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服阿莫西林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并文献复习

刘宇鹏;韩天宇;杨晓强;吕远

关键词:口服, 阿莫西林, 严重过敏反应, 青霉素类药物, 药物过敏, 过敏性休克, 静脉应用, 对此研究, 发生率, 病死率, 医生, 文献, 国内, 病例, 报告
摘要:严重过敏反应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医生广泛关注,国外对此研究较为深入.Liew等[1]的研究提示近年来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增高,而药物引发的严重过敏反应病死率增高,需引起我们重视.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在药物过敏中为常见,尤其静脉应用时过敏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情况,但口服青霉素类药物引发严重过敏反应并不多见,现报告我院一例口服阿莫西林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病例,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腔镜下切割缝合器与结扎法相结合治疗肺大疱

    目的 探讨在胸腔镜(VAT)帮助下切割缝合器与结扎法相结合治疗肺大疱的效果.方法 150例肺大疱随机分为3组,A组在VAT下单纯使用切割缝合器治疗,B组在VAT下单纯使用结扎法治疗,C组在VAT下切割缝合器与结扎法相结合治疗,比较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费用,病人的血氧饱和度的恢复等.结果 应用切割缝合器与结扎法相结合治疗肺大疱各项指标都优于单纯使用一种方法.结论 胸腔镜下切割缝合器与结扎法相结合治疗肺大疱值得推广.

    作者:申六女;李凤茹;张金文;王乃菲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头孢吡肟致精神症状2例

    病例报告例1 患者老年男性,76岁,本次入院因反复咳嗽、咳痰、喘息10年,再发伴发热2天入院.有肾功能不全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入院查血常规:WBC 16.2×109/L,G 89%.肾功:尿素10.5 mmoll,肌酐145 umol/l.胸部CT提示:慢支并双下肺感染.给予生理盐水20 ml+头孢吡肟2 g,静推,2/日.3日后患者体温正常,改为生理盐水20 ml+头孢吡肟1 g,静推,2/日,患者出现言语含糊、词不达意,重复做同一件事情,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查头颅CT提示:双侧基底节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复查肾功:尿素10.2 mmoll,肌酐132 umol/l.给以扩管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停用头孢吡肟,给予速尿注射液静推,患者恢复正常,言语清晰,对答切题.

    作者:尚辉辉;徐荔;王会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曲霉菌性脓胸1例

    胸膜腔受化脓性病原体感染,产生脓性渗出液积聚,称为脓胸.引起脓胸的病原体以化脓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为常见,其次为厌氧菌、结核杆菌及革兰阴性杆菌等,真菌感染较少见.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应用、免疫抑制剂、侵袭性操作、重症及免疫损害病人的增加,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增加[1,9].曲霉菌引起的脓胸是临床比较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目前报道较少,本文报道一例经胸腔镜确诊的曲霉菌性脓胸.

    作者:夏春伟;陈文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结核及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膜活检次数与病理阳性率分析

    目的 研究结核及恶性胸腔积液胸膜活检时各次活检获得病理阳性结果 的特点.方法 对确诊的103例结核性胸腔积液及12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膜活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结核胸腔积液首次、第2次、第3次胸膜活检的病理阳性率分别为42.7%(44/103)、26.0%(12/46)、19.4%(6 /31).第3次活检的阳性率同第一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0.05);恶性胸腔积液首次、第2次、第3次胸膜活检的病理阳性率分别为 33.9%(42 /124)、22.9%(16 /70)、34.2%(13 / 38).两者前3次活检后病理阳性者均已达到行胸膜活检阳性患者总阳性的94%以上.结论 3次胸膜活检已可达到较高阳性率,提示单次多部位活检可能提高阳性率,利于早期诊断.

    作者:孙勇;王强;徐涛;林存智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内科胸腔镜结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内科胸腔镜结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病人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胸腔镜+尿激酶组)及对照组(尿激酶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胸腔镜介入下治疗后再注入尿激酶治疗.对照组只于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及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治疗两个月后再粘连情况、胸膜厚度以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胸水纤维分隔粘连多房形成发生率5.6%,低于对照组为25.0%(P<0.05);治疗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平均为(1100±250)ml,显著多于对照组的(700±180)ml(P<0.01);治疗组的FEV1/FVC 及FVC(%)改善率、胸膜厚度改善值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内科胸腔镜结合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可以显著减少胸腔分隔,粘连,多房形成,减轻胸膜肥厚,以及改善肺功能.

