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鹏;赵小刚;彭传亮;肖天辉;王化生
目的 探讨老年人龋坏组织中变形链球菌(MS)和乳酸杆菌(LB)在致龋过程中的特点.方法 136例龋坏组织样本按患者年龄、患牙龋坏程度和龋坏活跃性分组,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MS及LB行分离、培养和鉴定.统计两种细菌在不同组别中细菌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及两种细菌致龋样本例数.结果 在老年龋组、严重龋组(中、深龋)和活动期龋组中,MS与LB的CFU计数均显著升高(均P<0.05);MS与LB共同致龋样本数在老年龋组中显著升高(P<0.05),并随龋坏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5).结论 在老年龋病及中、深龋中,MS与LB为互生关系,有明显共同致龋作用.
作者:周建业;张金婷;肖云;车团结;何祥一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小剂量药物保留灌肠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简便、有效的方法.药液在肠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的治疗效果.传统保留灌肠方法,存在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短,外溢明显的缺陷,影响了药物剂量的准确性及治疗效果,尤其老年患者常有肛门括约肌减退、肛门松弛情况[1].
作者:郝春艳;刘芳;郑欣颖;崔明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大量研究已证实,免疫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进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体内低密度脂蛋白(LDL)发生氧化反应时形成氧化修饰的LDL,它可作为抗原表位而诱导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抗体[1~3].
作者:黄敏;周洪莲;姚汉华;庄世虹;聂斌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抑郁症病人的康复效果.方法 将60 例老年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均常规予以氟西汀治疗,观察组同时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并进行为期1 年的随访.结果 治疗3个月及随访第6个月时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 个月后HAMD因子分析显示:观察组在焦虑/躯体(P<0.01)、认知障碍(P<0.05) 、绝望感(P< 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老年抑郁症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吕淑琴;解东;王丹丹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室性期前收缩(室早)是心脏猝死的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尤其对于器质性心脏病人.参松养心胶囊是一种中成药制剂,不良反应少,广泛应用于临床,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取得了较好疗效.
作者:王多;宋成伟;刘全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乳酸钠林格液、6%羟乙基淀粉130/0.4及琥珀酰明胶对老年硬膜外阻滞扩容效果.方法 ASA Ⅰ~Ⅱ级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n=20).常规硬膜外穿刺并注入麻醉药后监测患者血压.同时以125I法测定血浆容量并结合血细胞比容计算基础血容量;各组分别在60 min内静脉恒速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羟乙基淀粉组)、琥珀酰明胶(琥珀酰明胶组)和乳酸钠林格液(乳酸钠林格组)1 000 ml,输液开始后每隔30 min测定血红蛋白浓度,至输液结束后60 min,计算输液后血容量增加值(△BVn)和液体潴留率(FR).结果 各组病人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麻醉后均有所下降,羟乙基淀粉组、琥珀酰明胶组SBP、DBP下降有显著差异(P<0.05).乳酸钠林格组SBP、DBP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与输液前比较,麻醉后30 min至输液结束60 min,3组血容量均增加(P<0.05).输液结束至输液结束后60 min,与乳酸钠林格组比较,其他两组△BVn、FR明显增加(P<0.05).结论 6%羟乙基淀粉130/0.4及琥珀酰明胶对老年硬膜外阻滞后扩容效果优于乳酸钠林格液,维持时间长.
作者:董愫;刘嘉;麻海春;金立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优化重组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真核表达质粒转染成骨细胞的条件,为进一步检测重组HIF-1α真核表达质粒对成骨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提供基础.方法 将连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重组HIF-1α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进成骨细胞中,应用不同量的质粒和脂质体在转染24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转染效率.结果 在24孔培养板中,转染24 h后10 μg质粒和5 μl脂质体的条件下转染效率高.结论 通过对转染条件的优化,可提高转染效率.
