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RCA1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与散发性乳腺癌的关系

冯景;陶建蜀;郭建华;付萍;周有利

关键词:散发性乳腺癌, DNA甲基化, BRCA1基因, 甲基化特异PCR
摘要:目的探讨散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状况及其与散发性乳腺癌关系.方法用甲基化特异PCR(MSP)法对散发性乳腺癌病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乳腺纤维腺瘤组织进行BRCA1异常甲基化检测.结果在58例散发性乳腺癌中有17例癌组织检出了BRCA1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甲基化频率为29.3%(17/58),相应的癌旁组织及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均只检出未甲基化的BRCA1.在组织分型中,浸润性导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无显著差异(P>0.05),二者各自与髓样癌+黏液腺癌有显著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BRCA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5).BRCA1甲基化与散发性乳腺癌的肿瘤分级及病人绝经与否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启动子具有很高的甲基化率,并与散发性乳腺癌的组织分型、恶性转移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阿托伐他汀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内皮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待细胞生长到融合状态时加人oxLDL(100 μg/ml),作用24 h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1~30 μmol/L),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MMP-1 mRNA的表达.结果 ox-LDL可诱导HUVECs MMP-1 mRNA的表达;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可抑制ox-LDL诱导的MMP-1 mRNA的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1、10及30 μmol/L)(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 MMP-1 mRNA的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具有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MP-1的表达有关.

    作者:姜立清;胡大一;庞文跃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老年膝关节内游离体32例关节镜治疗体会

    关节内游离体是造成关节紊乱的常见原因,关节内游离体的存在将导致患者关节的疼痛和交锁[1,2].关节内游离体在关节内无固定位置,出没无常,有时X线片也无法捕捉,诊治有一定困难.老年人因关节软骨退变较重,膝关节游离体较为常见.关节镜手术是骨科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病苦轻,恢复快的优点[3].近年来我们使用膝关节镜技术摘除老年膝关节内游离体,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李扬;苏光源;张晓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血管内介入治疗老年人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CAVM)是局部脑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过去常依赖头部CT及MRI影像诊断,其治疗较为棘手,裸眼手术切出畸形团出血多,危险性大,致残率高.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目前本病的治疗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及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因损伤小、病人痛苦少、住院时间短已成为对该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和首选方法.

    作者:刘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大黄酚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大黄酚对小鼠抗衰老的作用.方法采用避暗实验,观察大黄酚对学习记忆的影响;通过常压耐缺氧、断头耐缺氧、亚硝酸钠中毒造成的缺氧以及负重游泳实验,观察大黄酚对小鼠缺氧及耐力的影响;以AlCl3造成急性衰老小鼠模型,观察大黄酚对小鼠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大黄酚能明显改善记忆障碍、提高小鼠耐力、并且能明显提高急性衰老小鼠血中SOD活性.结论大黄酚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作者:李淑娟;张力;张丹参;沈丽霞;董晓华;武海霞;李炜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老年炎症性肠病患者凝血酶原片段F1+2及D-二聚体检测意义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sase,CD).发病率在我国呈明显增高趋势,但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IBD患者活动期时体内存在高凝状态,肠黏膜中有微血栓形成,肝素治疗难治性IBD患者有效[1~2].凝血酶原片段F1+2及D-二聚体(D-dimer,D-d)均是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在临床检验方便.我们通过评价IBD(包括活动期及缓解期)患者F1+2和D-d的水平,了解患者凝血及纤溶状态在IBD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评价IBD活动性及应用肝素治疗活动期患者提供依据.

    作者:韩立坤;姜已忠;王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进展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2/3患有高血压[1].老年人高血压不仅发病率高,且为老年人心血管事件重要的危险因素,常伴更高的病死率与病残率.近年来,一些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的证据表明,积极降压治疗可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心血管事件及老年痴呆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作者:姜馨;吕卓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阿魏酸钠对TNF-α致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sodium ferulate,SF)对TNF-α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VEC)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实验模型,采用电镜、TUNEL法观察凋亡细胞,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电镜观察TNF-α组可见VEC凋亡典型特征;TUNEL法检测TNF-α组VEC凋亡率为35.2%,显著高于对照组,SF组和TNF-α+SF组(P<0.01);TNF-α组bcl-2表达明显减少,同时加入SF后bcl-2表达明显上升,而TNF-α可诱导bax表达增加,加入SF后明显降低.结论 TNF-α能诱导VEC凋亡,SF可抑制细胞凋亡,同时SF可使TNF-α诱导的VEC中bcl-2表达明显恢复,而对bax表达明显降低.

