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慈平
目的 观察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中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氨茶碱、β受体激动剂、祛痰剂、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同时使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控制率为76%,总有效率92%,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48%,总有效率64%.临床控制率、总有效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FEV1%、PEF%较治疗前有显著的变化(P<0.05).结论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中重症支气管哮喘疗效可靠.
作者:张昌红;刘雪梅;刘晓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血清IL-5、IL-12相关Th1/Th2失衡在不同海拔地区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COPD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各32例作为中度海拔组,玉树州人民医院COPD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各32例作为高海拔组,所有患者均依据2007年GOLD标准诊断,分别在急性期和缓解期空腹采静脉血标本3 ml,用ELISA测定IL-5、、IL-12水平.结果 中海拔COPD患者血清IL-5水平:急性期组、缓解期组及健康组两两比较有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血清IL-12水平:急性期组和缓解期组、缓解期组和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中、高海拔COPD患者缓解期血清IL-5水平:中海拔缓解期组和健康组,中、高海拔缓解期组、中、高海拔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血清IL-12水平:中海拔缓解期组和健康组,中、高海拔缓解期组、高海拔缓解期组和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IL-5、IL-12相关Th1/Th2失衡可能参与了COPD的发病并与海拔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解友邦;顾玉海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电图的特点.方法 回顾我院住院病例选择肺心病和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各120例均行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组(合并组)比肺心病组心电图改变明显,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 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的某些特殊改变能提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
作者:肖连英;张风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生理性海水鼻腔清洗辅助治疗儿童哮喘伴鼻炎的疗效.方法 将96例哮喘伴鼻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在规范使用哮喘吸入药物治疗及鼻内使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治疗组(48例):喷鼻用激素前用生理性海水清洗鼻腔;对照组(48例):未用生理性海水清洗鼻腔,疗程共8周,观察两组鼻炎症状改善及哮喘临床控制情况.结果 两组的主要症状、体征及疗效观察比较,两组在性别、平均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鼻炎症状改善及哮喘临床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理性海水清洗鼻腔可有效改善哮喘伴有鼻炎患儿的鼻部症状,减少鼻腔的局部用药,有利于哮喘的综合治疗,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倩;潘家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和胸腔积液降钙素原(PCT)、CA125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30例结核性胸腔积液、20例肺炎旁积液、30例恶性胸腔积液,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和胸腔积液中的PCT水平,快速发光免疫分析测定CA125的水平.结果 结核组、肺炎组血清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和肺炎组胸腔积液中PCT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结核组和恶性组血清及胸腔积液中CA125水平较肺炎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及胸腔积液中PCT与CA125水平可提高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邱跃灵;麦转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中白介素-25(IL-25)的水平及其与哮喘控制水平的相关性,探讨IL-25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新发支气管哮喘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支气管哮喘的正规治疗,分为:0周(A组)、4周(B组)、8周(C组)、12周(D组).接受哮喘控制测试(ACT)问卷,分别抽取其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IL-25水平,并测定其与AC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CT评分在哮喘患者的0周组小于4周组,4周组小于8周组,8周组小于12周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间血清IL-25水平有极显著性差异性(P<0.01),A组患者血清IL-25水平显著高于B组、C组和D组.B组患者血清IL-25水平高于C组和D组.相关性分析显示哮喘患者血清IL-25水平与ACT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IL-25参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形成,与ACT评分一起判断哮喘病情的变化.
作者:高蔚;翁婷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减少误诊.方法 对2006年6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患者中,男55例(94.8%),女3例(5.2%),年龄 25~73岁,平均34.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呼吸困难,同时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下降、消瘦等.发热32例,多为不规则热,咳嗽48例,多为干咳,呼吸困难35例.56例颜面皮肤呈褐红色.肺部体征少,5例有少量湿啰音.X线胸片52例两肺出现弥漫性毛玻璃影,1例网结节影;2例双肺间质性改变,肺纹理粗乱,3例可见较多大小不一的斑片状密度增高影.58例血气分析均提示低氧血症,严重病例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降低.58例CD+4T淋巴细胞数<200/mm3.住院过程中,46例好转或治愈,6例放弃治疗,6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PCP是AIDS患者常见机会性感染,起病隐匿或亚急性,肺部阳性体征少,体征与疾病症状的严重程度不成比例,早发现早治疗能提高治愈率.
