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针结合康复治疗对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的影响

甘伟;王海英

关键词:电针结合, 康复训练, 急性脑梗死, CD11b, CD18, 肿瘤坏死因子
摘要:相关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ACI)的发生发展同免疫水平的调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缺血性再灌注损伤机制中,白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过度表达及内皮细胞上细胞黏附分子相互黏附是关键环节[1].本研究旨在分析电针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对于ACI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ACI患者125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ACI诊断标准.年龄53~69岁,发病时间不超过3d,均属初次发病,经过脑CT或MRI证实,发病部位分别为脑基底节、卵圆孔区、丘脑、脑干、脑叶、小脑.随机分为一般康复组和电针结合康复(综合康复组)组、其中一般康复组60例,综合康复组65例.排除神志不清、认知功能障碍、急性心肌梗死、血液病、严重感染、肿瘤、肺结核、肝肾功能损害、上消化道大出血、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其中综合康复组中男35例,女30例,平均(63.5±4.9)岁;一般康复组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64.5±2.4)岁;健康人群3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56 ~75[平均(69.9 ±7.4)]岁.各组年龄、性别等无显著差异(P>0.05).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眼周基底细胞癌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手术修复

    基底细胞癌是老年患者颌面部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可由皮肤的良性病损转化而来,形态多种多样,虽生长缓慢较少转移,但可浸润破坏局部皮肤软组织,给临床的及时诊治带来一定困难[1~4].眼周是老年患者基底细胞癌的高发部位,而老年患者皮肤弹性较差[5,6],皮肤基底细胞癌手术切除范围较大,尤其眼周皮肤组织量有限,即使是少量的皮肤缺损也会造成眼周皮肤的变形,如眼睑外翻、内翻、倒睫、眼闭合不全等,切除后的整形修复比其他部位更困难,对手术技巧和操作的要求更高,既要达到治疗目的,又要达到面部美观的效果,修复的色差、质地要求相近,切口尽量隐蔽[7].2009年9月至2012年2月,我科共收治23例老年眼周基底细胞癌患者,针对不同的部位予以局部皮瓣、植皮术进行治疗,并进行随访和统计分析.

    作者:于梦溪;邵英;金洪娟;潘峰;袁久莉;张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5a受体拮抗剂对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通过抑制C5a受体活性,进而观察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C5a受体拮抗剂及制造梗死模型对小鼠大脑中动脉进行临时闭塞.24 h后评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结果,进行神经学损伤评分和测算脑梗死体积.结果 使用C5a受体拮抗剂治疗的小鼠神经功能有所改善、梗死体积显著减少.结论 C5a受体拮抗剂显著改变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

    作者:郑力通;马铭泽;晏沐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非球面与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差异

    目的 比较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植入非球面与球面人工晶状体(IOL)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方法 对11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随机植入疏水性丙烯酸酯非球面(Alcon SN60WF)或球面(Alcon SN60AT) IOL,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佳矫正视力和夜、夜+周边眩光、昼及昼+周边眩光四种条件下功能性视力对比敏感度测试.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植入非球面人工晶体眼与球面人工晶状体眼佳矫正视力及昼条件下对比敏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昼+周边眩光、夜及夜+周边眩光条件下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眼的对比敏感度明显高于球面人工晶状体眼(P<0.05).结论 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眼获得良好的视功能.

    作者:朱超;裴颖;宫贤惠;唐丽萍;赵梅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八段锦运动对老年人生理功能的影响

    运动与健康,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令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者关注的领域.而八段锦功法历史悠久,简单易学,功效显著.传统医学认为八段锦具有柔筋健骨、养气壮力、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之功能[1].本研究以实验论证的方法,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来探讨八段锦对老年人生理功能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以石家庄市自愿参加本实验的老年男性44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0~70岁,身体健康,心肺功能正常,无肢体残疾,不常参加体育锻炼,实验前及实验期间不服用影响测试指标的药物.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按照安排练习八段锦)和对照组(无锻炼组),每组22人,见表1.

