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阳欣蔚;刘萍
目的 探讨辛硫磷对小鼠的遗传毒性.方法 将60只健康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和10、20、40、80mg/kg辛硫磷染毒组以及阳性对照组(40mg/kg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2d),每组10只,雌雄各半.采用灌胃方式进行染毒,染毒容量为10ml/kg,每日1次,连续染毒14d.采用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辛硫磷的遗传毒性.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仅40和80mg/kg辛硫磷染毒组小鼠的骨髓细胞微核率显著性升高,各剂量辛硫磷染毒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拖尾率和DNA损伤专用单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辛硫磷染毒剂量的升高,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拖尾率和DNA损伤专用单位均呈上升趋势.结论 辛硫磷对小鼠具有遗传毒性.
作者:闫建国;周亚莉;方方;王松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烟草表达的粉尘螨Ⅰ类变应原重组蛋白对小鼠的致敏性.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PBS阴性对照组、卵白蛋白阳性对照组、原核表达Der f1(pDer f1)组、烟草表达Der f1(tDerf1)组,各组小鼠分别于第0、7、14天腹腔注射,PBS组给予PBS,其余3组分别用卵白蛋白、pDer f1、tDerf1致敏,第21天起连续7d雾化吸入激发,24h后处死.通过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小鼠肺部炎症,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总细胞及分类计数,以ELISA法检测BALF、脾细胞培养上清(SCCS)的特异性细胞因子IL-2、IL-4、IL-5、IL-17和IFN-γ和血清中变应原特异性IgE、IgG1及IgG2a抗体浓度.结果 PBS组小鼠肺部未见明显病理改变,卵白蛋白、pDer f1、tDer f1组小鼠肺部出现明显的炎症.tDer f1组小鼠BALF中的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抗原特异性细胞因子IL-4、IL-5、IL-17和SCCS中IL-4、IL-5、IL-17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而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tDer f1组小鼠BALF和SCCS中IL-2、IFN-γ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卵白蛋白、pDer f1、tDerf1组特异性IgE和IgG1抗体水平均高于PBS组(P<0.01).结论 从烟草中表达的重组Derf1蛋白对小鼠具有致敏作用,其可作为变应原进一步研究.
作者:石连;李朝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暴露参数是人体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关键性参数,其准确性是决定健康风险评价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已发布了各自的暴露参数手册,然而,由于人种、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国外的暴露参数不能代表我国居民的暴露特征和行为,这可能给健康风险评价结果造成较大的误差,从而影响环境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该文主要介绍了暴露参数的调查研究方法以及在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工作中的应用,比较了我国与国外暴露参数在调查和科研方面的差距和不足,为我国暴露参数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作者:段小丽;黄楠;王贝贝;赵秀阁;聂静;钱岩;王先良;张金良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湖北省随州市某村柏树塆水库西南部堤坝内约40亩水面被当地村民张某承包用于养鱼.2009年10月22日,在其承包的水库内不明原因地突然出现大量死鱼.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报告后,迅速派人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作者:王浩;赵军;冷福娟;段光顺;聂文武;曹慧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微囊藻毒素-LR(MC-LR)染毒对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凋亡形态以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力的改变.方法 自健康18~20日龄SPF级SD雄性大鼠体内分离、培养睾丸支持细胞.用含MC-LR终浓度分别为0(对照)、1、10μg/ml的培养液培养48h.采用Hoechst荧光染色法检测睾丸支持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caspase-3底物切除法检测caspase-3的活力.结果 随着MC-LR染毒剂量的增高,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凋亡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仅10μg/ml MC-LR染毒的睾丸支持细胞caspase-3活力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μg/ml MC-LR染毒睾丸支持细胞caspase-3活力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C-LR能诱导睾丸支持细胞发生凋亡,caspase-3在MC-LR诱导睾丸支持细胞凋亡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作者:李超锋;张丰泉;辛红霞;易丹;赵仲麟;袁超;崔留欣;张慧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该文在参考美国暴露参数手册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壤/尘摄入率及皮肤黏附系数的研究方法,阐述不同土壤/尘摄入人群的分级定义,并对国外报道中各类人群土壤/尘摄入率及不同情境下的土壤/尘-皮肤黏附系数进行了归纳,为土壤暴露相关的健康风险评价提供资料参考.