作者:姚正钢;邓秋月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严重过敏反应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医生广泛关注,国外对此研究较为深入.Liew等[1]的研究提示近年来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增高,而药物引发的严重过敏反应病死率增高,需引起我们重视.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在药物过敏中为常见,尤其静脉应用时过敏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情况,但口服青霉素类药物引发严重过敏反应并不多见,现报告我院一例口服阿莫西林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病例,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
作者:刘宇鹏;韩天宇;杨晓强;吕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对我院3年住院死亡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收集住院患者中所有死亡患者208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死亡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6.2%,收入ICU患者占61.5%,平均住ICU为17.3天(1~153 d),无创97人,有创85人,其中先无创,后有创62人.单纯无创35人,单纯有创23人.死亡患者以男性为多.死亡患者年龄平均71岁(21~94岁),60岁以上占81.2%.死亡患者有10种以上疾病者占49%,4种疾病以下者仅占7.7%.患者死亡原因前3位为肺炎、肿瘤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占总人数的55.8%.其中呼吸道疾病占58.7%,非感染性疾病占55.3%.结论 呼吸科住院死亡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入ICU救治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比例高,高龄、有多种疾病并存是死亡的主要高危因素.
作者:谢华;张绍敏;郑岩;李阳生;史亮;林育红;马壮;陈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提高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认识.方法 西安市结核病胸部肿瘤医院住院的72例糖尿病肺结核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72例糖尿病肺结核患者中,45岁以下者40例(40/72),影像学以干酪样病变为主者40例(40/72),空洞形成者48例(48/72),菌阳者60例(60/72),空腹血糖控制在8.0 mmol/L以下者60例(60/72),治疗1月病灶吸收好转者52例,痰菌1月阴转者34例,2月阴转者5例,3月阴转者2例,12例空腹血糖>8 mmol/L,其中5例血糖>11.1 mmol/L,随诊痰菌3月阴转者2例,3~6月痰菌阴转者3例.结论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人群趋于年轻化,影像学表现常累及多个肺段,空洞形成多见,传染性强.有效地控制血糖,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 mmol/L 以下时,有利于肺结核的治疗.
作者:毛晓辉;曹思哲;任斐;马庭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COPD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无创通气时短期部分胃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 将9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短期部分胃肠外营养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实验组在普通饮食基础上加用部分胃肠外营养.监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淋巴细胞总数(TLC)及血红蛋白(Hb)等指标.结果 COPD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无创通气治疗时短期部分胃肠外营养支持后各项指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无创通气时普通饮食加短期部分胃肠外营养,疗效肯定.
作者:刘新茹;李立群;刘飒;陈桂芝;喻昌利;王红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全麻下双肺同期手术病人自然苏醒和拮抗药催醒状况.方法 选取我院全麻双侧肺同期手术病人100例,随机分两组,A组为自然苏醒组,B组为拮抗药催醒组,观察停用全麻药和拔管时两组病人的MAP、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A组病人停全麻药后和B组病人给拮抗药后2、4、6、8、10 min各时点患者的CSI值;记录病人苏醒期能按指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回麻醉恢复室监测时间;记录病人苏醒期躁动、苏醒延迟病例数.结果 B组注药后CSI在各时点的值与A组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对按指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监测时间均短于A组(P<0.05);B组苏醒期躁动和苏醒延迟发生例数明显少于A组.结论 全麻下双侧肺同期手术病人恢复期拮抗药催醒可减少病人苏醒延迟和躁动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全麻恢复时间.
