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白介素1和γ干扰素的检测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施美华;吴妹英

关键词:肺结核, 白介素1, γ干扰素, 临床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1(IL-1)和γ干扰素(IFN-γ)的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42例肺结核患者和27例健康人血清中IL-1和IFN-γ的水平.结果 与健康人组相比较,肺结核组血清中IL-1[(78.21±27.13) pg/mL vs (8.80±6.94) pg/mL]和IFN-γ[(56.85±20.62) pg/mL vs (29.11±31.52) pg/mL]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血清IL-1和IFN-γ的测定有助于肺结核患者的诊断.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18F-FDGPET/CT和CA125在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和血、胸水CA125检测对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40例胸腔积液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以及血、胸水CA125检测,结合终病理诊断分组,评价其临床意义.结果 血、胸水CA125检测结果 在良恶性胸腔积液中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18F-FDG PET/CT显像对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5.7%,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血CA125检测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28.6%,ROC曲线下面积为0.566.胸水CA125检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4.3%,ROC曲线下面积为0.571.三项联合检测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于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血、胸水CA125检测不能单独用于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且与前者联合并不能提高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董樑;夏敬文;龚益;陈小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肺结核合并肝硬化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肺结核合并肝硬化患者的抗结核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住院肺结核合并肝硬化患者20例,按肝硬化情况分为两组: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代偿期组予HRTEO,失代偿期组予HAKEO,两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同时均予积极护肝治疗,密切监测肝功.结果 20例肺结核合并肝硬化患者抗结核治疗总好转率85%,仅1例死亡.结论 肺结核合并肝硬化患者选择合适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韦海旭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老年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因及防范

    获得性肺炎(HAP)是由细菌、真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是患者人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入院48 h后发生的感染[1].是医院获得性感染中常见的种类,在我国院内感染中排列第一位[2],约占29.5%左右.此病多发于冬春季,常与受凉及呼吸道感染有关[3].多年来院内感染给社会、患者及医院带来了巨大影响,也是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一大因素.为了能有效减少和避免HAP的发生,现将本病常见病因及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孟慈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糖尿病并发结核病的流行现状与临床

    一、糖尿病并发结核病的流行现状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慢性疾病,其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总体健康危害程度已居非传染病的第三位[1],并且发病率在全球呈快速上升趋势.据WHO资料估计,到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由目前的1.5亿人增至3亿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分别为42%和170%,中国和印度其增长速度可达200%.其患者人数将会占到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我国糖尿病人数仅次于印度,位于世界第二位.而且国际糖尿病联盟预测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在未来30年将一直占据全球第二位.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4 000余万人,而且以每年0.1%的增幅递增,在16年间已从糖尿病低患病率(<3%)上升到中等患病率(3%~10%)的国家.糖尿病不仅危害人们健康,而且占有大量医疗资源,我国糖尿病的卫生资源消耗约200亿元,占卫生资源总消耗的4.38%[2].

    作者:王巍;崔清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头孢吡肟致精神症状2例

    病例报告例1 患者老年男性,76岁,本次入院因反复咳嗽、咳痰、喘息10年,再发伴发热2天入院.有肾功能不全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入院查血常规:WBC 16.2×109/L,G 89%.肾功:尿素10.5 mmoll,肌酐145 umol/l.胸部CT提示:慢支并双下肺感染.给予生理盐水20 ml+头孢吡肟2 g,静推,2/日.3日后患者体温正常,改为生理盐水20 ml+头孢吡肟1 g,静推,2/日,患者出现言语含糊、词不达意,重复做同一件事情,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查头颅CT提示:双侧基底节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复查肾功:尿素10.2 mmoll,肌酐132 umol/l.给以扩管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停用头孢吡肟,给予速尿注射液静推,患者恢复正常,言语清晰,对答切题.

    作者:尚辉辉;徐荔;王会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气道黏液高分泌的研究进展

    呼吸道黏液是气道第一道防御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气道湿化,协助气道上皮细胞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如果黏液分泌异常,长期过度黏液分泌(又称为慢性黏液高分泌)即可阻塞呼吸道管腔,诱发支气管肺感染,导致支气管和肺实质结构破坏,从而使肺功能慢性不可逆降低.现就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成分、与支气管肺疾病的关系和目前针对黏液高分泌治疗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曾丽;王宋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48例疑似结核患者采用T-SPOT.TB试验和结核菌素试验(TST),比较两者对结核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 T-SPOT.TB试验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TST试验(P<0.05);T-SPOT.TB试验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明显低于TST试验(P<0.05).结论 T-SPOT.TB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是结核筛检的有效试验方法.

