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在ICU救治分析

刘其国

关键词:胸腹伤, 严重多发伤, 多发伤患者,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 救治措施, 多脏器功能衰竭, 治疗情况, 严重腹部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 应激性溃疡, 严重并发症, 深静脉置管, 治疗过程, 早期死亡, 脏器损伤, 延迟诊断, 循环衰竭, 相关分析, 外科技术, 抢救成功
摘要:目的 探讨以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在ICU中的救治策略.方法 分析2002年8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综合ICU收治的以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19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总结在严重多发伤治疗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的问题以及相关分析.结果 在本组救治的198例患者,深静脉置管175例次,行紧急床边气管插管83例次,机械通气142例次,肺部感染、肺不张2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6例,应激性溃疡12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47例;15例腹腔脏器损伤因延迟诊断,于受伤24~132 h后手术;对33例伴有严重腹部损伤,ISS评分≥30分的多发伤患者实施了分阶段的创伤控制外科技术.抢救成功174例,死亡24例(12.1%),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原发性损伤过重直接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后期主要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对于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措施,应采取先救命后诊治,多专业协同救治的方法,在解决严重多发伤的外科情况同时,及时地处理患者在ICU治疗中的问题,积极保护脏器的功能,尽可能减少严重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IL-6及IL-8水平在中度海拔地区COPD的关系

    目的 观察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在中度海拔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探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健康人群中血清IL-6及IL-8水平检测比较.结果 ① AECOPD组患者血清IL-6及IL-8水平高于稳定期组及对照组(P<0.01);②稳定期组及对照组IL-6及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及IL-8参与中度海拔地区COPD患者的气道炎症并且与该地区COPD的高发病率有关.

    作者:曹雯雯;顾玉海;杨阳;解友邦;翟梅;石雪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Caveolin-1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ERK1/2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caveolin-1与ERK1/2的表达与非小细胞型肺癌的(NSCLC)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检测50例人NSCLC和正常肺组织中caveolin-1 、ERK1/2和p- ERK1/2的表达情况.结果 NSCLC中caveolin-1 、p- ERK1/2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P<0.01).NSCLC的组织学分类、TNM分期间caveolin-1、p-ERK1/2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间caveolin-1、ERK1/2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NSCLC组织中caveolin-1与ERK1/2的阳性率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caveolin-1的表达上调激发ERK1/2蛋白的磷酸化在NSCLC的发生、分化进展中起重要作用,caveolin-1基因有望成为治疗肺癌的新靶点.

    作者:李子广;夏申宏;马莉;吴华璞;王恩举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莫西沙星控制结核病复发的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初治结核病人强化期使用莫西沙星可减少结核病复发.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200例初治肺结核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初治强化期二个月Ⅰ组用药HREZ,Ⅱ组在用HREZ基础上加用莫西沙星0.4g,每天一次,巩固期六个月均为HR,观察5年病人的复发率.结果 Ⅰ组病人100例5年内复发18例,复发率为18%,Ⅱ组病人100例5年内复发2例,复发率为2%.结论 初治病人强化期治疗使用莫西沙星能有效地控制结核病人的复发.

    作者:王秀丽;汪远红;梁肇和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胸腔镜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内科胸腔镜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价值.方法 13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内科胸腔镜,取病变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获得明确病理结果 130例.镜下表现分为以下4种:①结节120例;②胸膜增厚、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分隔或粘连带10例;③胸膜充血、水肿6例,④胸膜弥漫性肥厚、凹凸不平2例.确诊病例中肺癌110例,肺腺癌转移93例,恶性间皮瘤8例,转移癌10例,病理无法定性的恶性胸腔积液5例.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内科胸腔镜检查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国育;王岗玲;陈力舟;陈群;魏淑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膈肌形态学改变的机制探讨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小气道的进行性气流阻塞为特征的疾病.其急性加重期患者常因膈肌疲劳而发生呼吸衰竭.近年来的多项研究也发现膈肌在COPD发生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为此,本文就膈肌在COPD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和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郭泳梅;姚红;童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结核及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膜活检次数与病理阳性率分析

    目的 研究结核及恶性胸腔积液胸膜活检时各次活检获得病理阳性结果 的特点.方法 对确诊的103例结核性胸腔积液及12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膜活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结核胸腔积液首次、第2次、第3次胸膜活检的病理阳性率分别为42.7%(44/103)、26.0%(12/46)、19.4%(6 /31).第3次活检的阳性率同第一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0.05);恶性胸腔积液首次、第2次、第3次胸膜活检的病理阳性率分别为 33.9%(42 /124)、22.9%(16 /70)、34.2%(13 / 38).两者前3次活检后病理阳性者均已达到行胸膜活检阳性患者总阳性的94%以上.结论 3次胸膜活检已可达到较高阳性率,提示单次多部位活检可能提高阳性率,利于早期诊断.

