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脑缺血致认知功能障碍大鼠皮层ROCK2、MBS表达的变化

王立波;莽靖;刘晓阳;王晓明;何金婷;包晓群;徐忠信

关键词:慢性脑缺血, 认知功能, Rock2, MBS, 法舒地尔
摘要:目的 探讨Rho激酶(ROCK)2及下游底物肌球蛋白结合亚单位(MBS)在慢性脑缺血致认知功能障碍大鼠皮层中的表达变化及法舒地尔对其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ROCK抑制剂(法舒地尔)组.各组再根据缺血时间分为3、6、9 w三组,每组6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2VO)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功能,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ROCK2及其下游作用底物MBS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法舒地尔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路径均明显延长(P<0.05);缺血3 w起,大鼠皮层ROCK2、MBS表达明显增高;法舒地尔干预后,大鼠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缩短(大鼠学习记忆成绩不同程度改善),ROCK2、MBS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ROCK2及其下游作用底物MBS参与大鼠慢性脑缺血致认知功能障碍,脑组织存在ROCK2表达上调与功能活化,ROCK抑制剂法舒地尔能够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从而改善学习记忆功能.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叶酸和维生素B12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鼠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叶酸和维生素(Vit) B12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大鼠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P(S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hcy模型组、叶酸+VitB12干预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12w后,应用ELISA法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sICAM-1、SP-选择素水平,应用免疫抑制法检测血浆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 Hhcy模型组Hcy、sICAM-1、SP-选择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叶酸+VitB12干预组(P<0.01),叶酸+VitB12干预组上述指标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Hhcy促进sICAM-1、SP-选择素的表达,叶酸和Vit B12能够显著降低Hcy,进而干预sICAM-1和SP-选择素水平,保护心肌.

    作者:范云鹏;姜雅秋;张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不同年龄大鼠空间学习能力的差异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大鼠空间学习能力的差异,了解小同发育阶段影响记忆能力的基因的转录水平.方法 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对SD雄性2月龄和6月龄大鼠进行行为训练,记录大鼠在半台所在象限停留的时间,每天4次,共3d统计并分析平台象限停留时间,评估大鼠记忆形成能力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海马Arc蛋白的表达量,判断Arc与不同年龄大鼠学习能力的关系.结果 随着入水次数的增加,2月龄和6月龄大鼠在平台象限停留时间逐渐缩短(P<0.05或P<0.01),2月龄大鼠每天每次在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比6月龄大鼠长;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2月龄大鼠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或P<0.001),6月龄大鼠停留时间也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至第2天、第3天6月龄大鼠停留时间已趋于稳定.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训练大鼠海马的Arc表达量高于未接受行为训练的对照组大鼠,且接受行为训练的6月龄大鼠Arc表达量高于2月龄大鼠.结论 6月龄大鼠形成记忆能力较强,较快形成长期记忆.不同月龄大鼠Arc的表达水平直接影响大鼠的学习、记忆形成能力.

    作者:叶保国;李新白;张文文;朱庆三;宋雪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感染与留置时间的相关性

    老年肿瘤患者多伴有末梢循环不良的现象,因此寻找表浅的静脉较为困难;同时,由于反复穿刺及强刺激性药物的作用常会造成表浅静脉的严重破坏[1],不能保证药物入量和治疗效果.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深静脉置管技术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锁骨下静脉置管作为中心静脉导管插管的一种常用手段,已发展成较为成熟的一项临床技术手段.但导管相关感染是其明显的并发症[2].本文以锁骨下静脉置管治疗的肿瘤化疗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感染与留置时间的相关性.