    作者:陶臻;曾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以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在ICU救治分析

    目的 探讨以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在ICU中的救治策略.方法 分析2002年8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综合ICU收治的以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19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总结在严重多发伤治疗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的问题以及相关分析.结果 在本组救治的198例患者,深静脉置管175例次,行紧急床边气管插管83例次,机械通气142例次,肺部感染、肺不张2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6例,应激性溃疡12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47例;15例腹腔脏器损伤因延迟诊断,于受伤24~132 h后手术;对33例伴有严重腹部损伤,ISS评分≥30分的多发伤患者实施了分阶段的创伤控制外科技术.抢救成功174例,死亡24例(12.1%),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原发性损伤过重直接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后期主要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对于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措施,应采取先救命后诊治,多专业协同救治的方法,在解决严重多发伤的外科情况同时,及时地处理患者在ICU治疗中的问题,积极保护脏器的功能,尽可能减少严重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刘其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X线与CT诊断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和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X线与CT诊断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93例经病理诊断为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种检查方法 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X线表现主要是肺门区肿块,边缘模糊,呈分叶征,早期可见阻塞性肺气肿、肺炎、肺不张表现;CT显示早期管壁增厚、管腔内小结节、管腔狭窄或阻塞,中晚期主要是支气管狭窄、阻塞、肺门肿块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肿块呈分叶征,边缘脐凹样改变,可见毛刺征.X线检查准确率为60.22%(56例),CT扫描检查准确率为84.95%(79例),X线结合CT诊断准确率为93.55%(88例),以两者结合诊断率高(P<0.05).结论 X线和CT扫描诊断中央型肺癌各有其影像学特点,两者结合诊断准确率高.

    作者:许恺;王伯源;白德波;陈仁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住院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20年诊治情况变迁

    目的 对比和分析指南颁布前后各10年我院急性PTE的诊治情况.方法 对1991~2010年诊断的336例急性PTE回顾性分析.结果 1991~2000年诊断13例,2001~2010年为323例,增加28.3倍.1991~2000年7.7%行下肢深静脉检查,2001~2010年升至63.2%.首位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1991~2000年临床诊断占31%,2000~2010年ECT和或CTPA确诊占99.1%.1991~2000年病死率31%,2001~2010年为3.5%,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PTE发病率有增加趋势;≥60岁是首要危险因素;诊断模式从临床拟诊变为结合客观检查而确诊;规范化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作者:刘蕾;马壮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对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MMP)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 我院110例MMP住院患者,对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MPP患者,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110例MMP患者中(合并肺外表现54例)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者26例,占总病例的23.6%.全部患者住院2~7 d后均确诊为MPP,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针对肺外器官系统损害辅助治疗,107例病愈,死亡3例.结论 在MPP中,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者占有一定比例(23.6%),MP-IgM血清学检测有助于早日确诊,早日获治,避免漏诊、误诊、耽误病情.

    作者:李宝华;徐会青;孙伟民;仇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联合BNP、CA125和气急鉴别指数对呼吸困难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BNP、CA125和气急鉴别指数在呼吸困难病因鉴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65例入选患者分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组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组,分别测定BNP、CA125、动脉PaO2和呼气峰值流速(PEF),并根据公式(PEF X PaO2)/1000,计算气急鉴别指数(DDI).结果 心源性呼吸困难组BNP、CA125和DDI明显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组(P<0.01),且随心功能级别的增加,BNP、CA125水平显著升高(P<0.01);对BNP 100~500Pg/ml区间患者,应用DDI诊断肺源性呼吸困难的敏感性为83.33%,特异性为72.73%.结论 测定呼吸困难患者血清BNP、CA125水平,同时应用DDI能更准确地鉴别呼吸困难的病因.

    作者:李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白介素25表达与哮喘控制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 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中白介素-25(IL-25)的水平及其与哮喘控制水平的相关性,探讨IL-25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新发支气管哮喘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支气管哮喘的正规治疗,分为:0周(A组)、4周(B组)、8周(C组)、12周(D组).接受哮喘控制测试(ACT)问卷,分别抽取其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IL-25水平,并测定其与AC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CT评分在哮喘患者的0周组小于4周组,4周组小于8周组,8周组小于12周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间血清IL-25水平有极显著性差异性(P<0.01),A组患者血清IL-25水平显著高于B组、C组和D组.B组患者血清IL-25水平高于C组和D组.相关性分析显示哮喘患者血清IL-25水平与ACT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IL-25参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形成,与ACT评分一起判断哮喘病情的变化.

