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杨业璜;丁彧
疑似急性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急血)的确诊依据是粪便检查阳性,但由于操作繁琐,时间较长,且难以一次全部检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门诊疑似急血病人采用免疫学IHA加外周血白细胞镜检进行初步诊断,对于IHA(+)或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0×109/L,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0.05者,再经粪检方法确诊.我站1997~1999年共收治急血病人79例.现将其实验室诊断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王晓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居巢区于1985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高林镇笑泉行政村系原血吸虫病流行村之一,与无为县血吸虫病流行区相毗邻.1965年该行政村首次发现钉螺,末次发现活螺为1979年.根据消灭血吸虫病后的监测巩固方案,2000年春季我们按计划对该行政村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查螺,在其南汪自然村的南山山坡上发现大片新有螺环境,调查结果如下.
作者:凌先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引江济淮工程沿线土壤微环境是否适宜钉螺生存.方法在工程沿线地区不同纬度地区选取7个观察点,进行钉螺笼养,同时土壤采样,检测土壤钙、镁、铜、锰、磷、硫、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有机质、腐殖质含量和PH值.在此基础上,比较各观察点的土壤成分差异,同时研究影响钉螺生存与发育的土壤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除硫、氨氮外,其它土壤成分均与钉螺生存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则显示仅钙一项对钉螺生存的影响有较显著意义,R为0.1725.以卵巢宽度作为钉螺性腺发育指标,多元回归显示钙、镁、硝态氮三者与其相关,但决定系数(R2)为0.204,作用不显著.土壤成分各观察点除居巢区巢湖闸点的钙、铜、锰、磷、硝态氮等成分含量较高外,未见一定的地理变化趋势.结论研究的初步结果未给出在引江济淮工程沿线地区钉螺不宜生存的提示.考虑到此次钉螺观察期较短,建议继续观察,观察期延长至钉螺的一个生命周期或一代以上.
作者:汪奇志;汪天平;葛继华;吕大兵;尹年武;张世清;肖祥;方国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一、具有临床症状和/或体征,具排除其它与之相混淆的疾病,疑及形虫病时需经实验室检查,获阳性结果才能确诊.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多年来,防治扬子锷保护区血吸虫病是泾县血防的棘手难题.此类流行区多为丘陵地区,药物灭螺易毒死鱼类进而毒死扬子锷,与野生动物保护法相悖,但不进行灭螺,疫情又难以控制,甚至会出现急性感染.从1994年起,我们对泾县关镇岩潭村扬子锷保护区(下简称保护区)实行综合治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金海;余学留;钱基模;戴尚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80年代,通过基因及基因表达产物分析,发现卡氏肺孢子虫与真菌中的子菌高度同源,被认为是一种真菌[1].PC是条件致病菌,可引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PCP是AIDS患者及其它免疫缺陷病人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因此PCP的早期诊断是减少病死率的关键.传统的PCP的实验室诊断依赖细胞化学染色法,但染色及镜检技术要求较高,故灵敏度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PCP的诊断.本文仅就国内外有关PCP的免疫学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诊断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凌家俭;张耀娟;章子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48岁,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脾已切除,曾多次住院治疗.本次因饮酒后呕血数次,约50ml,解柏油样大便3~4次,约1 500ml而就诊.经当地县医院止血、输血等处理,呕血止,但柏油样大便未止且量较多,1998年3月10日上午九点许转入本院.入院时T 37.9℃,P 34次/min,R 21次/min,BP 14/8kPa.患者神志清楚,精神萎糜,面色苍白,口唇干燥.入院后便血不止,即插入三腔管压迫止血,并给予药物止血(脑垂体后叶素、云南白药、止血敏、止血环酸等)、输血、输液加用抗生素.36h后出血渐止,解黄色稀便,3天后体温正常,4天后拨去三腔管,继续治疗半月后病情稳定,腹水渐退,饮食正常予以出院.通过本例的抢救护理,有以下体会:
作者:杨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祁门县位于安徽省的南端,全县共有4个乡镇,9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9 025人,历史累计钉螺面积1 227 498m2,历史累计病人1 003人.1992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后即转入疫情监测.从1998年开始,我站在对原历史有螺区进行螺情监测的同时,对原流行区境内及其周边的历史无螺区也进行了螺情调查,现将1998~2001年历史无螺区螺情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任以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降低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有效剂量,期望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降低不良反应,节约费用.方法选择3~68岁218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随机配对分为顿服吡喹酮25mg/kg和40mg/kg A、B两组.A组111例(试验组);B组107例(对照组).观察两组人群服药后的副反应.两组部分志愿者服药后2h及4h作血药物浓度测定,治后5个月粪检疗效考核.结果两组服吡喹酮后2h、4h的血药浓度均有有效杀虫浓度.药物的副作用以25mg/kg组更低.治后5个月两组虫卵减少率分别达97.08%、97.98%,两组间治前、治后均无显著差异;治后5个月复查,两组粪便虫卵阴转率分别为79.07%和89.55%,均有较好疗效,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25mg/kg低剂量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疗效保证,副反应轻,节省费用,是血吸虫病大规模化疗中一种可推臻的方法.
