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和
目前很多单位用二磺酸酚分光光度法和镉柱还原法[1]测定饮水中的硝酸盐氮.二磺酸酚法灵敏度虽高,但干扰因素多,预处理的步骤繁琐,操作复杂.镉柱还原法操作过程也很繁杂.作者应用麝香草酚(C10H14O)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硝酸盐氮,对内蒙古自治区卫生防疫站及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发放的合成水样进行测定,合格率均为100%.
作者:王瑞英;格日勒;武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为研究饮水中有机提取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对A市三个自来水厂枯水期的水源水和出厂水中的有机提取物引起的V79细胞DNA损伤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水厂的水源水和出厂水中的有机提取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可诱导体外培养的V79细胞DNA链断裂,且在相同浓度下,出厂水引起的DNA迁移长度大于水源水,提示饮水氯化消毒可以增加水中有机浓集物的DNA损伤作用.
作者:张遵真;田怀军;衡正昌;李南;拉巴卓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铅是一种对人体无任何生理功能的有毒重金属元素,它不但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而且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人为的各种活动使环境受到了广泛的铅污染.与工业铅污染相比,环境铅污染对人类特别是对婴幼儿健康的危害更具广泛性和严重性.而铅对妊娠妇女的影响除对母体本身产生危害外,还可对体内的胎儿造成一定危害.孕妇体内的铅负荷受外环境铅污染的影响,而作为胚胎生长发育的内环境,又可影响其体内胎儿的发育.儿童体内的铅部分来源于出生前在母体内的接触,部分来源于外环境.近年的研究表明,在母体内一定水平的铅接触对出生后儿童体格发育和神经发育都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马迎华;叶广俊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为研究石门雄黄矿附近地区人群慢性砷中毒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采用现况调查研究方法,以雄黄矿排放洗矿水河流下游的三个村庄为污染区,另选一个远离矿区无污染的村庄为对照,每个村子各选取在当地居住五年以上,无职业性砷接触史的居民约200人,进行体检并填写健康调查问卷.污染区三个村慢性砷中毒患病率分别为36.5%、24.7%和18.2,对照村为0%.患病率分布特点是距离雄黄矿越近患病率越高;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这说明暴露水平与患病率存在联系.
作者:王振刚;何海燕;严于伦;杨云;高雪英;吴传业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编者按:据悉卫生部将对承担卫生监测的实验室进行比对试验,本文介绍的国际上通用的Robust方法将作为此次考核实验室熟练性试验的评估方法.
作者:王红伟;鄂学礼;陈昌杰;郑星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玻璃钢水箱是近几年兴起的蓄水容器,它有可变性大、耐腐蚀、工艺简单等优点,目前有许多企事业单位的二次加压蓄水容器均采用该水箱.笔者在对给水材料评价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玻璃钢水箱原料对水质的污染问题,为此,对S、F两家玻璃钢产品进行了检测.
作者:闻萍;汤先伟;王秀凡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生活饮用水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加强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监测对确保饮用水卫生、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安徽省城、乡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督监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针对现状提出相应对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影;王志强;武义敏 刊期: 1999年第01期
自1995年至1997年,对全市化妆品生产企业抽检产品114份,监测合格率分别为1995年100%,1996年97.56%,1997年93.75%,呈逐年下降之态势,经统计学检验1995年和1997年差异有显著性.究其不合格原因,主要是微生物污染,使微生物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为严格执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提高化妆品卫生质量,现就目前化妆品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一探讨.
作者:董星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为探讨铅对儿童神经系统的影响,本研究在国内首次用齿铅作为儿童体内铅负荷指标,以韦克斯勒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R)修订版测得的智商(IQ)作为智力发育效应指标,研究了学龄前儿童齿铅与智商的关系,并对可能影响智商的其它混杂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简单相关分析时,发现齿铅(2.00~17.21 μg/kg)与分测验中的迷津、算术、木块图案、总IQ和语言IQ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操作IQ、常识等其他项的相关则无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时,发现引入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母亲生育年龄和父母关心程度等混杂因素后,铅的这种负作用即减弱至无显著性(P>0.05)
作者:胡前胜;董胜璋;任铁铃;蔡承铿 刊期: 1999年第01期
随着人们使用化学物品的种类、数量及各种装饰材料的日益增加,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致使室内甲醛污染日趋严重.为了探讨旅店业甲醛污染对从业人员健康的影响,选择近两年进行内装饰含有甲醛污染源的高级宾馆和使用多年未装饰的普通旅店的不同楼层服务台、走廊和客房为测定点,测定甲醛浓度.以上述调查对象的室外为对照.在高级宾馆工作半年以上的女性从业人员为接触组,普通旅店女性服务员为对照组.调查从业人员主观感觉,填写自觉症状调查表.空气甲醛浓度测定结果见表1.宾馆室内甲醛平均浓度高于旅店2.6倍,有的已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浓度,经t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旅店组与室外对照无差异显著性(P>0.05).