作者:陆蕴松;刘光耀;高忠礼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白介素-1β(IL-1β)和小胶质细胞在帕金森病(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阐述小胶质细胞激活后作用的可能合理模式.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术将嗜神经毒素6-羟基多巴(6-OHDA)注入大鼠右侧纹状体制作偏侧PD大鼠模型.造模2个月后,计数黑质致密部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数目,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黑质致密部IL-1β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光镜下观察模型组右侧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几乎消失,小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模型组右侧黑质致密部可见明显的小胶质细胞核周有IL-1β的表达,呈棕褐色;而模型组左侧黑质、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右侧黑质未见明显的IL-1β的表达.结论 嗜神经毒素6-OHDA可导致神经元释放小胶质细胞激活态物质,激活的小胶质细胞释放IL-1β介导细胞毒性作用促进神经元的慢性变性坏死.
作者:李淑娟;胡国华;过红明;张小林;于明;董丽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老年人是人生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阶段,而脑卒中又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老年人往往有多种基础疾病,致使老年人患脑卒中后病程长、恢复慢,致残率高.
作者:刘向荣;徐明;王翠玲;王晓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佛教对震后老年信徒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将216名受灾老年人按照信仰佛教和无宗教信仰分为两组进行协方差分析.两组被试的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等人口学特征完全匹配.结果 震后佛教信徒心理健康总分、情绪体验、适应能力的修正均数皆低于无宗教信仰者(F总=7.15,P<0.01;F情绪=11.32,P<0.01;F适应=6.80,P<0.05),抑郁修正均数高于无宗教信仰者(F抑郁=10.64,P<0.01).结论 佛教信仰对震后老年信徒的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信佛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无宗教信仰者.
作者:王婷;韩布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肿瘤标志物单项指标检测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但存在组织特异性不强、敏感性低和费用高等不足[1].近年来,临床上常将多项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组合对肿瘤进行检测.
作者:郑加永;金艳慧;金青;陈瑞海;张德亭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在炎症反应过程中,细胞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细胞因子介导作用下,C反应蛋白(CRP)水平增高,导致冠心病的发展.近年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抑郁患者也有改变,Miller等[1]研究发现抑郁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较对照组增加54%;其他升高的炎症因子尚有白细胞介素-1β(IL-1β)[2]、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3]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4]等.
作者:王秀华;王小清;何国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睾酮与血清脑利钠肽(BNP)的相关性.方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BNP 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睾酮水平.结果 药物治疗后随着血清BNP 水平明显下降,血清睾酮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睾酮水平与同期测定的血清BNP 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作者:罗才福;吴赛珠;阮云军;邢晓雯;何天民;刘新强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冠心病(CHD)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及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的应用现状.方法 2007年9月1日至2008年3月1日对部分驻京部队干休所SAP病人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及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进行用药调查,筛选723例SAP病人,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休所723例SAP病人中抗血小板药物、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及两类药物联合应用的病人数分别占70.8%(512例,单用氯吡格雷2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59例、单用阿司匹林451例)、54.5%、42.9%.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人中仅12.8%的病人有理由不使用阿司匹林,其余87.2%并无禁忌证.服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的病人中,应用单一品种中成药的病人为69.3%,服用≥2种中成药的病人为30.7%.大多中成药出自西医医生治疗方案,未经辨证论治.结论 所调查的SAP病人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情况较CHD病人用药指南要求尚有差距;其中多半病人联合使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但并无辨证论治依据;亟待CHD病人抗血小板药物的规范化用药和疗效评价指标,需要进一步研究有关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的用药指南.
作者:靳英;王建昌;李忠东;马建伟;刘丽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广西老年人的身体素质现状,为提高广西老年人的体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国家体育总局指定的全国国民体质监测专用仪器测定广西60~69岁城乡老年人共1 236人的身体素质,包括:握力、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立和选择反应时.结果 60~64岁年龄段男性老年人的握力、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立和选择反应时比65~69岁好(P<0.01);60~64年龄段女性老年人的握力和闭眼单脚立均优于65~69岁年龄段(P<0.01),而坐位体前屈和选择反应时没有显著性差异;城镇老年人的握力和反应时比农村的要好(P<0.01);闭眼单脚立和坐位体前屈城乡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广西老年人随年龄增加身体素质下降明显,城镇老年人上肢肌力和反应能力优于农村,城乡老年人的平衡和柔韧素质差别不大.