    作者:张敬芳;王光浩;杨雪琴;吴少新;董青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老年人特发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特发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IPF),又称隐原性致纤维性肺泡炎(CFA),1935年由Hamman和Rich首先报告[1].IPF临床上分为急性或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临床上见到的绝大多数为慢性型,且误诊、误治率很高.尤其是老年病例临床表现隐匿,早期不容易诊断,常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内感染、肺癌等,延误治疗.以往国内外文献虽对本病已有报道[1-8],但针对老年病例的影像学诊断报道较少,早期诊断困难[2].本文分析了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老年IPF 68例(经病理学证实47例)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寻找影像学诊断特征,旨在提高对老年IPF的影像学诊断水平.

    作者:孙戈新;刘剑平;刘建华;董辉球;刘文烈;陈滨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长春市400名老年人牙体磨损的调查

    老年牙体磨损发生率高,可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如牙齿过敏症,咬合创伤,牙髓炎,根尖周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等.而这方面的研究和报道较少.笔者对此进行调查分析,以加强这方面的卫生宣教工作.

    作者:夏荣;明智慧;刘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对其影响

    目的探讨瘦素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中的作用及经皮冠脉支架置入术(PISI)对其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UAP患者及PISI后6、24、48 h血清瘦素水平.结果 UAP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ISI后6、24、48 h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非PISI组(P<0.05),多支血管支架组血清瘦素水平稍高于单支血管支架组,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瘦素参与了UAP病理过程,PISI后给予相应治疗降低瘦素水平是必要的.

    作者:李树岩;费瑜;刘铁成;杨艳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老年人心肌梗死与血管紧张素原基因T174M多态性关系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T174M变异与老年人心肌梗死(MI)的发病关系.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对55例呈MI患者和60例无冠心病证据的对照组(老年人)进行AGT基因T174M等位基因检测.结果 MI患者AGT基因174MM型(7.27%)和M174等位基因(16.36%)的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67%和9.17%,χ2=7.55,P=0.022,χ2=5.79,P=0.016),经校正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后,AGT基因174MM仍可显著增加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性(比数比3.66,P=0.018).结论 AGT基因T174M可能是老年人MI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宁树成;张岸平;沈海娥;李占清;伊雪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HO-1基因启动子微卫星多态性与凋亡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HO-1基因启动子微卫星多态性与COP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利用PCR基因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硝酸银染色及原位缺口末端DNA碎片标记技术分析50例COPD患者和30例未合并COPD组肺组织(对照组)HO-1基因启动子5'端(GT)n 重复序列不同基因型与肺组织不同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 (1)COPD组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包括吸烟的对照组和不吸烟的对照组,P<0.05,P<0.01).吸烟的对照组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亦高于不吸烟的对照组(P<0.01).(2)COPD 组L型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3)含有L型等位基因的基因型的样本其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不含L型等位基因的基因型的样本(均P<0.01).结论 (1)吸烟可能是引起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2)HO-1基因启动子5'端大量(GT)n重复序列的个体可能抑制吸烟引起的氧化应激对HO-1基因的诱导性表达,使其肺组织凋亡细胞数目增加,导致肺组织破坏而与COPD的易感性相关.

    作者:马志明;张珍祥;韩泽民;徐永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125I粒子体内植入治疗胰腺癌护理体会

    125I粒子体内植入是近年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一种重要手段,疗效较好,并发症少[1~3].现报道其围手术期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

    作者:杨静;张慧芳;金翠香;王春英;王秀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谷氨酸对原代培养的SD大鼠皮层神经元毒性作用量效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谷氨酸(Glu)对体外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细胞作用的量效关系及其毒性损害作用.方法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1 d)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Glu作用20 min,24 h后测定细胞存活率,比较不同浓度的Glu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在20 μmol/L Glu作用20 min后,细胞存活率开始降低,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活性降低.随着Glu浓度的增加,上述变化更明显.结论体外Glu引起神经元损伤的亚毒性浓度为20 μmol/L,随着Glu浓度的增加,神经细胞受损伤程度加重.

