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杨光明;李宗超

关键词:腹腔镜, 胆囊切除, 胆道损伤
摘要:腹腔镜手术是20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技术,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临床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但胆道损伤发生率明显提高.国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导致胆道损伤发生率低于0.5%([1]),国内约为0.32% ([2]).我院2006 年 1 月~2009年 12 月施行LC 158例,6例发生胆道损伤,现总结报告如下.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肝癌的血清肿瘤标记物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鉴别诊断肝内胆管癌(ICC)和肝细胞癌(HCC )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科从2003年到2010年,68例HCC和ICC病人的术前血清,测定AFP、CA242、CA199、CEA和CA50血清水平.结果 血清AFP,CA199和CA242在两组病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中CA242(+)和AFP(-)检测的特异度和准确度高,分别为90.3%和83.5%),而其灵敏度也达到70.4%.结论 CA242、CA199和AFP将有助于鉴别ICC和HCC.CA242(+)和AFP(-)的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特异性诊断和准确性.

    作者:赵旭;李安庆;于刚;王林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梗阻性黄疽对肠粘膜屏障破环的研究进展

    肠粘膜屏障对机体的重要性在近些年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肠粘膜屏障损伤机制的研究也成为研究热点([1]).鉴于梗阻性黄疽病人有较高的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且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使人们对梗阻性黄疽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胆道系统,而进一步探究梗阻性黄疽状态下肠粘膜功能水平,及其对肠粘膜屏障的损伤机制([2]).

    作者:王思珍;王新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对早期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在早期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28例2.0~3.0 cm及39例1.0~2.0 cm肝细胞癌的正确诊断率.结果 超声造影对2.0~3.0 cm及1.0~2.0 cm肝细胞癌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89.3%、84.6%,与增强CT的89.3%、69.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声造影对增强CT不能确诊的11例癌灶及3例未检出癌灶表现出典型的增强模式.结论 超声造影对早期肝细胞癌具有较高的正确诊断率,对增强CT检查可疑的病灶行超声造影检查可提高对早期肝细胞癌的正确诊断率.

    作者:吴秀栓;李建生;许戈良;马金良;荚卫东;葛勇胜;余继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脾脏淋巴管瘤临床特点分析(附6例报告)

    目的 探讨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例脾脏淋巴管瘤患者,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体检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通过电话方式进行随访.结果 6例患者中,男3例,女3例,年龄18~57岁,平均40.5岁.3例患者为体检发现,另3例有上腹部隐痛症状.体检均无阳性体征.6例患者均行脾脏切除术.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 18~39个月,均无复发、转移.结论 脾脏淋巴管瘤罕见,临床确诊困难,脾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黄亮;李静;俞花;周飞国;晏建军;刘才峰;吴孟超;严以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腹腔镜手术是20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技术,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临床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但胆道损伤发生率明显提高.国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导致胆道损伤发生率低于0.5%([1]),国内约为0.32% ([2]).我院2006 年 1 月~2009年 12 月施行LC 158例,6例发生胆道损伤,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杨光明;李宗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规范化与个体化治疗

    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因其病因不明,病情变化快,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而使其病死率至今仍居高不下.经历了百余年的内外科治疗方法的变革,虽然目前SAP救治成功率不断提高,但总体病死率仍达10%~30%,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率为10%~40%.

    作者:耿小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暴发性胰腺炎的诊治

    暴发性胰腺炎(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FAP)是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特殊亚型,具有病情进展快、早期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或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MODS)、死亡率高等特点,曾有特重型胰腺炎、早期重症胰腺炎等命名,2007年国内指南规范为暴发性胰腺炎,按分类属于急性重症胰腺炎Ⅱ类,其治疗策略与SAP全相同,强调个体化综合治疗.

    作者:李宇;张忠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反应期强化治疗的要点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愈率已有明显提高,达到85%左右.但仍有15%的病人未能痊愈,一部分是暴发性胰腺炎,另一部分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前者的治疗方案仍未十分统一,而后者往往是由于急性反应期中发病72小时内没有得到正规、及时、合理的处理,从而延误和加重了病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并发症增多和死亡率升高.

    作者:毛恩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巨大胆囊息肉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0岁,主因右上腹部胀痛不适2周人院.有其弟死于胆囊癌的家族病史.查体:T36.3℃,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右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肝区无叩击痛,Mur-phy's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除乙肝两对半示HBsAg(+),抗-HBe(+),抗-HBc(+)外,余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CEA,AFP,CA19-9 等未及明显异常.胸片及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程邦君;赵登秋;周龙翔;邬叶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肝外胆管癌的临床病理与预后分析

    目的 手术目前仍是肝外胆管癌(ECC )的唯一有效治疗手段.本研究通过研究ECC病人的各项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其与手术后病人预后的联系.方法 分析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期间进行手术治疗的31例ECC病人.回顾性统计各项临床病理特点并用采用Kaplan-Meier分析其与病人预后联系.结果 ECC病人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0%、18.5%、4.0%,平均生存时间为19.0个月.经根治性手术切除与姑息性手术切除治疗肝外胆管癌患者之间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 =0.049).胆管周围组织浸润阴性者较胆管周围组织浸润阳性者的预后好(P=0.044),肿瘤分化程度越好的病人其预后越好(P=0.000).结论 我们的结果表明根治性手术、肿瘤有无浸润以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是ECC病人主要术后预后因素.