    作者:居来提·阿布都;阿娜尔汗·热合曼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以脑膜转移癌起病的胃癌1例

    1病例摘要患者,男,67岁,因阵发性头痛15 d于2012年2月7日入院.患者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痛,与体位无关.近5d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偶有视物双影,无旋转及不清.既往史:1年前左侧头部外伤史,遗留左侧硬膜下积液.查体:体温36.5℃,脉搏,7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90 mmHg.神志清楚,反应略迟钝,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约3.0 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双侧眼球各方向活动灵活,伸舌居中,双侧鼻唇沟等深.项强约3横指,Kerning征可疑,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肌力4+级,腱反射对称引出,双侧Babinski可疑.感觉系统及共济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王昆宇;王畅;王轶卓;姚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肌肉衰减征对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肌肉衰减征对终末期肾病(ESRD)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进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的ESRD老年患者(年龄≥65岁)124例,分为有肌肉衰减征组48例,无肌肉衰减征组76例.比较两组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分值以评估营养状况、采用KDQOL-SFTM V1.3量表以评价生活质量及比较存活率.结果 肌肉衰减征组患者MIS均值[(10.81±4.21)分]明显低于无肌肉衰减组[(16.72±2.58)分](P<0.05);两组患者在肾脏病相关的生存质量(KDTA)评分上无差别(P>0.05),健康状况问卷(SF-36)分值差异显著(P<0.05);两组的2年生存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评估ESRD老年患者时要重视肌肉衰减征对营养评价和预后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营养和运动措施加以防治.

    作者:宋发超;鲁娟;龙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五味子木脂素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对胶质瘤细胞的抑瘤效应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五味子木脂素对体外培养的原代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和胶质瘤细胞的抑瘤效应.方法 体外培养原代小鼠神经细胞及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采用MTT法观察0,50,100和200 μg/ml五味子木脂素作用细胞48 h,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及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各浓度五味子木脂素对体外培养原代小鼠神经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而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则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作用(P<0.01).结论 五味子木脂素对神经细胞无毒副作用,对胶质瘤细胞有明显抑瘤效应.

    作者:金宏;齐玲;刘威;袁瑞;温娜;于洪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T引导射频热凝治疗老年性三叉神经痛25例

    射频热凝毁损三叉神经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肯定,需经皮经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节才能进行有效毁损.由于卵圆孔位置深在,解剖差异较大,操作上有一定难度[1].本文观察应用双定位CT引导穿刺,射频热凝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1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三叉神经痛患者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60~ 90(平均63岁);左侧7例,右侧18例.疼痛分支:三叉神经第Ⅱ支(V2)7例,V3支17例,V2+ V3支1例.病程3个月至12年,平均4.7年,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22例.都有连续服用卡马西平和(或)苯妥英钠史,22例接受过三叉神经周围支的神经阻滞术,3例接受过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术等.

    作者:胡世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感觉异常分析及治疗

    糖尿病足部感觉检测是一种简单、方便,同时又是比较经济的监测方法.74%的美国糖尿病患者能够自我足部感觉监测,87%的患者自我检测的结果与医护人员的检测结果是相符合的[1],因而美国糖尿病患者足部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要低.在国内,足部感觉检测还没有得到普及,仅仅停留在医护人员评估糖尿病患者足部并发症发生的辅助方法,在护理领域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标准的检测体系[2].我科对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足部感觉检测及治疗、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观察.

    作者:何俊;许良银;陈其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规律的有氧运动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本病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使其成为日益突出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心血管报告2008 ~ 2009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2004年统计发病率为248.3/10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在21年间(1984 ~ 2004)由100.5/10万升高至213.2/10万,平均每年增长8.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死亡率9.9%,是欧美国家的4~5倍[1].我国现幸存脑卒中病人近700万,其中致残率高达75%,约有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脑卒中是我国人口首位死亡原因,约占总死亡疾病谱的22.45%[2].而我国脑血管病仅住院期间直接医疗费用就达200亿元人民币,直接或间接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甚至国家经济发展.因此,及早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即进行一级预防[3],能有效减少发病率、延缓发病时间,提高患者生命及生活质量,终降低因病致残、死亡率,减轻家庭及社会的疾病负担.

    作者:叶景虹;龚向真;姚文;钱梦华;吴毅;贾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眼外伤的疗效

    眼外伤是临床中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其中严重眼外伤病情严重,预后较差,主要包括常规方法难以取出的球内异物、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全周睫状体脱离、外伤感染后眼内炎、外伤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及致密玻璃体积血、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及外伤后无光感者.玻璃体切割术开展30余年,已广泛应用于眼外伤的治疗,对于传统观念上需摘除眼球的严重眼外伤,带来了进一步治疗的希望.

