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查
目的 探讨中学生结核菌素试验局部强反应与全身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驻地4所中学2006及2007年7299名新入学的初、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观察试验局部强反应、全身反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结果 7299名学生中发生局部强反应141名,占1.9%,全身反应13名,占0.18%,处理及时未发生严重后果.结论 经过病因分析和及时护理的干预,可使结核菌素试验局部强反应和全身反应者的症状得以及时缓解,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高永香;杨英姿;王星;靳慧;郭旭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不同程度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治疗手段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86例患肺透明膜病的新生儿,根据诊断结果 按病情轻重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机械通气、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三种方法,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 40例中轻度组患儿中,采用CPAP+PS治疗的11例患儿治愈10例,占90.91%,好转1例,占9.0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46例重度组患儿,从治疗效果显示,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采用CPAP+PS治疗的患儿并发症明显高于采用CPAP治疗的患儿,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对不同程度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患儿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中轻度肺透明膜病患儿可采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进行治疗,而重度肺透明膜病患儿应选择CPAP+PS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田淑娟;刘呈祥;武振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肺结核合并肝硬化患者的抗结核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住院肺结核合并肝硬化患者20例,按肝硬化情况分为两组:代偿期组和失代偿期组,代偿期组予HRTEO,失代偿期组予HAKEO,两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同时均予积极护肝治疗,密切监测肝功.结果 20例肺结核合并肝硬化患者抗结核治疗总好转率85%,仅1例死亡.结论 肺结核合并肝硬化患者选择合适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韦海旭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热的原因.方法 对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100例住院结核病患者发热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的发热原因按照所占比例依次为:非结核性感染、结核性发热、药物反应、胸膜中毒症、合并症.结论 抗炎、抗结核是治疗发热的基础,同时要警惕药物热和合并症.
作者:赵艳民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了解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合并基础病等情况,分析其治疗经验以及转归,为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治疗提供进一步诊治经验.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确诊的23例重症甲型Hl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整理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我院23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早期即给予抗病毒、抗感染、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效果良好.23例患者仅有1例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所有患者未使用机械通气,无死亡病例,全部康复出院.结论 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情进展快,需要早诊断、早治疗,通过早期使用奥司他韦抗病毒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治疗,疗效满意.仅较少肺部病灶进展快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部分合并呼吸衰竭者可视情况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
作者:翁恒;李红艳;涂力;林旭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重度支气管哮喘应用硫酸镁治疗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2009年11月~2011年4月于我院诊治的支气管哮喘重度患者81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均给予吸氧、平喘等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外另给予硫酸镁治疗.结果 观察组42例患者显效34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2.85,P<0.01).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对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常规治疗外静脉滴注硫酸镁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吴萌;赖克方;黄文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病例报告一、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1岁,因发现颈部肿块1年半于2004年12月17日入院.患者1.5年前无意中发现颈部有一肿块,当时肿块不明显,近1年来感觉肿块有所增大,且有进食不畅感,来院就诊.查体:气管居中,甲状腺下极可见一约3*3.5 cm大小肿块突出,质中,界清,随吞咽上下活动,基底固定,听诊未闻及杂音.初步诊断:甲状腺肿块.查彩超示:颈正中见44*28*39 mm低回声团块,境界欠清,后方回声无衰减,肿块与甲状腺右叶下极分界不清,CDFI示肿块内部探及丰富血流信号.超声印象:颈正中偏右实性占位,甲状腺右叶下极受侵犯.查颈胸部CT示:平扫见气管前方、双甲状腺下方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边缘光整,与周围血管境界清楚,CT诊断:前上纵隔占位;甲状腺病变待排.在颈丛麻醉下行颈前下部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与气管前左右广泛粘连侵犯,并与周围肌肉侵犯融合,与右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粘连,肿块大小约5 cm,质地偏硬,与气管粘连紧密无法分离.行姑息性切除肿块大部,标本送病理检查.
作者:高福平;魏谨;吴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内科胸腔镜结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病人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胸腔镜+尿激酶组)及对照组(尿激酶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胸腔镜介入下治疗后再注入尿激酶治疗.对照组只于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及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治疗两个月后再粘连情况、胸膜厚度以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胸水纤维分隔粘连多房形成发生率5.6%,低于对照组为25.0%(P<0.05);治疗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平均为(1100±250)ml,显著多于对照组的(700±180)ml(P<0.01);治疗组的FEV1/FVC 及FVC(%)改善率、胸膜厚度改善值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内科胸腔镜结合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可以显著减少胸腔分隔,粘连,多房形成,减轻胸膜肥厚,以及改善肺功能.
作者:厉银平;刘桂霞;彭清臻;钟敏华;谢志斌;黄文军;彭春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以大叶性肺炎为主要X线表现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67例以大叶性肺炎为主要X线表现的小儿MPP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儿主要临床表现是高热、咳嗽,肺部X线,中期表现为与肺叶轮廓一致的均匀密度影.结论 以大叶性肺炎为主要X线表现的小儿MPP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
作者:陈昌盛;王伯源;白德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本院收治的10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措施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重症患儿均合并有脑炎,少部分患儿有呼吸系统和(或)循环系统等并发症,经积极抢救,无1例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及死亡(无1例上呼吸机),1例自主出院.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多为婴幼儿,以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为特点;强调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激素冲击治疗、积极进行降颅压、限液等抢救措施能有效阻止病情进一部加重.
