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春;李宗狂;刘金新
弥漫浸润性胆管癌(diffuse infiltrating cholangiocarcinoma,CCA)其特点为肝胆管弥漫型广泛性病变大量纤维结缔组织浸润胆管壁,间存少量细胞巢,充有黏液,几乎遍及全部肝内外胆管.在胆管癌中占极少数常无根治机会,预后差[1,2,3].我院1990~2003年手术治疗弥漫浸润性胆管癌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林立;李旋;林枫;叶启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肝脏管道系统包括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前者包括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三者在肝内的行径一致,被共同的血管周围纤维囊所包裹.Couinaud肝段划分法就是根据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进行分叶与分段的.肝脏管道系统变异很大,对活体肝移植(LDLT)有重要影响.
作者:朱明德;方驰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鼠肝肾联合移植动物模型的术式改进方法.方法以0-4 C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经腹主动脉对供肝和供肾进行原位灌洗.整块切取供鼠肝、肠、胰、脾及与右肾,保存液中修整.移植时血管重建全部采用袖套式吻合,应用支架行胆总管吻合法重建胆道连续性,输尿管带膀胱瓣吻合,建立SD-SD大鼠原位肝肾联合移植模型.结果共行大鼠肝肾联合移植90次,其中预实验50次.正式实验成功率达90%.模型建立降低了难度,具有血管吻合时间短、血流通畅、无肝期短等优点.结论此模型是较为简易、可靠的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模型.
作者:杨芳;江艺;蔡秋程;吕立志;张绍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构建携带人IL-10和EGFP双顺反子的腺病毒载体,检测其对原代培养的豚鼠肝细胞体外转染的效力和hIL-10的体外表达水平,为下一步的肝脏基因治疗实验做准备.
作者:刘辰;吴孟超;张柏和;王星华;崔贞福;钱其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病人的肝切除问题.方法分析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A组,250例)和肝胆管结石合并肝硬化(B组,158例)临床资料.结果A组:术后81例出现各种并发症163次,死亡6例.B组:术后44例出现各种并发症101次,死亡2例.结论病因不同,用作评价肝储备功能的指标应有所区别;血清胆红素对评价淤胆病员的肝储备功能价值不大.胆汁性和肝炎后肝硬化并存者,经谨慎选择,仍可承受有限度的肝切除术.术前标准肠道准备,术中缺血预处理,有助提高手术安全度.
作者:雷正明;黄丽辉;李秋;张孟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后血浆中细胞粘附因子-1(ICAM-1以下同)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收集外伤性脾破裂和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3、7、14天、6月血浆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中ICAM-1及检测同期肝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血浆中ICAM-1水平升高,至术后14天达到高峰,门静脉高压症组手术后,早期增高更明显(P<0.05);14天后下降,与同时期肝功能变化呈正相关;6月后联合手术组患者血浆中ICAM-1明显低于其它手术组.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后早期血浆中ICAM-1水平升高,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时间.
作者:霍永江;张小弟;张天政;魏志力;张毅;范德庆;千艳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胆囊致胆管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36例患者术前经B超诊断符合率为80.7%,CT为84.6%,MRCP为88.4%,术中快速病理确诊12例,单纯胆囊切除6例,根治切除16例,胆囊切除和胆管内引流7例,胆管置管外引流4例,胆管置管内支架引流3例,术后辅以区域性放射26例,血管内介入治疗14例.结果手术切除率61.5%,根治率19.23%,9例1年内死亡,10例于术后2年内死亡,2年后失访2例,3年内死亡15例.结论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术中解除胆管梗阻,尽可能切除肿瘤,术后辅以区域性放疗和化疗,是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必要措施.
作者:秦建民;张孟尚;张阳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的胃电图变化及胃电起搏对肝硬化胃动力紊乱治疗的有效性.方法50例肝硬化胃动力紊乱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30例行胃肠起搏治疗,20例为对照组,治疗前后进行胃电图检查和症状评估.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45%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电图餐前、餐后平均频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趋向正常;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肝硬化患者胃蠕动和胃排空功能下降;胃肠起搏治疗可改善其临床症状和胃电生理的频率.
作者:王旭霞;王景杰;赵曙光;秦明;杨琦;雷巧玲;张少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男性,36岁,因体检发现肝门部占位3年,右上腹隐痛1月,于2001年7月31日入院.患者于3年前单位体检时B超发现肝门部占位,进一步CT检查未明确诊断,无腹痛、发热、黄疸,未行任何治疗.入院前1月出现右上腹隐痛,无发热、黄疸.行MRI检查:肝门部可见异常信号影,T1低信号,T2呈多个囊样异常信号融合而成,病灶大小7.5×5×2.5cm,位于肝总管周围偏左,伴左肝内胆管扩张,MRI提示:肝门部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体格检查:精神可,巩膜及皮肤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发现,右上腹稍膨隆,右上腹轻度压痛,无肌紧张,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
作者:牟洪超;刘永存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受体肝脏获取和原位肝移植的方法.方法获取11例供体肝脏,检查肝质量,观察肝植入后功能;对11例患者施行原位肝移植,总结手术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统计成功率和生存情况.结果成功获取供体肝脏,植入受体后发挥良好功能;11例肝移植全部成功,患者存活良好.结论供体肝脏功能良好,肝移植的成功率和受术者的生存情况都令人满意.