    作者:翟凤鸣;陈玉娟;黄志芳;崔巴特尔;李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联合检测尿微量蛋白在诊断老年糖尿病肾病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尿液中微量白蛋白(MALB)、转铁蛋白(TRF)、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五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老年糖尿病肾病(DN)患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28例均出现不同程度蛋白尿的老年DN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免疫比浊法对其尿液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DN患者各项指标均与健康体检人群存在明显差异(P<0.01).DN患者尿MALB与TRF及α1 MG与β2MG的检测分别有明显相关性(r=0.562,0.678,P<0.01),α1MG、β2MG分别与URBP做相关性分析(r=0.064,0.06,P>0.05),没有明显相关性.尿β2MG、α1MG、URBP检测的阳性率呈现递增趋势,三项联合检测阳性率可达到96.7%.结论 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有利于老年DN患者的早期诊断,联合检测可将辅助诊断的敏感性明显提高.

    作者:郭楠;陈鹏;徐俊;李慧萍;杨曦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尿胱抑素C在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肾小管早期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胱抑素C(Cys C)在人体内稳定生成,是一种带正电荷的非糖基化碱性蛋白,不与血浆蛋白结合[1].在原尿中,Cys C几乎全部经由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后迅速分解代谢,不从肾小管分泌,也不再重返血流.因此,血清Cys C可以较好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而尿Cys C可以较好的反映近曲小管的重吸收功能[2].但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多集中于典型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疾病,对于尿Cys C在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T2DM患者)肾小管早期损伤中的价值研究却很少.本研究期望可以初步揭示尿Cys C对诊断老年T2DM患者肾小管早期损伤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鹏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眼外伤的疗效

    眼外伤是临床中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其中严重眼外伤病情严重,预后较差,主要包括常规方法难以取出的球内异物、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全周睫状体脱离、外伤感染后眼内炎、外伤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及致密玻璃体积血、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及外伤后无光感者.玻璃体切割术开展30余年,已广泛应用于眼外伤的治疗,对于传统观念上需摘除眼球的严重眼外伤,带来了进一步治疗的希望.

    作者:高美玲;刘早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T定量评估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

    目的 探讨CT密度定量分析对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1个月后瘤体缩小的NSCLC患者治疗前后的CT资料及血清学资料,然后将患者分为观察组(瘤体缩小但癌胚抗原升高)和对照组(瘤体缩小但癌胚抗原降低),分别观察测量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肿瘤的密度变化.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49,P =0.013).两组治疗前后CT密度变化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 =4.979,P=0.026).结论 NSCLC经过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尽管肺部实体肿瘤缩小,但是病灶密度增高以及癌胚抗原升高均为疗效欠佳的反映,定量分析病灶密度变化可以为疗效评估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房芳;刘海霞;陈红;何世东;孙晓东;王建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尿毒症性皮肤瘙痒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尿毒症性皮肤瘙痒又称慢性肾脏疾病相关性瘙痒,简称尿毒症性瘙痒症,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1,2].尿毒症患者约有41.9%的患者有瘙痒症状.虽然不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增加患者住院率及远期死亡率[3].在血液透析间期或透析后症状为明显.瘙痒作为一种主观感觉,其强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评价瘙痒程度的常用方法是可视模拟评分法,根据评分将皮肤瘙痒分为轻、中、重度,根据患者主观感受差异性可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性.1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影响因素分析1.1 干燥症和异常角质化皮肤干燥症是尿毒症患者常见的皮肤病变之一,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中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目前尚不清楚其具体发病机制,可能由于汗腺功能缺陷引起的皮肤干燥,亦可能与维生素A过多或不足、皮肤角质细胞层、角质小体增多、角质小体形态学异常、维生素D代谢异常有关.研究表明,有瘙痒表现的透析患者皮肤角化层的水分减少,皮肤干燥的严重程度与瘙痒的发生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4,5].

    作者:王树龙;王婕;贾冶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的心血管安全性

    环氧合酶(COX)有两种同功异构体,COX-1和COX-2.COX-1出现在胃肠壁、肾脏和血小板,对维持机体内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保持该组织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如维持胃血流量及胃黏膜正常分泌,保护胃黏膜不受损害等作用.保持肾血流量,水电解质平衡以及血管的稳定性等.由COX-1催化而产生的血栓素A2(TXA2)能使血小板聚集,在出血时可促进血液凝集,有利于止血.COX-2是引起炎症反应的关键酶之一.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作为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合前列腺素合成所需的COX来发挥疗效.NSAID共同的不良反应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尤其是比较严重的反应,如消化性溃疡.一种较理想的NSAID应选择性抑制COX-2,而对COX-1的抑制作用极弱[1].