作者:李文刚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小气道的进行性气流阻塞为特征的疾病.其急性加重期患者常因膈肌疲劳而发生呼吸衰竭.近年来的多项研究也发现膈肌在COPD发生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为此,本文就膈肌在COPD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和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郭泳梅;姚红;童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三种机械通气模式对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在创伤初期的治疗作用.方法 分析22例应用Vela16531型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重症胸部损伤合并ARDS患者,其中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8例,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压力支持(PSV)7例,压力控制通气(PCV)7例.结果 本组22例患者,治愈21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三种通气模式均能明显改善患者低氧血症,CPAP+PSV模式在降低呼吸频率、降低吸气末峰压方面优于其它两种模式(P<0.01),而PCV模式在连枷胸呼吸机内固定治疗使胸廓稳定性及ARDS肺复张方面更优于其他两种模式.结论 三种不同通气模式均能改善低氧血症,CPAP+PSV模式在降低呼吸频率、降低吸气末峰压方面稍有优势,PSV模式更适合连枷胸呼吸机内固定的治疗.
作者:郑斯静;唐元海;石桂葆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结节性甲状腺肿是指地方性甲状腺肿和散发性甲状腺肿晚期所形成的多发结节.患者女性,76岁.因体检发现颈部包块6年,进行性增大伴憋喘3月,于2011年3月8日入我院治疗.查体:颈前不对称,双叶隆起,以左叶为著,无充血,未见异常血管搏动,未见颈静脉充盈.气管向右移位,左侧甲状腺触及约8×7 cm大小结节,质中,边界清,下界延伸至胸廓入口,左叶不随吞咽上下活动.颈部浅表淋巴结不大.
作者:赖莉芬;舒六一;李毅;刘方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和胸腔积液降钙素原(PCT)、CA125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30例结核性胸腔积液、20例肺炎旁积液、30例恶性胸腔积液,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和胸腔积液中的PCT水平,快速发光免疫分析测定CA125的水平.结果 结核组、肺炎组血清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和肺炎组胸腔积液中PCT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结核组和恶性组血清及胸腔积液中CA125水平较肺炎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及胸腔积液中PCT与CA125水平可提高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邱跃灵;麦转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清IL-10和TNF-α水平与哮喘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小儿哮喘60例采用哮喘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血清IL-10和TNF-α水平检测.结果 经过治疗后,所有小儿都痊愈出院,同时TNF-α比治疗前明显降低,而IL-10明显升高(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L-10与TNF-α之间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对有哮喘发病高危因素的患儿应该接受IL-10与TNF-α的联合检测,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改善患儿的预后.
作者:郭玉曼;迟俊玲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一、糖尿病并发结核病的流行现状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慢性疾病,其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总体健康危害程度已居非传染病的第三位[1],并且发病率在全球呈快速上升趋势.据WHO资料估计,到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由目前的1.5亿人增至3亿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分别为42%和170%,中国和印度其增长速度可达200%.其患者人数将会占到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我国糖尿病人数仅次于印度,位于世界第二位.而且国际糖尿病联盟预测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在未来30年将一直占据全球第二位.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4 000余万人,而且以每年0.1%的增幅递增,在16年间已从糖尿病低患病率(<3%)上升到中等患病率(3%~10%)的国家.糖尿病不仅危害人们健康,而且占有大量医疗资源,我国糖尿病的卫生资源消耗约200亿元,占卫生资源总消耗的4.38%[2].
作者:王巍;崔清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基因1(Tiam1)对非小细胞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1标记的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选择96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作为观察组,收集50例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组织中Tiam1、VEGF和CD31的表达,关注其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中Tiam1、VEGF和MVD高表达,非小细胞肺癌中Tiam1、VEGF、MVD与肿瘤有无胸膜侵犯、Ki67的表达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非小细胞肺癌中Tiam1、VEGF和MVD均呈正相关.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中Tiam1、VEGF表达明显增加,能明显促进CD31阳性的血管生成,联合检测Tiam1、VEGF和CD31的表达可能对判断肿瘤的预后有参考价值.
作者:刘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外周胸部肿块的临床应用与价值.方法 经超声、X线及CT发现的50例胸部肿块患者,结合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后,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所取的标本送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50例均穿刺活检成功,肺癌46例,其中腺癌18例、鳞癌28例;肺错构瘤1例;胸膜间皮瘤3例,未出现重大并发症.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率高,具有安全、简便、无放射性、并发症少等特点,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忠磊;王大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弹性导丝分割加中心静脉导管内置术在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新住院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在全身抗痨治疗基础上加用弹性导丝分割加中心静脉导管内置术,对照组(50例) 在全身抗痨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心静脉导管内置术治疗.结果 治疗组胸液消失天数为(5.6±1.2天),胸膜肥厚程度为(1.11±0.38 mm),排出胸液量为2367±418 ml,明显好于对照组(12.8±3.7天、1.82±0.29 mm,2768±1177 ml,P<0.05).胸膜粘连发生率治疗组为12%(6/50),明显高于对照组[38%((19/50),(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弹性导丝分割加中心静脉导管内置术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勃;黄毅;毛晓辉;吴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在胸腔镜(VAT)帮助下切割缝合器与结扎法相结合治疗肺大疱的效果.方法 150例肺大疱随机分为3组,A组在VAT下单纯使用切割缝合器治疗,B组在VAT下单纯使用结扎法治疗,C组在VAT下切割缝合器与结扎法相结合治疗,比较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费用,病人的血氧饱和度的恢复等.结果 应用切割缝合器与结扎法相结合治疗肺大疱各项指标都优于单纯使用一种方法.结论 胸腔镜下切割缝合器与结扎法相结合治疗肺大疱值得推广.
作者:申六女;李凤茹;张金文;王乃菲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