    作者:陶连元;何小东;高飞;王磊;张锋良;龙志华;徐青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规则性肝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

    目的 探讨规则性肝切除联合术中纤维胆道镜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3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外科采用规则性肝切除联合术中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3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根据结石部位行规则性肝切除和术中纤维胆道镜探查取石.其中,左肝外叶切除术11例,左半肝切除16例,右后叶切除2例,V + VI段切除1例.另外,17例合并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2例联合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本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率为13.3%,结石残留率为6.7%.结论 规则性肝叶(或段)切除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手段,术中使用纤维胆道镜可以明显降低结石残留率.

    作者:叶临生;朱国民;桂小安;沈贵生;朱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Mirizzi综合征21例诊治体会

    Mirizzi综合征(MS)是指因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压迫而引起肝总管狭窄,或同时有炎症,甚至合并化脓性胆管炎,导致梗阻性黄疽和肝功能损害([1]).本病发病率低,约占同期胆囊切除术的0.05%~2.7% ([2]),若对其认识不够,有可能发生胆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作者:宋华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胆道镜联合钦激光治疗胆总管下段嵌顿结石13例报告

    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我院采用胆道镜联合钦激光治疗胆总管下段嵌顿结石13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31~63岁,平均44岁.全部病例均反复表现为右上腹痛,伴有黄疽,发热3例.病程1天~20年.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均升高,高达269 umol/L,酶谱升高,ALT高达372 IU/L.

    作者:梅卫国;胡斌;张水发;王琦;鲍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肝切除治疗肝癌31例体会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近20年来,非手术治疗方法出现较多,发展较快,但肝切除术仍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回顾分析作者在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行手术治疗肝癌患者31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侯洪志;刘志远;房克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NF-кB抑制剂PDTC联合阿霉素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кB ( NF-кB)抑制剂毗咯烷二硫氨基甲酸(PDTC)与阿霉素(ADM)联合应用对抑制HepG-2 细胞增殖的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人肝癌HepG-2 细胞株,分为空白组,ADM组、PDTC组、PDTC+ADM组,观察HepG-2 细胞的生长情况,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利用中效原理判定药物合用的效果,免疫组化检测NFкB P65表达情况.结果 ADM及PDTC均可有效抑制细胞的生长,联合用药的中效浓度比单用时减少明显.阿霉素和PDTC两药小剂量合用时可产生协同作用C1<1.PDTC +ADM组NFкBp65 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肝癌细胞组(P<0.05).结论 PDTC和ADM均可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小剂量合用产生协同作用,其协同机制可能与PDTC抑制阿霉素对 NF кB的激活有关.

    作者:陈鹏;王秋虹;胡明道;魏晓平;田大广;刘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5-氮杂-2'-脱氧胞苷对 HepG2中 SLIT2甲基化和细胞恶性表型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评估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c)对人肝癌细胞系 HepG2 中抑癌基因 SLIT2 甲基化状态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探讨SLIT2基因在肝癌中的作用及5-aza-2dc的体外抑制肝癌的效应.方法 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加药组,分别应用MSP、MTT、划痕实验、侵袭实验、Annexin V-FITC/PI 双染实验检测细胞中 SLIT2 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凋亡的变化.结果 5-aza-2dc 处理后,HepG2 细胞株中 SLIT2 基因甲基化程度得到一定程度逆转,并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划痕实验48 h后,对照组肝癌细胞明显向划痕的中央迁移,而药物处理组肝癌细胞迁移受到抑制;侵袭实验24 h后,加药组细胞的侵袭能力较对照组降低(P<0.05); Annexin V-FITC/PI双染实验显示加药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 5-aza-2dc对HepG2 细胞有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及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等作用,其中对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逆转 SILT2 基因甲基化、恢复其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戴欣;耿小平;李晓明;朱立新;赵红川;刘付宝;王国斌;赵义军;黄帆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胰腺假性囊肿治疗的选择

    胰腺假性囊肿是常见的一种胰腺囊性病变,约占胰腺囊性病变的75%.多继发于急、慢性胰腺炎、胰腺手术后或胰腺外伤以及胰管断裂后所致胰液外渗形成的局部包裹性囊肿,少数继发于恶性肿瘤或者无明显原因.

    作者:龚伟;刘颖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成人I型胆总管囊肿的手术治疗

    目的 总结成人I型胆总管囊肿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我科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21例I型成人胆总管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胆漏2例,胰瘘1例,均经非手术处理治愈.无手术死亡,2例切除标本发现胆管癌.随访9个月~5年,平均36个月,1例术后3年发生胆管炎,其余病人无胆管癌和其他晚期并发症.结论 同时伴有的肝胆胰疾病和既往的胆道手术增加了再手术的危险性和难度.胆总管囊肿一旦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成人I型胆总管囊肿的首选治疗仍是囊肿完全切除十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作者:邹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经脐单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脐是身体上唯一的自然疤痕,经脐孔手术可以实现体表无可见疤痕.我们在16年多孔(从4孔到3孔、2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基础上,于2010年8月~2011年3月采用国产特制加长穹形器械及特制单孔Trocar,对28例患者实行了经脐人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启林;吴强;杨晓春;开喆;方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SURGIPRO(TM)线胆肠一层连续吻合的临床研究

    目的 改进胆肠吻合手术的手术操作方式,以简化手术操作,提高手术速度,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用改进方法进行胆肠吻合术患者资料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中,术后1例出现胆漏,经引流后痊愈.随访6~48月,无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胆管炎病例.结论 改进方法降低了胆肠吻合术的难度,简化了手术操作,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作者:李向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