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友敏;张健;段相林
目的观察自拟方复方大黄糊敷脐对老年便秘患者首次排便时间的影响.方法按现代制药工艺将大黄、红花等中药制成糊剂;将复方大黄糊贴敷脐部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脑卒中便秘,并与单味大黄糊敷脐组进行对比.结果复方大黄糊各组首次排便时间显著优于单味大黄糊各组的通便效果(P<0.01).结论复方大黄糊敷脐对各种便秘患者均具有显著的缓泄通便作用.
作者:张振家;王盛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 (1)研究蒺藜果总皂苷对实验性脑缺血犬脑血流量、脑血管阻力的作用,(2)研究蒺藜果总皂苷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血浆内皮素含量、脑梗死面积的作用.方法 (1)采用结扎家犬一侧颈外动脉及椎动脉的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给予蒺藜果总皂苷15 mg/kg、30 mg/kg,观察药物对血压、心率、脑血流量和脑血管阻力的影响.(2)通过结扎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脑缺血模型.给予蒺藜果总皂苷25 mg/kg、50 mg/kg、100 mg/kg ,观察药物对大鼠内皮素含量、脑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蒺藜果总皂苷能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降低内皮素含量,减少脑梗死面积.结论蒺藜果总皂苷能够改善脑血液循环,对实验性脑缺血动物模型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吕文伟;刘芬;刘斌;张志强;张宏;徐宏;丁晓昆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银川市65岁以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单纯随机和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银川市城区5个街道中10个居委会内65岁以上的634名老年人进行了调查,运用日常生活功能指数、Logistic回归等方法综合分析了银川市城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功能及影响因素.结果 12项日常生活活动的丧失率随活动的复杂和困难程度的增高而上升;其丧失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控制了年龄的作用后,活动的复杂和困难程度越大,经济收入、性别间的差异越大,女性高于男性(P<0.05);与下肢活动有关项目(如爬楼梯、站立2 h)的丧失率较高;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功能在不同年龄、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就业史、对退休工资的满意程度、参加体育锻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躯体健康是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主要的因素;同时还受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人口因素的影响.
作者:徐锦华;任彬彬;高丽霞;杨红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考察国内正常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结果是否存在正向倾斜,并分析与检验哪类题目更易引起受测者的正向回答.方法以国内已发表的35篇有关研究的结果为分析数据.结果这类研究的结果都呈正向倾斜;而且单项的概括性题目要比多个具体生活领域的综合测量,家庭关系的测量要比物质条件的测量更易引起受测者的正向反应.结论这种结果一方面可能是老年人生活现状的真实反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老年人在有意无意地防御与美化.
作者:刘萃侠;肖健;耿晓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鼠睾丸微血管的增龄变化及其对睾丸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石蜡切片及HE染色法,对睾丸微血管进行定量测定.结果随着增龄变化,微血管管壁的平均厚度呈增大趋势;从初生到2月龄每个生精小管周围的微血管数目不断增加,到6月龄略减少,12月龄至24月龄微血管数量呈减少趋势;单位面积内微血管数目与生精小管数目的比值从初生到6月龄增至大值,到24月龄比值呈减小趋势.结论微血管管壁厚度与微血管数目变化是睾丸衰老的重要原因.
作者:康友敏;张健;段相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老年人冠心病确诊前血脂变化特点. 方法确诊冠心病当年及前4年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与无冠心病组血脂比较:TC5.15±0.91mmol/L与5.02±0.98mmol/L,TG1.55±0.86mmol/L与1.53±0.96mmol/L,HDL 1.33±0.34mmol/L与1.46±0.45mmol/L,LDL3.12±0.94mmol/L与 2.73±0.79mmol/L,LDL/HDL2.53±1.09与1.91±0.66.研究组确诊当年、前1年、前2年、前3年和前4年的血脂变化:HDL1.33±0.34、1.30±0.37、1.34±0.31、1.32±0.35和1.43±0.44;LDL3.12±0.94、3.23±0.98、3.04±0.86、2.33±0.99和2.89±0.96.结论冠心病危险因子在确诊冠心病前的第1年高,提示在进入老年期血脂仍旧在改变,冠心病危险因子不断升高,保护因子不断降低;老年人仍有必要采取干预血脂措施.
作者:王一尘;刘芳;张江蓉;袁惠敏;宓继红;渠胜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37例脑梗死患者按发病时间分成A、B、C 3组,对所有患者进行介入局部灌注溶栓等综合治疗,并对治疗前、治疗后14 d、21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评分.结果 A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介入方法局部灌注溶栓等综合治疗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志彬;王胜文;崔宪影;陈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脑血管疾病和痴呆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传统的定义中仅血管性痴呆(VD)与脑血管疾病有关,Alzheimer病(AD)的发病与血管因素无关.但近年来的研究提示血管因素在痴呆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血管因素与痴呆(包括AD和VD)的研究加以综述.
作者:陈启稚;陆惠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们目前掌握的Alzheimer病(AD)防治研究的资料,与20年前相比,是偏多而不是嫌少;在这众多的资料中,如何通过审慎的筛选,决定新世纪主攻的战略方向很有必要.笔者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蔡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保健行为、生活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 对1 811例≥60岁老年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吸烟、大量饮酒者分别达 23.9%、8.3%,以男性、干部及工人居多;1/3老年人不注意锻炼身体;多数老年人不注意健康检查和保健知识学习,以文盲、农民为著.月收少于 200元者21.8%,医药费完全自付者 61.5%.结论应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健康老龄化.
