊治经验.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确诊的23例重症甲型Hl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整理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我院23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早期即给予抗病毒、抗感染、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效果良好.23例患者仅有1例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所有患者未使用机械通气,无死亡病例,全部康复出院.结论 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情进展快,需要早诊断、早治疗,通过早期使用奥司他韦抗病毒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治疗,疗效满意.仅较少肺部病灶进展快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部分合并呼吸衰竭者可视情况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

    作者:翁恒;李红艳;涂力;林旭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X线与CT诊断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和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X线与CT诊断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93例经病理诊断为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种检查方法 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X线表现主要是肺门区肿块,边缘模糊,呈分叶征,早期可见阻塞性肺气肿、肺炎、肺不张表现;CT显示早期管壁增厚、管腔内小结节、管腔狭窄或阻塞,中晚期主要是支气管狭窄、阻塞、肺门肿块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肿块呈分叶征,边缘脐凹样改变,可见毛刺征.X线检查准确率为60.22%(56例),CT扫描检查准确率为84.95%(79例),X线结合CT诊断准确率为93.55%(88例),以两者结合诊断率高(P<0.05).结论 X线和CT扫描诊断中央型肺癌各有其影像学特点,两者结合诊断准确率高.

    作者:许恺;王伯源;白德波;陈仁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在AECOPD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在AECOPD诊疗中临床意义.方法 对比分析87例AE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总数、血沉、体温,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C-反应蛋白在患者入院时的阳性率为93.10%,明显高于其他常规临床指标.治疗后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反应蛋白是反映细茵性感染的敏感指标,对指导AECOPD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文曲;佟玉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巨大阿米巴肝脓肿误诊胸腔积液1例

    阿米巴病是由致病性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而阿米巴肝脓肿是阿米巴病常见的并发症,通常由肠腔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通过门静脉到达肝脏,引起肝细胞溶解坏死而成为脓肿,因而称为阿米巴肝脓肿.本文报告巨大阿米巴肝脓肿1例并复习有关文献.

    作者:李丽;孙启玉;郑东庆;刘长波;丛闻超;李娜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血清IL-10和TNF-α水平与哮喘治疗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IL-10和TNF-α水平与哮喘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小儿哮喘60例采用哮喘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血清IL-10和TNF-α水平检测.结果 经过治疗后,所有小儿都痊愈出院,同时TNF-α比治疗前明显降低,而IL-10明显升高(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L-10与TNF-α之间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对有哮喘发病高危因素的患儿应该接受IL-10与TNF-α的联合检测,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改善患儿的预后.

    作者:郭玉曼;迟俊玲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