    作者:孙勇;王强;徐涛;林存智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白藜芦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抗氧化作用

    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 ,化学名称3,4′,5-三羟基二苯乙烯,属于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是植物遇到真菌感染、紫外线照射等不利条件时产生的植物抗毒素.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具有广泛的生理、药理活性,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心血管保护及延长寿命等.近年来白藜芦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的防治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氧化/抗氧化失衡,是COPD 的重要发病机制.氧化应激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及活性氮(reactivenitrogenspecies,RNS)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损伤肺组织,加重炎症反应,在COPD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白藜芦醇通过多种机制减少ROS 的生成,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在COPD抗氧化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白藜芦醇抗氧化作用的分子机制国内报导较少,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作者:张明灯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气道黏液高分泌的研究进展

    呼吸道黏液是气道第一道防御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气道湿化,协助气道上皮细胞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如果黏液分泌异常,长期过度黏液分泌(又称为慢性黏液高分泌)即可阻塞呼吸道管腔,诱发支气管肺感染,导致支气管和肺实质结构破坏,从而使肺功能慢性不可逆降低.现就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成分、与支气管肺疾病的关系和目前针对黏液高分泌治疗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曾丽;王宋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清及胸腔积液中脯氨肽酶活性分析

    目的 了解结核性与非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血清及胸腔积液中脯氨肽酶(PLD)活性的差异,分析PLD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测定26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观察组)和28例非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对照组)血清及胸腔积液中PLD水平,应用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 观察组血清及胸腔积液PLD活性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PLD活性检测对鉴别结核性胸膜炎和其他疾病所致胸腔积液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振红;吴妍雯;傅祖红;文芸;刁波;周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糖尿病并发结核病的流行现状与临床

    一、糖尿病并发结核病的流行现状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慢性疾病,其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总体健康危害程度已居非传染病的第三位[1],并且发病率在全球呈快速上升趋势.据WHO资料估计,到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由目前的1.5亿人增至3亿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分别为42%和170%,中国和印度其增长速度可达200%.其患者人数将会占到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我国糖尿病人数仅次于印度,位于世界第二位.而且国际糖尿病联盟预测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在未来30年将一直占据全球第二位.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4 000余万人,而且以每年0.1%的增幅递增,在16年间已从糖尿病低患病率(<3%)上升到中等患病率(3%~10%)的国家.糖尿病不仅危害人们健康,而且占有大量医疗资源,我国糖尿病的卫生资源消耗约200亿元,占卫生资源总消耗的4.38%[2].

    作者:王巍;崔清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208例呼吸科住院死亡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 对我院3年住院死亡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收集住院患者中所有死亡患者208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死亡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6.2%,收入ICU患者占61.5%,平均住ICU为17.3天(1~153 d),无创97人,有创85人,其中先无创,后有创62人.单纯无创35人,单纯有创23人.死亡患者以男性为多.死亡患者年龄平均71岁(21~94岁),60岁以上占81.2%.死亡患者有10种以上疾病者占49%,4种疾病以下者仅占7.7%.患者死亡原因前3位为肺炎、肿瘤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占总人数的55.8%.其中呼吸道疾病占58.7%,非感染性疾病占55.3%.结论 呼吸科住院死亡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入ICU救治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比例高,高龄、有多种疾病并存是死亡的主要高危因素.

    作者:谢华;张绍敏;郑岩;李阳生;史亮;林育红;马壮;陈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胸腔镜在肺癌中的应用进展

    手术是非小细胞性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传统开胸手术损伤大,并发症多,微创手术在达到传统开胸手术同样治疗效果的同时,具有创伤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胸腔镜为微创手术在心胸外科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胸腔镜在周围型、中央型肺癌切除及淋巴结清扫中均能有效去除病灶,减少并发症发生,是目前临床上极具前景的一门新技术.