作者:王宗爽;段小丽;王贝贝;王叶晴;钱岩;聂静;张金良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观察壬基酚对泥鳅的遗传毒性作用,将泥鳅分别为饲养于50、200、500、1000μg/L壬基酚染毒溶液中6、12、24、48h,并设空白对照(曝气脱氯自来水)组和溶剂对照(0.02%乙醇)组.采用微核试验统计微核细胞数及核异常细胞数,并计算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结果显示,与溶剂对照组比较,50μg/L壬基酚染毒24、48h以及200、500、1000μg/L壬基酚染毒6~48h泥鳅的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壬基酚染毒浓度的升高以及染毒时间的延长,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提示较高浓度的壬基酚对泥鳅具有遗传毒性.
作者:刘燕群;陈朝霞;胡家邵;王延琨;涂计;刘浩;何怡瑾;梁勇;邱文洪;罗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汽油机尾气对大鼠慢性肺损伤及不同类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SPF级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和染毒1、2、4、8、12周组,每组5只,将汽油机尾气通入装有实验大鼠的自制染毒容器中染毒,每天染毒2h,分别于第1、2、4、8、12周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ollagenⅠ、CollagenⅢ、CollagenⅣ胶原蛋白.结果CollagenⅠ、CollagenⅢ主要分布于支气管周围与血管周围,阳性表达强弱和面积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增加.CollagenⅣ的表达在染毒2周内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染毒4周后其表达因部位不同而异,肺间隔随染毒时间延长而增厚,肺泡结构破坏,肺泡上皮基底膜的阳性表达面积逐渐减小;但支气管与血管周围阳性表达的强度与面积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 CollagenⅠ、CollagenⅢ、CollagenⅣ是汽油机尾气造成大鼠慢性肺损伤时表达的主要胶原蛋白.
作者:王晔;程薇波;张诗珩;粟小恬;罗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体外试验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因对人结肠癌(HCT-8)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构建TIMP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和RNA干扰质粒(pcDNA3.1-TIMP1-K、TIMP1 RNAi、pcDNA3.1和空白对照),将TIMP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和RNA干扰质粒分别瞬时转染入HCT-8细胞48~72h后,采用Real TimePCR方法检测TIMP1基因在HCT-8细胞中基因转录表达水平,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IMP1基因在HCT-8细胞中蛋白表达水平,采用MTr试验检测TIMP1基因过表达和干扰后对HCT-8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了TIMP1真核表达质粒和RNA干扰质粒.与空白对照比较,质粒pcDNA3.1-TIMP1-K在HCT-8细胞中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较高,质粒TIMP1 RNAi的mRNA和蛋白表达含量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构建过表达质粒(pcDNA3.1-TIMP1-K)转染HCT-8细胞后,与空白对照相比,第1~4天HCT-8细胞的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第5~7天TIMP1基因过表达能够促进HCT-8细胞的增殖活性(P<0.05);构建干扰质粒(TIMP1 RNAi)转染HCT-8细胞后,与空白对照相比,第1~4天HCT-8细胞生长无显著变化(P>0.05),第5~7天TIMP1基因过表达能够抑制HCT-8细胞增殖(P<0.05).结论 TIMP1基因过表达后能够促进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够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马艳娇;李鹏;宫鹏涛;杨举;李赫;李建华;欧阳红生;张西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居民住宅新装修后不同时间段室内甲醛浓度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银川市装修水平相近、装修规格相近且档次相近的居民住宅83户,按照装修后0~1、3、6、12个月各时间段进行室内空气甲醛浓度追踪调查.结果 甲醛浓度在装修后4个时间段的超标率分别为95%,73%,41%,28%.装修12个月后,每天通风4h以上的居室甲醛浓度为(0.11±0.07)mg/m3,通风不足4h的居室甲醛浓度为(0.16±0.09)mg/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装修后各时间段不同功能房间甲醛超标率不同,装修12个月后主卧超标率为37%,次卧为24%,厨房为21%,客厅为17%.结论居民新装修住宅室内甲醛污染较严重.装修后随时间的延长,超标率呈下降趋势.
