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兵
宫颈癌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首位[1].以往多采用体外照射结合近距离腔内后装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但临床疗效一般,且近期和远期放射性毒副反应比较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2].近年来,临床上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中晚期肿瘤,不仅可提高射线集中照射肿瘤组织的准确性,而且在三维方向上使放射剂量与靶区保持一致,可以获得比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轻的毒副反应[3,4].本文分析采用3DCRT加后装放疗联合诱导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老年宫颈癌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升武;邓柑雀;李玉梅;黄广优;陈坚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β受体阻滞剂在缺血性心脏病、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中改善预后的重要临床价值已被确立,目前已成为心血管领域常用的药物之一.然而,临床实践中,β受体阻滞剂应用仍很不够,并且使用剂量也太小.1999年在我国近2 000家医院进行的一项调查[1]显示,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和随后二级预防的使用率分别仅为43%和35%,且平均剂量仅相当于有效剂量的1/4左右.这大多源于医生对β受体阻滞剂副作用的顾虑.本文就β受体阻滞剂在AMI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作者:刘淑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P16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NSCLC组织65例,距肿瘤边缘5 cm以上癌旁正常组织20例中VEGF、P16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VEGF在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72.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35.0%(P<0.05);P16蛋白在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47.7%,明显低于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85.0%(P<0.05).②P16蛋白的表达与肺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关,而与病理类型无关;VEGF的表达与临床分析、淋巴结转移有关.NSCLC组织中P16蛋白与VEGF之间呈负相关(rs=-0.537,P<0.01).结论 NSCLC组织中存在VEGF与P16蛋白表达的异常,且两者表达呈负相关,推测NSCLC的发病与血管生成及P16表达异常有关.
作者:程宏忠;王平;彭浩;吴建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核因子(NF)-κB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抽40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余20只为正常对照组.成模大鼠随机分成两组,糖尿病非药物干预组及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干预组予阿托伐他汀(2 mg·kg-1·d-1)灌胃,对照组及糖尿病非药物干预组给予等量饮用水.大鼠分别于3,6个月时按比例处死.取一眼视网膜组织抽提RNA,另一眼固定后做免疫组织化学观察.RT-PCR法扩增NF-κB基因,比较3组大鼠的NF-κB mRNA表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F-κB蛋白表达差异.结果 PCR结果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NF-κB mRNA表达较正常大鼠明显增高(P<0.05),药物干预的大鼠,NF-κB mRNA表达比糖尿病非药物干预组明显减少(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视网膜上,NF-κB主要分布在血管层,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NF-κB阳性的细胞比正常组明显增多(P<0.05),且着色较深.阿托伐他汀干预组NF-κB阳性的细胞比糖尿病大鼠明显减少(P<0.05),且着色较浅.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NF-κB mRNA及NF-κB蛋白质的表达,减缓视网膜病变进展.
作者:魏薇;于晓静;王晓梅;隋淼;朱瑞萍;李湘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1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等骨科大手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麻醉方案分为全身麻醉组(n=57)和硬膜外麻醉组(n=59),记录术前、术中和术后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同时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估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认知功能.结果 全身麻醉组患者麻醉结束12、24 h的MMSE分值分别为25.1 ±0.4和26.3±0.4,与麻醉诱导前(29.5±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麻醉组患者麻醉结束12、24 h的MMSE分值分别为25.6±0.5和27.2 ±0.4,与麻醉诱导前(29.3±0.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患者麻醉后24 h的MMSE评分较硬膜外麻醉组下降(P<0.05).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患者麻醉苏醒后24 h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8.1%和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骨科手术采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在术后1d内均可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且全身麻醉的影响更明显.
作者:蔡伟华;张良清;李志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麻醉分级为ASA Ⅰ ~Ⅲ级.随机分为全麻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组,全麻组采用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前、麻醉诱导时、术中、术毕时的HR、SBP、DBP值.结果 两组患者均得到良好的麻醉效果,两组之间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并发症:两组患者的SBP、DBP值在麻醉后都显著降低,术中出现低血压的患者中,全麻组有16例(53.33%),腰硬联合麻醉组有8例(26.67%);术后3d,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都可以达到有效的麻醉效果.但是,相对于全凭静脉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的术中并发症较少.