作者:来宝和 刊期: 1999年第01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场所越来越成为人们业余活动场所,其卫生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为此将我区4年间旅店业、理发业、文化娱乐场所3个行业的微小气候、CO2、照度、噪声、空气细菌总数五项指标的监测结果整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按GB9663-1996、GB9664-1996、GB9666-1996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评价.
作者:贺丹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为了解金属冶炼行业排放的工业废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本市焦化厂周围两自然村为污染区,距焦化厂20 km以外的两自然村为对照区,分别对在校儿童发铅含量进行测定.
作者:张太江;冯文德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巯基乙酸(TGA)为具异臭的无色透明液,易溶于水,是化学卷发剂(冷烫精)中的主要成分.因其具有成本低、卷发效果好等优点,在国内应用较广.TGA在GB7916-1987<化妆品卫生标准>中列为化妆品组分中的限用物质,大允许浓度为8%(pH9时)和11%(pH11时).据有关文献报道,TGA经皮接触吸收后可损伤人体肝、肾,并对细胞有致突变作用[1].由于TGA在碱性条件下是有较强的还原作用,如果含量控制不当,轻者可引起头发断裂,重者可使烫发剂变成脱毛剂,从而引起毛发脱落的严重后果.这样的情况在消费者中时有发生.为此,笔者对贵阳市发廊中所用冷烫精进行了TGA含量测定.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为化妆品卫生监督提供准确、有力的依据,在测定中用分析质量控制,以回收率控制图,将分析结果控制在允许的置信限水平内.
作者:付家华;张卫国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为了解综合性医院的污染现状,于1997年对10所市、县级综合性医院进行了空气含菌量及物体表面细菌总数检测,共采集样本545份.
作者:田玉成;刘玉玲;唐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采用SOS/Umu试验对氧化型染发剂中的两种主要成分双氧水(H2O2)和对苯二胺(PPD)及二者混合物的遗传毒性作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PPD无直接遗传毒性,但空气氧化可使PPD致遗传毒作用的危险性增强;H2O2有较强的直接遗传毒性并有剂量反应关系(r=0.981,P<0.01).用不同浓度的H2O2(0~0.12%)氧化2.5%的PPD,反应混合物的遗传毒性有所增高(r=0.987,P<0.01);若用0.03%的H2O2氧化不同浓度的PPD(0~2.5%),排除混合物中残余H2O2的遗传毒性作用,反应混合物的遗传毒作用也明显增高(r=0.994,P<0.01).由此证明氧化型染发剂中,H2O2及PPD被H2O2氧化后的产物均具有遗传毒性.
作者:吕冬梅;浦跃朴;尹立红;李云晖;杨薇;戴修道;周德灏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空气铅含量的测定目前常采用双硫腙比色法和原子吸收法等[1].双硫腙比色法灵敏度较低,实验操作较为复杂,而且要使用剧毒试剂(氰化钾).原子吸收法测铅灵敏度高,准确度好,但仪器昂贵,不适宜基层推广.本文应用DPSA-3型微分电位溶出仪并参考有关资料[2~5]对微分电位溶出法测定空气中铅的含量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方法检测下限为3.4 ng/mL.该方法简便、快速、设备简单,便于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作者:张丽敏;董子珍;张健;张耀亭;刘玉莹;张昊;李浩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将卫生监督、卫生检测职能分开是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性的重要措施,也是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稳妥地推进这项改革,就必须认真分析现行体制,以及必须改革的环节.更新(澄清)观念,减少动荡,提高卫生监督的效率.本文从卫生检测结果报告单的制作过程,分析监督、检(监)测职能混淆的原因,提出改革的建议.
作者:王宁生;段昌林 刊期: 1999年第01期
1997年7月26日,某宾馆工作人员17人出现原因不明的腹痛、腹泻,其中餐厅工作人员15人,客房服务员2人.年龄20~38岁,男6人,女11人.所有患者症状相似,主要表现为腹泻(17人),水样便伴有粘液、恶臭,重者腹泻每日7~8次,腹痛(11人),恶心(7人),呕吐(5人),发热(2人).
作者:乔建博;许光;王迎军;王延永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烹调油烟是常见的厨房空气污染物之一[1、2].据报道菜油油烟具有细胞遗传毒作用且厨房油烟可能是女性肺癌的致病因子[3].但对普通植物油与精制油油烟凝聚物的致突变性的比较尚未有报道.因此笔者采用了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对其之间的致突变性进行了比较.
作者:姜声扬;李冬;丁斐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实验研究了在急性低压缺氧时,对细胞因子IL-1、IL-2、IL-3活性的影响.
作者:高梅;徐斌;王典瑞;张晓秀;贾镭 刊期: 199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