作者:俞建光;刘俊卯;易永祥;沙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阻断下腔静脉的全肝血流阻断切肝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位于第二肝门区肿瘤施行第一肝门+左、中、右肝静脉阻断切肝术,保持下腔静脉血流畅通,部分病人同时行肝短静脉结扎.结果10例病人中原发性肝癌8例、转移性肝癌1例、肝巨大血管瘤1例.肿瘤直径5cm~18cm(13cm).肿瘤侵犯2根主肝静脉8例,侵犯3根主肝静脉2例.行右三叶切除2例,右半肝切除1例,中肝叶切除4例,Ⅶ段切除1例,Ⅳ、Ⅶ、Ⅷ切除1例,左三叶切除1例.结扎肝静脉8根,血管带阻断9根,血管夹或心耳钳阻断5根.切断1根主肝静脉4例,切断2根主肝静脉6例.第一肝门阻断时间15min~38min(25.5min),肝静脉阻断时间阻断时间15min~25min(19.7min).术中出血量100ml~6000ml(1180ml).行肝静脉修补4例.结论不阻断下腔静脉的全肝血流阻断切肝术既能达到无血切肝的目的,又避免了下腔静脉阻断所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紊乱,是一种更合理的新技术.
作者:周伟平;李爱军;傅思源;杨远;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供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应用延长保存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16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苦参碱40mg/kg组、苦参碱80mg/kg组和假手术组,分别检测移植术后血中TNF-α、内毒素、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透明质酸(HA)的含量,并观察移植肝脏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苦参碱治疗组术后各时点的TNF-α均显著降低,内毒素血症明显减轻,丙氨酸转氨酶和透明质酸浓度下降,枯否氏细胞增生活跃程度明显减轻,同时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病理表现也显著改善.结论苦参碱通过抑制TNF-α的分泌对大鼠供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朱新华;仇毓东;沈浩;史敏科;丁义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胆囊壶腹结石嵌顿伴胆囊积脓的腹腔镜胆囊切除(LC)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76例急性胆囊炎伴胆囊壶腹结石嵌顿胆囊积脓患者行LC.手术中见胆囊管增粗34例,阶梯施夹法11例,大号钛夹法9例,套扎线法4例,HOO-M-LOK结扎11例;手术中取出胆囊管结石9例,处理胆囊床出血6例;6例行胆囊前壁切除手术.结果76例中LC全部成功,手术后均放置引流,手术后2例出现胆漏,经放置的腹腔引流管治愈,全组病例无术后出血,内脏损伤和胆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胆囊炎伴胆囊壶腹结石嵌顿和胆囊积脓患者LC手术可行,可达到LC的良好效果,不是LC手术的禁忌症.
作者:向国安;陈开运;肖方联;高鹏;劳炜东;谭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在肝脏外科发展历史上,术中大出血和术后肝功能衰竭是造成肝切除手术后病人死亡的两大重要危险因素.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肝切除手术死亡率高达10%以上,但近20年以来由于对肝段解剖学认识的提高、控制出血技术的进步,使肝切除手术死亡率大为降低,许多肝胆外科中心肝切除术死亡率已降至5%以下[1].鉴于术后肝衰已成为造成肝切除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在术前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和预测术后发生肝衰的危险性也成为当前肝脏外科医师关心的热点问题.
作者:朱化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41例肝移植患者术前术后肝形态和血流改变.结果术前发现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00%(2/2),肝门部淋巴结肿大85.7%(6/7),肝内门静脉癌栓形成80%(4/5),门体系统间交通支1例.术后并发症肝动脉血栓形成(HAT)诊断率66.7%(2/3),肝动脉狭窄(HAS)诊断率100%(1/1),下腔静脉血栓100%(2/2),胸腔积液41例,腹腔积液39例,心包腔积液9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诊断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艾红;尹益民;潘文倩;何跟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院自1989年至2003年采用肝动脉结扎加插管化疗治疗中晚期肝42例,获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彭逢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年来手术切除的92例原发性肝癌(PLC)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肝功能轻度代偿不全(Child B级)23例(25%),重度代偿不全(Child C级)6例(6.5%).术后一个月内死亡3例(3.3%).单变量分析显示:癌灶大小(P<0.01)、切肝方式(P<0.01)、有无肝硬化(P<0.05)和失血总量(P<0.05)与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有密切关系.结论癌灶巨大、规则性半肝切除术、伴有肝硬化和大量失血是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主要的危险因素.术中严格地控制出血、在保证完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功能正常的肝组织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作者:韦建宝;陈山荣;浦涧;韦忠恒;韦邦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几种常用化疗药物对人肝癌BEL-7404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端粒重复扩增实验(TRAP)结合非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测定BEL-7404细胞经过多种化疗药物(顺铂、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不同浓度和时间作用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当各种药物大剂量处理细胞24 h后再去除药物,顺铂对端粒酶的活性完全抑制,丝裂霉素有部分抑制,阿霉素和长春新碱无抑制作用:小剂量药物处理细胞3d,其结果同大剂量相似.结论高浓度顺铂和丝裂霉素C在短时间内或低浓度长时间作用对人肝癌BEL-7404细胞端粒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可能与药物的作用浓度和时间有关.
作者:莫军扬;韦长元;黎丹戎;梁安民;曹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肝切除技术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而肝脏血流阻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是肝切除技术发展重要基础.它使得术中失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明显减少,现今肝切除手术死亡率已降至5%以下并不断有无围手术期死亡的报告.但另一方面,随着对肝脏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不断深入研究,对肝血流阻断造成的肝损伤也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如何合理应用肝血流阻断技术,既使术中失血减少又不加重肝脏损伤是肝外科医师极为关注的问题.现根据我院500余例肝切除术中应用不同肝血流阻断技术的体会,分别对应用不同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结合文献逐一讨论.
作者:耿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胆囊结石病人在腹腔胆囊切除术(LC)术后,由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遗漏Oddi括约功能障碍等原因,可发生急性胰腺炎(AP),我科在2002年5月至2004年10月行LC术858例中,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8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王葵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