    作者:何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冠状动脉旋磨术在老年人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老年人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32例冠心病患者的钙化病变进行冠脉内旋磨术、冠脉球囊扩张及冠脉支架术,观察患者的冠脉钙化病变改变、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 32例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患者的33处钙化病变处接受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6.88%,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共植入74枚支架.围术期无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冠脉穿孔、出血及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并发症.1例发生心脏停搏,1例发生心室颤动,经相应药物等治疗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无1例再发心绞痛,无1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结论 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PCI术治疗老年人的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安全、有效.

    作者:禚红艳;赵学忠;郝守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RP'间期与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相关性

    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是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常规无创性电生理检查方法.笔者通过对176例经心内电生理(EPS)证实心动过速类型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食管导联RP’间期与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F AVN-RT)的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76例既往有SVT发作史且进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的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门诊和住院患者,男性94例,女性82例,年龄16 ~65[平均(24±15.8)]岁,静息12导联心电图均正常.1.2 方法176例患者检查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48 h(或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检查前用Marquette公司生产的MAC5000型数字化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记录静息心电图以备对照(记录纸速选用25 mm/s),经口腔或鼻腔将四极电极导管送入食管,以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记录到大的正负双相(正相波略高于负相波)或直立P波为佳起搏部位[1].刺激仪选用苏州东方电子仪器厂生产的DF-5A型心脏电生理刺激仪,输出脉宽10 ms[1],实际起搏电压为起搏阈值增加3 V[1].常规选用S1S1分级递增刺激法、S1S2、S1S2S3、S1S2S3S4负扫描(扫描步长-10 ms)刺激法诱发SVT.

    作者:徐金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利拉鲁肽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

    2型糖尿病是一旦发病需长期用药并限制饮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常用的胰岛素、格列美脲等降糖药物均具有增加体质量,导致低血糖等风险,因此影响临床用药及治疗效果[1].近年来,临床上开始使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不仅确保了疗效,而且减少了体质量变化,降低了低血糖等风险,从而提高了药物的依从性,受到临床医患的认可[2].本文分析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刘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不同补肾法在脑梗死大鼠体内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作用

    目的 探讨不同补肾法在脑梗死大鼠体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MCAO)模型,随机分为空白诱导组、左归丸诱导组、地黄饮子诱导组、右归丸诱导组、维甲酸(RA)诱导组、左归丸联合RA诱导组、右归丸联合RA诱导组、地黄饮子联合RA诱导组,不同补肾法代表方药含药血清孵育BMSCs,移植后7、14 d进行移植细胞神经标志蛋白的检测.结果 诱导BMSCs经静脉移植入大鼠体内后,阳性表达神经细胞的相关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Nesti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论 不同补肾法在脑梗死大鼠体内能够促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且补阴类代表方左归丸和阴阳双补类代表方地黄饮子在体内诱导分化的效果优于补阳类代表方右归丸.

    作者:刘永琦;王倩;颜春鲁;苏韫;张毅;范萍;吴晓晶;董介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黄芪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干预的研究进展

    感染性休克是以低血压、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全身性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是危重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几十年来虽然在液体复苏、抗生素治疗、生命体征监测和生命支持技术等方面均取得进展,但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感染性休克以血流分布异常为主要特征,高心排血量,低外周血管阻力,组织细胞存在缺氧或氧利用障碍,而且心功能常受损害.以往的研究比较关注内毒素对机体的直接损害作用,但近年来认为内毒素诱发炎性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是血管通透性障碍的重要原因.感染性休克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主要与多器官障碍综合征(MODS)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休克有其较好的疗效.本文将黄芪注射液对休克后器官损伤干预的相关研究及当前应用进展做如下综述.