    作者:厉银平;刘桂霞;彭清臻;钟敏华;谢志斌;黄文军;彭春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电图分析

    目的 探讨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电图的特点.方法 回顾我院住院病例选择肺心病和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各120例均行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组(合并组)比肺心病组心电图改变明显,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 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的某些特殊改变能提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

    作者:肖连英;张风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降钙素原与CA125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和胸腔积液降钙素原(PCT)、CA125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30例结核性胸腔积液、20例肺炎旁积液、30例恶性胸腔积液,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和胸腔积液中的PCT水平,快速发光免疫分析测定CA125的水平.结果 结核组、肺炎组血清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和肺炎组胸腔积液中PCT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结核组和恶性组血清及胸腔积液中CA125水平较肺炎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及胸腔积液中PCT与CA125水平可提高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邱跃灵;麦转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1例并文献复习

    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acute eosinophilic pneumonia,AEP)是嗜酸粒细胞性肺疾病的一种类型,是与肺嗜酸粒细胞浸润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自1989年Allen 和Badesch报道以来,欧美和日本相续有报道,目前国内有个别病案的报道,主要为儿童病例的报道[1].2010年我科收治了1例成年AEP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在此将病例报告并复习文献,希望能对本病的诊治有所启示.

    作者:黄华萍;李羲;韩忠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老年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因及防范

    获得性肺炎(HAP)是由细菌、真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是患者人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入院48 h后发生的感染[1].是医院获得性感染中常见的种类,在我国院内感染中排列第一位[2],约占29.5%左右.此病多发于冬春季,常与受凉及呼吸道感染有关[3].多年来院内感染给社会、患者及医院带来了巨大影响,也是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一大因素.为了能有效减少和避免HAP的发生,现将本病常见病因及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孟慈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中重症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中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氨茶碱、β受体激动剂、祛痰剂、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同时使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控制率为76%,总有效率92%,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48%,总有效率64%.临床控制率、总有效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FEV1%、PEF%较治疗前有显著的变化(P<0.05).结论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中重症支气管哮喘疗效可靠.

    作者:张昌红;刘雪梅;刘晓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208例呼吸科住院死亡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 对我院3年住院死亡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收集住院患者中所有死亡患者208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死亡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6.2%,收入ICU患者占61.5%,平均住ICU为17.3天(1~153 d),无创97人,有创85人,其中先无创,后有创62人.单纯无创35人,单纯有创23人.死亡患者以男性为多.死亡患者年龄平均71岁(21~94岁),60岁以上占81.2%.死亡患者有10种以上疾病者占49%,4种疾病以下者仅占7.7%.患者死亡原因前3位为肺炎、肿瘤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占总人数的55.8%.其中呼吸道疾病占58.7%,非感染性疾病占55.3%.结论 呼吸科住院死亡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入ICU救治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比例高,高龄、有多种疾病并存是死亡的主要高危因素.

    作者:谢华;张绍敏;郑岩;李阳生;史亮;林育红;马壮;陈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原发性肺腺鳞癌临床病理分析

    肺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lung,ASC)发病率较低,是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一个亚型.我科在2007年至2008年间遇见的2例,结合文献,作如下报告.

    作者:马平;魏谨;马秀玲;朱有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COPD急性发作期超敏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COPD急性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50例COPD急性期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稳定期患者40例为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血清hs-CRP与PCT水平.结果 急性期COPD患者治疗前hs-CRP及PCT血清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COPD患者;急性期患者治疗后hs-CRP及PCT血清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差异,但与稳定期COPD患者相比无差异;hs-CRP及PCT血清水平下降与治疗后患者病情的好转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2、0.90.结论 血清hs-CRP及PCT水平参与了急性期COPD的发病过程.

    作者:宋毅;李婵;徐莉琼;王敏;曾凡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老年患者肺炎8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肺炎临床特征.方法 老年肺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80例同期中青年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合并症、临床表现、起病情况、病变部位、白细胞异常、胸部X-线检查、住院时间、死亡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老年组存在合并症76.25%、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43.75%、神志改变15.00%、隐袭起病36.25%、双肺病变35.00%、胸腔积夜16.25%、住院时间(18.67±5.78)d、死亡10.00%高于中青年组的25.00%、15.00%、3.75%、6.25%、11.25%、5.00%、(12.13±5.43)d、1.25%;咳嗽发热56.25%、白细胞异常55.55%,低于中青年组的80.00%、87.50% (P<0.05).结论 老年肺炎发病率高,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预后较差,掌握老年肺炎的特点,尽早确诊;合理应用抗生素并重视全身综合治疗.

