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建宝;陈山荣;浦涧;韦忠恒;韦邦宁
目的评估联合手术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引起的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2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和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行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例因断流术后再出血,行肠系膜上-腔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分析这3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为0,随访13~31个月,肝功能正常,贫血纠正.无再出血、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和肝性脑病.结论联合手术,特别是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有效,适用于各种血流动力学状态,应成为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引起的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术式.
作者:花荣;孙勇伟;吴志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下肝癌切除的适应症及临床效果.方法经Lapdisc辅助腹腔镜下完成11例肝癌切除,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6~62岁,平均年龄58.8±8.4岁,原发性肝癌8例,肝转移癌3例.结果所有病人手助腹腔镜下均顺利切除病灶,无中转开腹手术,其中右肝部分切除8例,左肝部分切除1例,左肝外叶切除2例.手术时间65~270 min,平均180.5±55.6min,出血量100~1100 ml,平均320.5±46.8 ml,切除肿瘤体积2×3×2~10×8× 7 cm3.无胆漏、腹腔出血及感染等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4~18 d,平均8.8±2.3 d.随访3~13 mon,8.5±3.4 mon,无远期并发症.结论手助腹腔镜下肝癌切除安全可行,可作为肝癌切除的新方法.
作者:范应方;聂晶;方驰华;黄宗海;苏国强;宋慧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巨大血管瘤手术指征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04年10月手术切除的28例肝巨大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全组肿瘤直径5~24cm,平均12cm,其中邻近第二肝门5例,与下腔静脉关系密切者7例,均采用肝血管瘤剥离术联合术中应用微波刀切除肿瘤.结果28例中12例出血量在400ml以下,未输血,5例出血量600~800ml,1例出血量为8000 ml.全组安全切除,均痊愈.病理检查为海绵状血管瘤.结论对于直径小于8 cm的肝血管瘤,可定期观察,但位于第二肝门的肝血管瘤,均应早期切除,肿瘤大于8 cm或合并有临床症状者,应手术切除.采用血管瘤剥离术联合术中应用微波刀切除肿瘤,出血量少,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提高了手术切除率.
作者:刘雷;张其顺;龚家明;宁海波;涂朝勇;陈义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构建携带人IL-10和EGFP双顺反子的腺病毒载体,检测其对原代培养的豚鼠肝细胞体外转染的效力和hIL-10的体外表达水平,为下一步的肝脏基因治疗实验做准备.
作者:刘辰;吴孟超;张柏和;王星华;崔贞福;钱其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病人的肝切除问题.方法分析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A组,250例)和肝胆管结石合并肝硬化(B组,158例)临床资料.结果A组:术后81例出现各种并发症163次,死亡6例.B组:术后44例出现各种并发症101次,死亡2例.结论病因不同,用作评价肝储备功能的指标应有所区别;血清胆红素对评价淤胆病员的肝储备功能价值不大.胆汁性和肝炎后肝硬化并存者,经谨慎选择,仍可承受有限度的肝切除术.术前标准肠道准备,术中缺血预处理,有助提高手术安全度.
作者:雷正明;黄丽辉;李秋;张孟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院从1992年7月~2004年6月共收治肝脓肿患者116例,分别采取不同的三种治疗方式,其一是手术切开引流,其二是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其三是保守抗炎对症治疗,比较各自的优缺点.