作者:惠蓉;张华丽;张茹英;刘彦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脑血管因素所导致的脑实质损害引起的具有以下至少三项精神活动受损: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其它认知功能(如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的痴呆综合征.VD包括所有与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其预后相对好,治疗途径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进行预防.
作者:丁素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克赛引起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与内皮素(ET)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LSA)与放免法(RIA)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15例应用克赛治疗,15例应用硝酸酯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常规治疗),观察用药前及1 w后vWF、ET水平,并进行治疗前后及各组间的统计分析.结果克赛组治疗前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升高,治疗后明显下降;治疗前克赛组与常规治疗组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克赛组下降明显.结论克赛能够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中的vWF、ET水平,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能够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作者:张明秋;侯勇;闫明洲;关明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验证剑桥认知检查(CAMCOG)对血管性痴呆(VaD)与阿尔茨海默病(AD)是否具有神经心理学鉴别功能.方法所有入选病例皆符合很可能/可能AD或VaD的诊断标准.325例中,246例AD患者和79例 VaD患者接受了CAMCOG检查.性别和其他因素比率分析用卡方检验,所有其他参数的比较分析用t检验,组间分类用逐步辨别分析方法.结果 AD组CAMCOG平均总积分低于VaD组7分以上,其中定向力、语言、记忆和视觉积分与VaD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些分项积分和CAMCOG总积分对组间辨别功能具有显著贡献,对AD或VaD诊断预测的总成功率达到70%.结论在CAMCOG区域内,AD患者和VaD患者的神经心理学表现具有显著性差异,但这种鉴别方法目前还不适宜于临床使用.
作者:田金洲;James Lindesay;时晶;王永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植骨和植入新型纯钛融合器后颈椎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取12具新鲜成年男性颈椎标本,处理成所需试样,分别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和轴向压缩的测试,计算位移/载荷均值并绘图比较. 结果单纯椎间植骨的稳定性差,而融合器植入则较完整颈椎试样稳定.结论颈椎纯钛融合器是前路手术中椎间固定融合的可靠手段,尤其适用于多节段病变的病例.
作者:王溪原;张大光;崔林;赵亮;陈宇;李晓东;常亚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特点.方法以超声心动图检查64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老年患者17例、非老年患者47例)的LVDd、LVDs、IVST、LVPWT及FS、EF、E/A和Ei/Ai.结果 (1)与对照组比,两组透析患者的LVDd、LDs、LVST、LVPWT均有显著差异;而非老年组与老年组比,LVDd、LVDs有显著差异.老年组左室肥厚发病显著高于非老年组(64.03%/89.36%).(2)与对照组比,两组血透患者FS、EF、E/A、Ei/Ai均有明显降低,而老年组明显低于非老年组.老年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发病率高于非老年组(58.81%/23.49%).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发病率也高于非老年组(52.94%/17.02%).结论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的心脏具有结构改变相对轻,功能改变相对重的特点.
作者:苗里宁;刘建东;杨春荣;贾冶;张秀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放免法检测53例老年CHF患者(培哚普利组28例,常规治疗组25例)治疗前后及25例健康老年人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结果老年CHF患者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心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升高,TNF-α、IL-6水平在心功能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IL-1β水平在心功能Ⅳ级显著高于心功能Ⅱ、Ⅲ级(P<0.05).培哚普利组与常规治疗组老年CHF治疗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均有明显降低,但培哚普利组TNF-α、IL-1β、IL-6水平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血清中TNF-α、IL-1β、IL-6 水平可反映心力衰竭的程度;培哚普利可明显降低老年CHF患者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从而保护和改善心脏功能.
作者:李慧芳;李源;王晓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冠状动脉病变与临床分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诊断为UAP并进行冠脉造影的74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初发劳累型心绞痛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初发劳累型心绞痛与恶化劳累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单支病变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梗死后心绞痛次全或完全闭塞明显增多(51.09%),与其他各型心绞痛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此型血栓的检出率较高(14.8%).恶化劳累型、梗死后心绞痛及混合型心绞痛,其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偏心型、复杂型病变及B、C型病变发生率较高,其与初发劳累型、变异型、静息型心绞痛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1)初发劳累型心绞痛单支病变、同心型及A型病变多见.(2)梗死后心绞痛冠脉血管次全或完全闭塞多见.(3)恶化劳累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及混合型心绞痛冠脉病变,多表现为多支、偏心型、复杂型及B、C型病.
作者:吴桂平;李晓君;张艳红;赵金晶;王宁夫;曾定尹;齐国先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微量蛋白尿的关系.方法①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43例正常老年人、45例高血压伴有微量蛋白尿的老年患者和40例高血压不伴有微量蛋白尿的老年患者ACE基因上287bp片段,根据插入(I)或/缺失(D)来判断其多态性.②用放免法测定所有对象的尿微量白蛋白.结果①微量蛋白尿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D等位基因及DD基因型显著升高.②微量蛋白尿组与蛋白尿阴性组相比,其D等位基因及DD基因型显著升高.③蛋白尿阴性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C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微量蛋白尿有关联性,DD基因型提示可能与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脏损害有关.
作者:毛建华;徐岩;王道霞;陆俊钢;陈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以突发眩晕、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经过类似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并不少见,现将我们诊治的26例报告如下.
作者:沈雪莉;张立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GFs)家族初是由Salman和Daughaday于1957年发现的,因其在基因结构上与胰岛素原具有高度同源性,具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而得名.
作者:宋东;刘国津;孙淑宾;杨家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