    作者:王晓玲;钱亦华;朱淑娟;史利利;许杰华;汪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无创动脉弹性指标与心血管疾病

    动脉弹性减退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对血管壁早期损害的综合表现,是早期血管病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标志,也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临床上直接形态学观察和定量估计动脉结构比较困难.因此可以通过检测动脉可扩张性或顺应性来反映动脉的病理改变.目前一般采用非侵入性方法来定量评估动脉弹性功能,包括:脉压测定、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测定、平面脉搏压力波测定及超声多普勒测定动脉直径随压力的改变.近年来,随着性能稳定、可靠的无创动脉功能测定仪的应用,其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如PWV、AIX(augmentension index,反射波增强指数)、C1(大动脉弹性指数)、C2(小动脉弹性指数)已广泛用于临床研究.本文就这些指标的临床应用及其局限性,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做一综述.

    作者:王茹;刘克强;李青;崔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老年人睡眠呼吸紊乱是脑血管病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睡眠呼吸紊乱(SRBD)与脑血管病(CVD)的关系.方法用多导睡眠图对32例老年CVD患者和43例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与CVD组匹配且神经系统正常者进行研究.结果 CVD组中SRBD发病率明显增高,呼吸紊乱指数、血氧饱和度(SaO2)减低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平均和低SaO2低于对照组,低氧血症持续时间也长于对照组.CVD组睡前、醒后和平均血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RBD对CVD的危险性较大(OR值为6.85).结论老年人SRBD是CVD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彭凯润;杨红军;刘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腺苷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PCI术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腺苷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PCI后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AMI患者分为腺苷组和生理盐水组,行PCI时一组冠脉内推注腺苷,一组推注生理盐水,并测定血浆SOD、MDA、CK-MB峰值.结果腺苷组MDA较生理盐水组低(5.01±0.80 vs 6.97±0.86,P<0.05),腺苷组SOD较生理盐水组高(80.70±3.23 vs 61.63±3.49,P<0.05),腺苷组CK-MB峰值较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123.6±84.3 vs 186.1±92.2,P<0.05).结论 AMI患者行急诊PCI术时冠脉内应用腺苷能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

    作者:王晓楠;赵学忠;姜雅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中老年2型糖尿病血清瘦素水平与超重或肥胖、血糖、胰岛素的关系

    目的研究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肥胖与非肥胖患者血清瘦素与肥胖、血糖、胰岛素抵抗(IR)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样本人群进行体检并测定血清瘦素、空腹C肽(FCP)、空腹胰岛素(FINS)及血糖(FPG)等生化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T2DM组无论男女血清瘦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女性组显著高于男性组(P<0.01);(2)T2DM超重或肥胖组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非肥胖组且与腹型肥胖密切相关;(3)T2DM IR组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胰岛素敏感组(P<0.01),并与FINS、C肽呈正相关;(4)T2DM肥胖组血清瘦素水平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呈正相关.结论 T2DM血清瘦素水平与超重或肥胖、IR、长期的血压、TG及血糖的平均水平关系密切,减肥,改善瘦素抵抗,增加机体对瘦素的敏感性对治疗T2DM可能提供帮助.

    作者:周勇;王奕;朱宇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p73、PTEN 在胃癌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肿瘤相关基因p73、肿瘤抑制基因PTEN(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研究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p73、PTEN在40例胃癌中的表达.结果①PTNM(pathological tumor-node-metastasis)分期Ⅰ、Ⅱ期胃癌与对照组正常胃黏膜组织间p73、PTEN的表达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TNM分期Ⅲ、Ⅳ期和Ⅰ、Ⅱ期胃癌p73、PTEN的表达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② p73在高、中分化胃腺癌组与低分化腺癌组阳性率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TEN在高、中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阳性率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 p73、PTEN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检出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 p73、PTEN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存在密切关系,p73、PTEN基因是胃癌细胞增生活跃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赵刚;陈岩;王权;所剑;赵光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不同的脂肪酸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了解游离脂肪酸(FFAs)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凋亡及生长周期的影响.方法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FFAs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VEC),然后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对培养的人VEC生长周期及细胞凋亡进行分析.结果饱和脂肪酸(SFA)(C16:0,C18:0,C24:0),使培养的人VEC生长受到抑制,随浓度升高细胞凋亡率升高;不饱和脂肪酸(USFA)(C18:1,C18:2),当低浓度时,VEC凋亡率较低(P>0.05,P>0.01),而当达400或600 μmol/L时凋亡率升高(P<0.05,P<0.01).结论 SFA对培养的人VEC具有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低浓度USFA对VEC凋亡及生长周期的影响不大,但高浓度时,其诱导凋亡的作用增强.

    作者:张文杰;史英钦;宋光耀;王智华;张咏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