作者:岳永猛;陈力;熊陈;焦艳玲;赵俊锦;谭兴中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产生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等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多通过联合使用2~3种降压药物来完成.本文进一步探讨盐酸贝那普利、酒石酸美托洛尔单用与联用治疗高血压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5月31日至2011年5月30日在我院就诊的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诊断的高血压患者,未服用药物治疗,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根据口服降压药物不同将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43~61岁、平均(51.23±6.89)岁;B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8 ~61岁、平均(45.85±6.28)岁;C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7 ~60)岁、平均(45.23±6.21)岁.3组患者一般情况、高血压程度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杨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老年人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在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干预环境下活化情况.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老年COPD,健康老年,健康年轻3组,分离外周单个核细胞以PPV23干预培养,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3+细胞、CD19+细胞表面CD69表达.结果 健康年轻组淋巴细胞对荚膜多糖抗原干预有显著反应,健康老年组T、B淋巴细胞及老年COPD组B淋巴细胞对多糖抗原干预无反应,老年COPD组T淋巴细胞对多糖抗原反应与健康年轻人组相反.结论 CD69为标志的各组人群T、B淋巴细胞对肺炎链球菌抗原刺激的反应能力不同,COPD老年人及健康老年人进行PPV23免疫后难以产生同健康年轻人相当的免疫效果.
作者:陈许;孙仁华;韩芳;黄瑾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产生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观察厄贝沙坦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梗死面积(MIS)及血清心肌酶学的影响,并从自由基及体内血管活性因子等变化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厄贝沙坦可使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的MIS明显缩小,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明显降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增加,亦可使血浆血栓素A2(TXA2)水平明显下降,前列环素(PGI2)水平及PGI2/TXA2比值明显增高.结论 厄贝沙坦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对心肌的氧化损伤、纠正心肌缺血时PGI2/TXA2失衡等机制有关.
作者:杨春梅;王胜文;刘兵;陈杰;赵学忠;徐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脑钠肽(BNP)、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CHD不同类型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15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 5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 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50例,健康对照者148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GDF-15水平、BNP水平,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结果 CHD组血清GDF-15、BNP和hs-CRP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01).AMI组血清GDF-15、BNP和hs-CRP水平高(P<0.01),UAP组血清GDF-15、BNP和hs-CRP水平高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SAP组血清GDF-15、BNP和hs-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GDF-15与BNP、GDF-15与hs-CRP以及BNP与hs-CRP均呈正相关性(r=0.558、r=0.545、r =0.579,P<0.01).结论 血GDF-15、BNP和hs-CRP水平随CHD类型的不同而变化,说明GDF-15、BNP和hs-CRP可能在CHD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武德梅;陈超;胡安梅;刘袁颖;魏俊丽;李哲贤;赵修振;邢建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脐带间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用MTT法检测脐带间质干细胞活力、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表面标志,成骨诱导后组织化学检测碱性磷酸酶(ALP)表达.结果 GSH浓度低于0.15 mg/ml时可促进脐带间质干细胞的增殖,高于此浓度时对细胞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加大而逐步增强.GSH可缩短脐带间质干细胞到达生长平台期的时间并延长细胞传代的代数,细胞周期检测显示S期显著增加,同时GSH对脐带间质干细胞表面标志无明显影响,成骨诱导分化后ALP表达阳性率无明显改变.结论 低浓度GSH可促进脐带间质干细胞的增殖,0.15 mg/ml浓度可以达到佳促进增殖效果,同时对细胞表面标志与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无明显影响,可以用于体外对脐带间质干细胞的扩增.
作者:孙晓春;孙敏;谢岩;吴乐乐;朱伟;陈巧林;陆荣柱;许文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Aβ是由淀粉样蛋白前体(APP)代谢生成的.APP位于21q21.1 ~21.3,长约300 kb.APP由该基因的16、17外显子编码,含695~770个氨基酸残基,是一种跨膜蛋白,其上有三个酶切位点,可分别被α、β及γ分泌酶剪切.在正常情况下,大量的APP经α-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作用代谢,不产生Aβ,只有少量的APP经β及γ分泌酶的作用剪切产生Aβ.其中,γ-分泌酶的切割位点位于APP跨膜结构域内的711或713位置,切割产生Aβ的羧基末端.γ-分泌酶一般在APP的711位置切割产生Aβ40亚型,但当APP或PS21基因突变时则增加在713位置切割,产生Aβ42亚型.此亚型更容易聚合形成纤维,是导致AD早期发病的重要因素.