    作者:徐赫;姜晓明;王瑞霞;周雯倩;刘晓亮;陈满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额颞叶痴呆-TDP的病理和临床研究进展

    额颞叶退行性变(FTLD)是一组以行为、人格改变和失语为特征性表现的疾病,包括3种临床综合征:行为变异额颞叶型痴呆(bvFTD)即狭义的额颞叶痴呆,额颞叶痴呆额叶型、语义性痴呆(SD),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PNFA)[1].FFLD是一个广义的范畴,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遗传学病因上都具有异质性.目前许多研究正在寻找其遗传学特征、病理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联.FTLD-TDP是额颞叶痴呆具有遗传异质性的一个亚型,神经病理检查可见TDP43阳性包涵体,其中20%存在GRN(人端粒酶RNA基因)突变表达阳性.FFLD-TDP有多种临床表型,如出现社交、行为及语言功能减退,语言脱抑制性痴呆和原发性进行性失语(PPA).有些患者可出现阿尔茨海默病(AD)或帕金森病(PD)的临床特征,所以一些FTLD-TDP患者常被诊断为以上两种疾病[2].本文将对FTLD-TDP的病理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金辉;南善姬;吴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价值

    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BAC)是临床中比较少见的一种肺原发性肿瘤,约占肺原发肿瘤的2%~7%,该病通常沿着肺泡结构鳞片状扩散,没有基质、血管和胸膜侵犯,是一种单纯的细支气管肺泡癌.由于该病影像学表现较为复杂,常被误诊为其他类型肺癌或误诊为良性病变,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1].多层螺旋CT(MSCT)能够清晰显示BAC的征象,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MSCT诊断BAC的临床价值.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BAC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4 ~ 83[平均(52.5±2.3)]岁.所有患者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BAC,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发热、胸痛、气促等,其中以咳白色黏痰为主,且痰量较大.

    作者:郑一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结核病中严重、死亡率高的一种疾病.而老年性TBM因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不典型,容易导致误诊、确诊时间延长、治疗困难.现将我院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间收治的39例老年性TBM患者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分析,得出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参照彭卫生等[1]TBM诊断标准,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资料完整的病例39例,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60 ~ 78岁,平均(65±7)岁.发病后1 w~6月确诊,其中单纯性TBM 21例(53.9%),合并肺结核15例(38.2%),合并肺外结核3例(7.9%).39例中,早期患者5例(12.8%),中期21例(53.8%),晚期13例(33.3%).1.2 临床表现发热3例(7.6%),头痛4例(10.3%),精神症状5例(12.8%),颅神经受损6例(15.4%),瞳孔改变7例(17.9%),癫痫8例(20.5%),脑膜刺激征12例(30.8%),肢体瘫痪12例(30.8%),病理反射13例(33.3%),意识障碍19例(48.7%).

    作者:黄樱;陈剑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对顺铂诱导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对顺铂(DDP)诱导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MTT法检测药物适浓度和作用时间,以及不同组肺癌A549细胞增殖率;通过MDC染色法将细胞染色检测自噬空泡的变化;Hoechst33342染色检测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DDP作用于A549细胞后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并在细胞内可见大量自噬空泡及细胞核染色质凝聚.3-MA和DDP联合作用组细胞增殖率较单独应用DDP组明显下降,细胞自噬水平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结论 DDP能诱导肺癌A549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而抑制自噬可以促进DDP诱导的细胞凋亡.

    作者:刘飞飞;杨安帮;温丰标;刘东雷;杨洋;吴恺;赵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电针结合康复治疗对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的影响

    相关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ACI)的发生发展同免疫水平的调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缺血性再灌注损伤机制中,白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过度表达及内皮细胞上细胞黏附分子相互黏附是关键环节[1].本研究旨在分析电针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对于ACI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ACI患者125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ACI诊断标准.年龄53~69岁,发病时间不超过3d,均属初次发病,经过脑CT或MRI证实,发病部位分别为脑基底节、卵圆孔区、丘脑、脑干、脑叶、小脑.随机分为一般康复组和电针结合康复(综合康复组)组、其中一般康复组60例,综合康复组65例.排除神志不清、认知功能障碍、急性心肌梗死、血液病、严重感染、肿瘤、肺结核、肝肾功能损害、上消化道大出血、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其中综合康复组中男35例,女30例,平均(63.5±4.9)岁;一般康复组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64.5±2.4)岁;健康人群3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56 ~75[平均(69.9 ±7.4)]岁.各组年龄、性别等无显著差异(P>0.05).

    作者:甘伟;王海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