作者:刘凤莲;许秉忠;于丽萍;高伏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该文在皮肤暴露模型的基础上,对皮肤暴露参数进行了介绍.整理和归纳了皮肤表面积的研究,介绍了国外关于皮肤黏附系数、皮肤渗透率等土壤/尘-皮肤、水-皮肤暴露参数的研究结果,并对国内外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
作者:赵秀阁;黄楠;段小丽;王贝贝;曹素珍;聂静;张金良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去铁酮(defriprone,DFP)对铝染毒大鼠脑组织中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两种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铝和必需元素影响.方法 将35只健康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和铝单独染毒组以及铝+低、中、高剂量DFP组,每组7只,采用灌胃方式染毒,每天1次,每周连续染毒5d,间隔2d.前8周,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ml/d),其他4组给予AlCl3溶液(354.7mg/kg).后2周,阴性对照组与铝染毒组给予生理盐水(1ml/d);铝+DFP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DFP溶液(13.72、27.44和54.88mg/kg),每天1次.测定脑组织中Gly、GABA及铝、铜、镁、钙和铁的含量.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铝单独染毒组和铝+各剂量DFP组大鼠脑组织中Gly和GABA的含量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铝单独染毒组比较,铝+各剂量DFP组大鼠脑组织中Gly和GABA的含量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铝单独染毒组和铝+低、中剂量DFP组大鼠脑组织中铝含量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铝单独染毒组比较,铝+各剂量DFP组大鼠脑组织中铝含量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DFP剂量的升高,大鼠脑组织中的铝含量呈下降趋势.各组大鼠脑组织中铜、镁、钙和铁含量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FP可通过促进铝排出,恢复铝染毒大鼠脑组织中Gly和GABA的正常代谢,且对铜、镁、钙、铁等必需元素在脑中平衡不产生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吴阳欣蔚;刘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9种氧化型染发剂中染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对《化妆品卫生规范》中的氧化型染料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改进和补充.方法采用乙醇(1+1)作为提取液,以1%抗坏血酸作为抗氧化剂,以Supelco C18(250mmx4.6mm,5μm)为色谱分析柱,以乙腈-三乙醇胺水溶液(pH=7.5)为流动相洗脱,流量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 9种氧化型染料在50~25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0,检出浓度为150~800μg/g,方法的回收率为87.4%~119.6%,RS为1.2%~6.2%.结论 改进后的方法准确可靠,是对《化妆品卫生规范》中的氧化型染料测定方法的有效修改和补充.
作者:鲁琳;龙朝阳;许秀敏;吴西梅;高燕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N-乙酰基转移酶-2( NAT2)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因素与女性乳腺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唐山市原发性乳腺癌新发女性患者48例与相应非肿瘤患者48例.以问卷调查收集各研究对象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生理生育、环境暴露和职业接触、既往病史、心理等信息.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NAT2的野生型等位基因WT、突变型等位基因M1、M2和M3突变频率,分析NAT2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危险因素与女性乳腺癌的关系.结果 被动吸烟大于或等于10年(OR=3.957,95%CI:1.589~10.002)、居住地环境污染(OR=33.571,95%CI:4.270~263.967)、职业接触(OR=9.400,95%CI:1.127~78.405)、烹调时使用排油设备(OR=0.177,95%CI:0.060~0.529)、农药的使用(OR=28.200,95%CI:3.576~222.389)等是乳腺癌的环境危险因素.携带M2、M3等位基因可能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563(95%CI:1.155~5.707)和2.083(95%CI:1.068~4.062),而M1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47,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突变杂合子基因型(WT/Mx)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1,P>0.05),而两组间突变纯合子(Mx/Mx)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545,95%CI:1.141~11.015).慢乙酰化表型者患乳腺癌的风险是快乙酰化表型者的3.364倍(x2=7.599,P<0.05).分层分析发现NAT2慢乙酰化表型与被动吸烟大于或等于10年存在交互作用(OR=9.917,95%CI:1.597~61.597).结论 NAT2基因多态性和部分环境危险因素与乳腺癌发病存在统计学关联.