    作者:高蔚;翁婷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喉罩辅助通气全身麻醉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喉罩辅助通气全身麻醉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中的应用.方法 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于喉罩及气管镜表面,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擦拭.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镜插入后1 min(T2)、气管镜插入后3 min(T3)、气管镜插入后5 min(T4)、拔气管镜即刻(T5)、拔喉罩即刻(T6)各时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记录术中呛咳、体动;麻醉药物用量;术后咽痛、咳嗽;评定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检查,与术前相比试验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呛咳、体动,术后咽痛、咳嗽及麻醉药物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能有效抑制喉罩辅助通气全身麻醉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中的应激反应.

    作者:刘政;雍文成;王蓓;徐曼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结核及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膜活检次数与病理阳性率分析

    目的 研究结核及恶性胸腔积液胸膜活检时各次活检获得病理阳性结果 的特点.方法 对确诊的103例结核性胸腔积液及12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膜活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结核胸腔积液首次、第2次、第3次胸膜活检的病理阳性率分别为42.7%(44/103)、26.0%(12/46)、19.4%(6 /31).第3次活检的阳性率同第一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0.05);恶性胸腔积液首次、第2次、第3次胸膜活检的病理阳性率分别为 33.9%(42 /124)、22.9%(16 /70)、34.2%(13 / 38).两者前3次活检后病理阳性者均已达到行胸膜活检阳性患者总阳性的94%以上.结论 3次胸膜活检已可达到较高阳性率,提示单次多部位活检可能提高阳性率,利于早期诊断.

    作者:孙勇;王强;徐涛;林存智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胸膜活检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胸膜活检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我院2006年5月~2011年12月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恶性胸腔积液的46例病人,对胸膜活检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率进行分析.结果 胸膜活检、液基细胞学检查、胸膜活检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率分别为63.0%、82.6%、91.3%.结论 胸膜活检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可明显提高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率.

    作者:沈查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实施呼吸机治疗130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有关药物(镇静剂、制酸剂)、误吸和反流、呼吸机应用时间的关系.结果 130例患者发生呼吸机性相关性肺炎40例(30.77%),呼吸机性相关性肺炎患者APACHEⅡ评分(30.74±3.13)、应用镇静剂制酸剂32.50%、误吸和反流27.50%、呼吸机应用时间(13.84±2.76)天高于高于无呼吸机性相关性肺炎患者的(25.14±2.32)、11.11%、13.33%、(8.43±2.12)天(P<0.05),是引起呼吸机性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较多,通过预防预防误吸和反流、缩短呼吸机时间、减少镇静剂抑酸剂的应用、积极治疗基础病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

    作者:李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武汉地区2011年553例手足口病患儿EV71-IgMELISA法和EV71RNART-PCR法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对EV71-IgM ELISA法和EV71 RNA RT-PCR法检测肠道病毒71型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EV71-IgM ELISA法和EV71 RNA RT-PCR法分别对553例手足口病临床确诊患儿的静脉血和咽拭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EV71-IgM ELISA法阳性率35.62%(197例)高于EV71 RNA RT-PCR法阳性率18.63%(103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39.56,P<0.001).EV71-IgM ELISA(-)且EV71 RNA RT-PCR(-)有329例,同时EV71-IgM ELISA(-)且EV71 RNA RT-PCR(+)有24例,进一步表明两种方法 结果 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3.11,P<0.001).结论 EV71-IgM ELISA法具有高敏感性,操作简单,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作者:李虹泽;项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COPD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无创通气时营养支持

    目的 观察COPD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无创通气时短期部分胃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 将9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短期部分胃肠外营养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实验组在普通饮食基础上加用部分胃肠外营养.监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淋巴细胞总数(TLC)及血红蛋白(Hb)等指标.结果 COPD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无创通气治疗时短期部分胃肠外营养支持后各项指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无创通气时普通饮食加短期部分胃肠外营养,疗效肯定.

    作者:刘新茹;李立群;刘飒;陈桂芝;喻昌利;王红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在AECOPD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在AECOPD诊疗中临床意义.方法 对比分析87例AE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总数、血沉、体温,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C-反应蛋白在患者入院时的阳性率为93.10%,明显高于其他常规临床指标.治疗后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反应蛋白是反映细茵性感染的敏感指标,对指导AECOPD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文曲;佟玉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