    作者:高美玲;刘早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非球面与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差异

    目的 比较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植入非球面与球面人工晶状体(IOL)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方法 对11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随机植入疏水性丙烯酸酯非球面(Alcon SN60WF)或球面(Alcon SN60AT) IOL,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佳矫正视力和夜、夜+周边眩光、昼及昼+周边眩光四种条件下功能性视力对比敏感度测试.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植入非球面人工晶体眼与球面人工晶状体眼佳矫正视力及昼条件下对比敏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昼+周边眩光、夜及夜+周边眩光条件下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眼的对比敏感度明显高于球面人工晶状体眼(P<0.05).结论 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眼获得良好的视功能.

    作者:朱超;裴颖;宫贤惠;唐丽萍;赵梅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电针结合康复治疗对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的影响

    相关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ACI)的发生发展同免疫水平的调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缺血性再灌注损伤机制中,白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过度表达及内皮细胞上细胞黏附分子相互黏附是关键环节[1].本研究旨在分析电针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对于ACI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ACI患者125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ACI诊断标准.年龄53~69岁,发病时间不超过3d,均属初次发病,经过脑CT或MRI证实,发病部位分别为脑基底节、卵圆孔区、丘脑、脑干、脑叶、小脑.随机分为一般康复组和电针结合康复(综合康复组)组、其中一般康复组60例,综合康复组65例.排除神志不清、认知功能障碍、急性心肌梗死、血液病、严重感染、肿瘤、肺结核、肝肾功能损害、上消化道大出血、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其中综合康复组中男35例,女30例,平均(63.5±4.9)岁;一般康复组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64.5±2.4)岁;健康人群3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56 ~75[平均(69.9 ±7.4)]岁.各组年龄、性别等无显著差异(P>0.05).

    作者:甘伟;王海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利拉鲁肽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

    2型糖尿病是一旦发病需长期用药并限制饮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常用的胰岛素、格列美脲等降糖药物均具有增加体质量,导致低血糖等风险,因此影响临床用药及治疗效果[1].近年来,临床上开始使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不仅确保了疗效,而且减少了体质量变化,降低了低血糖等风险,从而提高了药物的依从性,受到临床医患的认可[2].本文分析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刘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老年驾驶员驾驶能力评价研究进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年龄在70周岁以下的人可以申请小型汽车驾驶证.据统计,我国2007年底60岁以上的驾驶员有18.5万人,占驾驶员总数的1.13%.2004年以来,老年驾驶员数量以平均每年26%的速度增长[1],依此增长速度推算,到2012年底,我国持有驾驶执照的老年人将达到58.8万.然而老年人驾车出行的安全状况不容乐观,2007年,由老年驾驶员负次要以上责任的交通事故676起,占所有事故0.29%,60岁以上机动车驾驶员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占总数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所以规范老年人的驾车行为,全方位地评价老年人驾驶能力以制定更加严格的驾驶证考核体系,不仅保障了老年驾驶员自身的安全,也会减少对其他行人车辆的伤害.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影响老年驾驶员驾驶能力的各种因素和评价老年驾驶员驾驶能力的测试方法进行了综述.

    作者:伊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皮肤瘙痒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HD)老年患者皮肤瘙痒的疗效.方法 维持性HD且伴有皮肤瘙痒的老年患者63例随机分为(HD)组、HD-血液灌流(HP) (HD-HP)组和高通量透析(HPD)组,每组各21例.于首次透析前、后和透析12w后观察尿素氮(BUN)、肌酐(SCr)、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β2-微球蛋白(β2-MG)、尿素清除指数(Kt/V)值及可视模拟评分(VAS)变化.结果 3组透析前后及治疗12w后BUN、Cr、血钙和Kt/V值差异不显著(P>0.0.5).HPD组和HD-HP组首次透析后及12 w后的血磷、PTH和β2-MG与透析前及HD组差异显著(P<0.05),但HPD组和HD-HP组差异不显著(P>0.0.5).12w后3组的VAS评分较透析前均降低(P<0.05),以HPD组和HD-HP组显著,与HD组差异均显著(P<0.05),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HPD和HD-HP均显著减低血磷水平、清楚PTH,有效缓解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而且两种方法效果相近,均可作为治疗维持性HD老年患者皮肤瘙痒的有效血液净化方式.