作者:陈海燕;李君;蒋守芳;刘坤;赵刚;牛凤玲;张国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探讨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关系,为阐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的依据,采用描述性分析、x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1958-2010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资料进行分析,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数据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958-2010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中有16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而其他年份只有5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宇宙射线强度呈现负相关,直线相关系数为-0.84(P<0.05).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57.14%)高于其他年份的发生率(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8,P<0.05);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OR=5.60(95%CI=1.68~18.65),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作者:曲江文;高志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热浪对济南市居民心理疾病日就诊人次的影响.方法 运用病例交叉研究的基本方法,采用单向对照设计和时间分层的对照设计,分析济南市2010年6月1日-8月31日期间发生的热浪事件与居民心理疾病日就诊人次的关系.结果 研究期间共发生4次热浪,4次热浪对每日心理疾病就诊人次影响的单向对照设计和时间分层对照设计的OR值及其95%CI分别为2.224(1.980~2.498)和2.439(2.192~2.713),2.940(2.444~3.536)和2.940(2.575~3.358),3.165(2.657~3.771)和3.436(3.013~3.918),3.019(2.476~3.681)和3.039(2.536~3.642).4次热浪均存在滞后效应,滞后期分别为3、2、3、2d.结论 2010年济南市的4次热浪事件均使当地居民心理疾病的日就诊人次明显增加,且存在滞后效应.
作者:刘雪娜;张颖;单晓英;张敬轩;姜宝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细菌内毒素的多粘菌素B(PMB)与抗内毒素兔多克隆抗体联合夹心ELISA(sLIUSA)检测法.方法 将PMB包被于酶标板作固相,封闭后逐次加入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内毒素,优化抗内毒素兔多抗和酶标抗体的浓度,建立sELISA方法.结果 在0.1~100μg/ml范围内,内毒素浓度与OD值呈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0.094lnx+0.227,R2=0.914,低检测限为100ng/ml.结论 该方法适用于内毒素检测.
作者:周卓晟;罗中捷;郝春慧;郭寅生;刘红艳;黄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氧化铈(CeO2)纳米颗粒对过氧化氢所致A549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对纳米CeO2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A549细胞暴露于0~40μg/ml CeO2纳米颗粒悬液(粒径约为30nm)24和48h,以MTT方法检测CeO2纳米颗粒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纳米CeO2缓解20μmol/L H2O2对A549细胞造成氧化损伤的能力以及对细胞内SOD活力和GSH含量变化的影响,以流式细胞术检测CeO2纳米颗粒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及细胞对纳米颗粒的摄取情况.结果5~40μg/ml CeO2纳米颗粒对细胞活性均呈现促进作用,作用时间为48h,浓度为20和40μg/ml时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11.66%和113.0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和40μg/ml纳米CeO2+H2O2组细胞存活率与单独H2O2染毒组相比分别增加10.21%和16.54%,细胞内SOD活力与单独H2O2染毒组相比分别增加46.23%和61.87%,GSH含量与单独H2O2染毒组相比分别增加21.98%和45.86%.CeO2纳米颗粒可以进入到A549细胞内部,细胞总凋亡率与H2O2组相比下降10.33%.结论 CeO2纳米颗粒可以缓解H2O2对A549细胞造成的氧化损伤,对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周国强;王文颖;刘慧玲;王书香;张金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农村与城市居民体内DNA氧化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水平.方法 分别于2009年10月(非采暖期)和2010年3月(采暖期),选择年龄在45 ~65周岁,在太原市居住时间≥5年的农村居民(傅山医院附近)79人和城市居民143人为研究对象,排除焦炉工等多环芳烃职业暴露者和癌症患者.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尿中8-OHdG的浓度.结果 非采暖期农村居民尿中8-OHdG的浓度高于城市居民;采暖期农村居民尿中8-OHdG的浓度与城市居民无差别;在同一人群中,采暖期尿中8-OHdG的浓度高于非采暖期.结论 太原市农村居民DNA氧化损伤水平高于城市居民,采暖期居民的DNA氧化损伤水平高于非采暖期.
作者:方建龙;刘力;周慧霞;李晋芬;凌小凤;何怡;王秦;除春雨;白雪涛;徐东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方便准确地预测氯代烷烃类化合物的活性参数的方法.方法 对氯代烷烃类化合物的3种活性参数[有机碳吸附常数(Koc)、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生物浓缩因子(BCF)]与气相色谱保留指数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分别建立3种活性参数与保留指数及化合物中碳氯总数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及二元回归方程.结果 用保留指数和碳氯总数分别与氯代烷烃类化合物lgKoc、lgKow、lgBCF所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9,0.730,0.761和0.868,0.869,0.889;用保留指数和碳氯总数与3种活性参数所建立的二元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57,0.957,0.959,均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预测误差分析结果表明,二元回归方程的预测精度高于一元回归方程.结论 所建立的二元回归方程能较好地预测氯代烷烃类化合物的3种活性参数.
作者:解静芳;杨彪;韩琦;郝婷娟;刘瑞卿;范仁俊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