作者:马宏伟;高景;杨永斌;丁丽景;马辉;李凤茹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小气道的进行性气流阻塞为特征的疾病.其急性加重期患者常因膈肌疲劳而发生呼吸衰竭.近年来的多项研究也发现膈肌在COPD发生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为此,本文就膈肌在COPD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和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郭泳梅;姚红;童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呼吸机机械通气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救治过程中出现中间综合征(IMS)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24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中36例出现中间综合征后采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36例中间综合征(IMS)患者均采用有创机械通气,30例存活,6例死亡,死亡率16.7%.结论 对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早期识别中间综合征(IMS),早期行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可明显降低死亡率.
作者:廖文华;赵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病例报告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3岁,因进食梗咽感1月余入院.患者一月来出现进食后梗咽感,伴呕吐,偶有胸骨后疼痛,呈持续性针刺样疼痛.查胃镜示:食道中段距门齿25~27 cm处可见不规则隆起型病灶,组织脆,活检易出血.手术标本常规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3~4 μm厚切片,采用EnVision两步法,所有抗体均为工作液,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 染色过程按说明书进行, 用D A B 显色.
作者:高福平;魏谨;夏莉花;秦东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外周胸部肿块的临床应用与价值.方法 经超声、X线及CT发现的50例胸部肿块患者,结合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后,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所取的标本送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50例均穿刺活检成功,肺癌46例,其中腺癌18例、鳞癌28例;肺错构瘤1例;胸膜间皮瘤3例,未出现重大并发症.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率高,具有安全、简便、无放射性、并发症少等特点,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忠磊;王大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内科胸腔镜结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病人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胸腔镜+尿激酶组)及对照组(尿激酶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胸腔镜介入下治疗后再注入尿激酶治疗.对照组只于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及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治疗两个月后再粘连情况、胸膜厚度以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胸水纤维分隔粘连多房形成发生率5.6%,低于对照组为25.0%(P<0.05);治疗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平均为(1100±250)ml,显著多于对照组的(700±180)ml(P<0.01);治疗组的FEV1/FVC 及FVC(%)改善率、胸膜厚度改善值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内科胸腔镜结合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可以显著减少胸腔分隔,粘连,多房形成,减轻胸膜肥厚,以及改善肺功能.
作者:厉银平;刘桂霞;彭清臻;钟敏华;谢志斌;黄文军;彭春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肺结核合并肝硬化患者的抗结核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住院肺结核合并肝硬化患者20例,按肝硬化情况分为两组: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代偿期组予HRTEO,失代偿期组予HAKEO,两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同时均予积极护肝治疗,密切监测肝功.结果 20例肺结核合并肝硬化患者抗结核治疗总好转率85%,仅1例死亡.结论 肺结核合并肝硬化患者选择合适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韦海旭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热的原因.方法 对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100例住院结核病患者发热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的发热原因按照所占比例依次为:非结核性感染、结核性发热、药物反应、胸膜中毒症、合并症.结论 抗炎、抗结核是治疗发热的基础,同时要警惕药物热和合并症.
作者:赵艳民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实施呼吸机治疗130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有关药物(镇静剂、制酸剂)、误吸和反流、呼吸机应用时间的关系.结果 130例患者发生呼吸机性相关性肺炎40例(30.77%),呼吸机性相关性肺炎患者APACHEⅡ评分(30.74±3.13)、应用镇静剂制酸剂32.50%、误吸和反流27.50%、呼吸机应用时间(13.84±2.76)天高于高于无呼吸机性相关性肺炎患者的(25.14±2.32)、11.11%、13.33%、(8.43±2.12)天(P<0.05),是引起呼吸机性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较多,通过预防预防误吸和反流、缩短呼吸机时间、减少镇静剂抑酸剂的应用、积极治疗基础病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
作者:李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