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硝普钠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合成胶原的抑制作用

李飞飞;党瑜华;刘瑞云;王明焱

关键词:内皮素, 硝普钠, 胶原, 血管平滑肌
摘要:目的探讨内皮素(ET-1)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HVSMC)合成胶原的影响,并观察硝普钠(SNP)对HVSMC合成胶原的影响.方法将ET-1 10-8 mol/L和不同浓度SNP加入体外培养HVSMC.培养24 h后测培养液中NO含量,测细胞内cGMP含量及3H-脯氨酸掺入量即总胶原含量.结果加入梯度浓度SNP,NO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均P<0.01);ET-1使胶原合成量增加80%(P<0.01),加入梯度浓度SNP较ET-1 组胶原合成量分别减少了38%、42%、57%(均P<0.01),呈剂量依赖性; ET-1+SNP低、中、高浓度组较ET-1组细胞内cGMP含量明显增加(均P<0.01),且cGMP含量随SNP增加而增加;细胞内cGMP含量与胶原合成量呈良好负相关关系(r=-0.93).结论 ET-1可引起HVSMC合成胶原增多; SNP可剂量依赖地抑制HVSMC合成胶原;SNP对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cGMP途径起作用.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紫球藻多糖对小鼠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紫球藻多糖对小鼠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四氯化碳导致小鼠慢性肝损伤,各组[高:5.86 g/(kg·d),中:2.93 g/(kg·d),低:1.46 g/(kg·d)]每日灌胃不同剂量紫球藻多糖,检测饲养5 w的小鼠血清的ALT、AST活力,肝组织的SOD活力和MDA、GSH含量,观察高、中、低剂量组血清ALT、AST活力以及肝组织的SOD活力和MDA、GSH含量的变化.结果紫球藻多糖能降低肝损小鼠ALT、AST活力(P<0.01),提高其肝组织SOD的活力、GSH含量并降低其MDA含量(P<0.01).结论紫球藻多糖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但尚不能达到正常水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其抗氧化能力有关,且保肝程度并不随剂量的增加而持续显著增加.

    作者:丁晶晶;金安娜;施丽丽;施彦;黄成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融合蛋白CAC免疫的小鼠血清可抑制β-淀粉样肽的纤维形成

    目的观察融合蛋白CAC(HBcAg与β-淀粉样肽基因重组的原核表达产物)免疫的小鼠血清对β-淀粉样肽(Aβ)纤维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用融合蛋白CAC免疫BALB/C小鼠,通过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中抗-Aβ抗体的滴度.当滴度大于1: 10 000时,经小鼠眼球采血分离血清.以不同稀释度的血清与终浓度为0.5 mg/ml的Aβ混合,37℃孵育(老化)5 d后,透射电镜观察Aβ的聚集和纤维形成.结果融合蛋白免疫3次后,小鼠血清中抗-Aβ抗体的滴度达到了1: 16 000.电镜观察可见,加未免疫的对照鼠血清时,经过5 d的老化,Aβ聚集成空心管状纤维,纤维密集,呈网状,几乎充斥于整个视野.当加入稀释度为1: 2 000的高滴度免疫血清时,开始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血清浓度的增加,形成的Aβ纤维逐渐减少;到1: 500时,镜下见不到Aβ纤维的存在.结论 CAC免疫的小鼠血清可抑制Aβ的纤维形成.

    作者:冯改丰;胡海涛;靳辉;王全颖;杨广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96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经DWI检测结果分为DWI异常组及对照组,全部患者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比较二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和类型以及颈动脉狭窄率.结果 DWI异常组斑块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0.53%、29.31%(P<0.01);软斑及溃疡斑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34.78% vs 5.88%,26.09% vs 5.88%,P<0.05);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在DWI异常组高于对照组(71.05%vs 31.03%,P<0.01),且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1.05% vs 6.90%,15.79% vs 3.45%,P<0.05).结论老年TIA患者DWI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斑块或动脉狭窄有关.

    作者:张荣伟;禹红梅;王慕一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瘦素、瘦素受体及其基因的多态性与高血压

    高血压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确,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是一种多基因疾病.目前对瘦素(leptin,LP)、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s,LPR)及其基因变异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方起步[1~3].LPR及其基因变异与肥胖及相关疾病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的关系还不十分明确.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并可为今后的基因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本文对LP、LPR及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王楠;马丽雅;李梅;叶宗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酷似急性脑血管病的老年人药源性低血糖症28例

    老年人药源性低血糖症时往往缺乏自主神经兴奋症状,而以脑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极易误诊为脑血管病.现将近2年来我科收治的首诊曾被误诊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8例药源性低血糖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对低血糖症的认识.