作者:吴维铎;沈光金;王勇;李启扬;刘晓明;尹晓梅;周利;胡春梅;肖树华;陈名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了解晚期血吸虫(以下简称晚血)病患者感性除外).染HBV状况,1998年5月,我们对宿松县现存晚血病人进行了HB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吕大兵;吴晓华;汪天平;肖祥;朱传刚;方国仁;胡翰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2000年3~10月,我单位收治病毒性心肌炎患者2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大72岁,小3.5岁,大部分为青少年,均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
作者:严坤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杀虫丁对山丘地区残存钉螺的杀螺效果.方法采用室内浸杀和喷洒方法,与氯硝柳胺灭螺效果进行比较,并设清水对照组,观察不同浓度的钉螺死亡率.结果室内浸杀杀虫丁2.0mg/L48h钉螺死亡率为99%,氯硝柳胺2h 1.0mg/L、2.0mg/L和48h各浓度组钉螺死亡率均达99%以上,两种药物浸杀灭螺效果除2.0mg/L组浸杀48h差异无显著性(χ2=0.00005,P>0.25)外,其余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室内喷洒杀虫丁和氯硝柳胺24h和48h各浓度组钉螺死亡率均达99%以上,两种药物的喷洒灭螺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杀虫丁具有较好的抑制钉螺爬动作用.结论杀虫丁的灭螺效果喷洒优于浸杀.建议浸杀灭螺浓度应大于2.0mg/L,喷洒剂量为2g/m2.
作者:方益民;程羽凤;汤以农;姚运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江滩地区是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点地区.为了进一步摸清该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各种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我们于1994年对东至县江滩型重疫区稠林村进行了血吸虫病流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王恩木;吴维铎;何家昶;肖祥;解光应;檀斌;高凤华;王学贵;汪根稳;叶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8至2000年本站于夏秋季共收治6例急性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急血)伴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病人,现总结治疗体会如下:
作者:李斌;杨业璜;丁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肠道线虫寄生可对人体造成机械性和化学性损伤,并夺取宿主营养,应予及时驱虫治疗.药物控制寄生虫病或寄生虫感染,其效果取决于药物的剂型和剂量,药物用量和用法不同,控制肠道线虫的效果也不一样.
作者:李玉民;徐宏秀;盛振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比较改良加藤法(以下简称Kato-Katz法)与间接血凝实验(以下简称IHA法)在慢性血吸虫病检查中的效果,对1996年至2000年本院门诊部收治的128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同时作两种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佐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了解日本血吸虫病消灭地区的寄生虫感染情况,我们选择了血吸虫病消灭已近10年的安徽省歙县,抽样调查了歙县郑村镇人群的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季虹;周利;尹小梅;刘小明;李启扬;沈光金;王勇;吴维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53岁,农民,歙县王村乡人.因乏力,头昏,消瘦伴面部及两下肢浮肿1月余.于1996年11月3日前来我所诊治.诊治经过患者就诊前曾在市内综合医院内科门诊按慢性肾炎治疗1月余,症状未见改善.现一般情况较差,贫血貌,皮肤苍白、干燥,颜面浮肿,巩膜无黄染,眼结膜苍白,咽部及两侧扁桃体正常,全身淋巴结未触及.两肺呼吸音清,心前区Ⅱ级收缩期杂音,心律整.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腹水征(-).两下肢至踝部凹陷性水肿.Bp正常.血常规:Hb 70g/L,RBC 2.3×1012/L,WBC4.2×109,N 0.70、L 0.20、E 0.10.尿常规:蛋白(+),RBC、WBC少量,颗粒管型(-).粪检钩虫卵(++),蛔虫卵(++).肝功能正常.
作者:程逸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血吸虫病防治策略转变为疾病控制,以及合理分配、利用、节约有限卫生资源的需要,在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措施评价中对各项防治措施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因此而越来越重要.查病、查螺是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中根本、基础的工作,了解其定量指标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其应用,掌握运用已研究的规律,可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吕大兵;汪天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站1999~2000年间共收治急性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急血)和疑似急血20例,入院后采用四日疗法,部分六日疗法作病原治疗,经有效治疗和护理,患者均痊愈出院,现将临床护理体会简介如下.
作者:夏麦英;许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