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彬;成蓓
在我国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贵州省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起步较晚,对老年人慢性病的现状尚不清楚,为了解我省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主要慢性病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更好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本文就贵阳市5个社区对年满60岁以上的居民5 280人开展了相关调查.
作者:刘涛;郭裕和;张晓石;张凤霞;熊美华;李凌;陈敏;刘露霞;姚雪 刊期: 2009年第14期
髋部骨折病人的护理重要的是需要一个护理团队在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整体护理模式(integrated care pathway ICP)即可提供一个及时的、高质量的护理团队和成本-效率方式[1].
作者:宋艳萍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黄体酮对体外培养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新生sD大鼠皮层,分离、纯化、培养小胶质细胞,脂多糖(LPS)诱导其活化,ELISA法检测活化前后细胞培养上清液内TNFα、IL-1β水平的变化.结果 黄体酮干预组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内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LPS处理组.结论 黄体酮可以显著减少上清液内炎症介质的水平,抑制体外培养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作者:蒋超;王建平;李昕;刘春岭;陈宁宁;郝玉今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西酞普兰(氰肽氟苯胺),商品名:喜普妙,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在欧洲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抑郁症的治疗.该药与阿米替林等经典的三环素抗抑郁药疗效相当,副作用轻微[1].本研究旨在观察该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作者:米连兵;韩立卓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晚期食管恶性肿瘤是国际上难征服的疾病之一,无论是放、化疗或手术治疗后均容易残留及复发.出现症状后就诊的食管癌病人,一般情况下5年生存率10%,早期患者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15%~39%,但局部晚期或有远处转移者疗效甚差.
作者:张依军;刘刚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对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的抗衰老作用.方法 将60只小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及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给予腹腔注射D-半乳糖及生理盐水灌胃;RES组给予腹腔注射D-半乳糖及RES灌胃;60 d后观察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脂褐索含量、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肝、脑组织中SOD活性降低(P<0.05);肝、脑组织中MDA含量、脂褐素含量和血清AGEs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RES组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脂褐素含量和血清AGEs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RES具有较好的抗衰老作用.
作者:胥德政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外阴病变种类繁多,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随着人类寿命的逐渐延长,老年妇科疾病患者也日益增多,女性外阴赘生物在临床较为多见,并且不同疾病病灶在形态上较为相似,故妇产科病理送检率往往达综合性医院首位.
作者:李丽萍;王清;邢雷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入,对其治疗效果的评价已不再局限于原有对病死率、生存率等的影响,扩展到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等方面.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由于各种原因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产生影响,大部分患者出现焦虑及抑郁.患者心理问题的表现,会对冠心病产生不利影响.
作者:张晓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实验性衰老大鼠下颌下腺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何首乌饮的干预作用.方法 用D.半乳糖制造衰老大鼠模型,用何首乌饮干预(预防和治疗),观察下颌下腺主要细胞器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模型组大鼠下颌下腺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呈现明显的退行性变;何首乌饮预防组下颌下腺细胞器的超微结构退行性变的情况明显好于治疗组,治疗组改变程度较自然恢复组明显减轻.结论 D-半乳糖模型大鼠下颌下腺超微结构发生明显衰老改变,何首乌饮可改善衰老大鼠下颌下腺超微结构的衰老变化,预防用药效果更好.
作者:葛志华;赵淑敏;杨桂梅;高福禄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多层螺旋CT(MSCT)的临床应用使得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的影像诊断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快速的容积扫描和较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使肺动脉的显示更直观、准确[1].可以清楚显示血栓部位、形态、与血管关系及内腔受损情况,可以鉴别胸肺病变,及评价溶栓和手术效果,所以螺旋CT在老年PE的诊断中非常重要[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39例P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肺血管成像表现,并结合文献探讨MSCT血管成像对PE诊断价值.
