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在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治疗中的价值探讨

熊海荣

关键词:超声引导下,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结核性胸膜炎, 尿激酶治疗, 穿刺抽液, 多房性, 包裹性, 注药治疗, 治疗过程, 支持治疗, 应用价值, 推广应用, 血气胸, 疗效确切, 抗痨治疗, 标准判定, 准确率, 有效率, 胸膜腔, 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6例具有多房性、包裹性积液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在常规抗痨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超声引导下胸膜腔穿刺抽液、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果 经超声引导治疗后,根据疗效标准判定,有效121例,无效35例,有效率77.56%.穿刺准确率100%,治疗过程中无气胸及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穿刺抽液注药治疗多房性、包裹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临床肺科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分析68例老年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和60例非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长期住院、全身应用激素、侵入性医疗操作、糖尿病、低体重、恶性肿瘤等是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对院内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的控制,是降低感染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1例并文献复习

    急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acute eosinophilic pneumonia,AEP)是嗜酸粒细胞性肺疾病的一种类型,是与肺嗜酸粒细胞浸润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自1989年Allen 和Badesch报道以来,欧美和日本相续有报道,目前国内有个别病案的报道,主要为儿童病例的报道[1].2010年我科收治了1例成年AEP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在此将病例报告并复习文献,希望能对本病的诊治有所启示.

    作者:黄华萍;李羲;韩忠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恶性混合性胸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病例报告一、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1岁,因发现颈部肿块1年半于2004年12月17日入院.患者1.5年前无意中发现颈部有一肿块,当时肿块不明显,近1年来感觉肿块有所增大,且有进食不畅感,来院就诊.查体:气管居中,甲状腺下极可见一约3*3.5 cm大小肿块突出,质中,界清,随吞咽上下活动,基底固定,听诊未闻及杂音.初步诊断:甲状腺肿块.查彩超示:颈正中见44*28*39 mm低回声团块,境界欠清,后方回声无衰减,肿块与甲状腺右叶下极分界不清,CDFI示肿块内部探及丰富血流信号.超声印象:颈正中偏右实性占位,甲状腺右叶下极受侵犯.查颈胸部CT示:平扫见气管前方、双甲状腺下方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边缘光整,与周围血管境界清楚,CT诊断:前上纵隔占位;甲状腺病变待排.在颈丛麻醉下行颈前下部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与气管前左右广泛粘连侵犯,并与周围肌肉侵犯融合,与右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粘连,肿块大小约5 cm,质地偏硬,与气管粘连紧密无法分离.行姑息性切除肿块大部,标本送病理检查.

    作者:高福平;魏谨;吴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胸膜活检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胸膜活检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我院2006年5月~2011年12月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恶性胸腔积液的46例病人,对胸膜活检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率进行分析.结果 胸膜活检、液基细胞学检查、胸膜活检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率分别为63.0%、82.6%、91.3%.结论 胸膜活检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可明显提高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率.

    作者:沈查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CYP1A2基因多态性与COPD易感性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酶1A2(CYP1A2)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 对年龄、性别、吸烟史相匹配的80例COPD患者(病例组)和74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CYP1A2 -163C>A位点的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CYP1A2 -163C>A位点AA及A/C基因型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90、0.253,P=0.079、0.615);CC基因型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73,P=0.014);两组中A和C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40,P=0.011).结论 CYP1A2 -163 C>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COPD遗传易感性可能有关.

    作者:王利花;王文明;杨敬平;斯琴高娃;孙春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内科胸腔镜结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内科胸腔镜结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病人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胸腔镜+尿激酶组)及对照组(尿激酶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胸腔镜介入下治疗后再注入尿激酶治疗.对照组只于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及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治疗两个月后再粘连情况、胸膜厚度以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胸水纤维分隔粘连多房形成发生率5.6%,低于对照组为25.0%(P<0.05);治疗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平均为(1100±250)ml,显著多于对照组的(700±180)ml(P<0.01);治疗组的FEV1/FVC 及FVC(%)改善率、胸膜厚度改善值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内科胸腔镜结合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可以显著减少胸腔分隔,粘连,多房形成,减轻胸膜肥厚,以及改善肺功能.