    作者:韩艳秋;陈秋惠;孙冬;樊国珍;张旭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射频联合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观察

    食管癌晚期常常合并恶性梗阻致进食困难、重度营养不良,甚至死亡.本文对25例晚期食管癌患者行射频联合支架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彭铁立;王小虎;吴清明;屠新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老年痴呆研究现状及其防治展望

    老年性痴呆(Alzheimer病,AD)是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之后引起老年人死亡的第四大病因[1].该病的发生机理有各种学说,其中一个主要的学说是淀粉样肽假说;凝聚肽淀粉样β蛋白(Aβ)在脑实质的沉积启动病理级联,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NFT)形成,神经元丢失和痴呆表现.同时,早老素1(PS1)和早老素(PS2)基因突变、位于19号染色体上的载脂蛋白E(ApoE)ε4基因也参与了AD老年斑和NFT的形成.除了AD相关基因突变和多形性外,钙稳态失调和氧化应激被认为是神经元损伤、死亡的关键因素.

    作者:胡祥炬;黄河浪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奥曲肽对多器官功能衰竭大鼠肝、肾组织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目的探讨奥曲肽注射液(octreotide injection)对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大鼠肝、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 的影响.方法一次性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复制出大鼠多器功能衰竭(MOF)模型,动态观察两个时间组(2、6 h)在实验后分别测定大鼠肝、肾组织中SOD、MDA的含量,及奥曲肽对其的影响.结果 MOF大鼠肝、肾组织SOD活性较对照组降低(P<0.01),MDA含量较对照组升高(P<0.01);而注射奥曲肽后,肝、肾组织6h组与MOF组比较SOD活性有所升高(P<0.01),MDA含量有所下降(P<0.05,P<0.01).结论内毒素引起MOF时,体内SOD、MDA变化是导致大鼠肝、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而奥曲肽对肝、肾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晓梅;王健春;李小林;陆艳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纤溶酶原激活系调节作用的影响

    目的研究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纤溶酶原激活系调节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I/R模型,将老龄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脉通组、尼莫地平组,后三组又分为脑缺血3 h和I/R 6、12、24 h、3、6 d组.采用电镜、免疫组化和酶谱分析等法,观察各组脑微血管结构、纤溶酶原激活系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微血管病理损伤明显,t-PA(I 3 h~I/R 6 d)、u-PA(I/R 12 h~6 d)、PAI-1(I/R 6 h~3 d)表达水平显著增强.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组微血管病理损伤明显改善,t-PA(I/R 6 h~3 d)、u-PA(I/R 12 h~3 d)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和PAI-1(I/R 12 h~3 d)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强.各组PAI-1的酶谱分析比较,其量的变化与免疫表达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I/R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其对纤溶酶原激活系调节有关.

    作者:李建生;刘轲;刘敬霞;王明航;赵跃武;刘正国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眼科围手术期血糖波动的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眼科疾病患者术前术后血糖变化规律.方法对拟行手术治疗的56例56眼眼科疾病的 T2DM患者进行血糖监测.结果 T2DM眼科疾病患者入院后血糖升高,与入院前差异显著(P<0.05),术后基本接近术前水平(P>0.05) ,与手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手术作为紧张性生活事件影响血糖升高,眼科局麻手术操作本身对血糖影响较小.

    作者:王哲文;郝倩;施小茹;张冬艳;张红;杨育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托吡酯治疗老年癫痫发作的临床研究

    国外研究显示[1],老年患者癫痫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而75岁以上的老年人癫痫发病率为青年人的6~10倍.与成年人及儿童癫痫不同[2,3],老年人癫痫病因以症状性癫痫多见,发作形式多为部分性发作伴/不伴继发性全身发作[2].托吡酯(Topiramate,TPM,商品名妥泰),属新型抗癫痫药物(AEDs),临床证明作为加用治疗对老年人、成人及儿童癫痫发作均有效[4].本文比较了老年癫痫患者TPM不同给药方法的疗效和副作用,以寻找更有效的TPM给药途径.

    作者:王蓉;李友元;欧阳敏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综合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常以椎基底动脉及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我们采用高压氧加颈部牵引、理疗及静脉注射药物等方法进行了综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张杰;邬小薇;马乐群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乌司他丁治疗老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老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年龄≥60岁)4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根据不同疾病给予相应治疗的同时试验组加用UTI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检测治疗前后血清CRP、IL-6、TNF-α、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转为MODS者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病死率明显降低.炎性介质CRP、IL-6、TNF-α、IL-10水平变化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结论乌司他丁可通过调控机体的炎症反应降低MODS的发生率.