作者:毕旭东;王海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病例的治疗情况.结果本组病例结石广泛分布于肝内及肝外胆道.12%(10/83)合并胆管癌.残余结石率为28.9%.肝叶切除42例,肝叶切除+胆肠吻合8例,胆肠吻合8例,胆管切开取石引流25例,脾切除+门奇断流13例.肝叶切除组优良率(90%),肝叶切除+胆肠吻合组优良率(87.5%),胆管切开取石引流组78%,胆肠吻合组75%,肝叶切除、肝叶切除+胆肠吻合组优良率高于单纯切开、胆肠吻合组;但各组在并发症率及残余结石率统计学上差别无显著性.脾切除+门奇断流组在并发症和优良率上与未行脾切除+门奇断流组统计学上差别无显著性.结论(1)肝叶切除去除病灶,纠正胆管狭窄是处理肝胆管结石,缓解肝硬化的有效方法.(2)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肝功能较好者可在肝叶切除、胆肠吻合同期做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作者:周良艺;黄长玉;蔡欣然;周浩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弥漫浸润性胆管癌(diffuse infiltrating cholangiocarcinoma,CCA)其特点为肝胆管弥漫型广泛性病变大量纤维结缔组织浸润胆管壁,间存少量细胞巢,充有黏液,几乎遍及全部肝内外胆管.在胆管癌中占极少数常无根治机会,预后差[1,2,3].我院1990~2003年手术治疗弥漫浸润性胆管癌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林立;李旋;林枫;叶启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缺血预处理(IP)是指各种器官,如心脏、肾脏、肝脏或脑等,在经历了短暂的缺血再灌注(IR)后,能增强其对随后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现象,是机体内在的一种保护作用.临床认为应用IP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器官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IRI).IP对器官或组织产生两种保护作用,一种为早期保护作用,即在复流数分钟内即产生保护作用,然而这种保护只能维持1~2小时;另一种为延期保护作用(即第二保护窗),指在复流24小时后方产生保护作用但可持续数天.早期保护作用在复流后立即生效,通常认为是多种蛋白综合作用的结果,依赖于事先已经存在的物质.而延期保护作用机制则为通过改变基因表达从而产生新的保护蛋白.IP不仅仅对进行预处理的组织产生作用,肝移植的大鼠模型表明在供肝IR前进行半肝的预处理可产生全肝IRI保护作用.
作者:耿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后血浆中细胞粘附因子-1(ICAM-1以下同)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收集外伤性脾破裂和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3、7、14天、6月血浆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中ICAM-1及检测同期肝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血浆中ICAM-1水平升高,至术后14天达到高峰,门静脉高压症组手术后,早期增高更明显(P<0.05);14天后下降,与同时期肝功能变化呈正相关;6月后联合手术组患者血浆中ICAM-1明显低于其它手术组.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后早期血浆中ICAM-1水平升高,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时间.
作者:霍永江;张小弟;张天政;魏志力;张毅;范德庆;千艳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几种常用化疗药物对人肝癌BEL-7404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端粒重复扩增实验(TRAP)结合非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测定BEL-7404细胞经过多种化疗药物(顺铂、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不同浓度和时间作用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当各种药物大剂量处理细胞24 h后再去除药物,顺铂对端粒酶的活性完全抑制,丝裂霉素有部分抑制,阿霉素和长春新碱无抑制作用:小剂量药物处理细胞3d,其结果同大剂量相似.结论高浓度顺铂和丝裂霉素C在短时间内或低浓度长时间作用对人肝癌BEL-7404细胞端粒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可能与药物的作用浓度和时间有关.
作者:莫军扬;韦长元;黎丹戎;梁安民;曹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4年6月50例肝内胆管结石采用肝切除治疗的术式和治疗效果.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1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中毒性休克继发肝、肾功能衰竭,手术病死率4.0%.术后残余结石7例,经术后胆道镜治疗,均取净结石.33例获随访1月至7年,2例症状复发,仅于发作时在当地抗炎治疗.1例肝胆管癌者术后4月死于全身衰竭.结论肝切除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手段,对于多数病人来说,附加引流术是必要的,规则的右肝切除需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应尽可能避免行急诊肝切除手术,术中、术后胆道镜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刘会春;李宗狂;刘金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对比研究螺旋水刀和超声刀在肝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螺旋水刀、超声刀和钳夹法各31例的临床效果.结果水刀组和超声刀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别,但较钳夹法组明显减少.而水刀组和钳夹法组在术中断肝时间上,较超声刀组明显缩短.结论螺旋水刀和超声刀在肝叶切除术中均是安全、简便和有效的工具.螺旋水刀可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温浩;张金辉;曹峻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和探讨肝切除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8例肝癌肝切除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处理.结果术后并发症包括肝肾功能不全(44例),胸腔积液(10例),腹腔继发出血(8例),上消化道出血(6例),胆汁漏(6例),切口感染(6例),肺部感染(4例),切口疝(4例),腹腔脓肿(2例),自发性气胸(2例).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患者的血浆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酰原时间(PT),肝硬化情况以及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切除范围、肝门阻断时间存在差异(P<0.05).全组因并发症死亡12例,病死率4.2%(12/288).结论术前改善肝功能储备、提高手术技巧及了解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和症状是防治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作者:侍阳;李向农;李文美;温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胆囊致胆管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36例患者术前经B超诊断符合率为80.7%,CT为84.6%,MRCP为88.4%,术中快速病理确诊12例,单纯胆囊切除6例,根治切除16例,胆囊切除和胆管内引流7例,胆管置管外引流4例,胆管置管内支架引流3例,术后辅以区域性放射26例,血管内介入治疗14例.结果手术切除率61.5%,根治率19.23%,9例1年内死亡,10例于术后2年内死亡,2年后失访2例,3年内死亡15例.结论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术中解除胆管梗阻,尽可能切除肿瘤,术后辅以区域性放疗和化疗,是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必要措施.