    作者:厉银平;刘桂霞;彭清臻;钟敏华;谢志斌;黄文军;彭春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白藜芦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抗氧化作用

    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 ,化学名称3,4′,5-三羟基二苯乙烯,属于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是植物遇到真菌感染、紫外线照射等不利条件时产生的植物抗毒素.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具有广泛的生理、药理活性,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心血管保护及延长寿命等.近年来白藜芦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的防治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氧化/抗氧化失衡,是COPD 的重要发病机制.氧化应激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及活性氮(reactivenitrogenspecies,RNS)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损伤肺组织,加重炎症反应,在COPD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白藜芦醇通过多种机制减少ROS 的生成,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在COPD抗氧化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白藜芦醇抗氧化作用的分子机制国内报导较少,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作者:张明灯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以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在ICU救治分析

    目的 探讨以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在ICU中的救治策略.方法 分析2002年8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综合ICU收治的以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19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总结在严重多发伤治疗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的问题以及相关分析.结果 在本组救治的198例患者,深静脉置管175例次,行紧急床边气管插管83例次,机械通气142例次,肺部感染、肺不张2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6例,应激性溃疡12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47例;15例腹腔脏器损伤因延迟诊断,于受伤24~132 h后手术;对33例伴有严重腹部损伤,ISS评分≥30分的多发伤患者实施了分阶段的创伤控制外科技术.抢救成功174例,死亡24例(12.1%),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原发性损伤过重直接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后期主要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对于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措施,应采取先救命后诊治,多专业协同救治的方法,在解决严重多发伤的外科情况同时,及时地处理患者在ICU治疗中的问题,积极保护脏器的功能,尽可能减少严重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刘其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我院呼吸科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类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我院呼吸内科发生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呼吸内科检测出的263株多重耐药菌进行药敏及耐药性分析.结果 检测出263株多重耐药菌中G+菌占40.00%,G-菌占60.00%.G+菌主要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G-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结论 分析呼吸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类型、及相关因素,以便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定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呼吸内科病房传播.

    作者:孙春荣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联合BNP、CA125和气急鉴别指数对呼吸困难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BNP、CA125和气急鉴别指数在呼吸困难病因鉴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65例入选患者分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组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组,分别测定BNP、CA125、动脉PaO2和呼气峰值流速(PEF),并根据公式(PEF X PaO2)/1000,计算气急鉴别指数(DDI).结果 心源性呼吸困难组BNP、CA125和DDI明显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组(P<0.01),且随心功能级别的增加,BNP、CA125水平显著升高(P<0.01);对BNP 100~500Pg/ml区间患者,应用DDI诊断肺源性呼吸困难的敏感性为83.33%,特异性为72.73%.结论 测定呼吸困难患者血清BNP、CA125水平,同时应用DDI能更准确地鉴别呼吸困难的病因.

    作者:李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膈肌形态学改变的机制探讨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小气道的进行性气流阻塞为特征的疾病.其急性加重期患者常因膈肌疲劳而发生呼吸衰竭.近年来的多项研究也发现膈肌在COPD发生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为此,本文就膈肌在COPD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和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郭泳梅;姚红;童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在AECOPD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在AECOPD诊疗中临床意义.方法 对比分析87例AE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总数、血沉、体温,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C-反应蛋白在患者入院时的阳性率为93.10%,明显高于其他常规临床指标.治疗后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反应蛋白是反映细茵性感染的敏感指标,对指导AECOPD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文曲;佟玉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头孢吡肟致精神症状2例

    病例报告例1 患者老年男性,76岁,本次入院因反复咳嗽、咳痰、喘息10年,再发伴发热2天入院.有肾功能不全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入院查血常规:WBC 16.2×109/L,G 89%.肾功:尿素10.5 mmoll,肌酐145 umol/l.胸部CT提示:慢支并双下肺感染.给予生理盐水20 ml+头孢吡肟2 g,静推,2/日.3日后患者体温正常,改为生理盐水20 ml+头孢吡肟1 g,静推,2/日,患者出现言语含糊、词不达意,重复做同一件事情,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查头颅CT提示:双侧基底节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复查肾功:尿素10.2 mmoll,肌酐132 umol/l.给以扩管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停用头孢吡肟,给予速尿注射液静推,患者恢复正常,言语清晰,对答切题.

    作者:尚辉辉;徐荔;王会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纤支镜在大咯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总结床边纤支镜对大咯血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利用纤支镜对26例大咯血患者进行床边纤支镜检查及治疗.抽吸血液,观察出血部位、血块阻塞情况,向出血部位注入肾上腺素冰生理盐水溶液和凝血酶交替使用,并观察止血效果.结果 22例明确出血部位,18例经局部止血后出血停止,4例经二次纤支镜止血停止,3例转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3例经纤支镜检查确诊为支气管肺癌,其中1例肺癌患者死亡,19例有不同程度的血块阻塞各级支气管,血气分析提示,22例患者纤支镜治疗后血气有改善.止血有效率为84.61%.结论 纤支镜在临床大咯血患者的救治上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是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手段.