作者:石力夫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首选手术切除.而化疗(包括术后辅助化疗)与否与胃癌的生存期并无显著性关联.目前中医药在胃癌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对少数依从性差及KPS评分低的患者,中医治疗成了主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罗定新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老年血液透析(HD)患者由于各脏器的衰退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会更高,病死率也高.王梅报道美国》65岁的HD患者从1975年的5.0%上升到2004年的60.3%,北京市2004年》60岁的HD患者占47.3%.老年HD患者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大约是20%~30%[1].陈彤等报道78例老年HD患者在透析中发生低血压38.4%,高血压26.9%,心律失常20.5%,心力衰竭19.2%,心源性猝死1.3%[2].
作者:余海峰;李春胜;陈军斌;余妙;康玉华;郑美华;张小青;杨希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沙利度胺(TM、反应停、酞胺哌啶酮),因其具有镇静和止吐作用,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欧洲广泛用于妊娠早期,结果导致高达12 000名新生儿严重肢体畸形(海豹儿),为此,TM在距今40多年前几乎被推下了历史舞台.但随着科研不断深入,发现TM具有免疫抑制及抗炎活性,有较强的抗血管生成效应[1,2].经过大量试验观察,TM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肉瘤、肾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赵荧;贾锋;王发亮;薄爱华 刊期: 2009年第14期
蛋白质组(proteome)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一个细胞基因所表达的全部相应蛋白质,包括各种亚型及蛋白质修饰,它随着时间和外周因素而动态变化,在不同类型细胞之间有着实质性区别.
作者:彭斌;谢鼎华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老年重症患者有创(IBP)和无刨血压(NBP)监测值的差异,探讨老年重症患者血压监测的佳方法 .方法 对63例老年重症患者进行挠动脉IBP和肱动脉NBP监测,将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非休克状态的老年重症患者,当收缩压≥120 mmHg时,有创收缩压显著高于无创收缩压(P<0.01);而有创舒张压显著低于无创舒张压(P<0.05).收缩血压90~120mmHg时.IBP及NBP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老年休克患者中,有创收缩压显著低于无创收缩压(P<0.01);有创舒张压亦显著低于无创舒张压(P<0.05).结论 在不同病理状态下,老年危重患者的IBP与NBP存在一定差别,1BP可能更准确反映血压的真实情况以及组织灌注状态.
作者:李宙;王首红;郭伟新;覃铁和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一氧化氮(NO)是在血管内皮细胞(VEC)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由L-精氨酸(L-Arg)通过被激活的一氧化氮合酶(N0s)转化产生的血管内皮舒张因子,它是具有多种生理作用的化学分子,其产生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1].但N0和Nos与高原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的关系还未见报道.
作者:黎莉;阿祥仁 刊期: 2009年第14期
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生服药治疗.中、老年人往往病种多,常多种药物同时使用,这些化学制剂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有必要强调通过饮食、运动和天然药物等辅助疗法,部分替代化学制剂,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1~4].
作者:朱志明;夏苏英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研究发现,高血压会导致靶器官的损害,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同样可导致或加重靶器官的损害,对高血压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能延缓及减轻靶器官的损害.动态血压监测不但能避免偶测血压的弊端,还能反映血压昼夜变化的规律,为临床判断降压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本研究对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侯晶;刘英;李青山;段涛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产生与血管收缩、血管壁重建及原位血栓形成有关[1].升高的血管阻力增加右心室负荷,终导致右心功能衰竭.前列腺素(PG)在肺动脉高压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前列腺素E《,1》(PGE《,1》)在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泽平;单爱军;周钧;杨超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及针刺预处理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及针刺预处理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针刺预处理+局灶性脑缺血组(n=8).应用普通病理、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大鼠脑缺血及缺氧预处理后EPO表达变化.结果 脑组织中EPO蛋白及mRNA表达可见于存活和坏死的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胶质细胞.脑缺血诱导了EPO的表达,针刺预处理后EPO在缺血周边区表达更为明显(P<0.05).结论 针刺预处理后EPO在周边区表达增强,其表达可见于存活的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胶质细胞,提示EPO参与了针刺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其保护作用可能通过神经营养和血管生成双重作用完成.
作者:韩雪梅;常颖;赵晴;刘松岩 刊期: 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