作者:秦建民;张孟尚;张阳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胆囊壶腹结石嵌顿伴胆囊积脓的腹腔镜胆囊切除(LC)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76例急性胆囊炎伴胆囊壶腹结石嵌顿胆囊积脓患者行LC.手术中见胆囊管增粗34例,阶梯施夹法11例,大号钛夹法9例,套扎线法4例,HOO-M-LOK结扎11例;手术中取出胆囊管结石9例,处理胆囊床出血6例;6例行胆囊前壁切除手术.结果76例中LC全部成功,手术后均放置引流,手术后2例出现胆漏,经放置的腹腔引流管治愈,全组病例无术后出血,内脏损伤和胆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胆囊炎伴胆囊壶腹结石嵌顿和胆囊积脓患者LC手术可行,可达到LC的良好效果,不是LC手术的禁忌症.
作者:向国安;陈开运;肖方联;高鹏;劳炜东;谭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受体肝脏获取和原位肝移植的方法.方法获取11例供体肝脏,检查肝质量,观察肝植入后功能;对11例患者施行原位肝移植,总结手术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统计成功率和生存情况.结果成功获取供体肝脏,植入受体后发挥良好功能;11例肝移植全部成功,患者存活良好.结论供体肝脏功能良好,肝移植的成功率和受术者的生存情况都令人满意.
作者:俞建光;刘俊卯;易永祥;沙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供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应用延长保存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16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苦参碱40mg/kg组、苦参碱80mg/kg组和假手术组,分别检测移植术后血中TNF-α、内毒素、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透明质酸(HA)的含量,并观察移植肝脏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苦参碱治疗组术后各时点的TNF-α均显著降低,内毒素血症明显减轻,丙氨酸转氨酶和透明质酸浓度下降,枯否氏细胞增生活跃程度明显减轻,同时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病理表现也显著改善.结论苦参碱通过抑制TNF-α的分泌对大鼠供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朱新华;仇毓东;沈浩;史敏科;丁义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41例肝移植患者术前术后肝形态和血流改变.结果术前发现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00%(2/2),肝门部淋巴结肿大85.7%(6/7),肝内门静脉癌栓形成80%(4/5),门体系统间交通支1例.术后并发症肝动脉血栓形成(HAT)诊断率66.7%(2/3),肝动脉狭窄(HAS)诊断率100%(1/1),下腔静脉血栓100%(2/2),胸腔积液41例,腹腔积液39例,心包腔积液9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诊断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艾红;尹益民;潘文倩;何跟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由于具有微创特点及良好效果,已成为治疗单纯胆囊结石的标准术式,但由于胆囊结石伴有肝外胆管结石约占12%~21%[1],因此此类病人施行LC却受到限制.我科自2001年3月至今,应用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取石治疗因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后发现的肝外胆管结石59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金龙;李荣祥;何平;杨丛莲;付容军;毛盛名;潘万能;张乙川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