    作者:覃海航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不明原因发热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人巨细胞病毒(HCMV)所致不明原因发热(FUO)的重视.方法 对确诊的36例HCMV所致FUO患者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发病以年轻人为主,女性多于男性,主要表现为FUO;血清学检测巨细胞病毒IgG、IgM(CMVIgG、IgM)均明显升高,而此项检查在发病早期均被医生忽视,致使延误诊断.结论 HCMV所致的 FUO是容易被忽视的病因; FUO引发患者的焦虑大于疾病本身的痛苦;HCMV相关项目检测是诊断该病重要客观指标.

    作者:冯长顺;牟小芬;苏绍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急性肺栓塞患者治疗前后肺血管阻力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肺血管阻力(PVR)变化在评价急性肺栓塞(APE)患者治疗效果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APE患者治疗前后肺血管阻力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PVR 在肺栓塞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后2周、一月、三月、六月的PVR值与治疗前比较,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肺泡-动脉血氧分压[P(A-a)DO2]、PaO2值在治疗后2周、一月、三月、六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心动图测定肺血管阻力结合动脉血气分析是APE治疗效果的良好识别指标.

    作者:刘澄英;倪华;高春恒;江莲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口服阿莫西林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并文献复习

    严重过敏反应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医生广泛关注,国外对此研究较为深入.Liew等[1]的研究提示近年来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增高,而药物引发的严重过敏反应病死率增高,需引起我们重视.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在药物过敏中为常见,尤其静脉应用时过敏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情况,但口服青霉素类药物引发严重过敏反应并不多见,现报告我院一例口服阿莫西林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病例,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

    作者:刘宇鹏;韩天宇;杨晓强;吕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我院呼吸科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类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我院呼吸内科发生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呼吸内科检测出的263株多重耐药菌进行药敏及耐药性分析.结果 检测出263株多重耐药菌中G+菌占40.00%,G-菌占60.00%.G+菌主要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G-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结论 分析呼吸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类型、及相关因素,以便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定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呼吸内科病房传播.

    作者:孙春荣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X线与CT诊断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和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X线与CT诊断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93例经病理诊断为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种检查方法 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X线表现主要是肺门区肿块,边缘模糊,呈分叶征,早期可见阻塞性肺气肿、肺炎、肺不张表现;CT显示早期管壁增厚、管腔内小结节、管腔狭窄或阻塞,中晚期主要是支气管狭窄、阻塞、肺门肿块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肿块呈分叶征,边缘脐凹样改变,可见毛刺征.X线检查准确率为60.22%(56例),CT扫描检查准确率为84.95%(79例),X线结合CT诊断准确率为93.55%(88例),以两者结合诊断率高(P<0.05).结论 X线和CT扫描诊断中央型肺癌各有其影像学特点,两者结合诊断准确率高.

    作者:许恺;王伯源;白德波;陈仁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肺结核合并肝硬化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肺结核合并肝硬化患者的抗结核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住院肺结核合并肝硬化患者20例,按肝硬化情况分为两组: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代偿期组予HRTEO,失代偿期组予HAKEO,两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同时均予积极护肝治疗,密切监测肝功.结果 20例肺结核合并肝硬化患者抗结核治疗总好转率85%,仅1例死亡.结论 肺结核合并肝硬化患者选择合适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韦海旭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在AECOPD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在AECOPD诊疗中临床意义.方法 对比分析87例AE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总数、血沉、体温,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C-反应蛋白在患者入院时的阳性率为93.10%,明显高于其他常规临床指标.治疗后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反应蛋白是反映细茵性感染的敏感指标,对指导AECOPD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文曲;佟玉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58例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减少误诊.方法 对2006年6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患者中,男55例(94.8%),女3例(5.2%),年龄 25~73岁,平均34.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呼吸困难,同时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下降、消瘦等.发热32例,多为不规则热,咳嗽48例,多为干咳,呼吸困难35例.56例颜面皮肤呈褐红色.肺部体征少,5例有少量湿啰音.X线胸片52例两肺出现弥漫性毛玻璃影,1例网结节影;2例双肺间质性改变,肺纹理粗乱,3例可见较多大小不一的斑片状密度增高影.58例血气分析均提示低氧血症,严重病例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降低.58例CD+4T淋巴细胞数<200/mm3.住院过程中,46例好转或治愈,6例放弃治疗,6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PCP是AIDS患者常见机会性感染,起病隐匿或亚急性,肺部阳性体征少,体征与疾病症状的严重程度不成比例,早发现早治疗能提高治愈率.

    作者:姚正钢;邓秋月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