    作者:周发琼;向家培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以大叶性肺炎为主要X线表现的67例小儿支原体肺炎分析

    目的 探讨以大叶性肺炎为主要X线表现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67例以大叶性肺炎为主要X线表现的小儿MPP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儿主要临床表现是高热、咳嗽,肺部X线,中期表现为与肺叶轮廓一致的均匀密度影.结论 以大叶性肺炎为主要X线表现的小儿MPP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

    作者:陈昌盛;王伯源;白德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微管引流治疗肺癌合并心包积液16例

    目的 研究心包内置管引流合并全身化疗治疗肺癌伴心包积液的疗效.方法 16例肺癌合并心包积液患者,均行心包腔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并根据细胞学或病理学类型行全身化疗.结果 16例中15例完全缓解,有效率93.1%.结论 微管引流合并全身化疗治疗肺癌伴心包积液安全有效,操作方便,值得推广.

    作者:李俊鹏;冯彩婷;张素玲;熊云田;张东辉;任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结核及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膜活检次数与病理阳性率分析

    目的 研究结核及恶性胸腔积液胸膜活检时各次活检获得病理阳性结果 的特点.方法 对确诊的103例结核性胸腔积液及12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膜活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结核胸腔积液首次、第2次、第3次胸膜活检的病理阳性率分别为42.7%(44/103)、26.0%(12/46)、19.4%(6 /31).第3次活检的阳性率同第一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0.05);恶性胸腔积液首次、第2次、第3次胸膜活检的病理阳性率分别为 33.9%(42 /124)、22.9%(16 /70)、34.2%(13 / 38).两者前3次活检后病理阳性者均已达到行胸膜活检阳性患者总阳性的94%以上.结论 3次胸膜活检已可达到较高阳性率,提示单次多部位活检可能提高阳性率,利于早期诊断.

    作者:孙勇;王强;徐涛;林存智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老年患者胸腹部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的剂量探讨

    目的 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老年胸腹部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合适剂量.方法 将45例老年胸腹部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B、C三组),A治疗组(15例)采用rhGH 4 IU,每日1次肌肉注射,连续治疗10 d;B治疗组(15例)采用rhGH 4 IU,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续治疗10 d;;C空白组(15例)无rhGH治疗.三组其他治疗相同.观察三组治疗后机械通气时间、一次拔管成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平均住ICU时间、ICU病死率及第10天时患者血糖含量、每日胰岛素用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ICU时间明显缩短(P<0.05);一次拔管成功率、VAP发生率、ICU病死率优于对照组 (P<0.05).rhGH组治疗后胰岛素的每日用量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在可控范围内.结论 rhGH在每日4IU或8IU 10天治疗老年胸腹部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是安全有效的,但治疗期间应强化胰岛素治疗,防止糖代谢紊乱的发生.

    作者:王爱民;刘伯毅;方志成;刘培;郑翔;盛春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X线与CT诊断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和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X线与CT诊断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93例经病理诊断为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种检查方法 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X线表现主要是肺门区肿块,边缘模糊,呈分叶征,早期可见阻塞性肺气肿、肺炎、肺不张表现;CT显示早期管壁增厚、管腔内小结节、管腔狭窄或阻塞,中晚期主要是支气管狭窄、阻塞、肺门肿块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肿块呈分叶征,边缘脐凹样改变,可见毛刺征.X线检查准确率为60.22%(56例),CT扫描检查准确率为84.95%(79例),X线结合CT诊断准确率为93.55%(88例),以两者结合诊断率高(P<0.05).结论 X线和CT扫描诊断中央型肺癌各有其影像学特点,两者结合诊断准确率高.

    作者:许恺;王伯源;白德波;陈仁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L型结核菌rpoB基因突变与利福平耐药性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L型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突变与利福平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对76株复制肺结核患者L型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同时采用PCR和PCR-DS技术对L型结核菌株进行rpoB基因检测和序列分析.结果 药敏结果 提示28株L型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耐药,其中20株(71.4%)L型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发生突变.结论 L型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突变是造成结核分枝杆菌形成利福平耐药性的主要机制.

    作者:陈俊林;顾德林;戴建忠;施军卫;陈晓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