    作者:刘忠民;王育珊;赵淑杰;杨艳秋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目前认为血压的短期调节主要是通过交感神经活动的调节实现的,在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反射性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反之,血压上升.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上均获得了同样结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高血压患者不能维持正常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1],高血压初期可能依赖于交感活性增高,血压持续增高后是否继续依赖该机制来维持的报道少见,我们对患者行同步监测24 h动态血压(ABPM)和动态心电图,分析自主神经功能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日常生活中血压的调节作用.

    作者:洪乐凤;寿彩萍;陈仁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喂饲绞股蓝皂苷对Aβ1~40注射海马后大鼠脑内COX活性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β淀粉样蛋白(Aβ1~40)海马注射后大鼠脑内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COX)活性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及绞股蓝(GP)对其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GP组、模型组、对照组.运用Aβ双侧海马注射,模拟阿尔茨海默病(AD)脑内Aβ对神经系统的损害.Y型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海马CA1区线粒体COX活性及细胞色素氧化酶Ⅱ型亚基(COⅡ)mRNA表达,电镜观察CA1区神经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并对AD模型大鼠给予GP灌胃,观察其对AD模型大鼠上述各项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海马CA1区线粒体COX活性及COⅡmRNA表达明显降低,线粒体数量减少,结构不清、肿胀、空泡样变、嵴断裂;GP对上述各项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GP具有改善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COX活性和COⅡmRNA表达及线粒体超微结构的作用,对AD模型大鼠有一定治疗和保护作用.

    作者:姚柏春;袁华;黄翔;赵涓涓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胃癌及淋巴结转移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C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及淋巴结转移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和C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链霉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染色方法,检测12例正常胃黏膜,8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47例胃癌原发灶以及17例淋巴结转移灶VEGF-A、-C的表达状况.结果 VEGF-A、-C在正常胃黏膜中无阳性表达,在胃黏膜不典型增生中有少量表达,胃癌原发灶中VEGF-A、-C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1.89%,57.36%,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不典型增生(P<0.05);17例淋巴结转移灶中VEGF-A、-C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1.18%(7/17),70.59%(12/1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A、-C的过度表达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转移有密切关系,VEGF-A、-C突出地与区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

    作者:何其勇;张英海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玻璃酸钠和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前临床上治疗骨关节炎(OA)以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为主,其主要作用为抗炎、止痛,对关节软骨没有保护作用,甚至某些药物还可引起软骨的分解.透明质酸(玻璃酸)是关节滑液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保护关节软骨,减少软骨的破坏,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作用.我科采用玻璃酸钠(SH)和复方倍他米松进行膝关节腔注射治疗OA.

    作者:陶杰梅;张风肖;宁晓然;孙丽君;闫永龙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老年人的日常环境控制感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人日常环境控制感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将自编的老年人日常环境控制感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对217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施测.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老年人生活环境控制感包括三个维度.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3,子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0.8,维度间相关为0.3~0.4,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在0.8左右.老年女性的日常生活环境控制感性别差异显著而年龄效应不显著.相关及回归分析表明,物理环境控制感与主观幸福感中的正性情绪存在密切关系.结论自编的老年生活环境控制感有较好的信效度;老年女性的日常环境控制感高于老年男性;老年人物理环境控制感可以明显预测主观幸福感中的正性情绪.

    作者:王大华;申继亮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及研究现状

    提高人类期望寿命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QOL)是医学家的两大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更为重要.建立老年人QOL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老年人QOL进行科学评价是老龄化社会重要的研究课题.

    作者:赵英;曲成毅;李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老年高血压与体重指数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老年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对5 113例老年居民采用统一表格、方法及质量控制调查得到的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调查资料,按BMI分为BMI<18.5;18.5≤BMI<24;24≤BMI<28(超重组);BMI≥28(肥胖组)四组,按年龄分为60~64;65~69;70~79;≥80四组对高血压患病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老年高血压患病率随BMI的上升而上升(P<0.05),但在≥80岁老人,不同BMI老人高血压患病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和超重组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各年龄段间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在<80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对老年人来说,BMI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P<0.05).结论对60~79岁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与其BMI呈正相关;对于≥80岁的高龄老人,年龄已取代体重等诸因素成为影响高血压患病的首要因素,BMI宜控制在肥胖标准之内.

    作者:刘军;路方红;吴凡;赵颖馨;金世宽;孙尚文;刘振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