    作者:李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白藜芦醇干预对已退变椎间盘终板软骨细胞SIRT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的白藜芦醇干预对退变椎间盘终板软骨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表达的影响.方法 老年患者的终板软骨细胞培养、传代,P2代细胞随机分组,分别用不同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的白藜芦醇干预,终止培养后检测SIRT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DMSO组SIRT1蛋白及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白藜芦醇干预的浓度在12.5 μmol/L、作用24 h,以及浓度在50 μmol/L、作用12h以上时能够显著促进已退变椎间盘终板软骨细胞表达SIRT1蛋白及mRNA(P <0.05).结论 白藜芦醇干预可促进退变椎间盘终板软骨细胞表达SIRT1蛋白及mRNA,且该作用呈现浓度、时间依赖关系;0.1% DMSO对细胞表达SIRT1蛋白无抑制作用.

    作者:钟小明;胡侦明;沈皆亮;甘强;郝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价值

    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BAC)是临床中比较少见的一种肺原发性肿瘤,约占肺原发肿瘤的2%~7%,该病通常沿着肺泡结构鳞片状扩散,没有基质、血管和胸膜侵犯,是一种单纯的细支气管肺泡癌.由于该病影像学表现较为复杂,常被误诊为其他类型肺癌或误诊为良性病变,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1].多层螺旋CT(MSCT)能够清晰显示BAC的征象,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MSCT诊断BAC的临床价值.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BAC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4 ~ 83[平均(52.5±2.3)]岁.所有患者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BAC,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发热、胸痛、气促等,其中以咳白色黏痰为主,且痰量较大.

    作者:郑一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改良手术方法治疗结膜松弛症31例

    结膜松弛症是由于球结膜过度松弛和(或)下睑缘张力高,造成松弛球结膜堆积在眼球与下睑缘及内、外眦部之间形成皱褶,引起眼表泪液学异常,并伴有眼部不适等症状的疾病[¨.结膜松弛症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常累及双眼.患者常有流泪、干涩、异物感等症状,甚至还可出现眼痛、结膜下出血,甚至边缘性角膜溃疡等.它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同时还给患者造成美容上的缺陷.严重的结膜松弛症需要手术治疗,目前的手术方法较多,但各有自己的优缺点.本文为改良的结膜梯形切除联合结膜巩膜固定术,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吴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心理疗法对老年宫颈癌术后患者的影响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妇科肿瘤中发病率较高,我国每年新增病例约10万[1,2].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治疗宫颈癌的有效手段,而术后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3,4].本实验旨在研究心理疗法促进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的作用机制,为心理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奠定基础.

    作者:胡淑贤;李冬梅;石搏;黄可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尿毒症性皮肤瘙痒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尿毒症性皮肤瘙痒又称慢性肾脏疾病相关性瘙痒,简称尿毒症性瘙痒症,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1,2].尿毒症患者约有41.9%的患者有瘙痒症状.虽然不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增加患者住院率及远期死亡率[3].在血液透析间期或透析后症状为明显.瘙痒作为一种主观感觉,其强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评价瘙痒程度的常用方法是可视模拟评分法,根据评分将皮肤瘙痒分为轻、中、重度,根据患者主观感受差异性可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性.1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影响因素分析1.1 干燥症和异常角质化皮肤干燥症是尿毒症患者常见的皮肤病变之一,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中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目前尚不清楚其具体发病机制,可能由于汗腺功能缺陷引起的皮肤干燥,亦可能与维生素A过多或不足、皮肤角质细胞层、角质小体增多、角质小体形态学异常、维生素D代谢异常有关.研究表明,有瘙痒表现的透析患者皮肤角化层的水分减少,皮肤干燥的严重程度与瘙痒的发生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4,5].

    作者:王树龙;王婕;贾冶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