作者:宁小春;李翠霞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大小与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重庆地区140例绝经后女性第2~4腰椎正、侧位,及股骨近端(包括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三角)的投射骨面积、骨骼高度、骨密度及其T值,运用适当的几何模型推算L2、L3及股骨颈体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是否曾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结果 重庆地区绝经后女性患PMO可能与L2、L3体积及L4投射骨面积相关(P<0.05,P<0.01),而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可能与L2体积相关(P=0.016 7).校正相关影响因素的混杂效应后,PMO发病与L3体积和大转子投射骨面积独立相关(P<0.01),而骨质疏松性骨折史与各部位骨大小均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 重庆地区绝经后女性的L3及大转子骨大小可能是其发生PMO的独立相关因素,而其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可能与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大小均不相关.
作者:欧文君;姚珍薇;骆建云;韩力力;卢起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动态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E-钙黏素(E-cadherin)在糖尿病(DM)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脏纤维化逆转的可能性.方法 选择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M组和胰岛素治疗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大鼠DM.正常对照组和DM组按病程分为2、4、8、12、16、20和24 w组,胰岛素治疗组从第13周起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正常水平,分为16、20和24 w组.检测各组血糖、24 h尿蛋白、血肌酐(Scr)和肾脏指数(RI);PAS染色光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肾皮质α-SMA和纤连蛋白(FN)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肾皮质α-SMA和E-cadherin蛋白表达量;RT-PCR检测肾皮质α-SMA和FN mRNA水平.结果 DM组大鼠血糖、24 h尿蛋白、Scr、RI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0.01),胰岛素治疗组上述指标均较DM组显著降低(P<0.05,P<0.01).正常大鼠α-SMA只在血管壁表达,DM组2 w开始有少量间质细胞胞浆内有阳性染色,随病程进展间质细胞阳性染色增多;8 w时肾小球系膜细胞胞浆内见阳性表达;从16 w开始在DM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α-SMA蛋白阳性表达,胰岛素治疗组未见表达;DM组肾皮质α-SMA和FN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胰岛素治疗组则显著低于DM组(P<0.01);DM组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胰岛素治疗组显著高于DM组(P<0.01).结论 控制血糖可使DN大鼠肾脏一定程度的纤维化逆转,其机制可能与肾脏固有细胞表型转变被抑制或反转有关.
作者:方开云;娄晶磊;肖瑛;石明隽;桂华珍;郭兵;张国忠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检查方法 观察老年高血压不同左室构型患者内皮功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及参数间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5例,其中非左室肥厚(NLVH)组38例,左室肥厚(LVH)组37例,对照组31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左室质量指数(LVMI)、收缩压、舒张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DTRH(%)]、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DTNG(%)]以及颈总动脉IMT(CCA-IMT)和斑块.结果 LVMI在LVH组明显增大,与对照组和NLVH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收缩压、舒张压3组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DTRH 3组间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即LVH组<NLVH组<对照组;而DTNG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LVH组、NLVH组CCA-IMT明显增厚,并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斑块检出率LVH组>NLVH组>对照组.LVH组、NLVH组CCA-IMT与 DTRH(%)呈负相关(P<0.01,P<0.05),与LVMI、收缩压呈正相关(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低和颈动脉硬化.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管内皮功能检查两者结合可更准确反映高血压血管损害程度.
作者:吴敦茁;高东梅;宋军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头癌、壶腹癌、胆总管下段癌及十二指肠乳头部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常规手术方法.
作者:谢远哲;郝恩源;姜喜远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构建前列腺癌组织中SOD2的cDNA克隆,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从人前列腺癌组织细胞中提取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 PCR扩增 cDNA片段, 将cDNA克隆入载体pGEM-T中构建T-A克隆, 对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在1例前列腺癌组织标本中发现了SOD2基因的两个相连的点突变位点:372nt T→G颠换和373nt G→T颠换.蛋白序列比较分析显示:对应SOD2编码蛋白的第89位氨基酸由亮氨酸变为精氨酸.结论 SOD2基因突变在前列腺癌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明臣;王好东;张善锋;王红钢;臧明玺;赵国强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