    作者:王桂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铜陵地区结核与非结核分枝杆菌菌型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通过检测本地区分枝杆菌感染菌株类型以及耐药性,制订化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两种试剂鉴定菌株,绝对浓度法检测药敏耐药性.结果 80株分枝杆菌中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58例,占72.5%;牛型结核分枝杆菌15例,占18.8%;非结核分枝杆菌7例,占8.7%.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耐多药率9.6%.非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率85.7%.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对药物敏感性大于人型结核分枝杆菌,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对药物敏感性大于非结核分枝杆菌.耐药以耐R、H、TH1321、Rtf、PAS多见.结论 本地区肺部感染分枝杆菌菌株以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为主,耐多药率及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略高于全国水平.

    作者:刘三宝;林志新;李春红;朱友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硝酸甘油和甲基强的松龙预处理供体肺的研究

    目的 研究硝酸甘油和甲基强的松龙预处理供体减轻肺移植后因热缺血加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利用兔肺离体再灌注模型.实验共分4组,合并热缺血15 min后都用改良的4 ℃ MEC液灌洗,保存7 h后进行再灌注.WI为单纯有热缺血的对照组,MP、NC和M+N组为用药组,分别用甲基强的松龙、硝酸甘油及甲基强的松龙联合硝酸甘油预处理供体1 h,再灌注持续30 min,用这时的血氧差、平均肺动脉压、气道峰压和湿干重比来评价供肺功能.结果 MP和M+N组的肺功能较WI组和NC组有明显改善.结论 在本实验模型中甲基强的松龙能改善热缺血加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硝酸甘油未见相同作用.

    作者:余捍东;李善平;赵晶;张道鑫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白藜芦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抗氧化作用

    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 ,化学名称3,4′,5-三羟基二苯乙烯,属于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是植物遇到真菌感染、紫外线照射等不利条件时产生的植物抗毒素.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具有广泛的生理、药理活性,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心血管保护及延长寿命等.近年来白藜芦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的防治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氧化/抗氧化失衡,是COPD 的重要发病机制.氧化应激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及活性氮(reactivenitrogenspecies,RNS)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损伤肺组织,加重炎症反应,在COPD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白藜芦醇通过多种机制减少ROS 的生成,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在COPD抗氧化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白藜芦醇抗氧化作用的分子机制国内报导较少,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作者:张明灯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L型结核菌rpoB基因突变与利福平耐药性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L型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突变与利福平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对76株复制肺结核患者L型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同时采用PCR和PCR-DS技术对L型结核菌株进行rpoB基因检测和序列分析.结果 药敏结果 提示28株L型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耐药,其中20株(71.4%)L型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发生突变.结论 L型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突变是造成结核分枝杆菌形成利福平耐药性的主要机制.

    作者:陈俊林;顾德林;戴建忠;施军卫;陈晓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GRP78的表达非小细胞性肺癌细胞A549对顺铂的敏感性

    目的 探讨下调GRP78的表达后是否增强非小细胞性肺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方法 通过蛋白印记的方法 检测内质网应激后GRP78的表达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用siRNAGRP 78抑制GRP 78的表达上调后凋亡细胞的数目;用A549肿瘤细胞对裸鼠进行了皮下荷瘤,在体内检验GRP78的表达水平对顺铂耐药的影响;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检测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GRP78的表达水平.结果 内质网应激能上调GRP78的表达;抑制内质网应激诱导的GRP78的表达上调后,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增加;将GRP78基因表达干扰后,荷瘤组织的生长明显受到顺铂的抑制;20例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存在GRP78的高表达.结论 GRP78的表达水平上调降低非小细胞性肺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具体的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需要进一步的机制研究.

    作者:郭亮;钟竑;梅举;丁芳宝;肖海波;胡丰庆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糖尿病并发结核病的流行现状与临床

    一、糖尿病并发结核病的流行现状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慢性疾病,其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总体健康危害程度已居非传染病的第三位[1],并且发病率在全球呈快速上升趋势.据WHO资料估计,到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由目前的1.5亿人增至3亿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分别为42%和170%,中国和印度其增长速度可达200%.其患者人数将会占到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我国糖尿病人数仅次于印度,位于世界第二位.而且国际糖尿病联盟预测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在未来30年将一直占据全球第二位.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4 000余万人,而且以每年0.1%的增幅递增,在16年间已从糖尿病低患病率(<3%)上升到中等患病率(3%~10%)的国家.糖尿病不仅危害人们健康,而且占有大量医疗资源,我国糖尿病的卫生资源消耗约200亿元,占卫生资源总消耗的4.38%[2].

    作者:王巍;崔清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