作者:孙禹尧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胃轻瘫是由以非梗阻因素所致的胃排空延迟为特点的胃动力学异常所致的疾病[1].在引起胃轻瘫各种原因中,糖尿病(DM)所占比例约为30%~50%[2,3].胃轻瘫常见症状为恶心及呕吐(分别占73.5%及53%),其他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44.6%)、腹胀(31.3%)、体重减轻(30.1%)、餐后饱胀感(22.9%)及早饱(28.9%)[4].有研究显示,比起其他症状,腹胀对于DM胃轻瘫(DGP)的发病更具有提示作用[5];恶心、早饱症状与DM所致的胃排空延迟有很大的相关性[6],并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7].但也有研究显示,胃轻瘫症状对于提示胃排空程度意义不大[8].
作者:赫广玉;刘玉佳;谢晓娜;李梅;王桂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脂肪肝及肝纤维化发病率极高,几乎发生于所有慢性肝损伤患者,严重者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癌,全世界每年约有140万慢性肝病患者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导致死亡,肝病治疗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1].老年肝纤维化患者会呈现出疲惫、食欲、神智、肤色、饮酒量等多个方面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肝纤维化作为大多数慢性肝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同时也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2],肝炎病毒、过量摄入酒精、胆汁淤积、药物与毒物、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多种损伤因素长期慢性刺激肝脏引起炎症均可引起肝纤维化的形成[3].随着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进一步阐明,以肝星状细胞(HSC)为靶标的治疗措施逐渐成为抗肝纤维化的重要方法.而维生素基于此机制的治疗研究也逐渐显现出了重要发展前景.
作者:刘迪;董超;李彤;刘朋飞;石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非小细胞肺癌约为肺癌发病率的80%[1].晚期非小细胞癌手术治疗效果差,大部分患者死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2].三维适形放疗具有提高靶区精确性及减少对正常组织照射的特点,本文旨在比较三维适形放射与常规放疗治疗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我院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8例,均经病理及细胞学诊断证实,临床分期为ⅢA或ⅢB期,KPS ≥70.根据患者放疗方式分为常规放疗组(50例)和三维适形放疗组(58例).见表1.
作者:戴科军;罗居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基本病理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目前研究结果显示,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破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参与ACS的炎症反应过程[2],白细胞介素-18(IL-18)作为重要的前炎症因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发生发展及粥样斑块破裂的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3].而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脂作用外,还具有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稳定斑块、防止或延缓斑块破裂等多效性机制[4].本文拟观察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hs-CRP、IL-18等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哲颖;孙剑锋;王锐;于平;郭永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五味子粗多糖对体外培养大鼠脑胶质瘤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 用0、1.25、2.5、5 mmol/L五味子粗多糖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采用MTT法检测五味子粗多糖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不同浓度(1.25、2.5、5 mmol/L)五味子粗多糖作用3、12、24、48 h,均能明显降低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的存活率;药物作用48 h时(0.53±0.07、0.45±0.04、0.40±0.02),细胞生长抑制为明显,与对照组(0.54±0.03)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五味子粗多糖对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提示五味子粗多糖可能在治疗脑胶质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温娜;唐泽波;袁瑞;金宏;王爽;齐玲;刘兴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糖尿病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伴有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病因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1].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或相对不足,目前,2型糖尿病多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等治疗[2,3].本研究主要探讨甘精胰岛素与格列美脲联合应用治疗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作者:董敬坚;甘利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T-AILT)是较罕见的外周T细胞肿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2%,占外周T细胞淋巴瘤15%~20%[1].AILT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过去认为是一种非恶性免疫性疾病,称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近年来研究证实,AILT是一种独立的侵袭性外周T细胞肿瘤.故WHO(2001)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已将AILD归为AILT.本文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AILT,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
作者:杜彤华;孙艳;荣容;李亚荣;许慧静;夏大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联合乳果糖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4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予生物反馈联合乳果糖治疗;对照组予乳果糖治疗,评估临床疗效及盆底表面肌电,治疗前后行便秘症状总分与盆底表面肌电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3.02%,对照组6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Glazer盆底肌评估中快速收缩阶段大收缩波幅、持续收缩阶段收缩波幅与便秘症状总分均存在负相关(P<0.05),持续收缩阶段变异性与便秘症状总分均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 生物反馈和乳果糖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慢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二者联合有协同作用,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方案可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参考依据.
作者:关丽嫦;徐丽姝;邓罡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